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学的电气二次回路接线方法
电气二次接线原理图(详细介绍“回路”共10张)

(1)图中右侧为与二次接线有关的一次接线图,左边为保护回路展开图。 第三列是信号回路,M703、M716为“掉牌未复归”光字牌小母线。 (2)接线图中的全部仪表、继电器等设备以整体的形式来表示。 闭合的动合触点经一定时限后闭合,接通断路器跳闸回路(断路器动合辅助触点在断路器QF合闸时是闭合的),断路器跳闸线圈YT和 信号继电器KS线圈中有电流流过, 图1-1 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原理接线图 (2)在交流回路中,电流互感器TA1的二次统组为该回路的电源,在A、C相各接入一只电流继电器线圈KA1、KA2,由公共线N411连 成交流回路,构成不完全星形接线。 其上为交流回路,下为直流操作回路和信号回路。 图1-1 10kV线路过电流保护原理接线图 由图1-l可见,电流继电器KA经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统组接入系统的A、C相线路,当A相或C相发生短路时,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流过 短路电流I1,其二次绕组感应出I2流经电流继电器KA线圈,KA起动,其动合触点闭合,将直流操作电源正母线经时间继电器KT线圈接至 负母线,KT起动,经一定时限后其延时动合触点闭合,正电源经KT触点、信号继电器KS的线圈、断路器的动合辅助触点QF以及断路器 的跳闸线圈YT接至负电源。 在直流回路中,短路相电流继电器KA1或KA2的动合触点闭合,接通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回路,KT延时 (2)在图形的上方有对应的文字说明(回路名称、用途等),便于读图和分析。 (1)按不同电源回路划分成多个独立回路。 左列上端为电流图继1电-1器的1动0kV合线触路过点电K流A保1护、原K理A接2,线图两者并接起动下端的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
左列上❖ 端为展和电开 检接 修流线 的继图 重电是 要器根 技的据术动原图理纸合接,触线也点图是K绘绘A制制1、的安K。装A展接2开线,接图两线的者图主并是要接将依二据起次。动设下备端按的其时线圈间和继触电点器的K接T线的回线路圈展。开分别画出,组成多个独立回路,是安装、调试 (3)❖在直展流开回接路线中图,的正特电点源如在下上:,负电源在下,其回路分别用101和102标出。
二次回路的接线和接线图

二次回路的接线和接线图
一、二次回路的接线要求
1、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2、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纳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坚固牢靠。
3、盘、柜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4、电缆芯线和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其回路编号,字迹清楚且不易脱色。
5、配线应整齐、清楚、美观,导线绝缘应良好,无损伤。
6、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不得超过2根。
7、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
8、盘、柜内的二次回路配线、用于连接盘、柜门上的电器、掌握台板等可动部位的导线还应符合其它要求。
二、二次回路接线图的绘制要求与方法
1、二次设备的表示方法
全部二次设备都必需按规定,标明其项目。
项目是指接线图上用图形符号所表示的元件、部件、组件、功能单元、设备、系统等。
2、接线端子的表示方法
全部设备上都有接线端子,其端子应与设备上端子标志全都。
假如设备的端子没有标志时,应在接线图上标示端子。
3、连接导线的表示方法
连续线表示法、中断线表示法
用连续线表示的连接导线假如全部画出,有时显得过于繁复,因此在不致引起误会的状况下,也可将导线组、电缆等用加粗的线条来表示。
在配电装置二次回路接线图上多采纳中断线来表示连接导线,显得简明清楚,对安装接线和维护检修都很便利。
二次回路2(看图方法、电流电压接线)

保护电压和计量电压的相线在进入电压重动/并列装置之前,还 必须经过开关电器(空气开关或熔断器),而零序电压的相线和所 有的地线则不经过开关电器。
四、二次设备的工作方式
从功能上讲,我们可以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微 机型二次设备分为微机保护、微机测控、操作箱(目前 一般与微机保护整合为一台装置内,以往多为独立装置) 、自动装置、远动设备等。
四、二次设备的工作方式 微机保护和微机测控的工作方式一般可概括为: “开入”与“开出”
