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收入分配与贫困 (讲义)

发展经济学 收入分配与贫困 (讲义)
发展经济学 收入分配与贫困 (讲义)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同等地享受到增长带来的好处吗?而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否能够直接解决贫困的问题呢?如同在新剑桥增长模型中的讨论,由于存在收入分配的结构问题,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能是贫困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更为尖锐的收入较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以及严重的贫困问题。

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从整个社会来讲,收入分配越不均,就越容易产生阶级或集团的分裂或对立,社会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有责任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但收入完全均等化分配也会产生效率的问题,实践表明,平均主义会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导致经济效率大幅下降。由此,经济发展中更有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应该说,收入分配与贫困状况不仅是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收入分配与贫困分配问题是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消除或缓解贫困与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实现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收入分配的类型与测度

一、收入分配的类型

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收入的规模分配,也称为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额度是多少,并不关心这些收入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某人或某个家庭而言,只关心收入额度,并不关心这些收入是工资还是利润、利息、租金或继承或者其他途径得来的。二是收入的功能分配,收入功能分配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是价格论的一部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根据资源所发挥的生产功能而进行的分配。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每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并不重视每个个人从哪种要素中获得多少收入。

收入的规模分配与收入的功能分配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一般而言,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也就是说,要素价格、使用程度和要素所有权决定了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回报。收入功能分配的差别越大,收入规模分配的差别也越大。

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如何在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分配,不太关注收入的规模分配,即谁得到多少收入的问题。这种方法被运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时,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第一,功能分配没有考虑决定要素价格的非市场力量,而欠发达经济中非市场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一般而言,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会由于市场机制体制相对不够完善而无法实现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或者说要素价

格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功能型分配的研究在发展经济学中的研究不能完全实现研究目的。第二,我们需要了解收入为什么以及是怎样向某些人群聚集,这不仅要了解个人或家庭收入的额度是多少,以判断收入集中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对收入相对集中的群体进行分析,探讨其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结构。因此,讨论经济发展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分析的重点是收入的规模分配。

二、收入分配的测度

分析相对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和指标较多,这些方法通常要把总人口或总家户按居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分组或分层,如最高收入组〔或最富裕阶层)、最低收入组(或最贫困阶层),等等,并相应地计算各人口组或家户组的收入份额。

人口组划分可以是等分的,也可以是不等分的。为了方便起见,通常人们都采用等分法。

第一种方法是高低收入比率。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取样8,000户家庭做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0%的家庭控制了整个中国86.7%的财富。从金字塔顶到塔底,其间的贫富差距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种方法是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常用方法。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收入分配平等和不平等的状况,。

横轴表示人口累积的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的百分比。点A表示20%的人口拥有5%的收入,点B表示90%的人口拥有60%的收入,或者B点表示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40%的收入。在洛伦兹曲线中CD表示均等线,CD上的任何一点表示人们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恰恰等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CD线上任何一点是收入绝对平等的点。例如,CD线上二分之一点处表示50%的人口恰恰获得50%的收入,CD线上四分之一点处表示25%的人口恰恰获得25%的收入,C点表示0%的人口获得0%的收入,D点表示100%的人口拥有收入的100%。通常情况下,经济绝对平等的状况很少,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加剧,洛伦兹曲线越来越趋向横轴,也就是说曲线越来越向右下侧弯曲,不可能有其它弯曲方向。

(二)基尼系数

如果两条洛伦茨曲线相交,则很难判断哪条曲线不平等程度更高。意大利的统计学家C·基尼在1912年首次提出用基尼系数来量化衡量,也被称为“基尼稠密系数”。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计算洛伦兹曲线和均等线之间的面积占均等线下的半个正方形面积的比率。如果把图3-5中均等线以下的面积作为区分,洛伦兹曲线与均等线之间的面积即为A,洛伦兹曲线与两条直角线之间的面积为B,则基尼系数的计算形式G为:G=A/A+B。从图示和数学表达式中,基尼系数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0代表一个国家的收入绝对平等。当基尼系数的值为1时,洛伦兹曲线和横轴重合,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对平等和绝对不平等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通常,如果基尼系数G<0.2,则该国(地区)的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如果0.2<G<0.3,认为收入分配比较平等;0.3<G<

