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GC
1
发展 英国Martin等人于1941年首次提出了用 气体作流动相; 1952年第一次用气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复 杂混合物; 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仪; 近年电子计算机技术。
2
概念: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其中一相
是不动的(固定相),另一相(流动相)携带混合物流过此
从色谱图得到的信息: 1.样品中所含组分数(峰个数) 2.定性分析(色谱峰的保留值) 3.定量分析(色谱峰面积或峰高) 4,评价色谱柱分离性能(区域宽度)
11
三、塔板理论
1.理论塔板数n:某一组分的保留时间与半峰宽比值 的平方,乘以5.54的积为理论塔板数。
n=5.54(tR/Wh/2)2 色谱柱长L与理论塔板数n的比值为理论塔 板高度H。 H=L/n
固定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在同一推动力下,不同组分 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不同,依次从固定相中流出,又
称色层法,层析法。 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分类:
按固定相的聚集状态: 气固色谱(GSC)、气液色谱(GLC) 按分离原理: GSC属于吸附色谱,GLC属于分配色谱。 按色谱柱的粗细:柱色谱(分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44
45
3.柱的制备
柱的制备包括固定液的涂渍和柱的填装。当选定固定 液和担体后,还需确定固定液用量,原则是固定液应能均匀 覆盖担体表面形成薄的液膜,固定液的用量通常用配比来表 示(固定液与担体的质量比),一般在5%~25%之间。低配 比,柱效较高。分析速度快,但允许的进样量低。 固定液的涂渍是将选定的固定液用合适的溶剂溶解后 (溶剂用量以能完全浸没单体为宜),加入担体,缓慢蒸发 溶剂至干燥。 螺旋形柱的填充通常采用真空填充法,应注意填充均匀, 致密,但又不可使柱压太大。 4.色谱柱的老化 制备好的色谱柱在使用前要进行老化处理,即将柱子在 比其工作过程中的最高使用温度高25℃的情况下通载气加热 几小时。为防止污染检测器,需将柱出口与检测器脱离直接 引至室外。在老化过程中,填料中残存的溶剂以及固定相中 46 可能存在的低沸点组分随载气流出。此外,还有助于使担体
《气相色谱法》课件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利用不同物质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 异进行分离。
原理
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之 间进行吸附、脱附、溶解、挥发的过 程,使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 配系数,从而实现分离。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气相色谱法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 善的过程,逐渐成为一种高效、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分离效能
气相色谱法具有很高的分离效能,能够分离复杂 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
快速分析
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可以实现快速分析,提高工 作效率。
ABCD
高灵敏度
通过先进的检测技术,气相色谱法能够检测出低 浓度的物质,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应用广泛
气相色谱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监测、 食品检测、药物分析等。
分离柱
常用的分离柱有填充柱和 毛细管柱,选择合适的分 离柱是关键。
分离温度
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大 ,需根据被测物质性质选 择合适的温度范围。
检测技术
热导检测器
基于热导原理,对气体或蒸气进行检测。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用于检测有机化合物,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电子捕获检测器
用于检测电负性物质,如有机氯、有机磷等。
信号处理
检测器输出的信号需要经过放大、处 理和记录,以便准确测量各组分的浓 度。
进样系统
功能
进样系统负责将样品引入色谱柱。
类型
常见类型有直接进样、分流进样和不分流 进样等。
进样量控制
进样方式
进样量的大小和准确度对实验结果有重要 影响,因此需要精确控制进样量。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1、气相色谱法(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
