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研究现状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历史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五四运动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历史学者、文学研究者、社会学者和政治学者都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五四运动研究现状的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并且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五四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研究,新世纪以来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态势。
有学者通过对五四运动史料的整理和梳理,对五四运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进行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他们尤其关注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五四运动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其影响和作用。
还有学者对五四运动的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更加具体和生动的五四运动历史画面。
这些研究不仅使我们对五四运动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丰富了我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内容。
文化研究成为了五四运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新世纪以来的学术研究中,有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关系。
他们通过对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进行研究,揭示了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他们关注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探讨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改变和推动作用。
他们还深入分析了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探讨了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为我们深入认识五四运动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近十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综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中国的革命和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十年来,随着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思想史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对于“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
其中,一些学者关注于“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理念的影响,认为“五四”运动打破了权威性的传统,提倡个人的自由和民主,这种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之,思想史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理解有了新的深入,同时也对于理解西方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五四”运动与革命的关系近十年来,关于“五四”运动与革命的关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研究发现“五四”运动与革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发生的历史背景相似,都是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现状的反抗。
研究者指出,“五四”运动与革命的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五四”运动的主张是文化民主化,而革命则主张的是政治革命。
虽然二者的目标不同,但它们的基本议题是一致的,都是反对旧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二者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近十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中,女性视角的研究者越来越多。
此类研究主要关注于“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妇女权益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妇女权益的影响是巨大的。
研究者指出,“五四”运动期间,大批的中国妇女参与了运动,她们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
而“五四”运动中妇女的言论和行动,也鼓励了更多的中国女性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争取。
总之,女性视角下的“五四”运动研究的出现丰富了对于“五四”运动的理解,不仅强化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还为中国妇女权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五四运动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群众性爱国运动,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当时,也对中国的后续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影响;2. 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3. 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 提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和启示。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并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等;2. 采访调研:对相关研究人员、历史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和看法;3. 实地调研:前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实地了解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和文物。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一战结束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签署,使中国的山海关、鸦片湾、九龙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以及庙山、热河、辽宁南部、长白山、抚远之东长春、新疆西北部东界以东地方及其附庸,无偿从德国割让给日本。
这应该说是有一个说明。
因为如果在一个苦国的境况中,还要大大地增加这许多的负担,那末从此,我们的贫农、富农、地主、资本家,这个罪恶的行刑队,更要得到目的。
“鹰会逐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而且,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振兴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在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迎来了参与者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
五、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五四运动的爆发,主要是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
五月四日,北京的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踏着民族解放的脚步开始了任民族自决与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与苏维埃联合战斗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新世纪以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一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的五四运动研究注重对运动发生背景和原因的深入探究。
许多学者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分析,揭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他们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和科学的激进行动。
这一观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运动背后的历史逻辑和动因。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逐渐从政治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
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
一方面,运动中提出的“科学”、“民主”、“自由”等概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以及后续的“文化运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革新和转型。
这一视角的出现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并为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世纪以来,对五四运动中具有标志性影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研究也得到了加强。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现代思想史具有重要地位。
对这些人物的个人经历、思想观点和文化贡献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对于胡适的研究发现,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在五四运动后期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人物。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这一运动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对于五四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反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激发了亚洲其他国家推进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激情,促进了亚洲现代史的发展。
