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作为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吸引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事物,具有很广阔的内涵和外延。
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1942》将旅游资睬分为6大类74个基本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国旅游资派普查分类表)将旅游资源分为8大类肪个刁催廷(1空筑,年)。
在旅游资派中,一些旅游资源不具备作为旅游景观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具备景观特征的旅游资酥才能称为旅游景观。
例如,一些购物类、风情类旅游资像,显然,不宜归在旅游景观中。
旅游资像中的旅游地质资源是自然旅游资眼的基圈,旅游地质资派的格局是自然旅游资源格局的关键制约因素。
旅游地质资派的主体又都呈现为旅游地质景观。
在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描述或分类方案中都用“景观’一词来表达和命名地质耍素所决定的旅游资源。
如《中国旅游资m普查规范)用“地质学景观类’,《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2)用许多“地质景观”命名地质资像,《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吴志亮,2006)用“地质景观”命名观赏性旅游地质资。
可见,具有观赏价逍的地质资想—旅游地质资源都视为旅游景观。
二、旅游景观与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范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CIIS0Z98-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是风景资源的集中区,它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化古迹以及革命纪念地、历史遗迹、园林、建筑、工程设计等人文景观,及其所处环境及风土人悄。
风景资源集中的风景名胜区具有旅游资稼功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载体,能产生旅游效益。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似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
风景名胜区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为主体,构成自然旅游景观。
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概论(一)

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概论(一)(总分:8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36.00)1.18世纪中叶,______革命把人类推向近代旅游的新阶段, 1769年,______发明了______。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产业詹姆斯·瓦特蒸汽机)解析:2.1841年,______组织了______人包租一列火车参加禁酒大会,此次活动为旅游及旅游业开端的标志。
19世纪末______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______在西方国家普及。
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在世界范围兴起。
(分数:5.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托马斯·库克 570 内燃机带薪假期旅游业)解析:3.旅游资源的效用和价值对游客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______是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功能。
对旅游经营者来说,表现为______、 ______、______。
(分数:7.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观赏消闲娱乐健身增知益神观赏休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解析:4.旅游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以出售______为特征的服务性行业。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综合性服务性劳动密集型劳务)解析:5.根据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______,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______的活动。
(分数:2.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惯常居住地一年)解析:6.现代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分数:3.00)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及其设施)解析:7.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发展阶段启动了______、 ______、______东南亚三国旅游。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docx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日期】2022.05.31•【文号】办资源发〔2022〕94号•【施行日期】2022.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其他规定正文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办资源发〔2022〕9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正确认识、全面了解旅游资源总体概况,是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海南、贵州、四川、青海、浙江、内蒙古、重庆7个省(区、市)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全国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关于组织实施旅游资源普查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摸清旅游资源家底,提高保护利用与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目的和意义旅游资源普查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展调查,进行分类定级和系统管理的过程。
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有利于全面理清旅游资源家底,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依据;有利于加强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优质旅游资源向优质旅游产品转化;有利于向广大群众展示更多、更优、更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旅游资源普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为8大主类、23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
旅游的基本要素

• • •
•
• • • •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人们可自由支配 收入的多少及闲暇时间的长短,从而决定了旅游者的数量、 消费水平和消费频率,决定旅游需求的总体水平; 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决定旅游供给的水 平,表现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投入能力。 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各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的 通力合作、协调发展。 3.敏感性 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产业,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 的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旅游业发生较大的波动,从而 对旅游业产生影响,而且反应迅速。 4.涉外性 许多旅游活动跨越国界或超越国籍,是国际间广泛的 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旅游业是一项涉外性和政策性很强 的产业。
