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有答案)精品
(完整版)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1】宋诗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2分)★【2】唐诗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3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答案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野望》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故乡2.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3•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三、《使至塞上》1•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四、《渡荆门送别》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五、《钱塘湖春行》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

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附答案)中考古诗赏析专题复习【复习目标】1、认识并总结出诗歌赏析常见的题型、考点及答题方法。
2、通过练习来巩固做诗歌赏析题的方法,加深对课内诗歌的理解。
考点分析(第一课时)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江面碧波荡漾,白色的小鸟,掠翅江面,格外醒目,山青翠欲滴,盛开的鲜花,简直像燃烧的火焰,红艳无比。
(重点是描绘出几种景物的颜色。
2分)(内容形象)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作者通过本诗抒发了思乡盼归之情。
(思想感情2分)3、“山青花欲燃”中的“燃”字妙在何处?答:“燃”突出了花朵色彩的火红、艳丽(1分),同时与“青山A”相互映衬,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1分)(表现手法)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内容形象表现手法)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的意境,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或用“未扫”、“犹眠”等写出了幽静也可)(内容形象思想感情)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回答。
答:黄四娘家鲜花盛开景象的描绘。
黄四娘家的庭院花团锦簇,把人行小路都遮盖了,那千朵万朵花把枝头都压低了。
诗人用夸张手法来写花的繁盛。
后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来写花香。
花香招来了蝴蝶,花香引来了黄莺,那留连忘返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那歌喉宛转的黄莺也不停地啼鸣,真是鸟语花香的世界。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初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
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
二、选择题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首诗?A. 王维《鸟鸣涧》B. 孟浩然《春晓》C.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D. 杜甫《春夜喜雨》答案:B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B3. 以下哪首诗是描写秋天景色的?A. 李白《望庐山瀑布》B. 王之涣《登鹳雀楼》C. 杜牧《秋夕》D. 王安石《泊船瓜洲》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悯农》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2. 分析《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空旷、寂静的冬日景象,通过“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
四、赏析题1. 赏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简洁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描绘了两地之间仅一水之隔的地理特点,而“钟山只隔数重山”则进一步强调了距离的接近,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家乡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体现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奈的心境。
2. 分析《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对历史时间的跨越和地理空间的延伸,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历史时间的对比,强调了边塞的古老和战争的持久,而“万里长征人未还”则描绘了将士们远离家乡、长期征战的艰辛,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A、B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什么?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简答题5. 请简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明月和霜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赏析题6. 阅读《登鹳雀楼》并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宏伟景象时的豪迈情怀。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和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积极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知识,还对古诗文的赏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赏析专题复习例子:(结合参考答案,仔细去推敲,为什么要这样去答题。
)(2005 泸州)读下面的古诗词材料,按要求作答。
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在碧绿的江面上,有白色的鸟儿掠翅飞过,青翠欲滴的山上,春花开得正艳,像要燃烧似的。
2.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山青花欲燃”中“燃”字妙在何处?答:“燃”字是“燃烧”的意思,这里是写花的颜色,形象地写出了花之艳以及春的勃勃生机。
(2011 泸州)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4 泸州)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4分)依: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
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
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
(2009 泸州)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下片中“卧”字可谓一字千金,试简析其妙在何处。
答:“卧”字是含有“躺”的意思,把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答:全词充满了和谐闲适,其乐融融的农村生活情趣;表现出词人对和谐快乐、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
(2004 泸州)江南春绝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答: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树)、水乡、酒店小旗、寺庙、春雨等。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成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反驳。
你认为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①错在不懂得“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结合的方法;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2006 泸州)田园乐(其六)【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绘形绘色,突出了景物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写桃花、柳丝、春雨等,抓住了富有春天特征的景物;②用“红”“绿”两字,使景物色彩鲜亮怡目;③渲染了桃花、柳丝在春雨、水雾中的婀娜多姿,柔和可爱;诗句细致描绘,层层渲染,构成一幅浓墨黑重彩的美丽的图画。
2.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答:营造了清晨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诗歌最后一句用“莺啼”的声音衬托了“犹眠”的静。
(“未扫”写出了幽静也可)(2008泸州)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惊”字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
2.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总结:一、古代诗歌按题材分类①写景抒情诗(内容上写的某种景物,抒的某种情);②即事感怀诗;③咏物言志诗;④怀古咏史诗;⑤边塞征战诗;⑥惜别送别诗;⑦思乡怀远诗;⑧山水田园诗。
二、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以景结情]: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9.[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10.[渲染]: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11.[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12.[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13.[用典]: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14.[实虚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15.[抑扬]: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①欲扬先抑法;②欲抑先扬法。
16.[叠词]: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17.[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
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9.[白描与工笔]:①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②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0.[借代]:是借一个人身上特有的东西或者特点。
[借喻]:跟借代差不多。
但是借以用的东西,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而是形容这个人。
三、古诗五种题型答题模式及步骤★★★★★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㈠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㈡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㈢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㈣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㈠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㈡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㈢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Ⅰ.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般是哲理诗。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Ⅱ.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Ⅲ.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2)比喻 3)拟人 (4)夸张(5)双关(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㈣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㈠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㈡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㈢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㈣答题步骤:★⑴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⑵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⑶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㈠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㈡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㈡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