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公开课课件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1张PPT)2024-2025学年语文九年级

“巴特勒上尉”是何许人也?《雨果和圆明园》 这本书的作者程曾厚教授查阅了雨果所有的书信往 来,都没有发现这个人。他询问多名从事雨果研究 的法国同行,他们无不面面相觑。最后他大胆推测: 巴特勒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假如这个推测成立,你 如何评价雨果的这种写法?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 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知识链接
类比
类比,指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 似的结论。进行类比的事物本质属性必须相同,否则就不能构成类比。
4.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世界奇迹
东方幻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 来是很清楚的。但是,一般的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蒙蔽,容易被狭隘的 爱国狂热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2)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 知的立场上。
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 这个强盗的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 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砥砺 1
思想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1课时
雨
果
课时目标
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
02
达效果。(难点) 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 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
缺少的恰恰是能够观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尝试以沉默的方式对 C.当孙少平意识到如果不走出双水村,自己将一辈子被困在
源上的沟沟壑壑时,一股不可名状的恐惧涌上心头。 D.这次期末考试,他的成绩进步很大,面对这样的丰功伟绩,
丽堂皇”“丰功伟绩”等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雨果态度,理解雨果立场的可贵之处。
3.理解文本善用铺陈、类比、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积累《巴黎圣母院》等素材。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自研】 1.通读全文,体会这封书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 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第二课时
一、浏览课文,思考批注
1.请找出文中作者运用的反语,并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 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漂亮”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 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 愤慨。
他并没有飘飘然,反而更加谦逊起来。
(二)微写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用话题方向: 珍视文明成果、良知、正直无私等,请谈谈你的感受。
【片段范例】
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让静止的文化遗产 动起来、转起来、潮起来,让更多人见证、感受、领略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要让视野更开阔,持续以开放包容的 心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世界更好 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今与昔,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 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32张PPT)

积累拓展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 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 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句话中“更彻 底,更漂亮”就是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程度之深,表 明了作者对他们这种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句中,“赞 誉”也就是“谴责、批判”之意,再次表明作者态度,表达了作者强 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拓展延伸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 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 了万春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抢掠文物,焚烧园区,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 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国联军之后, 圆明园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 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背景资料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 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品。在北京海淀附 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 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 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 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 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深入探究 4.分析第3段所用的写作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铺陈手法(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 的运用:在第3段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 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 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深入探究
(2)类比手法(对比的一种)的运用:将圆明园与希 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 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 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3)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4)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 文明杰作。
2.雨果怎样评价 圆明园?
合作探究
3.文中的“两个 强盗”指谁?这样说 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 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 陋面目。
合作探究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 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 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 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 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 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写法探究
1.运用反语。
为了有力地谴责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作者多 次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 刺意味。例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 底,更漂亮”就是反语。接着又称之为“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所有的谴责说成是“全部 赞誉”,再次对侵略者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讽刺。
6.雨果通过什么 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请从文 中找出,并说说作用。
合作探究
7.中国被掠夺,中 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 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 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 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 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 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语言赏析
1.“我们欧洲人是 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
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 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 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 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 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 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 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4)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 文明杰作。
2.雨果怎样评价 圆明园?
合作探究
3.文中的“两个 强盗”指谁?这样说 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 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 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 陋面目。
合作探究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 个强盗洗劫财物,一个强盗放 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 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 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 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 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写法探究
1.运用反语。
为了有力地谴责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作者多 次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 刺意味。例如:“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 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 底,更漂亮”就是反语。接着又称之为“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将所有的谴责说成是“全部 赞誉”,再次对侵略者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讽刺。
6.雨果通过什么 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请从文 中找出,并说说作用。
合作探究
7.中国被掠夺,中 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 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 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 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 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 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语言赏析
1.“我们欧洲人是 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 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
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 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 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 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 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 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 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信件的整体结构紧凑,每个段落都 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读者可 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信件的内容 。
03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从圆明园到万园之园
总结词
赞美、自豪、雄伟壮观
详细描述
圆明园被描述为“万园之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巅 峰之作,作者对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自豪地称其为“人 间奇迹”。
总结词
对比、反差、荒凉破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 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导入新课 • 整体感知 • 文本解读 • 重点难点突破 • 拓展延伸 • 作业布置 • 教师寄语
01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
19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法国和英 国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 夺和焚烧。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信 中以悲愤的笔触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和敬意。
Hale Waihona Puke 写作背景介绍• 18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 侵略中国。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和焚烧,这 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谴责。伏尔泰作为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文学家,通过巴特勒上尉的视角,写下了这封信表达 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谴责和抗议。
06
作业布置
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
总结词
理解信件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全文,了解信件 背景、内容和观点。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可以理解到雨果 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东方艺术和亚洲文 化的尊重和保护。
03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从圆明园到万园之园
总结词
赞美、自豪、雄伟壮观
详细描述
圆明园被描述为“万园之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巅 峰之作,作者对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自豪地称其为“人 间奇迹”。
总结词
对比、反差、荒凉破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 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导入新课 • 整体感知 • 文本解读 • 重点难点突破 • 拓展延伸 • 作业布置 • 教师寄语
01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
19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法国和英 国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 夺和焚烧。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信 中以悲愤的笔触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和敬意。
Hale Waihona Puke 写作背景介绍• 18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 侵略中国。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和焚烧,这 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谴责。伏尔泰作为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文学家,通过巴特勒上尉的视角,写下了这封信表达 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谴责和抗议。
06
作业布置
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
总结词
理解信件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全文,了解信件 背景、内容和观点。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可以理解到雨果 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东方艺术和亚洲文 化的尊重和保护。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优秀课件说课