• •
• •
• • • •
3.不可转移性 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态、环境 都是独有的,是不可转移的。 4.吸引力的定向性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产生,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对的主 观性。因此,任何一项旅游资源,只对旅游市场的某一部 分具有吸引力,而不可能对旅游旅游市场的全部旅游者具 有相同的吸引力。 5.旅游资源的可创性 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而是可以由人 们创造、制作而再生、再现的动态性资源。 6.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其自身是不会被游客的旅游 活动所消耗掉的,游客只是从各种旅游活动中获得自身所 需的身心放松和美好感受。如果保护不当,旅游资源一旦 遭到破坏,将是不可再生的。
• • • •
• • • • • •
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1.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 力,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2.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是游客游览观 赏的对象,离开了旅游资源,旅游业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旅游资源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访,使旅游业的 各部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是自然界中亿万年来形成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和现象.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规定,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 景观、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 •• •Fra bibliotek•• •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一、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第四章旅游资源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 进入性
所谓可进人性(accessibility)是指旅游 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特别是同主要客源市 场地区)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条件的 通畅和便利程度。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1)一般公用事业设施。
(2)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 设施或条件。
4.以主题公 园为代表,富有 特色并具备一定 规模的现代人造 游乐场所或其他 消遣娱乐型的现 代人造旅游景点。
(三)其他旅游资源
泛指除上述两类旅游资源之外其他 属性的旅游资源。通常包括那些能够反 映或表现目的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 技术发展成就或特色,从而能对外来旅 游者产生吸引作用的各种事物。
(二)措施: 1、必要的技术措施 2、加强旅游规划 3、架设隔离装 4、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思考与练习题:
1、名词解释: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 源、潜在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旅游基 础实施、旅游上层实施、旅游点的生命 周期
2、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出 其分类标准或依据。
3、试析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l、经济建设成就。这类旅游资源不仅可 吸引消遣型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同时 也是吸引商务旅游者前来考察的重要吸 引因素。从带有普遍性的意义上讲,目 的地的经济成就集中体现于该地的城市 建设上。知名度高的大城市往往成为旅 游发达的中心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 来观光。
2、科技发展成就。例如美国国家宇 航中心以及我国的卫星发射基都是外来 游客感兴趣的事物。
1.气候条件。如风和日暖、光照充 足、空气清新、干爽宜人,等等。
2.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如辽阔的 草原绿地、幽雅秀丽或气势宏伟的山川 湖泊、温暖而无鲨的海滨与沙滩、罕见 的地质结构、壮观的瀑布、火山区以及 奇特的洞穴,等等。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四章 水体旅游资源
• 第一节 概述
• 一、水体旅游资源的概念:水在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 配合下,形成不同类的水体景观。
• 二、水体与旅游的关系 • 1.水体是最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 • 2.水体是各类景区的重要物资基础; • 3.水体可单独构景或与其他因素组合成景(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 • 4.水体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旅游活动(游泳、划船、滑冰、雪橇、垂钓
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长江三峡、白帝城、黄山一线天); • 三、岩溶地貌: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过程。 • 1.石芽,溶沟与石林(云南路南石林); 2.漏斗,溶水洞与竖井(重庆市奉
节县天坑); 3天生桥(河北涞水野山坡); 4.峰从,峰林与孤峰(独秀峰 、书童山); 5.溶洞,洞穴堆积(广东肇庆七星岩);
第三节 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一)
• 一、河川风景:即河流,是地表线形集水洼地 • 1.沿江有景的河流(长江、黄河、漓江段) • 2.沿江有名城的河流(江南运河、钱塘江) • 3.漂流探险河段(长江上游、贵州马岭河) • 二、湖泊景观(类型) • 1.构造湖(地壳断陷、褶皱所形成的盆地。云南滇池、洞庭湖、俄罗斯贝加
第四纪冰川研究); • 3.拥有悠久的开发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封禅); • 4.自然和人文景观浑为一体(庐山、华山、九华山、泰山) • (三)名峰:山峰是山地中高起的山顶,是伟大胜利的象征(喜马拉雅山的
珠穆朗玛峰、九华山的天台峰等); • 二、峡谷:谷底深狭,俩坡陡峻的河谷地貌景观。 • 是由于地壳上升,流水或冰川强烈下切侵蚀形成的。(金沙江虎跳峡、雅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community factor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旅游资源分类分类原则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分类对象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分类结构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见表1。
表1 旅游资源分类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A 地文景观AA 综合自然旅游地AAA 山丘型旅游地 AAB 谷地型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AAD 滩地型旅游地 AAE 奇异自然现象 AAF 自然标志地 AAG 垂直自然地带AB 沉积与构造ABA 断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节理景观 ABD 地层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BG 生物化石点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ACA 凸峰 ACB 独峰 ACC 峰丛 ACD 石(土)林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壁与岩缝 ACG 峡谷段落 ACH 沟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与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滩AD 自然变动遗迹ADA 重力堆积体 ADB 泥石流堆积 ADC 地震遗迹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与熔岩ADF 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AE 岛礁AEA 岛区 AEB 岩礁B 水域风光BA 河段BAA 观光游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C 古河道段落BB 天然湖泊与池沼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B 沼泽与湿地 BBC 潭池BC 瀑布BCA 悬瀑 BCB 跌水BD 泉BDA 冷泉 BDB 地热与温泉BE 河口与海面BEA 观光游憩海域 BEB 涌潮现象 BEC 击浪现象BF 冰雪地BFA 冰川观光地 BFB 长年积雪地5 旅游资源调查基本要求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保证成果质量,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项工作。
