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许岩序言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的两大创造性工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特殊的能力,是人类最高心智的产物。
而艺术与科学结合,已经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弥补艺术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缺陷,互为补充,最终造福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的进步。
(一)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结合,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也有利于艺术家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加深对艺术规律和本质的认识。
同样,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科学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发明创造,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出发,探索人类的需求,以满足现代人的价值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之情感会得到升华。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不会开拓创新。
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是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无意识中把艺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
最典型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艺术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是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艺术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著称,而科学则以其理性和严谨性而闻名。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艺术与科学能够互相辅益、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差异性的角度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差异性中如何解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艺术与科学在创造过程中的差异性体现在其所追求的目标和方法上。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通常追求表现个人情感和观点,强调独特性和主观性。
他们通过对形式、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的运用,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则更注重客观性和普遍性,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和理论,以追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发现。
艺术家和科学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性赋予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贡献。
艺术与科学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艺术作品多以形式多样、表现方式个性化而著称,可以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而科学研究则表现为理论、实验、观察等形式,更多地呈现为理性和逻辑的结晶。
艺术与科学的表现形式之间并非完全割裂的,它们在创新和交流过程中也能够互相影响,艺术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而科学研究也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的通俗性和普及性。
艺术与科学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艺术强调情感、想象和审美,注重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表达,而科学则更注重理性和客观的观察与实验。
但这并不代表着艺术和科学是互相排斥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艺术作品都受到科学的启发,而科学研究也可以受到艺术的启发,例如在科学图像、科学摄影等方面都能看到艺术的影子。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应该是简单地将二者划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应该看到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
艺术与科学在社会功能和影响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培养审美情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互相独立的学科,拥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然而,艺术和科学的差异性并不代表二者之间完全没有联系。
实际上,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首先,艺术和科学在其创作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艺术强调表现主观的感受和思想,重视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感性的表达。
而科学则强调客观的研究和分析,注重实验和数据的支撑。
艺术家的创作常常是经过主观想象和感官体验后创作出来的,而科学研究则是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进行推演和验证。
其次,艺术和科学在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艺术注重表现和传达情感和主观感受,而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新的图像和形象,把观念和思想转化为艺术作品,而科学则通过探索和实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
尽管艺术和科学在创作方式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共同探索的领域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艺术和科学都可以通过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艺术领域,人类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艺术家在创造时考虑到的因素。
而在科学领域,通常是通过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和进行实验来获取事实真相的。
然而,在探索规律和建立理论方面,两者的视角却又不尽相同,这也是艺术和科学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此外,艺术和科学在应用上也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艺术作品通常是用于表现和传递情感和思想,以及为人们提供美感和审美体验。
而科学研究则是为了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医学、工程等。
科学研究必须经过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而艺术则在表现和传递价值上更加注重主观体验和感受。
最后,总的来说,艺术和科学虽然在创作方式和认知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之间却又有着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现象。
艺术和科学之间共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艺术和科学可以继续相互借鉴,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摘要: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关键词:艺术;科学;融合当今社会人们会片面的认识艺术与科学关系,认为艺术是艺术,科学是科学。
艺术偏向于感性,科学偏向于理性。
实施在工作中就将两者分开理解应用,从而单纯的用科学来揭示奥秘,用艺术来揭示情感。
把艺术与科学各自单独分开运用在任何事物当中,这样使科学过于知识化、枯燥化、概念化。
对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也产生了一定障碍。
科学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不断的提高。
所以就要求我们更要深层次的理解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奥秘。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分开的学科,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在欧洲,艺术是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进步的。
这点我们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上,我们更深刻感受到发达国家在场馆展示与阐述思想上,将艺术与科学的融通运用的非常完美。
两者的完美融合更进一步便于我们去直观的理解展馆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如今所谓新潮科技无不如此,极力运用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手法展示及阐述概念。
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它们的视觉冲击力也远远超过传统理论传播。
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科学技术的场所,这些所谓高新科技,利用艺术的表现力在世博会中可谓如鱼得水。
这点充分说明科学的原理及理论,用艺术表达给我们,会更显得通俗易懂,更富有趣味性。
所以科学理论与艺术形式是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作用来促进两者的发展。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美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科学追求的是真实与客观,通过严谨的研究、实证和推理,以揭示宇宙的规律和本质,科学美则是通过科学的发现和解释来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与表达,以感性与主观的方式呈现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尽管它们的目标和方法不同,但科学美和艺术美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首先,科学美和艺术美可以相互借鉴与启发。
科学的发现和创新往往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许多美妙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这些科学发现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解剖课》就是受到解剖学家的研究启发而创作的。
而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形式美、色彩美和情感美,可以激发科学家们对感知机制、视觉感知以及人类情感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与探索。
科学美和艺术美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创新的实验设计、理论建模和假设验证,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而艺术家们通过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和主题的创新,来探索和突破艺术领域的界限。
例如,现代艺术运动就是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颠覆和创新,它通过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主题来挑战艺术的边界,让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和审美标准有了新的思考。
此外,科学美和艺术美都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科学的发现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宇宙的本质。
科学美通过科学图像、模型和展示,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美。
例如,远观星空,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幅幅美丽的星空照片,这些照片是通过科学技术拍摄和处理而成的,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辽阔与神秘。
而艺术美则主要是通过感性和主观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感受自我、他人和世界。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作品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的冲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现代科学和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以其严密的理性方法和探索真理的目标,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艺术则以其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方式,为人类提供了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科学和艺术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手段和创作素材。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被艺术家们应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艺术能够通过特效和CGI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逼真的画面效果;音乐制作技术的进步使得音乐家们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
现代艺术中的科技元素和对科学概念的深入探索,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观念。
科学的进步不仅提供了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推动了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科学和艺术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追求。