0.4,收入分配基本合理;0.4<G<0.5,收入分配差距较大;G>0.5,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即使两国的基尼系数相同,但由于洛伦兹曲线可能相交,可能会使其代表的涵义有较大的不同。二是由于基尼系数是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总体比较,可能对低收入组的收入状况的较大改善不够敏感。若经济整体增长,依据马太效应,低收入阶层收入改善的幅度可能没有其他阶层明显,因此并不能显示在基尼系数当中,但是对于贫困人口家庭自身来讲,可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改观了。

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由于绝对的平均主义,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16,但是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此形成较大的贫富差距,经过20多年的累积,进入21世纪后贫富差距的问题尤为明显,从2003年的0.479一直上升到2008年的0,491,接近于0.5,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且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这意味着社会稳定问题将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或者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好在,自2009年以后,中国基尼系数已经持续6年呈现下降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基尼系数降为0.469,应该说近年来的维稳与扶贫的工作还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也比较尖锐,以西部地区为例,居民收入分析中一般用收入差异系数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其计算方法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S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2)。差异系数(S)越大,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当S>0.5时,表示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当0.2

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也没有扭转迹象,仍在持续扩大中。

二、分配状况与发展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通过多种渠道(如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作用于经济增长,这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功能性影响。

一、不平等对储蓄的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高的个人和公司收入是储蓄的必要条件,有储蓄才能形成投资,从而经济获得增长。认为富人会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穷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有可能会推迟经济高速增长时刻的到来。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使财富聚集在愿意储蓄的人手中,进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观点被人们用来游说政府不应该管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认为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增加储蓄和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观点:特别贫困的阶层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需要,无暇顾及其他各种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贫困导致营养不良、教育不足,使经济生产力相对不高,经济成长缓慢。另外由于特别贫困的人口太多,购买力不足,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也不足,经济也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就储蓄而言,很难留有积蓄,储蓄倾向较低。而学者们基于实践调研发现,现代的穷国中特别富裕的阶层往往生活奢靡、挥金如土,缺乏奋斗精神和更高的追求,往往在海外寻找避风港而挟资金外逃。往往平均消费率非常高,但储蓄率反而没有理论中的高。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已经脱离贫困,虽与富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但生活一般比较稳定,教育比较完善,对于社会的看法比较公正,不必过多考虑生计,能够专心致志于发展自身的潜力,在经济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建树。因此,中产阶级是社会宝贵财富的创造者和传递者,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就储蓄而言,平均储蓄率较高。

(1)贫穷的国家,完全平等分配所有人都将收入用于维持生存,社会储蓄变为零。

(2)中等收入的国家结果相当于将储蓄率不高的富人,转移收入到储蓄率较高的中产阶级,储蓄增加一是没收土地的政策难以实施:通常大量的土地所有权是集中与少数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手中,不会出台对自身不利政策;即使有官员提出此类政策,其他统治阶级也会持反对意见否决。例如商鞅变法仅仅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部分更改。而且事实上土地完全平均的分配也不现实,缺乏实践中的可行性。

二是对财富增量征税,如高收入征收较高税率。高收入征税是只能对增量征税,很难对存量调整。且会降低投资利润率和个人所得,不利于增长。

2.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引起社会动荡,干扰正常生产行为,导致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下降。社会动荡广为传播,政治不稳定,政府被颠覆可能性增加,使得未来经济政策,甚至财产权利保护变得很不确定。面临政治不稳定,投资者理性选择就是更多消费,延迟投资,以及资本外逃,经济增长将受到严重打击。应该说,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政治越不稳定,而中产阶级的规模越大,政治稳定性越高;小康社会的建设

贫困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否通过经济增长就能够解决,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变动趋势和关系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对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的研究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在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状况将得到改善。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收入分配呈现出倒U型轨迹。这就是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或库兹涅茨假说