2、气相色谱缺点要求样品气化,不适用于大部分沸点高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对于腐蚀性能和反应性能较强的物质更难于分析。
大约有15%-20%的有机物能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3、气相色谱仪的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温控系统、记录系统。
4、气路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器和载气流速控制;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
5、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
气体进样器(六通阀):试样首先充满定量管,切入后,载气携带定量管中的试样气体进入分离柱;液体进样器:不同规格的微量注射器,填充柱色谱常用10μl;毛细管色谱常用1μl;新型仪器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样、换样等过程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试样。
6、进样方式分流进样:样品在汽化室内气化,蒸气大部分经分流管道放空,只有极小一部分被载气导入色谱柱;不分流进样:样品直接注入色谱的汽化室,经过挥发后全部引入色谱柱。
7、分离系统色谱柱:填充柱(2-6 mm直径,1-5 m长),毛细管柱(0.1-0.5 mm直径, 几十米长)。
8、温控系统的作用温度是色谱分离条件的重要选择参数,气化室、色谱柱恒温箱、检测器三部分在色谱仪操作时均需控制温度。
气化室:保证液体试样瞬间气化;检测器:保证被分离后的组分通过时不在此冷凝;色谱柱恒温箱:准确控制分离需要的温度。
9、检测系统作用:将色谱分离后的各组分的量转变成可测量的电信号。
指标:灵敏度、线性范围、响应速度、结构、通用性。
通用型——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专属型——对特定物质有高灵敏响应。
检测器类型:浓度型检测器、热导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质量型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
10、热导检测器的主要特点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对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有响应,不破坏样品;灵敏度不高。
11、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特点优点:(1)典型的质量型检测器;(2)通用型检测器(测含c有机物);(3)氢焰检测器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迅速、死体积小、线性范围宽等特点;(4)比热导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出近3个数量级,检测下限可达10-12g·g-1。
气相色谱法

2.进样系统
作用:试样引入色谱柱系统 进样样品状态:液,气,固态 进样设备:注射器,进样阀,裂解器 进样方法:手动,自动
进样方式
分流进样:样品在加热的气化室内气化,蒸气大部分经分馏管道 放空,只极小一部分被载气带入 色谱柱. 特点: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样品;沸程宽,浓度差异大,化学性质 各异的样品不适用. 无分流进样:进样时样品没有分流.适用于痕量分析;进样时间 长,会造成初始谱带的扩展.-冷肼 柱头进样:样品直接进入预处理柱或柱入口,进样部分温度很低, 防止溶剂在进样时针头气化,样品在冷的柱壁上形成液膜,组分 在液膜上实现气化.—编程操作,适用于不同样品的分析. 顶空进样:采用气态进样.免除大量样品基体对柱系统的影响. 适用于血中毒物,酒,饮料中挥发性香精,食品添加剂的残留溶 剂,植物的芳香成分,聚合物中的挥发组分等.
�
色谱柱选择:第一根柱子是非极性,较大内径(甲基硅氧烷) 第二根柱子是中等极性或极性 检测器:FID,ECD 应用:石油样品,环境样品,农残,中药挥发油
气相色谱联用技术——GC-MS
MS:利用电磁学原理将样品分子转换为带电荷的气态离子,并按 照核质比将其分离并记录下来,从而获得分子结构的方法. 质谱单元:真空部分,电离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 气质联用:接口单元—色谱仪柱出口压力为105Pa,质谱仪必须保 证在高真空度下运行.为了解决压力的不协调性—接口. 接口方式:开口分流法—通入保护气流(He),使色谱柱的末端 保持常压,而不会降低系统的分离效率.限阻管具有适当的阻力, 仅有一小部分被引入质谱(大部分被放空). 分子分离器:通过分馏技术,使进入质谱的气流获得 富集,以保证较高的灵敏度. 直接连接法:毛细管柱内径细,柱流量小,即使色谱 出来的所有气流全部流入质谱系统,真空系统仍可以维持较好的 状态.