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并逐个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访问、实地观察、测试、记录、绘图、摄影,必要时进行采样和室内分析。
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二个档次,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
旅游资源详查适用范围和要求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
完成全部旅游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
要求对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调查准备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调查区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吸收旅游、环境保护、地学、生物学、建筑园林、历史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
根据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技术培训。
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定位仪器、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
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资料收集范围与旅游资源单体及其赋存环境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书、乡土教材、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等。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专题地图。
与旅游资源调查区和旅游资源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
实地调查程序与方法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线路为便于运作和此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统计、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将整个调查区分为"调查小区"。
调查小区一般按行政区划分(如省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地区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县级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县级一级的调查区,可将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也可按现有或规划中的旅游区域划分。
调查线路按实际要求设置,一般要求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旅游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选定调查对象选定下述单体进行重点调查: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调查区形象的旅游资源单体。
对下列旅游资源单体暂时不进行调查:明显品位较低,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开发后有损于社会形象的或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的;影响国计民生的;某些位于特定区域内的。
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对每一调查单体分别填写一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见本标准附录B)。
调查表各项内容填写要求如下:① 单体序号:由调查组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顺序号码。
② 单体名称:旅游资源单体的常用名称。
③ "代号"项: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即"表示单体所处位置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所属类型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单体在调查区内次序的阿拉伯数字"。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和县级以上行政区,则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位 -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5组13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单体所处的调查区是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则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按"国家标准行政代码(省代号2位-地区代号3位-县代号3位,参见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乡镇代号(由调查组自定2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3位-旅游资源单体序号2位"的方式设置,共6组15位数,每组之间用短线"-"连接。
如果遇到同一单体可归入不同基本类型的情况,在确定其为某一类型的同时,可在"其他代号"后按另外的类型填写。
操作时只需改动其中?quot;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代号",其他代号项目不变。
填表时,一般可省略本行政区及本行政区以上的行政代码。
④ "行政位置"项:填写单体所在地的行政归属,从高到低填写政区单位名称。
⑤ "地理位置"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主体部分的经纬度(精度到秒)。
⑥ "性质与特征"项:填写旅游资源单体本身个性,包括单体性质、形态、结构、组成成分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因素,以及单体生成过程、演化历史、人事影响等主要环境因素,提示如下:1) 外观形态与结构类:旅游资源单体的整体状况、形态和突出(醒目)点;代表形象部分的细节变化;整体色彩和色彩变化、奇异华美现象,装饰艺术特色等;组成单体整体各部分的搭配关系和安排情况,构成单体主体部分的构造细节、构景要素等。
2) 内在性质类:旅游资源单体的特质,如功能特性、历史文化内涵与格调、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背景、实际用途等。
3) 组成成分类:构成旅游资源单体的组成物质、建筑材料、原料等。
4) 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发生、演化过程、演变的时序数值;生成和运行方式,如形成机制、形成年龄和初建时代、废弃时代、发现或制造时间、盛衰变化、历史演变、现代运动过程、生长情况、存在方式、展示演示及活动内容、开放时间等。
5) 规模与体量类:表现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数值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体积、容积等;个性数值如长度、宽度、高度、深度、直径、周长、进深、面宽、海拔、高差、产值、数量、生长期等;比率关系数值如矿化度、曲度、比降、覆盖度、圆度等。
6) 环境背景类:旅游资源单体周围的境况,包括所处具体位置及外部环境如目前与其共存并成为单体不可分离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文物、民族等;影响单体存在与发展的外在条件,如特殊功能、雪线高度、重要战事、主要矿物质等;单体的旅游价值和社会地位、级别、知名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