对经济增长初期不平等程度恶化,其后又逐年改善的这一现象在学术界有诸多的解释,大多数解释将这一现象与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联系在一起。例如,用刘易斯两部门模型解释,说明初期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发展初期,现代工业部门的经济发展机会有限,所以,只有少数人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但同时,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又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其结果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部门的收入差距很大时,不平等的程度有些增加。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差别减小,收入平等程度也随之缩小。

发展目标的改变:发展初期:国家以增长为主要目标,鼓励自由竞争和资本积累,少数人由于财产收入、个人才能与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其它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大部分人相对说来变穷,结果是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恶化。发展后期:教育普及,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差异缩小,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之间工资差别缩小;同时,财产收入份额趋于下降,劳动收入比财产收入更重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改善。如果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会变得尖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不均程度。财力越来越雄厚,国家有能力采取一些措施(如对低收入者提供失业救济、提供养老金、提供教育和医疗补贴、对高收入者征税等收入转移政策)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民主化,如成立工会和农民协会等,以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迫使政府当局采取一些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政策和资本家在增加工资方面作出让步,结果导致收入差别的缩小。

库兹涅茨还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从英、美、德等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中总结出,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经历了先恶化后改善的过程。倒U型曲线在英国大约经历了100年,在美国和德国约60~70年。他还对发展中国家战后收入分配状况作了横向比较,发现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更不平等。其后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得出的基本结论首先肯定了库兹涅茨的研究观点,同时,进一步说明在发展中国家最贫穷国家的收入分配比贫穷国家要平等一些,收入不平等最严重的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

1.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为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在生产方面,贫困人口或贫困户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甚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在消费方面,未能满足获得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的最低收入,生活不得温饱,劳动力本身再生产难以维持。绝对贫困的概念强调了“穷人”作为一个“生物人”或“自然人”,在生理、自然客观的生存标准方面的脆弱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最起码的生存状态。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绝对贫困还广泛存在,反贫困目标也主要是瞄准绝对贫困人群。

2.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少到社会认可的一定程度时所处的生活境地。相对贫困强调确定“穷人”要在社会参照系中进行,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相对贫困的概念包含五个要素:①确定“穷人”要在社会参照系中进行,要根据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比照来确认;②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③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④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引起的。

在发达国家,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很小,有实际价值的主要是缓解相对贫困。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甚至更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明显加强,缓解相对贫困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贫困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考虑收入这个单一的指

标,而是加进了诸如健康、教育、基本社会服务、能力等指标。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应该从概念上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贫困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收入不足问题,相反,贫困实质上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权的被排斥,恰恰是这些机会和选择权利才能把人们引向一种长期、健康和创造性的生活,使人们享受体面生活、自由、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贫困的特点:(1)农村贫困人口多于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农村地区。福利指标看,婴儿死亡率、安全饮用水,城市比农村要好

(2)缺乏基本的生产性资产,农村贫困家庭几乎都是无地或少地;城市贫困家庭则多为自我雇佣或从事极不稳定的工作。收入波动性极大,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伤害。(3)结构,妇女占贫困人口的大部分。女性在家庭的地位较低,工作和生活都比男人辛苦。

(二)贫困的衡量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问题,并能使解决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了解一国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贫困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大,是认识贫困和解决贫困的前提。

1.贫困线

贫困线是衡量贫困人口的标准尺度,通常设定为满足最低生存消费所需花费的支出或得到的收入。贫困线因民族文化不同而有差异,并随社会的发展而上升。当一个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贫困线”时,则被视为贫困状态。

贫困线,即依据一定的福利水平,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来确定穷人标准。常用的方法是基本需要法。该方法常用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根据营养专家的测算确定维持人体正常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热量摄入量;第二,根据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的原则以及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维持生存最低营养标准的实际食品消费结构,即平均食品消费清单;第三,根据区域平均市场水平,确定基本食品价格,计算最低食品费用支出;第四,以最低食品支出费用除以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确定贫困线。