气相色谱法

第七章 气相色谱法
7-2 气相色谱固定相
一 气-固色谱固定相 二 气-液色谱固定相
7-3 气相色谱检测器 7-4 气相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一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二 样品衍生化方法
7-1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
关键部件: 色谱柱:是混合物中各组分能否分离的关键。 (色谱仪的“心脏” (色谱仪的“心脏”) 检测器:决定分离后的组分能否产生信号。 (色谱仪的“眼睛” (色谱仪的“眼睛”) 因此,色谱仪的核心是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 →☆←
7-2 气相色谱固定相
一 、气-固色谱固定相 、气固定相:多孔性的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吸附 剂颗粒。(易吸潮失活,使用前需活化) 分离对象:永远性气体及低分子量,低沸 点的烃类等。 →☆←
二、 气-液色谱固定相
1.载体(又称担体)
固定相:涂在载体表面上的固定液。
作用:提供一个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惰性表面,使固定液 显均匀薄膜状地牢固保留在其表面上。 载体要求:(1 载体要求:(1)表面多孔且分布均匀; (2)表面积大; (3)化学惰性好; (4)热稳定性好; (5)机械强度好。 一般使用硅藻土载体。由天然硅藻土经锻炼制得,按制 造方法不同,可分为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 →☆←
一般选择气化室温度高于样品中沸点最高的 组分的沸点10-50℃。以保证样品在气化室中瞬 组分的沸点10-50℃。以保证样品在气化室中瞬 间气化。但温度不能高于各组分的化学稳定温度。 (2)柱温的选择 通常情况,比各组分平均沸点稍低。 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防止 固定液挥发流失。 柱温提高时:组分的保留时间缩短,扩散时 间减少,柱效提高,但各组分保留时间靠近,分 离度降低。 →☆←
3 衍生物的制备
衍生化试剂一般活性很高,需在无水条件进行 反应,且通常在密封体系内完成。 衍生反应结束后,可直接取样分析,必要时可 用干燥惰性气体吹去副产物及过量试剂。有时衍生 反应不能计量地转化,给定量分析带来误差。 可采用下列方法补救: 让衍生试剂大大过量,推动平衡向生成物方向 移动。 加入一个与样品性质接近的标准物,让两者都 与衍生试剂反应,假定两者转化率相同,由于衍生 前后二者比例不变,根据类比,进行定量。 →☆←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的机理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一.气相色谱法的概述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简称GC)是色谱法的一种,它是俄国学者茨威特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色谱分析是一种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分析工具,它主要利用物质的理化性质不同进行分离并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色谱法中有两个相,一个相是流动相,另一个相是固定相。
如果用液体作流动相,就叫液相色谱,用气体作流动相,就叫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法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由于所用的固定相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用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的叫气固色谱,用涂有固定液的担体作固定相的叫气液色谱。
按色谱分离原理来分,气相色谱法亦可分为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类,在气固色谱中,固定相为吸附剂,气固色谱属于吸附色谱,气液色谱属于分配色谱。
按色谱操作形式来分,气相色谱属于柱色谱,根据所使用的色谱柱粗细不同,可分为一般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类。
一般填充柱是将固定相装在一根玻璃或金属的管中,管内径为2~6毫米。
毛细管柱则又可分为空心毛细管柱和填充毛细管柱两种。
空心毛细管柱是将固定液直接涂在内径只有0.1~0.5毫米的玻璃或金属毛细管的内壁上,填充毛细管柱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它是将某些多孔性固体颗粒装入厚壁玻管中,然后加热拉制成毛细管,一般内径为0.25~0.5毫米。
在实际工作中,气相色谱法是以气液色谱为主。
二.气相色谱法所用仪器的结构机理及流程2.1结构机理气相色谱法所用的仪器为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是以气体做流动相的色谱过程,它包括气-固色谱(即气-固吸附色谱)和气-液色谱(即气-液分配色谱)。
用气体做流动相的主要优点是气体的粘度小,因而在色谱柱内流动的阻力小;同时因为气体的扩散系数大,因此组分在两相间的传质速度快,有利于高效、快速地分离。
和气-固色谱相比,气-液色谱由于它可供选择的固定液多,它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目前,气相色谱已广泛用于沸点在500℃以下、热稳定的各种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气相色谱

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 的浓度(g· mL-1)比称为分配系数,以K表示。 待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发生的吸附,脱附 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组分在流动相中浓度 Cs K Cm K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析的依据)
