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 (1)

一、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观察 (2)

二、内生增长机制 (2)

内生增长机制 (2)

报酬递增理论与专业人力资本理论 (2)

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3)

三、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3)

人们应对失衡的能力 (4)

理论框架 (4)

四、人类时间价值研究 (4)

人类时间价值概念 (4)

人类时间价格提高的测度 (5)

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意义 (5)

五、发展的目标仍是克服贫困问题 (5)

发展成就与贫苦现象 (5)

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和基本对策选择 (6)

六、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6)

当代技术基本特征与主要贡献 (6)

发展中国家技术风险管理 (7)

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8)

知识与福利、经济增长的关系 (8)

知识的获取 (8)

知识的吸收 (9)

“人力资本理论”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范畴。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源泉内生化,故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本部分研究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同时介绍联合国开发属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等涉及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后,按照联合国开发属的观点,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知识开发、引进、利用以及技术创新途径,争取尽快赶上发达国家。本部分的参考书为:(1)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联合国开发属:《1999年、2000年、20001年

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一、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观察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按照他的长期观察,土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下降,这可以通过租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它们与其他投入物价格比价的变化予以说明。舒尔茨认为,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学家没有把所有用于生产的资源考虑在内,这些没有被考虑在内的资源中有一些新资源,它们已经替代了土地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种经济增长假说,人力资本的存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从这些新型资源中获得的收益就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使经济社会进入报酬递增时代。在经济学理论发展上,人力资本概念成为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对自然资源的替代问题,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增长现象。

二、内生增长机制

内生增长机制

假定资本是唯一生产要素,资本边际产出不变,为常数a,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某种比例,如:

Y=aK [1]

再假定经济社会储蓄率不变,人口不变,资本没有折旧,社会储蓄均用于增加资本存量,有如下情况:

ΔK = s·Y = s·a·K [2]

整理成:

ΔK/K = s·a

假设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比例,则有

ΔY/Y = s·a [3]

至少,[3]说明,储蓄越高,产出越高,没有极限。这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储蓄率与增长率无关的结论根本不同。在新增长模型里,人均产出,f(k),人均储蓄,s·f(k),均为直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储蓄不仅仅局限在物质资本方面,将其扩展为人力资本,则方程式[3]内涵的关系可以存在。新增长理论把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进经济增长过程,于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呈现递增趋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经济增长率可以长期递增。因此,可以说,新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力资本理论。

内生性增长,主要体现在五种思路上:(1)知识外溢与边干边学,(2)内生的技术变化,(3)线性技术内生变化,(4)开放经济中的内生增长,(5)劳动分工与专业化。

报酬递增理论与专业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也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投资,一种是提供服务,前者按照沉没投资价值计算,后者按照提供服务的贴现值计算。计算前者时,可以假定资本是同质的;但是计算后者就不能认为它们是同质的,而是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导致资本的收益率不同。人力

资本研究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资本异质性问题,指出这种异质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动力。同时,也指出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加区别的资本总量概念的危害性,即掩盖了这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专门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1)报酬递增理论破坏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公理——收益递减,某些经济现象必须予以重新解释。(2)重新唤起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利润)价值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最终要改变对于剩余价值分配问题的意识形态观念。(3)事实上,无论如何解释问题,报酬递增提高了人类的经济福利。(4)可以证明的是,大自然不是报酬递增的源泉,它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具有经济体系内生性质。(5)报酬递增形成于专业化和专业人力资本的共同作用。(6)人力资本形成离不开教育,个人通过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过程),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此,教育实际上在发挥着“工作效应”和“配置效应”。(7)人们后天获得的配置能力,是人力资本发挥实质性作用——产生报酬递增效应——的外在表现(的一种特定形式)。(8)“专业人力资本”概念包括了与报酬递增现象有关的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

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新增长理论的产生被认为是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融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府制定发展政策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第一,把人力资本引入增长模型,指出收益递增的可能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第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制定技术开发政策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知识外溢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制度促使技术创新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即对知识重新的私人成本给予必要的补偿。

第三,政府制定合适的公共教育政策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第四,对外开放有助于先进知识的吸取,对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五,和新古典增长理论重视政府对商业周期调控作用不同,新增长理论更强调重视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基础方面的作用,如扩大公共教育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激励新思想形成等。

三、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对分析经济现象、经济问题非常有用,所有市场取向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可以借助该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假定,任何时候经济社会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而不管经济条件的变化。这是因为,只要假定信息和交易成本为零,任何失衡都是可以瞬间恢复的。不难看出,这是该理论的缺点:因为恢复均衡需要时间,而且信息和交易成本也不为零。不过,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公正指出:“如果不区分理论和分析属性和事实的差距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一事实是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中,而且他们不能瞬时恢复均衡。”(P43)1舒尔茨除了发现人类并不总处于均衡状态且不能瞬时恢复均衡外,还发现传统的一般均衡理论没有扩展用于分析人体恢复均衡的最优行为。于是,开始研究个人的“应对失衡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这一研究为后来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积极贡献。