这种对五四运动国际影响的研究使得五四运动从一个国内历史事件上升到更大的战略高度。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于五四运动背后的原因、文化影响、重要人物以及国际影响的研究,都为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摘要:1919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参与的民族爱国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作为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社会民意严重转变的背景下,五四运动在各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旨在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民族爱国运动,背景,原因,过程,影响一、背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家社会面临的侵略、割让和民族危机不断,这种状况持续了七十年。
十多年的辛亥革命和南北政治混战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此时,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各地逐渐兴起。
二、原因中国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被列强分割成为势力范围,国家民族危机深重,且清朝政治制度、封建社会秩序、传统文化道德均极度腐朽且僵化。
同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使人们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秩序的反思与重新评价与日俱增,人们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对新的未来的期待,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三、过程五四运动从1919年的五四爆发开始,经历了一系列如“学潮”、“反生异物”、“抵制日货”、“游行示威”,“建立青年团体”等历程。
在文化方面,五四运动推动了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推广。
而在政治上,五四运动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民族觉醒和国家自主意识,进而推动了民主与科学主义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改革,以及国家民族体制的变革。
四、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贯穿中国现代史的整个过程,直至今日。
五四运动对新中国的形成与青年思想的改变贡献巨大。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五四运动以及其涌现的新思潮与新意识,代表着中国民族在思想、道德水准、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飞跃与进步,充分展现了一种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形象。
结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的爱国运动,不仅推动了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面貌。
五四运动为中国青年和民族精神树立了新的标杆,其精神更是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记忆中。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自新世纪以来,研究学界对五四运动的探讨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
在这些研究中,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文化学家、哲学家及其他学科的学者相互交叉和互动,对五四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围绕五四运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趋势,进行综述分析。
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此次运动的发生主要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有关。
在1919年,中国正处于一系列政治和社会的变革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和政治上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强烈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文化和新文化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了分歧。
这使得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五四运动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打破了传统文化枷锁,倡导拥抱现代化文化,同时更加强调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
此外,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都在探讨,五四运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自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
二、五四运动的文化因素研究五四运动除了与社会政治背景有关之外,其在文化层面上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五四运动时期发生的文化论争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呼唤着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现代等理念。
在这种文化的背景下,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都在积极创作,而他们的作品中又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研究学者对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因素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一些学者分析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以及文学作品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五四运动时期的女权主义、儒学思想、汉字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研究者主要关注五四运动如何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并引领中国向世界现代化进程迈进。
同时,五四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国家和文化认同的形成,启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观念。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

五四运动调查报告论文一、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五四运动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中国的山东问题没有得到满足,结果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此外,中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差、政权腐败、民族危机四伏等原因,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三、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近代中国的种种问题密切相关。
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和领土问题的束缚感到非常愤怒,他们要求政府严正对待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文化和思想的变革也是五四运动的推动力之一,学生们受到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影响,呼吁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
四、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呼声和抗议溢出了大学校园,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延续和强化,倡导科学、民主、独立、自由的思想,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国共合作: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重要契机。
学生们的呼声和运动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革命热情,促使了两党的理念融合,为中国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斗争奠定了基础。
3.培育了新一代领导者: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孵化器,培养了一大批有革命精神、有追求真理的先进青年,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五、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青年学生在抵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中国青年学生在未来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自从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一直受到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的变革和启蒙运动。
本文将对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运动。
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中国青年学生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抗和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革命性质的爱国主义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思想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具有浓厚思想色彩的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思想解放,开始关注国际潮流,开始介绍和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开始倡导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风貌。