分配系数K是由组分及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的, 随柱温,柱压变化,与柱中气相、液相的体积无关。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浓度相等;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大于在流动相中的浓 度; 当K<1时,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小于在流动相中的浓 度。
(2-11)
1 1 m 1 k 1 S mM
组分和流动相通过长度为L的色谱柱所需时间分别
L tR us
(2 13)
tM
L u
(2 14 )
推导:t R t M (1 k )
' tR tM tR k tM tM
(2 15) (2 16 )
k可由实验测得。
死时间(dead time) tm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 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R 指被测样品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 间O’B。 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tR’ tR’=tR-tm 某组分由于溶解或吸附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 附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多滞留的时间。
图12.2 色谱流出曲线
(1)基线(base line)
当色谱柱中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 作条件下,反应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 为基线。 (2)保留值(retention value)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和特点

气相色谱法的原理和特点
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析化学技术,用于分离和检测化合物混合物中的组分。
它基于样品中化合物在载气流动下通过固定相柱时发生的不同保留时间来实现分离。
其主要原理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样品蒸发:通过加热将样品转变为气态。
2.进样:将气态样品引入气相色谱仪中。
3.分离:样品在固定相柱中发生分离,不同组分根据亲和力大小分散在固定
相中。
4.检测:使用检测器检测样品组分的信号。
5.数据处理:分析和解释检测到的信号,得出化合物的含量和性质。
特点
•高分辨率:气相色谱法能够高效地分离复杂混合物中的组分。
•快速分析:分析速度快,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极小浓度的化合物。
•广泛应用:可用于食品、环境、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分析。
•操作简便: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法的操作相对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相色谱法测定丁醇中少量甲醇含量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外标法进行色谱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3. 了解气相色谱法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 学习气相色谱法测定甲醇含量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丁醇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甲醇产生。
甲醇是无色透明的具有高度挥发性的液体,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甲醇在人体内氧化为甲醛、甲酸,具有很强的毒性,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视神经损害严重,人食入 5 g 就会出现严重中毒,超过 12. 5 g 就可能导致死亡,在白酒的发酵过程中,难以将甲醇和乙醇完全分离,因此国家对白酒中甲醇含量做出严格规定。
根据国家标准(GB10343-89),食用酒精中甲醇含量应低于0.1g•L-1(优级)或0.6 g•L-1(普通级)。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快速而灵敏的分离分析技术,具有极强的分离效能。
一个混合物样品定量引入合适的色谱系统后,样品被气化后,在流动相携带下进入色谱柱,样品中各组分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在柱内与固定相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导致在柱内的迁移速度不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先后离开色谱柱得到分离。
分离后的组分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物质的浓度或质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给记录仪或显示器,得到色谱图。
利用保留值可定性,利用峰高或峰面积可定量。