1舒尔茨:“应对失衡能力的价值”。载《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人们应对失衡的能力

根据观察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在自觉地重新配置资源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其配置资源的效力则取决于人们自身的“配置能力”。舒尔茨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这种能力是可以后天获得的,教育和经验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同时成为量度这种能力的尺度。至于这种能力的经济价值,取决于经济事件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因素:前者成为这种能力的需求曲线,后者成为这种能力的供给曲线。

理论框架

第一,假定客观上存在着(因经济失衡导致的)重新配置资源的经济激励,人们尽自己所能来应付这种激励。这里,“尽自己所能”意味着人有发现特定经济失衡并预估其性质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的能力;“激励”意味着可能从资源重新配置的活动中取得的预期收益,即进行应对失衡活动的经济收益。

第二,对上述能力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特性。对于特定的失衡,存在一条需求曲线,其纵坐标衡量激励的程度(以能力回报率表示),其横坐标测度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被重新配置的程度越低,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高,随着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趋于下降,即资源被重新配置的程度提高,激励程度(能力回报率)就越低。

第三,对上述能力的供给,取决于某一时点上特定形式人力资本的存量以及能力回报率引致的存量增长时的成本和那里增长率。这类似于反映企业边际成本的产品供给曲线。

第四,上述能力的供给可以源于多种渠道:例如,短期内可以通过移民增加;再如,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个人积累的经验、技术也会增加这种能力的供给;又如,只要激励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人们还会通过教育投资以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存量来增加上述能力的供给。

第五,教育与经验对于资源培植的影响是积极的、重要的。这一命题是通过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的观察得出的。在上述能力供给增加方面,教育是一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变量,也是可以验证的、测量的。“教育事实上既具有收入效应,又具有价格效应。随着受教育程度上升,人们的收入会增加,并且当他们的收入上升时,作为价格效应影响的结果,他们时间的价值也会上升。”2

四、人类时间价值研究

人类时间价值概念

之所以对人的生命赋予极高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行为(结合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既能够改变价值总量,也能够改变资本存量,而价值和资本则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反映人的价值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在现代国家随着人们劳动时间的不断减少,而劳动收入(无论是按照单位时间计算的绝对数量,还是在与其他生产要素对比而言的相对数量)则不断上升。这在经济理论上,被称为人类时间价值不断提高的现象。

可以按照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对人类时间价值决定进行分析:对人类时间需求的产生影响的主要变量包括:(1)可再生的有形资本存量及其提供的服务价格——对改变人力资本的相对价格产生影响;(2)家庭对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个人服务的需求;(3)技术进步带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2舒尔茨:“应对失衡能力的价值”。载《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0。

方式的变化。对人类时间供给的产生影响的主要变量包括:文化水平、高等教育、工作经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健康、移民等。

人类时间价格提高的测度

舒尔茨认为,在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问题上,不用什么经济学理论,只用一些实际数据,就能予以很好地说明。舒尔茨的观察是:(1)在生产自然资源的产品和提供劳务时,直接以资本和劳动替代自然资源。(2)在工业生产领域,以资本、劳动替代自然资源产品。(3)在家庭生产中,类似替代也发生了。(4)在最终消费领域,朝着自然资源节约方向发展。“……关键的经济问题就是自然资源、劳动和可再生资本之间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

对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的测度,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和租金对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相对下降。与此相对应,可再生性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功能性作用不断提高,功能性社会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形成。

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意义

具体来说,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意义在于:

第一,人类时间价值提高带来了许多制度性需求。

第二,人类时间价值研究扩大了经济学本身的研究范围。

第三,人力资本理论否定了李嘉图的地租在个人收入中的支配地位理论。

第四,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现代社会劳动服务价格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典型代表的,“维持生存的工资”理论和“劳动剥削”理论,均无法对此进行解释。

第五,人力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功能不断提高,人类时间价值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形成功能性收入分配制度,而此种分配制度的形成有助于减少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

第六,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工资理论受到质疑。

第七,利用时间报酬产生的两种效应,可以解释人们在重新培植时间方面的变化规则:(1)在预期增加教育水平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收入情况下,年轻人就会推迟参加工作年龄,而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2)人力资本投入增加给年轻人带来两种优势:一是年轻时放弃的收入低于以后增加的收入;二是按较高收入获得报酬的时间会延长。(3)年轻时获得较高收入者可以在早些年份积累足够的退休金,可以实行提前退休计划。(4)获得较高收入者可以把更多的收入花在改善身体健康条件方面,可以工作更长的时间。(5)妇女使用有形资本替代家庭生产,而自己则劳动时间更多地配置在劳动市场。(6)妇女对抚养小孩的需求下降,人口出生率也会因此下降。