一、开入量:
(1)模拟量
微机保护需要采集电流和电压两种模拟量进行运算。
微机测控开入的模拟量除了电流、电压外,有时还包括温度量(主变压器 测温)、直流量(直流电压测量)等。微机测控开入模拟量的目的主要是 获得其数值,同时也进行简单的计算以获得功率等电气量数值。
四、二次设备的工作方式
(2)数字量
数字量也称为开关量,它是由各种设备的辅助接点通过“开/闭”转换提供, 只有两种状态。
对于1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设备而言,微机保护对外部数字量的采集一 般只有“闭锁条件”一种,这个回路一般是电压为直流24V的弱电回路。
微机测控对数字量的采集主要包括断路器机构信号、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 状态信号等。这类开关量的触发装置(即辅助开关)一般在距离主控室较 远的地方,为了减少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通常采用电压为直流 220V的强电回路进行传输。同时,为了避免强电系统对弱点系统形成干扰, 在进入微机运算单元前,需要使用光耦单元对强电信号进行隔离、转变成 弱电信号。
三、电压互感器接线
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是将一次电压按一定的变比转换成二次电 压供二次设备使用,其工作原理与变压器基本相同。电压互感器 的一次绕组并接在主电路上,二次绕组接负荷。 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主要有Vv接线和星形/星形(开口三 角)接线两种。
电气二次接线图讲解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电气二次接线图讲解
电气二次接线图讲解
用来控制、检测、保护、计量电气正常运行的低压回路图称
为电气的二次接线图。
看图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六句
话(即六先六后):
先一次,后二次;先交流,后直流;先电源,后接线;
先线圈,后触点;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所谓的先一次,后二次,就是当图中有一次接线和二次
接线同时存在时,应先看一次部分,弄清是什么设备和工作
性质,再看对一次设备监控作用的二次部分,具体起什么监
控作用。
所谓先交流,后直流,就是当图中有交流和直流两种回
路同时存在时,应先看交流回路,再看直流回路。
因交流回
路一般由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引出,直接反
映一次接线的运行状况;而直流回路则是对交流回路各参数
的变化所产生的反映(监控和保护作用)。
所谓先电源,后接线,就是不论在交流回路还直流回路中,二次设备的动作都是由电源驱动的,所以在看图时,应
先找到电源(交流回路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再由此顺回路接线往后看;交流沿闭合回路依次分析
设备的动作;直流从正电源沿接线找到负电源,并分析各设
备的动作。
所谓先线圈,后触点,就是先找到继电器或装置的线圈,。
二次回路安装接线图

➢可增减Agent数目,可以动态创建和删除Agent。
10 of 31
9.1多Agent系统简述
第九章 多Agent系统
2.分类
9.1.3特点及分类
(3)根据系统功能结构分类 1)同构型系统,即每个Agent功能结构相同; 2)异构型系统,Agent的结构、功能、目标都可以不同,由通信协议保
(4)MAS是一个集成系统,各Agen之间互相通信彼此协调,并行地求解 问题,能有效地提高问题求解的能力;
(5)多Agent技术打破了人工智能领域仅仅使用一个专家系统的限制,在 MAS环境,各领域的不同专家可能协作求解某一个专家无法解决或无法很好 解决的问题,提高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8 of 31
9.1多Agent系统简述
证Agent间协调与合作的实现。 (4)根据Agent关于世界知识的存储分类
1)反应式多Agent系统; 2)黑板模式的多Agent系统; 3)分布存储的多Agent系统。 (5)根据控制结构分类 1)集中控制:由一个中心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协调工作; 2)层次控制:每个Agent控制处于其下层的Agent的行为,同时又受控于 其上层的其他Agent; 3)网络控制:由信息传递构成的控制结构,且该控制结构是可以动态改 变的,可以实现灵活控制。
9 of 31
9.1多Agent系统简述
2.分类
9.1.3特点及分类
第九章 多Agent系统
(2)根据对动态性的适应方法分类 1)系统拓扑结构不变,即Agent数目、Agent之间的社会关系等都不变。
➢Agent内部结构固定,基本技能不变,通过重构求解问题的方式来适应环 境;