外标法是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用纯组分或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配制一系列不同含量的标准溶液,准确进样,根据色谱图中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对组分含量作标准曲线。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依据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相应含量。
利用气相色谱可分离、检测丁醇中的甲醇含量,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分别将等量的试样和含甲醇的标准样进行色谱分析,由保留时间可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甲醇,比较试样和标准样中甲醇峰的峰面积,可确定试样中甲醇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美CG7900气相色谱仪,氢火焰检测器(FID),色谱工作站,毛细管柱,10µL微量注射器1支,100mL容量瓶1只,25mL容量瓶5只,5mL吸量管1只。
2. 试剂甲醇(色谱醇),60%乙醇水溶液(不含甲醇)。
取1μL进样无甲醇峰即可。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柱的准备将内径为0.32mm、长为30m,液膜厚0.5µm的石英毛细管柱安装调试正常。
2. 色谱操作条件: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温度200℃;柱温50℃。
3. 甲醇标准溶液的配制100mL 容量瓶中装有少量 60%的丁醇溶液, 然后电子天平上准确称量 0.5000g 的色谱甲醇于此容量瓶中, 最后用60%的丁醇溶液定容, 此溶液为 5g/L 的甲醇储备液。
准确吸取标准甲醇储备液 1.0,2.0,3.0,4.0,5.0mL, 分别置于 5个 25mL 容量瓶中, 用 60%乙醇稀释到刻度, 混匀,分别得到0.2,0.4,0.6,0.8,1.0 mg/mL 的甲醇标准溶液系列,。
4. GC-7900气相色谱使用方法(1)打开气体发生器,确认净化器上各开关阀处于全开的位置(ON),等到氮气,氢气,空气的压力达到相应的值后(约30-40min),打开仪器电源开关,进入D-7900工作站,设定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温度200℃,柱温50℃。
点开对应的检测器信号通道(FID:1通道),等仪器升温稳定。
(2)点火:查看检测器温度,等检测器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确认仪器右侧下面气路面板上对应检测器的空气和氢气阀处于全开的位置。
按点火键,确认所使用的检测器火已点着(看是否有水蒸气产生和基线是否有变化)。
等基线水平后,依次进样分析。
(3)实验结束后,应当先将氢气发生器关闭,然后把柱箱温度设为30度,把进样器和检测器关闭,降温,等柱箱温度低于50℃以下才能退出软件,关闭仪器电源开关,关闭气体发生器。
4.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用微量注射器吸取1µL各色谱级甲醇注入色谱仪,获得色谱图,以保留时间作为对照定性,确定甲醇色谱峰。
在色谱工作站建立新方法(面积外标法),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 依次由低到高分别用注射器准确取 1μL 标准使用液进行分析, 每个浓度点用色谱仪分析3次,测得它们的峰面积, 结果以甲醇平均峰面积为纵坐标Y,甲醇浓度为横坐标x,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得到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
5. 丁醇样品中甲醇含量的测定在相同色谱条件下, 吸取1µL白酒样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由色谱工作站直接计算得出。
样品重复测定3 次, 取平均值, 便可得到白酒样品中甲醇的含量。
思考题:1.为什么甲醇标准溶液要以60%丁醇水溶液为溶剂配制?配制甲醇标准溶液还需要注意些什么?答:因为待测的为丁醇,所以为了排除其他因素,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变量,则需要标准溶液中也含有等量的丁醇。
配制甲醇溶液需要润洗移液管,读刻度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在一个水平面上面,向容量瓶中加入60%丁醇水溶液时到最后1-2毫米时要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
2.外标法定量的特点是什么?外标法定量的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答:(1)将未知样品中某一物质的峰面积与该物质的标准品的峰面积直接比较进行定量。
(2)待测样品中所含的测定物质含量过少,仪器无法分析得到结果;在加入物质到色谱仪中时,加入的体积没有掌握好,加入的体积有误差。
气相色谱法概述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称为气相色谱法。
一.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根据所用的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气—固色谱、气一液色谱。
按色谱分离的原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
根据所用的色谱柱内径不同又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二.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它具有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用样量少等特点,还可制备高纯物质。
在仪器允许的气化条件下,凡是能够气化且稳定、不具腐蚀性的液体或气体,都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
有的化合物沸点过高难以气化或热不稳定而分解,则可通过化学衍生化的方法,使其转变成易气化或热稳定的物质后再进行分析。