讨论具体国家贫困时,贫困线按照各国具体情况来决定。但进行国别比较和加总,需要确定一个全球统一的贫困线。为了进行国际比较和加总,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用人均年消费支出275美元(赤贫)和370美元(贫困)(198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作为全球贫困线的单一标准,370美元基本折合每天1美元,即通常所说的国际贫困线。按照这个贫困线标准,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的数据,2002年发展中国家仍有10.1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另外,中等低收入国家大多采用高贫困线,即日均生活费2美元。考虑到近年来的物价水平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变化,世界银行估计,按2005年美元计价,新的贫困线应该是人均每日1.2美元。

由于每个国家条件不同,因此,各国一般也要制定本国的贫困线标准,而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称为国别贫困线。例如,中国1990年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300元,

2000年为625元,2008年,绝对贫困线标准为785元以下,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1067元。

案例3.1 贫困线的差异

中国。2008年,根据中国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这项扶贫标准调整办法,原定的人均年收入1067元的底线有可能被上调到1300元。如果这个贫困线提高至年收入约1300元的初稿最终得到国务院认可,中国的贫困人口将由目前的4000万增加到8000万。而1300元的新标准,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首次达到了日收入1美元的国际标准。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在于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将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的支付能力。

印度。印度的贫困线比国际贫困线低很多。印度全国各邦的贫困线标准不太一致,城乡之间也有差异。2005年12月,印度政府将贫困线标准调整为人均月收入450卢比(1美元约合40卢比)。根据这个标准,印度现在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是总人口的26.1%。另外,农村贫困线标准调整为人均月收入368卢比,城镇标准调整为559卢比。这个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标准就是指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让一个农村人得到可以提供21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让一个城市人得到可以提供24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印度著名智库之一、位于新德里的政策选择中心最近出台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的题目就是《重新定义贫困》。莫汉〃古汝斯瓦米和罗纳德。阿卜拉哈马认为,以热量摄取量为基础制定的贫困线是动物的生活水平,不是人的生活标准。他们认为目前印度的贫困线标准应该是人均840卢比。这个标准可以最低限度满足以下方面的需求:营养(573卢比)、健康(30卢比)、衣服(17卢比)、能量消费(55卢比)、其他必要支出(164卢比)。如果按照这条贫困线计算,印度现在有近79%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印度计划委员会在此报告及社会其他力量的推动下,已成立了新的专家组,商讨制定新的能反映印度实际面貌的贫困线。

美国。上世纪60年代,美国正式推出贫困线标准:一个普通4口之家需要花费1033美元购买食物,占家庭收入的1/3。因此,美国将年收入3100美元作为当年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线。此后,美国的贫困线标准每年都在调整。2005年,美国重新制定了贫困线标准:单身年收入低于9570美元,两口之家低于12830美元,3口之家低于16090美元,4口之家少于19350美元,5口之家少于22610美元。美国的贫困人口也在逐年增加。2002年,美国贫困人口为3460万人。到2006年底,美国贫困人口的比率为12.3%,即有3650万人、770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中,相当于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中。

资料来源:中国贫困线向国际标准靠近,环球时报,2008年4月16日

5.恩格尔系数法

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大,则说明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满足生存的食物需求是消费的主要内容,表明消费需求结构低下,其贫困的程度较高。国际上一般把恩格尔系数为0.6直接确定为贫困线,也可根据各自国情确定某个值为贫困的衡量标准。另外,可以依据恩格尔系数间接地用收入金额来表示贫困线。具体做法是:按营

养学知识确定一个最低饮食标准及其相应的饮食费用,然后用它除以确定的恩格尔系数的贫困值,其比值就是贫困线的标准。

一、经济发展的取向:把消除贫困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首先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把馅饼做大,才有可能保障分配)。其次树立比较广泛的社会目标。发展战略不仅要注意加速经济增长,而且要直接关注大部分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建立在最广阔和最坚实的群众拥护和参与的基础之上。

