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概论课件 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合集下载
2018版教材概论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1950年6月,
1951年8 月,毛泽东在 罗瑞卿《关于 镇压反革命的 报告》上的批 示。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8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Hale Waihona Puke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20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 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 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4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1951年8 月,毛泽东在 罗瑞卿《关于 镇压反革命的 报告》上的批 示。
在全国政协一届 二次会议上,毛 泽东等委员起立 通过《土地改革 法》。
18
(2)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 建 国 初 期 国 营 经 济 的 构 成
政上 府海 中军 央Hale Waihona Puke 银会 行没 的收 命国 令民 党
告资南 本京 及军 敌管 伪会 战清 犯查 财没 产收 的 官 20 布僚
(3)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物质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农 业大国,现代工业只占10%,根本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需要借 助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 社会,大量发展公营和私营近代工业,奠定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物质基础。
——列宁
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 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 民主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6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
1949年10月—1952年6月—1956年底
14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1949.10. —1952.底 人民大众 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 义之间的矛 盾
1953. —1956.底 国内是无产 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 国外是中国 与帝国主义 的矛盾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19
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 ——“一穷二白”的国情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矛盾变化:
1949-1952 国家恢复时期
• 矛 盾:人民大众——地主阶级、
政治
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新民主主义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 社会之间,因而既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也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7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 美在华企业(大银行、大工业、大的交通运输业 和大商业等)而建立起来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和 经营。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
我国建设1成95为3.一12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18
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
社
对农
本主
会
业、
义工 商业
主
手工
义
业的
工
社会
的改
业
主义
造
化
改造
◆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即建设与改造并举。
❖新民主主义国家拥有这些企业,就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 成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 济条件。
8
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 ——“一穷二白”的国情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矛盾变化:
1949-1952 国家恢复时期
• 矛 盾:人民大众——地主阶级、
政治
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新民主主义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 社会之间,因而既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也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7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 美在华企业(大银行、大工业、大的交通运输业 和大商业等)而建立起来的,是现代化的生产和 经营。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
我国建设1成95为3.一12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形成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18
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对资
社
对农
本主
会
业、
义工 商业
主
手工
义
业的
工
社会
的改
业
主义
造
化
改造
◆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即建设与改造并举。
❖新民主主义国家拥有这些企业,就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 成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 济条件。
8
【内容完整】2015年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模板

分
肥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30%
15%
定
四马分肥
息
18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在事业上有雄心创业的资本家而言,1949年以后,从
12
0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 确的阶级政策。
3、高级社
55年底-56年底 社会主义性质
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 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 力的过渡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
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 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 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 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命的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 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
11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1949-1952 “两个转变”并举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经济结构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间:15-20年 新民主主义建设
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进行私营工业 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社会性质
7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1952: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课件_图文(分析“社会主义”文档)共35张PPT

在建国初: “先建设,后改造”最初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强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实
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集体化,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
C、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手 工 业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同时并举,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和提前完成,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
定的程度。
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朝鲜战争爆发后,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 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 会议上号召 “全国和全世 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 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二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 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 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在合理调 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定货、经销 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 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
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精品PPT课件

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 康年,借西药供应紧张,抗 美援朝战争又急需西药之机, 先后向65名干部行贿,骗取 国家大量订货。他把过期失 效的药品卖给志愿军,而前 线急需的药品,则迟迟不发 货,造成许多伤员死亡。 1953年2月上海市人民法庭判 处其死刑。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然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 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三种基本阶级力量
社会主义改造前的阶级结构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镇压反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 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 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年)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的形式
• 个体经济ຫໍສະໝຸດ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经济成分与阶级构成:
•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 个体经济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不代表 一种独 立的发 展方向
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 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与反限制、 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民主革命时 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 等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 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2015 年 11 月 2 日 , C919 大 型 客 机 首 架 机正式下线。其最大 载客量190人,最大 航程5555公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2)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 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 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我们 的方针是要“逐步地稳当地 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它 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介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 质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 义社会的桥梁。
四川省农民入社热情高 涨,成群结队的个体农民到 老社参观访问,更坚定了入 社的信心。新农乡新农十四 社的稻子长得穗长粒满,证 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确是 “方向好,产量高”。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
阶级政策。
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由限制 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毛泽东两次修改总路线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经济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性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由资产阶级掌握 政权,不是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 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3)中国不会很长时间地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社会, 而是要经过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015新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 入社农民检查农具 城南关镇群力农业社在 分粮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和土地分红相结合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 义性质.土地、牲畜、大农具一律 归公,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饲 养、使用,劳动产品品实行按劳分 配。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 当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种: 一是政治与行政的办法,像苏联和东欧国家一样采 取没收的办法; 二是经济的办法,即挤垮的办法,“不给任务,不 给原料,不给生意作”; 三是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办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提出的赎买办法。
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因向 志愿军出售伪劣药品被判死刑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1949-1952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经济结构
“两个转变”并举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性质
过渡时间:15-20年 新民主主义建设
转变条件: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进行私营工业 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பைடு நூலகம்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初级形式 社会主义因素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国家资本主 义
四 马 分 肥
第二步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形式 第三步 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一化”与“三改”未能同步 ——过早地消灭了资本主义及个体经济 ——“三改”前期方针正确,措施适宜,1955年夏 后,形成政治压力,导致“四过”:要求过急;改 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四、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 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 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 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 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 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4.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 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
展的结果。
私
人
资 本
国 家
主
资
义 工
本 主
商
义
业
社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会 主
义
国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营 经
济
初
委托加工
级
形
式
计划订货
的
流通
国 家
统购包销
资
本
主
经销、代销
义
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高
级
形
式
的 国 家 资 本
公 私 合 营
主
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生 产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 的矛盾
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
7
经济成分 阶级构成 主要矛盾
8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一化三改 )
总路线
主体
工业化 三大改造
两翼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工业化与改造紧密结合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 有机统一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和平改造
农民:不能剥夺,只能 引导、说服、教育
资本主义工商业 : 和平赎买
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初级社 互助组
高级社
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 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 人,极大了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我 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 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 大胜利。
பைடு நூலகம்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
成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 于领导地位
▪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
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 3.资本主义经济
▪ 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
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
阶级
民族资产 阶级
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 矛盾
毛泽东说: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 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 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 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1953年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6年底完成 。同时,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的建设,我国以重工 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基本形成。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方向正确、成绩巨大; 急于求成,问题不少。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创造了和平改造的成功典范:不仅没有造成生产 力的倒退,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57年与52 年比 ,农业总产值增长近1/4,工业产值增长128.6%);变 革没有引起动荡,反而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得到人民 拥护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1956公私合营后上海安排私营企业原在职人员情况
职务 类别
厂长或 经理
科长、股长 工 程 技 术 工段长或生 科室、车间 合计
或车间主任 人员
产组长
一般工作
工业 企业
商业 企业
14253人 2345人 2874人 1113人
75人
233人
8941人 25847 人
22313人 25913 人
第四,改造与建设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