二次接线图ppt课件

4.中央信号装置在发出音响信号后,应能手动或自动复归(解除)音响,而灯光信号及 其他指示信号应保持到消除故障为止。 5.接线应简单、可靠,对信号回路的完好性应能监视。 6.对事故信号、预告信号及其光字牌应能进行是否完好的试验。 7.企业变配电所的中央信号一般采用能重复动作的信号装置;当变配电所主结线比较 简单或一般企业配电所可采用不能重复动作的中央信号装置。
§8.4 中央信号回路
8.4.2 中央事故信号回路 1.中央复归不重复动作的事故信号回路
不能重复动作的中央复归式事故信号回路 WS-信号小母线WAS—事故音响信号小母线 1SA、2SA—控制开关 1SB—试验按钮
2SB—音响解除按钮 KM—中间继电器 HB—蜂鸣器
§8.4 中央信号回路
8.4.2 中央事故信号回路 2.中央复归重复动作的事故信号回路
§8.4 中央信号回路
8.4.3 中央预告信号回路 中央预告信号是指在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和不正常 工作状态而不需跳闸的情况下发出预告音响信号。常采用电铃发出声响,并利用灯 光和光字牌来显示故障的性质和地点。
1.不能重复动作的中央复归式预告音响信号回路
§8.4 中央信号回路
8.4.3 中央预告信号回路
(1)交流电流、电压表、功率表可选用1.5~2.5级;直流电路中电流、电压表可选用 1.5级;频率表0.5级。
(2)电度表及互感器准确度配置。
(3)仪表的测量范围和电流互感器变流比的选择,宜满足当电力装置回路以额定值运 行时,仪表的指示在标度尺的2/3处。对有可能过负荷的电力装置回路,仪表的测 量范围,宜留有适当的过负荷裕度。对重载启动的电动机和运行中有可能出现短时 冲击电流的电力装置回路,宜采用具有过负荷标度尺的电流表。对有可能双向运行 的电力装置回路,应采用具有双向标度尺的仪表。
二次回路安装接线图

• ①数据采集 • 定时对全站模拟量、状态量、脉冲量进行采集。模拟量主要有:各段母线的电压、线
路的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主变压器的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电容器的 电流、无功功率,馈出线的电流、功率和功率因数等。状态量主要有:断路器、隔离 开关的位置状态、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位置、同期检测状态、继电保护动作信号、 运行告警信号等。脉冲量指脉冲电能表输出的以脉冲信号表示的电能量。
• ②事件顺序记录 • 事件顺序记录包括断路器跳合闸记录、保护动作顺序记录和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录。微
机监控子系统能存放足够数量或足够长时间段的事件顺序记录。
• ③故障记录、故障录波和测距 • 故障记录是记录继电保护动作前后与故障有关的电流量和母线电压。故障录波、测距
是把故障线路的电流、电压的参数和波形进行记录。从而可以判断保护动作是否正确, 更好的分析和掌握情况。
2.屏面布置图的绘制 屏面布置图中设备的相对位置应与屏上设备的实际位置一致。
图 8-18 屏面布置图
8.7.3 端子排图
1. 端子种类 (1)一般端子 (2)连接端子 (3)试验端子 (4)其它端子
2.端子排的连接和排列原则 • (1)屏内设备与屏外设备的连接。如屏内测量仪表、继电器的电流线圈需经试验端子与屏
•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 术的发展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 速发展。我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式远动与保护装 置、电子式远动与保护装置、微机式远动与保护装置、微机自动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电站就逐渐进入以 计算机网络为核心,采用分层、分布式控制方式,集控制、保护、测 量、信号、远动为一体的自动化阶段。随着信息处理、计算机、传感 器、通信、控制、测量等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逐步从间隔 层到站控层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为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经济 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变电站智能化一般称为智能变电站,是智能 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提升运 行管理水平,实现智能电网高效经济运行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次回路接线图

机组LCU屏
直流屏
同期屏
课后思考
为什么需要画出不同的接线图?