贫困问题并不只是分配不均或人力资本问题,也是因为穷人的脆弱性与缺乏声音、权力和代表性。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贫困发生率的不断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开始明显减缓。虽然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于农村地区,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贫困问题逐步突出(200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141.8万户,2347.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90.6,万户,4759.3万人)。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 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 (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 ②生产效率低下; (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 (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 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 (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 ⑥生态环境恶化 ⑦市场体系不健全; (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 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制度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升级、变迁和广大民众素质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①增长是发展的物质前提,这里的增长必需是全民参与的增长,否则增长不一定导致发展; ②发展反过来为增长创造新的机制条件; ③增长的目的是增加供给,发展的目的是增加有效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各种能力; 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广大民众的素质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得以根本的改观和不

发展经济学讲义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s 《发展经济学》讲义 参考书目:《发展经济学》——增长与发展经济学译丛 [美]Debraj ray着陶然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黄景贵院长教授博士 孙建军副教授博士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经济发展:概览 第三讲经济增长 第四讲新增长理论 第五讲历史、预期和发展 第六讲经济不平等 第七讲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相互的联系 第八讲贫困与营养不良 第九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十讲农村和城市 第十一讲农业中的市场:一个初步的介绍 第十二讲土地 第十三讲劳动 第十四讲信贷 第十五讲保险 第十六讲国际贸易 第十七讲贸易政策 第十八讲贸易政策的多边方法 序言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本讲义提供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介绍。 本讲义主要面向高年级的本科生,帮助他们学习初级或中级经济理论、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统一分析框架对各种发展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尤其在方法论上,本讲义结合近年来经济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契约理论、博弈论和新增长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本讲义将对学生数学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具体而言,不使用微积分,而尝试主要通过语言、图表来说明问题,有时也使用基础代数来讲解有关理论。 第一讲导论 一、两个定义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变的学科(debraj ray,2002)。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人均年收入低于9000美元的国家,而高于9000美元的国家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世界发展报告(world bank,1996) 二、本讲义的思维框架——贯穿两条主线: 1、或多或少地远离一个传统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问题只有在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2、关于方法论的,尽可能用统一的分析方式来研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方面取一

(完整word版)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4分x5题=20,简答5分x4题=20,计算与说明5分x6题=30,论述15分x2题=30 一.名词解释 短缺点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极 线性发展阶段论 刘易斯拐点 新型工业化 金融深化 货币化率 黄金律稳态 二元经济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 刘易斯拐点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 二.简答题 不发达经济体的共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观点。 世界反贫困战略有哪几种。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理论假说及其成因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简述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内容。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学说及其机制 简述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内容框架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现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的主要步骤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宏观发展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评价指标 托达罗模型的经济思想与主要内容 计算和说明 1.存在某一经济,其产出总量为Y,且服从储蓄等于投资的凯恩斯宏观均衡。假定技术不变、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θ、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该经济的增长率g与上述经济参数的关系。