五、发展的目标仍是克服贫困问题

发展成就与贫苦现象

从1970年到2000年,在此30年里世界各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在普遍进步情况下,进步速度是不同的,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加大现象。另外,就种种贫困现象分析,世界各国离彻底消除贫困这一目标还差得很远,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和基本对策选择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范围内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应该有所缓解。因为专家指出,人们更关心相对收入状态,而且收入差距扩大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影响其他结果。第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能会加剧市场和政策失误,不仅对增长,而且对反贫困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收入集中在上层少数人手中,可能会削弱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如反贫困化政策,或收入公平化政策,对国民福利的积极影响。

第三,收入差距可能会侵蚀社会资本,包括信任和公民责任感,从而导致一种健全的公共制度无法建立。

第四,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长期不能解决,会强化社会对这种差距的容忍程度,以至可接受的收入差距准则最终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对穷人最为不利。

正因为如此,世行专家认为改变收入差距至关重要,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护人类尊严、平等和公平的集体责任。为此,世行专家提出基本对策。

六、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当代技术基本特征与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当代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最重要影响的有两类: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生物技术。网络时代对人类发展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信息量并使得信息交流成本下降,3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还打破了传统上的人类发展障碍,即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之间的知识障碍,参与障碍和获得经济机会的障碍。

第二,改变着创造与传播技术的方式,表现在:(1)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技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2)全球化的知识定价规则发生作用,提高了技术的市场价值,刺激了技术创新活动,改变了发展中国家技术交易的成本。

第三,私营部门越发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它们在高风险投资领域内也日益活跃。

第四,全球化的高级技术人员劳动市场已经形成。

第五,世界范围里形成许多重要的全球化的技术开发、革新中心,为全球技术进步创造了充满活力的环境。

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问题

技术发展差距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了解:

第一,研发支出差距,R&D/GDP指标反映,在OECD国家平均为%,东亚国家平均为%,南亚和拉美国家平均为%,东欧与独联体国家平均为%。

第二,(10万人均)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在高收入国家平均为3127,在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8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为152,全世界平均为959。

第三全球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聚集在北美、欧洲和澳洲,在亚洲则聚集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台北与新竹)。

第四,风险资本的分布情况:2000年美国为1031亿美元,英国29亿美元,日本17亿,德国12亿,法国11亿,香港7亿美元,以色列亿美元,印度3亿美元,中国8400万美元,韩国

3例如,10000亿比特信息量从波士顿传到洛杉矶的费用,在1970年为15万美元,目前仅为12美分。

65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技术风险管理

鉴于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潜在灾害,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有关引进、发展技术方面往往处于犹豫不决状态。肯定地讲,技术变革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技术管理,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弱点。

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它们的经验是,将技术变革的好处最大化,同时将技术变革的风险最小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而言,技术风险管理应该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第一,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潜在好处是巨大的。尽管人们无法准确比较“变”与“不变”状态下的福利计算,但是所有人类福利指数都说明,积极进行技术变革的国家在所有方面全然优于排斥技术变革的国家。

第二,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最重大的潜在的两类危害是: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三,在技术变革的选择问题上,政府应该关注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四,政府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在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尽量利用科学信息,把不确定因素转变为风险。(2)加强风险交流工作,即所有利益相关者应该有表达各自意见(风险担心)的机会,这有助于发展透明的、可靠的决策机制。(3)有助于安全使用技术的条件是创立灵活的制度,反应敏捷的管理机构,和一系列替代技术。

第五,发展中国家应该看待自己在技术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革和创新。就观察的情况看,这些不足主要包括:(1)业务熟练人员缺乏,(2)资源、经费不足,(3)技术推广方面的传播战略无力,以及(4)缺乏反馈机制。

第六,政府应该积极对技术风险带来的挑战制定国家战略,国家技术风险管理战略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向技术领先的国家学习有关制度建设、标准建设的方式方法,结合本国实际确立有关技术开发政策,适用技术标准。必要时,可以先直接移植外国先进的标准,再结合本国实际进行调整。(2)通过地区间的合作,使有关技术标准、技术安全标准协调一致。(3)加强技术发展的监管机构。(4)调整舆论。(5)加强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分享信息和经验。(6)注重发展本国的科研技术创造能力和推广能力。政府与市场结合,共同培育鼓励一种不断提高人们开拓、创新、冒险的自由发展的环境,将特别有助于国家技术发展和技术变革。