下 课!
一)展开式原理图的规则和特点
1. 二次设备按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画出。 2. 按供给二次设备的各个独立电源划分回路,各回路在 图上分开表示。 各种回路说明如下: 1) 交流回路:分为交流电流回路(保护、测量、自动 装置 等)和交流电压回路(保护、测量、自动装置、 同期等); 2) 直流电路:分为操作回路(断路器、隔离开关、灭 磁开关、机组及其辅助设备、闸门等)、信号回路 (位置、事故、预告、指挥信号等)和保护回路(发 电机、变压器、线路、母线、电动机保护等)。
中线 N401~N409 N411~N419 N421~N429 …… N491~N499 N501~N509 N591~N599 N601~N609
零序号 L401~L409 L411~L419 L421~L429 …… L491~L499 L501~L509 L591~L599 L601~L609
A611~A619
A621~A629
B611~AB19
B621~B629
C611~C619
C621~C629
N611~N619
N621~N629
L611~L619
L621~L629
在隔离开关辅助 触点和隔离开关 位置继电器触点 后的电压回路
A(B、C、N、L、X)710~719 A(B、C、N、L、X)730~739
3.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线圈和触点、仪表的电流和电压线 圈、控制开关的各对触点、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各个辅助 触点,都分开画在所属的回路中,但同一设备的文字符号 必须相同。 4. 二次设备的连接次序从左到右,动作顺序从上到下, 接线图的右侧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5. 开关电器的触点采用开关断开时的状态,继电器的接 点采用线圈不通电时的状态(即不带电表示法)。 6. 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按等电位原则和规定的数字进行 标号。 7. 继电器的线圈和触点不在同一张图上时,要注明引来 或引出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一般都得经历多年的实践磨练。
特别是碰到复杂的电路图时,接起来很容易出错且难以发现出错点。
本人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验,摸索出一种简单易学且不易出错的接线方法。
电气二次回路的接线是维修电工常常要做的工作,对于新手来说常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一个简单的电路都很难接好。
对于老手来说主要是接复杂的控制回路时容易出错,并且查找出错点还很费神。
经过本人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简单方法。
实践证明新手用后上手快,很短的时间就可独立接线,老手用后即使面对复杂的电路图也胸有成竹。
能一次性地正确地接好电路图,检查起来也有迹可循。
确实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人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均未发现有人用过此法,在过去买的许多电气类书中也没人提到过。
这次公开出来,希望有缘的人能细心体会,变成自己的一个绝招。
下面我就详细介绍这一方法。
四。
我们接线的过程就是将图纸上的电路图变成实际的控制电路的过程。
图纸是平面的,而实际控制电路却是立体的。
两者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图纸与实际电路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用线(导线)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
通常在按图接线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任意性的。
比如线圈的两个接线端,当该线圈是交流380伏时,你可以先从左边端子进,再从右边端子出,也可以反过来先进右边端子,再从左边端子出来。
如图1.。
正是由于这种任意性
导致了容易接错线的不良后果。
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图纸时更是容易出错,并且接到一定的程度时自己都会分不清接到哪儿了。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任意性,建立起某种接线规则,统一按规则来接线。
那么这种规则是什么呢
当我们面对电路图和配电盘时就会发现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
电路图上有两种关系:前后,左右。
配电盘上有三种关系:前后,左右,上下。
于是我们在按图接线时就可以按照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来接线。
我总结的规则是:前进后出,左进右出,上进下出,以节点为中心展开。
图纸上的关系与实物上的关系对应,每走完一根线就在图纸上对应的线上作一记号,以示走过。
这样走一根是一根,有条不紊,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一气呵成。