答:Y dY g =,Y S s =,I S = dY dK Y K ==θ,k nk I dk δ--= 解得,n s g --=δθ 2)假定该经济体进入人口老龄化期间,人口增长率为-0.1%,折旧率为0.5%,为保证增长率维持在3-5%的平稳区间,则储蓄率s 与资本/产出比率θ的比值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答:3.4-5.4% 2. 考虑一个二元经济(如下图),OL 表示总人口,A MP 和I MP 分别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边际生产率。其中,现代产业的制度工资是LN ,传统产业的制度工资是OC 。根据二元结构转化的有关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在制度保障下,执行工资LN ,就业规模为HL 。 2) 传统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FH 处人口被迫在传统产业中就业,工资率降到很低,就业人口为OG 。 3) 此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存在,请予标明;如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答:增加人口数,传统产业边际收益为0,存在剩余劳动力GH 。 4) 理论上现代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为多少。 答:KNP S 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上网查新闻凑出来的,不要见怪】 1. 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机制。 答:(1)当前:①工业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过程。②工业化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③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④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一) 为切实做好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特制定当涂一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 一、资助范围: 县教育局计划内录取的在籍学生(不含择校生、高三复习生)。 二、资助条件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民政部门确认的城乡低保户,父母双亡或一方己故,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 3、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的学生。 5、文件规定除以上四个条件以外的其他情况导致的家贫学生。 三、资助程序: 1、在学校广泛宣传的基础上,由符合条件的学生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2、班主任按学生申请和提供的相关佐证材料,对照资助范围和条件,并结合学生在校思想表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分配各额,做初步评审后将结果报学校政教处。 3、政教处复核,报学校资助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在学校公布栏内进行公示,并填写有关表格,建立档案资料。 4、公示无异议,将公示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 四、资助内容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减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学年的学杂费视情况予以一定的减免,具体为:单下岗300~400元;双下岗400~500元;单方亡500~600元;双方亡600~850元。 2、中央彩票公益助学。根据当涂县教育局“关于转发省教育厅认真做好彩票公益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工作的通知”的文 件要求,我校每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对我校的学生实施资助。 3、马鞍山市慈善助学。马鞍山市慈善总会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按照马鞍山市慈善总会的安排对学生进行资助。 4、安徽梦都慈善基金会“希望之星”慈善助学。安徽梦都慈善基金会每年给予1000元的助学款。受助人名单一经确定,只要保持受助条件,基金会将资助其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即每年获得1000元助学款)。 5、各级政府,人民团体,慈善协会,各热心教育的公司企业等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及其他。 五、资助款的管理与发放 1、学校对上级拨附的资金设专门帐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到帐后,由学校政教处依照批文,印制学生资助金发放表,报校长审批后,交学校财务室,学生凭有效证件在财务室签字领取,并将领款表复印件报上级主管部门,原件存学校财务专帐。 2、各年级、各班要对受资助学生款的使用给予必要的指导,凡发现乱花费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以后不再资助。 当涂一中 资助贫困学生方案(二) 为响应团委号召,资助家境困难的优秀学子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五星小学校团委组织了“捐献压岁钱,资助贫困生”的捐款活动。本次活动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 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 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 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绝对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会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会流行的观念将物质福利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概念现象和理论 【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总量的扩张,例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 【经济发展】 有更多规范性的含义,包括经济活动性质的变化以及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2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1)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 收入不平等先上升,在到达一定水平时达到顶点,然后下降 PPP标准:贫困人口每天生活收入或消费水平不足1美元 2)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主 3)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低 人均资本存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 缺少技术手段和设备,生产手段落后 4)低储蓄率 5)二元经济并存 落后部门和先进部门并存;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并存 6)医疗健康条件差,人力资本低 7)制度环境——政府本身或构成发展的障碍

第二章政府和市场 1 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环境恶化的原因:市场失败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外部性:把自己的成本向他人转移 公共产权导致过度消耗:公地的悲剧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 交易成本高:例如把海域产权确定化,以及空气污染的补偿谈判成本极高 *政府失败——政府激励机制的缺失或错位 定价失误(例如水价或其他资源价格过低) 扭曲的政府发展政策(例如过度强调工业) 公共产权的意识形态化财政体制和财政压力 2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模式 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指的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由正府掌控所有资源配置、所有生产计划与销售、所有金融储蓄。从理论上讲,通过国家的控制可避免很多浪费,也可克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配置。 3 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哪些?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是指在整体上虽然资源也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但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资源配置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增长目标的经济模式。 主要特点: (一)政府拥有巨大的可供自己直接配置的资源 (二)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政策资源 (三)政府本身成为市场主体 第三章制度的重要 【正式制度】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14067

南董镇中学贫困学生资助方案 为贯彻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和完善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制度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资金来源 学校公用经费的3%-5%。 二、资助对象 1、建档立卡非在校寄宿贫困学生; 2、未享受生活补助的低保家庭贫困学生; 3、未享受生活补助的孤儿、残疾、单亲贫困学生; 4、未享受生活补助的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庭经济特别困难贫困学生。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贫困学生资助评审领导小组,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办公室具体负责资助工作,负责资助流程和档案管理等工作。 组长:夏建才(校长) 副组长:郭力杰(副校长)成员:XXX(支部副书记) 张小英(副校长) 申芳(教务主任) 崔秀玲(教务主任) 刘辉峰(办公室主任) 王坦(团总支书记) 夏艳超(财务报账员) 李艳哲(工会主席)