手法品析
铺陈手法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 的一大特点。
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 色的”看法,作者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 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 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 到世人的珍惜、爱护,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21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22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23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24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25
断瓦残垣 的警示?
谢谢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 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作者介绍
•
维作品包括26卷
雨果(1802-1885)
讨论思辨
巴特勒这个 人是根本不存在 的!
那你如何评 价雨果这种写法?
雨果是个具有人类良知的作家,是1848年欧 洲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热烈拥护者和积极参加 者,与实行王政复辟、推行殖民主义的拿破仑 三世的统治势不两立,并因此不得不于1852年流 亡到英吉利海峡的一个小岛上,直至1870年普法 战争中法国溃败为止。尽管如此,当年启蒙运 动先辈们的“中国热”在他身上依然保留着浓 浓的余温,以至在他流亡期间的住宅“高城居” 甚至他情人的住宅“高城仙境”里都布置了 “中国客厅”,并始终不遗余力地收集中国的 艺术品,直至发现并购得了一部分法国侵略军 从圆明园抢去的珍宝,这既满足了他的“中国 情结”的需要,同时也因此掌握了一部分法国 侵略军犯罪的证据。
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
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
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语文九年级上

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 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 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 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 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 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 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 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拓展延伸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愫所支配, 但他没有一点奴颜媚骨,更没有迎合政府当局,而是站在全人类的 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是很了不起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不能不为他宽广博大的胸怀和高尚 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们要学习雨果的这种宽广。让我们记住他曾 经说过的一句话: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艺术特色
1.反语手法的运用,极具嘲讽意味。
作者巧用了反语 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例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 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这一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 即为反语,属褒词贬 用。接着又称劫掠焚烧圆明园为“丰功伟 绩”“收获巨大”,这就更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3)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4—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 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 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 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 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 观点的?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类比论证,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类比,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之高。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铺陈手法总结
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 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能够对内容起强调作用,更利于抒情 举例:《孔雀东南飞》十三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作品介绍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 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 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 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 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人物介绍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 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 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 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 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 记》。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更喜 欢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铺陈手法: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建筑材料、装饰特点、布局陈设、 建筑规模等方面,对圆明园梦幻般的盛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铺陈手法总结
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 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能够对内容起强调作用,更利于抒情 举例:《孔雀东南飞》十三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作品介绍
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 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 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 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 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点文明之灯
人物介绍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 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 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 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 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 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 记》。
任务一:明雨果态度 任务二:梦往昔繁华 任务三更喜 欢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铺陈手法: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建筑材料、装饰特点、布局陈设、 建筑规模等方面,对圆明园梦幻般的盛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忘国耻,兴我中华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 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野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罪大恶极!损毁严重!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我们欧洲人是野蛮人,中国人是创造文明的人。这就是野蛮对 文明所干的事情。
……
深让历岁 深 的 震 撼每 一 个 中 华 民 族 的 子 孙 感 到史 巨 人 , 民 族 耻 辱 的 象 征 ,月抹 不 去 的 痕 迹 , 孤 独 的
谴责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
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 语,也称“倒反”、“反话”。
对比体会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 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浩然亭之秋
冰雪鉴碧亭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 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 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2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
作。……
遗憾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 的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 的劫掠和焚烧,一代名园化为 废墟。
个性表达
读了本文之后,你 对雨果这位作家有了 怎样的认识?请作出 你的评价。
诗歌朗诵
那也许是/一杯苦酒的诉说 /那也许是 /亘古艺术之 园的凋落 /但这一切的也许 /都无法抹去/游人心头 沉重的负荷 /那歪扭的石柱 /还有那殿宇的基座 / 都在印证 /这里曾被强盗燃过一把 /毁灭人类文明 的大火 /遗迹在哭泣 /岁月如穿梭 /圆明园昔日盛 况 /无奈成为历史的过客 /今日春风啊 /再也难以 激荡起 /福海的潋滟春波 /侵略者的魔爪 /在此留 下洗不掉的罪恶 /但愿屈辱的一页 /永远永远翻过 /华夏儿女用双手 /建起强大的中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维克多·雨果
法国作家,法国 浪漫主义文学的重 要代表。 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 《笑面人》等。
走近圆明园
圆明园鸟瞰图
福海远眺
雾绕仙山亭
渔舟唱晚
会心桥之晨
会心桥之晨
黄昏五孔桥
夏溢狮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