1. 高效能、高选择性性质相似的多组分混合物: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分离制备高纯物质,纯度可达99.99%。
2.灵敏度高可检出10-13-10-11g的物质;3.分析速度快几分钟到几十分钟;4.*应用范围广低沸点、易挥发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是气体)。
局限性:不适于高沸点、难挥发、热稳定性差的高分子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分析。
三. 气相色谱仪主要组成部件及分析流程一般气相色谱仪由五个部分组成:1. 气路系统:气源、气体净化、气体流量控制和测量装置。
2. 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和控温装置。
3. 分离系统:色谱柱、柱箱和控温装置。
4. 检测系统:检测器和控温装置。
5. 记录系统: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
载气(常用N2 和H2、Ar)由高压钢瓶供给,经减压、净化、调节和控制流量后进入色谱柱。
待基线稳定后,即可进样。
样品经气化室气化后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在柱内被分离。
分离后的组分依次从色谱柱中流出,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电压或电流)。
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仪或微处理机记录电信号-时间曲线,即浓度(或质量)时间曲线即色谱图。
根据色谱图,可对样品中待测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由此可知:色谱柱和检测器是气相色谱仪的两个关键部件。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一.载气及流速1.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D m(g)上,它与载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同一组分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中有较小的D m(g) 。
根据速率方程:u D d k qk u D d u D d H sf m p m p 222)1(22++++=ωγλ (1)涡流扩散项与载气流速无关;(2)当载气流速 u 小时,分子扩散项对柱效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如 N 2、Ar ,可使组分的扩散系数 D m(g)较小,从而减小分子扩散的影响,提高柱效;(3)当载气流速 u 较大时,传质阻力项对柱效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小的气体,如 H 2、He 作载气可以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2. 流速(u )对柱效的影响:从速率方程可知,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成反比,传质阻力项与流速成正比,所以要使理论塔板高度H 最小,柱效最高,必有一最佳流速。
对于选定的色谱柱,在不同载气流速下测定塔板高度,作 H-u 图。
由图可见,曲线上的最低点,塔板高度最小,柱效最高。
该点所对应均流速即为最佳载气流速。
在实际分析中,为了缩短分析时间,选用的载气流速稍高于最佳流速。
图1 H -u 曲线二. 固定液的配比 又称为液担比。
从速率方程式可知,固定液的配比主要影响C s u ,降低d f ,可使C s u 减小从而提高柱效。
但固定液用量太少,易存在活性中心,致使峰形拖尾;且会引起柱容量下降,进样量减少。
在填充柱色谱中,液担比一般为 5%~25%。
三. 柱温的选择重要操作参数,主要影响来自于K 、k 、D m(g) 、D s (l) ;从而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
柱温与 R 和 t 密切相关。
提高 t ,可以改善 Cu ,有利于提高 R ,缩短 t 。
但是提高柱温又会增加B/u 导致 R 降低,r 21变小。
但降低 t 又会使分析时间增长。
在实际分析中应兼顾这几方面因素,选择原则是在是在难分离物质对能得到良好的分离,分析时间适宜且峰形不托尾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
同时,选用的柱温不能高于色谱柱中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通常低20-50℃)。
对于沸程宽的多组分混合物可采用“程序升温法”,可以使混合物中低沸点和高沸点的组分都能获得良好的分离。
四. 气化温度的选择气化温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待测试样的挥发性、沸点范围。
稳定性等因素。
气化温度一般选在组分的沸点或稍高于其沸点,以保证试样完全气化。
对于热稳定性较差的试样,气化温度不能过高,以防试样分解。
五. 色谱柱长和内径的选择能使待测组分达到预期的分离效果,尽可能使用较短的色谱柱。
一般常用的填充柱为l~3m。
填充色谱柱内径为3~4mm。
六.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的选择1. 进样迅速(塞子状)——防止色谱峰扩张;2. 进样量要适当:在检测器灵敏度允许下,尽可能少的进样量:液体样0.1~10ul,气体试样为0.1~10ml色谱柱一. 气相色谱柱的分类色谱柱是由柱管和固定相组成,按照拄管的粗细和固定相的填充方式分为(1)填充柱;(2)毛细管柱。
二. 填充柱气相色谱固定相在影响色谱柱分离效果的诸多因素中选择适当的色谱固定相是关键。
必须使待测各组分在选定的固定相上具有不同的吸附或分配,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
(一)气-液色谱(分配色谱)固定相气-液色谱的固定相是由高沸点物质固定液和惰性担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