各班班主任 四、贫困学生的认定办法及资助金额 根据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由学校评审小组确定受助对象及贫困等级,贫困等级分为三级:一级为“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二级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三级为“一般贫困家庭”。资助金额分别为:一级贫困资助金额为500-700元;二级贫困资助金额为300-500 元;三级贫困资助金额为200-300元。 五、申请资助程序: 1、贫困学生本人或家长(监护人)向学校提出困难申请。 2、班主任入户走访、调查询问贫困家庭学生具体贫困情况,填写《贫困学生受助对象精准核实情况调查表》,并留下影像资料。 3、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复核评审,确定拟受助对象及等级。 4、班主任发放《贫困学生资助申请表》,相关部门签署“属实”意见后,班主任收回并交学校资助办公室。 5、公示拟受助学生情况,公示期为7天,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6、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提交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家长(监护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家长(监护人)银行卡复印件1 份(复印在同一张A4纸上)。 7、学校资助办公室收集并审核资料,填写《贫困学生资助签字表》,学生或家长签字后实施打卡发放,签字过程留下影像资料并做好档案管理。 六、资助资金实行银行打卡发放,不得发放现金、不得抵扣。 七、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台账,对受助贫困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贫困学毕业后,学校将贫困学生的资料推荐给所在中学,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贫困优秀学生资助方案

麻塘镇中心小学贫困优秀学生资助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帮助优秀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结合偏关现阶段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千方百计为贫困家庭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不让任何一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二、资助对象与条件 (一)资助对象 资助对象为在校在籍的全日制小学生。 (二)资助条件 1.基本条件 ⑴遵守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 ⑵遵守小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 ⑶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良; ⑷道德品质好,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2.必备条件 (1)父母双亡且无经济来源的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 (2)确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或出现突然变故,学生生病住院,无力交纳学费、医疗费和无法保证基本生活费者; 3.对已资助的贫困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资助资格并给予纪律处分: 1.弄虚作假、谎报家庭情况而获得资助者; 2.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受到警告以上(含警告)处分者;

3.因学习不刻苦导致学习成绩差,不能完成学业者; 4.生活不俭朴,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者;经常上网者。 三、资金管理、来源及资助形式 (一)资金管理 设立贫困生资助专账,专人负责,专款专用。 (二)资金来源: 校内事业收入提取5%用于奖励、减免。 (三)资助形式 1、特困生生活补助:因学生及其家庭发生突然变故,生活无着落者,经本人申请,按程序核实、审批后,酌情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2、减免教辅款。 3、设立助学金,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补助。 五、评审办法与程序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人民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证明材料; 2.经班级民主评议,确定人选,填写《麻塘镇中心小学资助贫困生申请表》,班主任签署意见后随同有关证明材料上交学校。 3.学校全面审核后实施补助发放。

发展经济学常考试题及答案

1.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比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2.人类贫困指数:人类贫困指数(HPI-1)主要用来描述那些在贫困指标以下的人群的基本发展态势:这个指数包括能否过一个长寿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否拥有体面的生活水平,这个指数主要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人类贫困状况。 3.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4.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5.洛伦茨曲线: 也译为“劳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6.技术转移:又叫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7.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问答题 1.简述新增长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Y=AK) 1.AK模型:假设不变的外生储蓄率和固定的技术水平,可以解释消除报酬递减后将如何导致内生增长。 2.研究与开发模型:强调是知识积累而不是资本积累导致了增长,通过建立传统部门与研究开发部门的两部门模型解释增长的来源。 3.干中学模型:强调知识积累不是有意的,而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它是研究与开发模型的一个变种模型。 4.人力资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关键,但资本的含义更加宽泛,包括了教育与人力资本。 5.扩展模型:内生储蓄与上述模型的结合。 AK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完整版发展经济学试题答案

word格式文档 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专业整理 word格式文档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 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弹性等固有经济特