第七,上述(6),可以被称为旨在释放人的能力的国家战略的基本原则。按照此原则,国家、政府应该积极创造一种鼓励科学创新的环境。联合国开发署提出以下具体做法:(1)把科学技术政策与长期发展政策联合起来。(2)尤其要抓住网络时代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各种利益,为此最好在电讯业中注入竞争机制。(3)鼓励高等院校与产业界联合,促进重新。(4)调整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使之尽量与技术需求挂钩。(5)政府制定多种干预性政策,以便在技术变革时代促进企业投资,提高工人能力,这些是保持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此外,重要的是对发展多渠道教育融资活动制定有效干预政策,这有助于经济社会在为教育融资方面动员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

第八,加强技术变革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即使可能面临市场利益的长期冲突,但是国际合作可以获得双赢结果。加强国际合作的各国实际利益在于,一国的技术突破导致全球受益,这种利益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各国人们的福利水平提高。不过,经验表明,促进、规范国际合作的最重要的工作包括:(1)制定游戏规则并保证公平贯彻。(2)建立技术创新的伙伴关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3)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组织为增强各国技术投资制定有关政策。(4)共同为努力应付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做出贡献。

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知识与福利、经济增长的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就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差异所做的各种分析看,一般认为,物质资本投入的差异可以解释增长差异的30%,其余的70%则被列入构成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各种无形因素——人力资本为主,其余尚有制度、组织、管理因素。

韩国和加纳的例子,人们进一步注意到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教育、贸易开放度和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贸易开放度越大,抓住利用外国知识的机会越高;(2)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利用知识的能力越高;(3)传播知识的基础设施越完善,人们越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并能够获得信息。

逻辑关系是:与知识相关的三个因素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积累的关键,后者又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

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是迎接挑战,还是抓住机遇,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中国家要想不过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关键就在于缩小知识差距。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做好三件事:(1)积极获取全球知识和创造自己本国的知识,(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便增加吸收知识的能力,(3)投资于技术以便完善获取、吸收、创造知识的条件。

知识的获取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经济增长,就要提高企业效率,为此获得技术知识就是必要的。一般国家获取技术知识的途径有二:一是从全世界获取,二是自己创造。

从外部获取知识

第一种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在于扩大国际贸易:出口可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有关的信息,而进口可以从生产者那里获得有关商品的生产知识。第二种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在于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以获得某种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当然,这要取决于外国直接投资活动的主要目的(或是仅仅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或是为了增加国际竞争力)。第三种可能性是,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证制度获得外国的知识。此外,还有移民、国际旅游途径获得海外知识。

创造本地知识

逻辑上讲,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有足够的能力寻找技术知识,才能获取和吸收。这样,重视提高本国的教育和知识创造水平就成为有效获取外部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创造本国知识方面,世界银行专家指出以下途径具有经验性借鉴意义:第一,鉴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高成本,私人企业往往无力做大规模的研发投资,为此政府资助成为必要。

第二,在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到一定档次,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发生变化情况下,私人研发投资就会出现高涨,但是私人研发资金投入大多集中在近期产生商业效益的项目上。

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本地研究应该以满足本地需求为原则,机依赖本地知识去尽

可能地满足本地需求。

知识的吸收

政府推动教育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有关经济表明,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与经济增长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因为慷慨的教育支出并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后者则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经验表明,过度集权化的教育制度往往引发信息失衡、责任心不强、教育资源浪费而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应该改变原先的“自上而下”模式,转而采取“客户推动”模式。

第三,制定有效帮助穷人接受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如果大量穷人的孩子不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或者这种教育投入经常不足,会引发社会、经济问题,最终仍然要政府承担代价。

第四,注意教育内容的改革,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第五,政府还要鼓励国家间的知识的交流。

发展经济学讲义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s 《发展经济学》讲义 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 [美]Debraj ray着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 第三讲经济增长 第四讲新增长理论 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 第六讲经济不平等 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 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 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讲农村和城市 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 第十二讲土地 第十三讲劳动 第十四讲信贷 第十五讲保险 第十六讲国际贸易 第十七讲贸易政策 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 序言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 一、两个定义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 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 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精选文档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4年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计30分。答题要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只判断但不写出理由、或判断错误、或理由错误,均不得分) 1、某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是这样的:如果花掉所有的收入,可以买到4单位的商品x和6单位的商品y,或者12单位的商品x和2单位的商品y。那么,此消费者的预算线是12 x。 +y 2= 错误。预算线是16 +y x。 2= 2、取同样一组人,然后考虑一下“的确比……高”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假设。 错误。满足传递性,不满足完备性和反身性。关于消费者的偏好,有三个公理性假设,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如果A的确比B高,B的确比C高,那么自然也会有A的确比C高,这种关系是传递的。反身性指的是任何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不能说一个人“自己的确比自己高”,所以“的确比……高”这种关系不满足反身性。完备性要求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但是对于两个身高相同的人来说,则不能用“的确比……高”这种关系来判断,所以这种关系不满足完备性。 3、某个消费者将他的全部收入花在两种商品上,其中一种商品是吉芬商品。如果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那么他对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必定下降。 如果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吉芬商品的需求将上升,用于购买另一种