即使你还不大明白控制回路的控制过程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你的正确接线。
为了便于说明具体的接线方法,我就以星——三角降压起动时间继电器控制线路为例来讲解。
先讲讲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
如图2。
对于FR来说,a为前,b为后; 对于GB2来说,b为前,c为后; 对于SB1来说,c为前,d为后;对于KM常开触头来说,c为前,e为后。
其它的依次类推。
再说左右,对于Kmy常开触头来说,f为左g.为右. 最后说说节点。
图2中,c f g m 均是节点。
节点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元件接线端共同连接的点。
图纸上的前后,左右,节点的概念弄清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实际元件的前后,左右,上下,节点的概念。
在实际接线中,配电盘在我们面前一般有两种状态:水平放置,垂直放置。
无论是哪种状态,我们均应把配电盘假设为水平放置。
就像是一张图纸摆在桌面上一样。
与图纸
不同之处在于:1,各个元件是立体的,元件的接线端子除了有前后、左右的关系外,还多了一个上下关系;2,元件之间还没有连接导线。
图3为实际元件布置图。
对于KM来说,a为前、b为后、a1为左、a2为右;对于KT来说,m为前、n为后、m1为左、m2为右;其余的元件以此类推。
图4反映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中线圈、触头的左右关系。
图5反映当俯视交流接触器时,其常开触头的前后关系。
常闭触头没画出来,判断常闭触头的前后关系与常开触头一样。
图6是一个热继电器的正面图,ab内是常闭触头,ac内是常开触头。
a为上,b、c 为下。
在交流接触器中,一般各有两对常开辅助触头和两对常闭辅助触头。
常闭辅助触头通常在常开辅助触头的上方,所以常闭辅助触头为上,常开辅助触头为下。
通过上述讲述,对图纸、配电盘、具体元件的前后、左右、上下关系有了一个人为的规定。
以这个规定为基础,我们在按原理图接线时只要遵循“前进后出、左进右出、上进下出”的规则就可以了。
当图纸上某个元件(如KMy)为上进下出时,我们在接线圈时就按左进右出来接,对于常闭辅助触头就按前进后出来接。
图纸中的KMy常开辅助触头是左进右出,在接线时我们就按前进后出来接。
热继电器的常闭触头在图纸上是上进下出,在接线时我们就按上进下出来接,即先接a端头,后接b端头,大家可以顺着这一思路举一反三。
对各种常用的电器元件都能迅速判断出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后,再弄懂下一点“以节点为中心展开”就基本上学会了。
下面再详细讲一下。
在实际接线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端子互相接通的情况。
这时是容易接错线的时候。
稍不小心就会漏接或接错位置。
那么这时就应遵循“以节点为中心展开“的规则。
例如图2中f点就是一个节点。
它是四个元件互相连接的点。
具体是:KMae常闭触头的出线端、KMy常开触头的进线端、KT线圈的进线端、KT通电延时分断常闭触头的进线端。
当我们在元件上接线时必须严格按以下顺序接:1接KMae常闭触头的后端头; 2接KMy常开触头的前端头;3,从KMy常开触头的前端头引一根线到KT线圈的左端头;4,从KT线圈的左端头又引一根线到KT通电延时分断常闭触头的左端头。
这个接线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各个元件的端头的前后、左右要找准,要和图纸上的前后,左右关系对应。
一旦弄错则必然接不成功。
图2中g点也是一个节点,具体接线过程如下:1,从KM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线圈的左端头接一根线;2,从KMy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y常闭辅助触头的前端头接一根线;3,从KM常开辅助触头的后端头到KMy常闭辅助触头的前端头接一根线。
大家仔细揣摩就可以明白这一思路的具体应用。
到此,我这一简单易学的接线方法就讲完了。
剩下的就是对着图纸试着接几块配电盘或控制盘,很快就能上手的。
我总结的这个规则对于复杂控制电路的接线特别有效。
你不用担心看不懂原理,更不用担心接迷糊了。
只要严格按此规则接,那就是接一根成功一根。
当看到几十根或上百根线密集地接在各个元件的端子上时自己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有此能耐。
要知道达到这个水平一般得很多年的训练才行的。
五.结束语
好的方法一个人掌握了作用不大,许多人掌握了就会形成大的力量。
这个方法只是针对传统的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总结的。
控制技术早已进入了可编程(PLC)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电路,PLC 可以实现更多、更高级的功能,所以即使熟练掌握了这个方法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学习更先进的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