最新小学贫困生资助活动方案

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方案 为大力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让全校师生深入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推动201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诸由学校小学 部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配合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今年的 中心工作,以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宣传力度,以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为中心,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营造和谐教育氛围,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 服困难、自强自立、努力成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活动主题 同在蓝天下,资助政策助你成长 三、活动时间 2018年9月17日—10月30日 四、活动步骤及要求 (一)宣传活动准备阶段 1、学校高度重视本次活动,成立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查开展好资助政策的宣传活动。 2、活动期间通过学校宣传栏和横幅等宣传媒体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资助政策和活动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宣传活动开展阶段 1、校长利用升国旗向全校师生、家长宣传资助政策。 2、各班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的教育活动。 3、各班通过校园网络收看相国家资助政策关的视频。 4、“两节课”宣教 两节课内容包括: a) 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本学习阶段资助政策宣传课,全面宣传在校学习期 间国家及学校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及具体的申请、发放操作办法; b) 在毕业前上一节下一学习阶段资助政策宣传课。 (三)宣传活动总结阶段 学校要对本次开展的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对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详细制定解决方 案及措施,并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了解资助政策,逐步建立学生资助政策宣 传工作长效机制,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完善,争取再上新的台阶。

发展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马工程 高教出版社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释意 1.贸易条件 2.工业化模式 3.肤浅的金融战略 4.可持续发展 5.属性知识 6.教育的收益 7.幼稚工业论 8.绿色革命 9.发展经济学 10.吉尼系数 11.配第—克拉克法则 12.充分就业 13.深化的金融战略 14.信息问题 15.出口替代 16.配第一克拉克法则 17.可持续发展 18.诱导性技术变革 19.进口替代 20.自由贸易区 21.经济全球化 22.隐蔽失业 23.人力资本 24.创新 25.贸易条件 26.中间技术 27.可持续发展 28.资本形成

29.发展级 30.进口替代 31.诱致性技术变革 32.联系效应 33.收入的功能分配 34.国家创新体系 35.库兹涅茨倒U曲线 二、简答 1、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起飞”阶段,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凯恩斯就业模式为什么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3、简述赫斯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4、从经济上解说发展中国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原因。 5、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要建立激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相配合所需要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哪些? 6、简述发展经济学中涉及论证工业化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本理论。 7、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家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1.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2.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3.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人口增长过快在哪些方面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为什么工业化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6.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7.两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8.工业化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9.简述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 10.教育成本的主要涵义是什么? 1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docx

v1.0可编辑可修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 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 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 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 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 现行 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 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 末至 1960s 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 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 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缪尔达尔( Myrdal, C. )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 )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 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 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计划化、国家干预等都是应有之意。 ④带来的现实问题、由于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大多走 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虽然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按照那理论而做出决策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暴露出许多 新的问题。 而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导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 长。

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

利济中心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办法 为切实保障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资助工作,实施办法如下: 一、帮扶对象。家庭贫困学生中的下列情况: 1、革命烈士子女 2、孤儿 3、残疾人(父母均残疾或其中一人残疾且家庭无经济来源)子女或学生本人为残疾; 4、父母一方去世且家庭无经济来源的学生; 5、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证的学生及由于家庭成员常年有病,或因其他灾害造成家庭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 6、家庭无经济来源:农村,指父母没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只有口粮收入;城镇,指父母下岗、劳动能力较差。 二、帮扶程序 家庭贫困学生助学金的审批、发放由县帮扶贫困中小学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区教育局具体操作,学校负责本单位家庭贫困学生的调查、申报及助学金发放工作。资金必须坚持“扶持贫困、公正客观、保证效益”的原则。 (一)审批程序 1、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召开学生大会、学生家长(监护人)会,把帮扶家庭贫困生的对象、标准、程序等向家长(监护人)及社会公开。 2、由学生或学生的监护人自愿向所在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并将能证明申请理由的有效证件交申请学校。需提供的主要证件为; 革命烈士子女,需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孤儿,需村民委员会(户口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 残疾人子女,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父母一方去世且家庭无经济来源的学生,需村民委员会(户口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证的学生及由于家庭成员常年有病,或因其他灾害造成家庭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城镇户口的需提供《城市居民最低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