商品的收入就会下降,对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必定下降。 4、至少在理论上,一些消费者的偏好无法用效用函数表示。 只有消费者的偏好满足某些条件时,比如:完备性、单调性、传递性、连续性等,才能用效用函数表示。如果不满足某些条件,例如字典序偏好,不满足偏好的连续性条件,就无法用效用函数表示。 5、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比例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解的必要条件之一。 错误[1分]。如果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是内点解,那么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一定等于对应的价格比例。如果,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是角点解,那么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有可能不等于对应的价格比例。例如,对于效用函数 min{x,y},边际替代率等于零或者无穷大,不可能等于价格比例。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一定满足x=y。 6、假设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并且总是花光其所有货币,此时不可能两种商品都是低档商品。 对。 首先低档商品消费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然后考虑货币为零时情形,此时两种消费商品消费量为零。由此出发,某个数量货币相当于增

[精品]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发展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转型国家: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部分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转型国家。 规模经济:在单个企业内部,产品的平均成木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说产品的平均收益随产量的增加而提高。 互补性:是指随着采取某种行为的人数或行为木身的数最增加,个人采取这种行为的成木降低或收益增加。因此人们的行为具有互补性,不同的人的行为是互补的。 大推进战略:经济屮广泛的存在着规模报酬,主要表现为投资的不可分性,要克服经济屮的 “不可分性",就必须进行整体的、同步的“大推;iT',即在幣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屮 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其屮对“社会基础资本”的投资最为必要,应该先行。 平衡增长战略:由于单靠个人的数量有限的的投资不可能打破贫困恶性循坏,因此,必须把 足够数量的资木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屮去。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平衡增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必须达到平衡 不平衡增长战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一个企业引发另外一个企业的 发展,一个行业引发其他行业的发展。发展的政策任务是要找到一种能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诱发和动员起来的压力和诱导机制,通过制造紧张,不成比例和不平衡来促进经济的反战, 这其屮的关键是投资优先顺序的选择。 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是指发展屮国家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从地域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 飞地经济:现代部门的狭小集屮地,其周围是广阔的传统部门,飞地中的经济增长能为传统部门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飞地的这些利益在传统社会屮河南迅速而无障碍的传播狭小的现代部门集屮地被周囤传统部门所包I力的结构,飞地的经济增长能为周边传统部门发展带来利益的经济模式。 扩散效应:增长动力从经济发达地区扩散到其他地区的效应。 回流效应:是指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不断增强的效应。 增长极:某些推进熨产业或冇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集聚和优先发展,形成多功能的经济活动屮心。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问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差率和生产成木的绝对差别;贸易乞 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生产各种商 品的相对成木与贸易伙伴并不完全一样,就一定会在某种商品的生产方式上皆有比较优势。若备国部专业化得生产木国相对成木较低的产品。就都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 要素禀赋理论:一国的生产要索禀赋决定了生产要索的相对价格,进而决定了商品的要索投 入组合和生产成本。各国应该出口在生产屮较多地使用木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在生产中较多地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幼稚产业论:认为白由贸易理论与政策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木国新建的工业部门,发展屮国家应当对进口品征收高关税,或实行进口限额等措施,直到新兴工业成熟起来再撤销。 国家竞争优势:一国经济由不同产业所构成,国家的竞争优势确切地说是国家在某些产业上 的竞争优势。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宏观经济学讲稿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DP与GNP的关系是: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或GDP减折旧;等于—— 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 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 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高级微观经济学研究生试卷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14-15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试卷代码:授课课时:48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课程名称: 高级微观经济学适用对象:14级研究生 试卷命题人周谷珍试卷审核人 1.Consume r preference can be characterized axiomatically, would you please describe these in details? (Hint: the five axioms of consumer choice) 10 points. 消费者偏好可用公理性特征描绘,你能否具体描述这些?(提示:消费者选择的五大公理)。 答案:参见课本page 5~10.需同时回答标题和内容解释,如完备性以及什么是完备性。 ●Complete ness 2 points ●Transitivi ty 2 points ●Continuit y 2 points ●Local non-satiation 2 points ●Convexit y 2 points 2.Give a proof that the share of income spent on good can always be measured by , where . 6 points