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都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试图以客观的方式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而艺术则通过审美表达和情感传递,试图以主观的方式揭示人类内心的真实和美。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使得它们都具有对人类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意义,都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代科学和艺术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和素材,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创新;艺术则为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课题,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
科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的追求,都试图揭示世界的真理和美,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只有科学和艺术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人类的文明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早已被人们关注和探讨,但是随着科学和艺术的不断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艺术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科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不仅对科学领域本身有影响,而且对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由于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展示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是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另外,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材料和创作工具,这些都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其次,科学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艺术以自身的方式呈现人类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理,而科学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内容。
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动,让艺术更加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让科学更加人性化和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另外,现代科学和艺术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科学以其独特的方法和精神,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艺术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精神的高峰。
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将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现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们不仅在技术和创意方面互相借鉴,而且在价值观和使命感上也有相通之处。
科学和艺术的互动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和实践,让科学和艺术更好地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摘要】艺术与科学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通过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点和区别,以及科学对艺术、艺术对科学的相互影响,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跨学科的发展中,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灵感。
艺术与科学互补性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创新。
最终,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学,关系,共同点,区别,影响,跨学科,互补性,未来发展,结论1. 引言1.1 艺术与科学的定义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表现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和推理来揭示客观规律,解释现象和探索未知。
艺术和科学虽然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艺术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理性思考和技术支持。
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点还体现在它们对于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上,艺术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科学则可以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和科学虽然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但二者的边界并不是非常清晰。
它们在实践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当今世界,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1.2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艺术与科学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创造和感知,另一个强调实证和理性。
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艺术与科学都以探索和发现为基础,都追求真理和美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类本身从猿走出一样,艺术与科学从一开始也是一个出发点,只是当我们越走越远的时候,才把它们分开。
这一分开,就是几千年。
这期间,对立,统一;统一,对立,始终在矛盾中相处。
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认清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这就是共同借鉴、融合、促进、发展。
● 艺术与科学的同一性使世界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现象,也不是源于人类社会,而是源于大自然。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说: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
所有图形按一定比例关系排列和组合,最容易产生美感,三角形、圆形、方形和流线型等,各有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
如圆具有很高的对称性,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
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
但是,这种美感又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直升飞机在空中飞行,象雄鹰在空中盘旋,十分的美丽,但是,能够使它在空中美丽盘旋的两组叶轮圆,则必须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否则直升飞机就不会在空中盘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则构成的。
一片树叶在对称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这种有韵律的组合,才使我们对花草树木格外偏爱;人以眉宇间的中线垂直延伸,可以相当精确地分成左右两半均等的对称体,这种对称使人类更加健美。
但它们又不能绝对对称,如果人体有两个头,那就是畸形。
所以,只有对称中的不对称才有艺术韵味。
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描绘了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人首蛇身的神奇艺术造型,这是古人的科学审美观。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只有阴而没有阳,或者只有阳而没有阴,那不但这画像失去了艺术的魅力,整个世界都会暗淡无光。
● 艺术与科学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恶,都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共同存在的,艺术与科学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须揭露和鞭笞假丑恶。
这就是同处一个统一体中的艺术与科学,最美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
科学史专家、比利时人乔治·萨顿认为: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
他对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做了这样的概括:“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
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经久持年的。
每项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博物馆展柜中被人遗忘的工具。
而与此相反,正由于艺术并非不断进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
艺术与科学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
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
人类正是因为不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更快进步
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
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FINE ARTS)。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WORKSHOP OF THE WORLD),于是,为了扩大世界贸易,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
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科学紧紧地拉在一起。
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杰作。
科学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
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
装配式施工。
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1977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这是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更高阶段。
这种挑战也许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也许预示着科学技术在创造艺术。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于一身的杰作。
● 科学进步刺激艺术大胆创新
当然,科学也不是永远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挑战,科学也在积极地诱导着艺术的大胆创新。
当人类刚刚迈进汽车时代的门槛时,设计最简陋的汽车,也很快就取代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心理。
于是,科学开始刺激艺术的灵感,要求艺术与自己连起手来,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变革,创造更美好的产品。
应运而生的是流线型的设计
● 艺术与科学联手打造新纪元
但是,艺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并没有到此停止,当人类从工业社会突然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
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影视……一切视觉艺术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绚丽多彩。
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
科学也同样离不开艺术,它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借助艺术来增加新技术的高附加值。
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开始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
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切现代艺术设计,又争先恐后地在这场新的“艺术+科学”的运动中,充当着开路先锋。
新媒体艺术成了艺术与科学携手的最前沿。
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已经融入科学之中,科学也披上了艺术的盛装。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在今天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设计。
它们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它们自身无法实现的梦想。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在谈到东西方艺术发展时,也打过一个类似的比方,他说:学艺像爬山,有人从东边爬,有人从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
他们的比喻,恰好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词源》对科学作如下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科学可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词源》又对自然科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应用技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