五四运动的文化运动,不仅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复兴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带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颠覆,还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探讨中国政治的改革和变革,开始寻求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五四运动的影响,促使中国政治体制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十年研究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五四运动史研究开发和初步发展阶段。
1950年胡华修订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解放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的著作。
此书和其后相继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课书和简明读本等都把论述五四运动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1962年出版的由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初稿)第一卷中,对五四运动史有较详尽的叙述,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
以黎澍于1954年《历史研究》第三期发表的《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文为起点,五四运动史的专题研究正式展开。
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文章有李龙牧的《李大钊同志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彭明的《论五四时期的李大钊与陈独秀》、孙思白的《研究五四运动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五四”时期范围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等。
其中,李龙牧的前一篇文章在客观分析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同时,阐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复杂环境、革命转变的复杂条件及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
这一阶段,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有华岗的《五四运动史》、李何林的《五四运动》、贾逸君的《五四运动简史》、黎澍的《从辛亥革命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丁守和与殷叙彝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洪焕春的《五四时期的中国革命运动》、王可枫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其中华岗、黎澍、丁守和等人的著作影响较大。
这一阶段还搜集并整理出版了不少重要史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即近代史所)南京史料整理处编的《五四运动史料汇编》、近代史所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以及《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五四运动话天津》等十数种。
1966年后的十余年间,由于学术界受到“文化大革
命”极“左”思想的严重干扰,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无法正常进行。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情况才发生转变。
1979年,以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为契机,五四运动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
自那时起到现在,已出版的有关五四运动史的论文选、集,著作,资料达近百种。
论文集方面,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辑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的《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彭明的《五四运动论文集》、张静如主编的《五四与现代中国——五四新论》等。
专著方面,除《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修订再版外,又相继出版了李新、陈铁健的《伟大的开端》、彭明的《五四运动史》、萧超然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李龙牧的《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刘永明的《五四运动与国民党人》、朱德发的《五四新文学史》、朱志敏的《五四民主观念研究》、杨慧清的《五四时期的抉择》等。
此外,蒋俊、李兴芝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有关部分,为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提供了有力帮助。
这一时期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出版成绩尤为突出。
其中重要者有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第二档案馆合编的《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近代史研究所选编的《五四爱国运动》、《秘笈录存》、《五四运动回忆录》,以及张允侯等编的《五四时期的社团》、胡华等编的《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陈崧编的《“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第二档案馆编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葛懋春等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等。
有关五四运动在各地的专辑资料,又陆续出版了《五四运动在北京》、《五四运动在天津》、《五四运动在江苏》、《五四运动在湖南》、《五四运动在浙江》、《五四运动在武汉》、《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等。
在影印资料方面,人民出版社继1954年影印全套《新青年》等刊
物后,从1980年起又相继推出《新潮》、《少年中国》、《北京大学学生周刊》、《觉悟》、《星期评论》、《新社会》、《秦钟》,以及《晨钟》、《晨报》、《晨报副镌》、《民国日报》、《北京大学日刊》等。
这些专辑资料的出版,既保存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又大大方便了五四运动史的研究。
与此同时,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有关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梁漱溟等人的全集、文集、文稿、文存、选集、年谱、专题资料、回忆录等纷纷出版。
此外,一大批五四人物的传记、思想研究等也陆续涌现。
如曾乐山的《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任建树与唐宝林的《陈独秀传》、魏知信的《陈独秀思想研究》、王学勤的《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唐宝林的《陈独秀与瞿秋白》、朱乔森与黄真的《李大钊传》、吕明灼的《李大钊思想研究》、朱成甲的《李大钊早期思想和近代中国》、许全兴的《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朱志敏的《李大钊传》、丁守和的《瞿秋白思想研究》、陈铁健的《瞿秋白传》、耿云志的《胡适研究论稿》和《胡适新论》、易竹贤的《胡适传》、白吉庵的《胡适传》、欧阳哲生的《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周天度的《蔡元培传》等等。
除上述成果外,近五十年来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有关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文章总计达2200篇以上,其中1989年以来的十年间发表的文章就达1200余篇。
二、近年来研究的新动向
(一)1989年以前人们在研究中较多注重运动性质、领导权、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或政治意味浓厚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的兴趣明显转向文化、价值方面,对诸如五四运动的精神、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民主与科学概念的内涵等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
有关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早的概括见于运动的参加者罗家伦在运动期间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文章,被认为是“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大都根据毛泽东的观点,将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等等。
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时,许多人强调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精神。
1989年是人们就五四精神提出看法最多的一年,计有“用自由原则反对传统的权威主义”说,“启蒙运动代表的新文化”说,“人的觉醒”说,“人的重新塑造”说,“理性主义”说,“开放容忍”说,“批判精神”说,“最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创造新兴的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精神”说,在文化层次上体现出“要求从古典和谐思维转到近代对立思维”的精神说,“从政治上或思想上、文化上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神”说,等等。
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人仍旧探讨这个问题,相继提出爱国、民主与科学和社会主义“三种精神互相贯穿与互相联结”说,“爱国救亡、文化启蒙”、“变革社会”说,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说等新的意见。
有关新文化运动与传统,80年代末期海外学者林毓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知识分子借“传统一元论的思想模式”,“全盘否定传统”运动的观点一度为大陆部分学者接受。
有人则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的主要是儒学,尤其是儒学的核心——礼教,因此,所谓“全盘反传统”之说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新文化运动所以反儒学、反礼教,有其深刻的思想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不仅应从学理的层面理解,而且必须将其放到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正确理解它的合理性及其历史意义”;持“五四”彻底反传统论者走进了两个误区,即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量齐观,把原始儒学和汉儒、宋儒等量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