给出证明花费在商品的收入份额总能由来度量,其中。 答案:参考习题1.68。 3.What is Weak Axiom of Revealed Preference (WARP)? Consider consumer buys bundle at prices , i=0,1, state whether the following cases indicated choices satisfy WARP? 10 points 什么是弱显示性偏好公理(WARP)?考虑以下几组消费者购买束以及对应的价格,论述一下的例子是否满足WARP? 1) 2) 答案:参见课本第77页,definition 2.1。4 points 1)Yes 3 points 27 yes 12 37 yes 14 2)NO 3 points 26 yes 24 6 no 6

宏观经济学讲义全

第六章消费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第二节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随机游走消费理论/随机游走股票价格理论

第一节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1.1两个基本模型 我们的理论出发点是两个基本的模型,拉姆齐模型和迭代模型,他们提供了宏观经济学大多数优化模型的框架。 1.1.1拉姆齐模型 ●拉姆齐1(1928)提出,卡斯(1965)和库普曼斯(1965)发展。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第一个基本模型,旨在确定社会的最优储蓄率。 ●大量相同的竞争性厂商租用资本雇佣劳动以生产并销售产品,大量相同的长生不老家庭 供给劳动、持有资本、消费并储蓄。 ●不考虑市场的不完美性以及由异质家庭和代际关系造成的所有问题。 1Ramsey Frank P.(1928),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 Economic Journal 38, No.152 (Dec), Pp543-559.

1、行为人最优化 行为人的效用函数: 0'',0',)(0<>=∑∝ =u u C u U t t t β 其中,β代表主观贴现率,10<<β。 行为人面对的生产函数: 0'',0'),(<>=f f K f Y t t t t t K I K )1(1δ-+=+ 其中,δ代表资本折旧率,10<<δ。 行为人面对的预算约束为: t t t t I C K f Y +==)( 行为人的最优化:

t t t t t t t K K C K f t s C u )1()(..)(max 10δβ--+=+∝=∑ 转化为: } ])1()([])1()([max{])1()([max 1211110???+-+-+-+-???-+-++++++∝=∑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K K K f u K K K f u K K K f u δβδβδβ C O F ..(对1+t K 求偏导) )]1()('[)(')('11δβ-+=++t t t K f C u C u 经济含义: (1)跨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行为人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 (2)主观收益率和资本实际收益率的乘积大于1,投资有利可图,减少现期消费。 典型的行为人代表整个经济,这个行为人既有家庭的性质,又有厂商的性质。所以行为人的最有选择等于整个经济的最有选择,也就是拉姆齐模型的社会最优解。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研究生专业课微观经济学练习题13

研究生专业课微观经济学练习题13 问答题 1. 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supply) 答案:(1)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计算公式 为:。需求弹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最先提出的。经济因素决定了个人消费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一般来说,奢侈品、拥有替代物的商品、调整时间较长的商品的价格弹性较大。 (2)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行业中增加生产的困难程度与考察时段的长短是决定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地,如果所有的投入品很容易在现行市场价格下购得,且生产能力并未受严格限制的产品供给弹性较大;另外,随着供给者做出反应时间的增加,供给弹性也会增大。 2. 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和单位弹性的需求(elastic,inelastic,unit-elastic demand) 答案:依照所考察的弹性值的大小,可以对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类:①若ED>1,即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1个百分点,则称该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②若ED<1,即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则称该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③若ED=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点恰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点,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单位弹性。此外,供给的价格弹性依据其大于、小于或等于1,也可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和单位弹性。 3. ED=Q变动的百分比/P变动的百分比(ED=% change in Q/% change in P) 答案:公式ED=Q变动的百分比/P变动的百分比是根据价格弹性定义得到的,用来计算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公式,其中:ED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Q为需求量,P为商品价格。该公式清楚地表明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docx

v1.0可编辑可修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 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 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 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 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 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缪尔达尔( Myrdal, C. )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 )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 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 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④带来的现实问题、由于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大多走 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按照那理论而做出决策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暴露出许多 新的问题。 而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 长。

天津财大研究生高级微观经济学复习习题要点

第一部分:消费者理论 一、形式化表述分析消费者偏好的性质 (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严格单调性,严格凸性等等) *二、效用函数存在性证明。 请参考教材 三、表述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及显示性偏好强公理,并用于分析下面问题。 考察一个对物品1和物品2有需求的消费者,当物品价格为=1p (2,4)时,其需求为=1x (1,2)。当价格为=2p (6,3)时,其需求为=2x (2,1),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2x (1.4,1)时,该消费者是否满足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解答:81*42*2x p 102*41*2x p 2111=+=>=+= 消费束1偏好于消费束2 151*32*6x p 122*31*6x p 2212=+=<=+= 消费束2偏好于消费束1 违反了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如果=2x (1.4,1)时: 8.61*44.1*2x p 102*41*2x p 2111=+=>=+= 消费束1偏好于消费束2 4.111*34.1*6x p 122*31*6x p 2212=+=<=+= 消费束1在价格2的情况下买 不起。符合显示性偏好弱公理。 四、效用函数121),(x x x u =,求瓦尔拉斯需求函数 解答: w x p x p t s x x x u =+=2211121..),(max 从效用函数121),(x x x u =可知商 品2对消费者没效用,因此最大化效用的结果是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购买商品1,对商品2的需求为0,02=x ,1 1p w x = 或者由w x p x p t s x x x u =+=22111 21..),(max ,可得到 )(0max ),(max 1 12112221源于消费束的非负限制,,此时p w x x p w p x p w x x u ===-=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试卷

南京财经大学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硕士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试卷(A卷)年级与专业学号姓名题号一二三总分分数 阅卷人 注:1、本卷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二个半小时。 2、考生不得将装订成册的试卷拆散,不得将试卷或答题卡带出考场。 3、可以使用计算器。 一、辨析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二、问答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三、计算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一、辨析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计20分。答题要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只判断但不写出理由、或判断错误、或理由错误,均不得分) 1、某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是这样的:如果花掉所有的收入,可以买到4单位的商品x 和6单位的商品y ,或者12单位的商品x 和2单位的商品y 。那么,此消费者的预算线是122y x 。 答:我们假设该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x+by=m ,将(x,y )=(4,6)和(x,y )=(12,2)两点带入到方程中,得4a+6b=m,12a+2b=m 。联立方程的m/a=x+2y,讲(x,y )=(4,6)代入方程,由于m,a 均为常熟,得x+2y=16。 2、取同样一组人,然后考虑一下“的确比……高”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假设。 答:关于消费者的偏好,有三个公理性假设,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如果A 的确比B 高,B 的确比C 高,那么自然也会有A 的确比C 高,这种关系是传递的。反身性指的是任何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不能说一个人“自己的确比自己高”,所以“的确比……高”这种关系不满足反身性。完备性要求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但是对于两个身高相同的人来说,则不能用“的确比……高”这种关系来判断,所以这种关系不满足完备性。

精选-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根据老师所划重点制作的精简版仅作为进行教材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5×6’ 二、简答题4×10’ 三、论述题2×30’ 说明:1、不考模型2、边看书边补充,资料有局限性。 一、第1、2章综合(名词解释) 李约瑟之谜: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相对十分发达,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为何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2、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至今尚无定论。 马尔萨斯陷阱:如果一个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这个国家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居民的平均社会福利水平却是在下降,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与平均社会福利下降同时出现的现象 人口转型:指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红利:针对第二阶段后半段,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的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第三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大题) (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1、保障粮食供给2、提供就业3、缓解贫困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下降的原因? 答:两个方面:从供给方面,现代农业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这样劳动力将转移到技术进步率较低但相对价格较高的产业;从需求方面,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弹性小于1,故但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用到非食物产品上,从而降低了食品消费占经济总消费的比例,进而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三)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答:对农业的过度汲取表现为:实行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形成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用于工业的积累。 后果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严重下降;其次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农村开始呈现完全等同于农业的态势;最后是城市农产品供应空前紧张。 我们能逃避的只是逃避的本身—卡夫卡; 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的本身—罗斯福

考研资料-发展经济学简答题汇总及参考答案

发展经济学简答题汇总及参考答案 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哪些基本特点? 答: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首先;发展经济学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出现的。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层次。 (2)其次,有发展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混杂,要运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知识。 (3)发展研究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各分支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多门学科的合作。因此,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4)发展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虽为数不多但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来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与前一特点相联系,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之一。 2.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发哪些阶段?其基本流派与观点。 答: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从时间上看是40—50年代,上限是1943年,下限至1960年。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

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2)60—70年代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从时间上看是7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3.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第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4.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 (1)发展中国家普遍生活生平低、收入差距大;

研究生专业课微观经济学练习题10

研究生专业课微观经济学练习题10 问答题 1. 稀缺和效率(scarcity and efficiency) 答案:(1)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同时,对稀缺资源的认识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效率指的是经济效率,也即资源配置效率,是在经济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安排,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般地,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2. 免费品和经济品(free goods and economic goods) 答案:(1)免费品也称自由物品,是人们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的物品,如阳光和空气等。 (2)经济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3.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and microeconomics)

发展经济学重点整理

国际国贫富差距巨大,短期不会大幅度减少。 发展中国家定义: ①车维汉:原先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②易斯: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 ③世界银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划分标准逐年变动 ④谭崇台: [1]低下生活水平 [2]低下生产率 [3]高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比 [4]较严重劳动力不得其用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6]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研究对象: ①广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及一般规律 ②狭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战略、政策和实践。 学科发展意义: ①在需求

②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诉求 ③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④出于对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 ⑤不发达的永久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但并不是改善大众生活水平的充分条件 经济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描述国家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定义: ①熊皮特:对现存劳力、土地、资本服务实现新的组合创新 ②古雷特:生存、自尊、自由 ③阿码蒂亚·森:基本需求改善,扩大人民权利和能力 发展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组合变化 发展目标: ①经济增长和收入得到理性的公平分配 ②经济结构的改变 发展道路:初级产品→发展初期→制造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 库滋涅茨共同发展模式:农业→制造业→服务业

罗斯托增长阶段论: 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工业化过程)→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 费雪-克拉克的部门学说: ①进入工业社会是摆脱贫困循环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构的改变也可以是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扩) 工业化与增长: ①卡尔多增长规律:资源转至工业活动时,增长加快且生活水平提高 ②农业部门的需求决定早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③出口和规模经济推动后期的工业增长速度 产出结构的多样化:人均收入达到相对高的水平后,产业机构再次出现专业化硬着陆:经济急剧衰退 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后增长急剧放缓 中国目前的危机:需+外需的不足

厦门大学研究生《高级微观经济学(I)》课程复习资料

高级微观经济学复习题 一、设某消费者的马歇尔需求函数为 1 (,),1,2,...,k L l l w x p w k L p == =∑,求解如下问题: (一)这一需求函数在(,)p w 上是零次齐次的吗? (二)这一需求函数满足预算平衡性吗? (三)这一需求函数是否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WARP )? (四)求这一需求函数的斯卢茨基(替代)矩阵,并判断其是否为(半)负定矩阵以及对称矩阵。 二、设市场上只有三种物品,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123123(,,)f q q q q q q =,预算约 束为:112233y p q p q p q =++。假设1212(/)c q q p p q =+为一种复合物品,试 以c q 的方式阐述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并求出c q 的马歇尔需求函数。 三、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ln u w w =。该消费者现在面临一个赌局:若他下注x 元, 硬币正面朝上时他将有()w x +元,正面朝下时他将有()w x -元。设硬币正面朝上的概 率为π,求解如下问题: (一)求证消费者最优赌注x * 为π的函数。 (二)当1/2π=时,此消费者是否会参加该赌局?如果参加,则会下注多少?试给 出解释。 四、设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为:12(,),(0,0)v p w wp p αβ αβ=<<。试求消费者 对应的直接效用函数。 五、一个厂商有两个生产车间生产同一种产品,其中一个车间按照成本函数2 111()c y y =进行生产,另一个车间按照成本函数2 222()c y y =进行生产,设厂商的总产量为y ,求 该厂商的成本函数。 六、设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12(),(1,01)y x x ρρβρβρ=+<≠<。求该厂商 的供给函数、条件投入需求函数和利润函数。 七、设某人的效用函数为1212(,) u x x x x =,其收入100m =,最初商品价格为 0(1,1)p =,假设现在商品价格变化为1(1/4,1)p =,试计算对应的CV 与CS ?。

发展经济学 收入分配与贫困 (讲义)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同等地享受到增长带来的好处吗?而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否能够直接解决贫困的问题呢?如同在新剑桥增长模型中的讨论,由于存在收入分配的结构问题,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能是贫困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更为尖锐的收入较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以及严重的贫困问题。 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从整个社会来讲,收入分配越不均,就越容易产生阶级或集团的分裂或对立,社会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有责任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但收入完全均等化分配也会产生效率的问题,实践表明,平均主义会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导致经济效率大幅下降。由此,经济发展中更有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应该说,收入分配与贫困状况不仅是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收入分配与贫困分配问题是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消除或缓解贫困与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实现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收入分配的类型与测度 一、收入分配的类型 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额度是多少,并不关心这些收入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某人或某个家庭而言,只关心收入额度,并不关心这些收入是工资还是利润、利息、租金或继承或者其他途径得来的。二是收入的功能分配,收入功能分配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是价格论的一部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根据资源所发挥的生产功能而进行的分配。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每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并不重视每个个人从哪种要素中获得多少收入。 收入的规模分配与收入的功能分配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一般而言,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也就是说,要素价格、使用程度和要素所有权决定了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回报。收入功能分配的差别越大,收入规模分配的差别也越大。 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如何在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分配,不太关注收入的规模分配,即谁得到多少收入的问题。这种方法被运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时,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第一,功能分配没有考虑决定要素价格的非市场力量,而欠发达经济中非市场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一般而言,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会由于市场机制体制相对不够完善而无法实现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或者说要素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