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

合集下载

设计专业硕士 行为艺术

设计专业硕士 行为艺术

设计专业硕士行为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设计专业硕士行为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这一领域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全新的设计方式受到了学生和设计从业者的青睐。

本文将从行为艺术的定义、学科特点、发展历程、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对该专业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一份全面的介绍。

一、行为艺术的定义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利用自己的行为、身体和表演等方式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艺术作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将艺术表达延伸到了行为本身。

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行为艺术作品通常以行为或者行为过程为主要呈现方式,并借助现场呈现、录像、摄影等手段进行记录和传播。

行为艺术作为跨界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戏剧、舞蹈、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二、学科特点1. 融合性强: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跨界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既包含了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思维,又涉及到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的呈现方式,同时还涉及到了影像、声音等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因此行为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了极强的融合性和包容性。

2. 高度个性化:行为艺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个性表达,鼓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我表达和创新精神,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使得行为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独特性。

3. 社会关怀: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探讨个体生存状态的也广泛涉及到社会问题、人文关怀等议题,通过艺术表达来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和困境,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三、发展历程行为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起初是一些先锋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表演来进行实验性的创作,例如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

之后,行为艺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不断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和观众。

在中国,行为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探索。

行为艺术_研究性学习

行为艺术_研究性学习

• 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就通过短剧《毒品——你 让我和幸福无缘》,阐释了毒品的危害。“这 毒品可真是沾不得,坑人啊!”老张弄明白后 直竖大拇指,虽然是行为艺术,但表演生动, 看了能让人深思。
• 走三步,全身趴在地 上叩一个长头,用自 己的身体和实际行动 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 当代人崇拜金钱的寓 言……昨日(18日),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的青年艺术家阿悟空 的行为艺术《在路上》 引起过往市民注意, 穿着T恤长裤的他,将 重复“五体投地”的 动作上万次,从四川 美术学院到达解放碑 商业中心。
• 仓鑫于1999年在贵州的一次行为表演。 将自己投身在泥中。从古老的传说中, 人是女娲由泥土捏制成的。这里,仓鑫 希望重新找回人最初的状态,体验与当 今的社会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 一个香港的女 行为艺术家, 先在脸上敷上 一层化妆品, 接着撒上米粒。 她的用意是表 示一种社会形 态的转变,中 国原本农业大 国的身份正在 被其他土不服, 产生异常怪异的现象,但也会有聪明的中国人把 行为艺术玩得很好。中国行为艺术可能让你看了 作呕,很想骂人。当然也有可能让你眼前一亮, 产生有益的启发。 我们该如何对待行为艺术呢?如果看了之后, 能让你得到心灵的启迪,你可以报以会心一笑; 如果看了之后,污染了你的眼球,你可以挥挥衣 袖,扭头走人。当然,如果发现有人借行为艺术 搞犯罪行为,你得赶紧报警。如果你有什么好的 高见,也可以课下大家一起讨论……
•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仆街少女”在网络上传的照 片并非单纯是为了好玩,而是通过在一些地标性建筑 附近的拍摄,带大家认识台湾。对此,“仆街少女” 直言想借在台湾地区的著名景点前留影的行为,帮助 推动台湾地区的观光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台湾地区的 美景。这种另类营销台湾地区美景的方法立刻吸引了 众多网友的关注,有香港地区的网友留言称:“好想 到台北搭公交车,坐捷运,好想遇到‘仆街少女’!”

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对行为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行为艺术是一种以身体为媒介,通过艺术家自身或与他人合作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等,而是强调艺术家的身体和行为成为作品的主体。

行为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早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它的出现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艺术更加贴近现实和社会。

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可以包括身体表演、装置、影像、声音等多种元素。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来表达对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行为艺术也常常受到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行为艺术是一种极端的艺术形式,过于强调个人表达和行为的冲击力,缺乏美感和艺术性。

此外,一些行为艺术作品也可能涉及到道德和伦理问题,引起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尽管如此,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可以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观众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行为艺术也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行为艺术与舞蹈艺术

行为艺术与舞蹈艺术

行为艺术与舞蹈艺术行为艺术与舞蹈艺术是现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现了艺术家们对生活、文化、社会和人类心灵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分别从行为艺术和舞蹈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探讨它们在艺术世界中的影响和意义。

行为艺术是一种以社会行为为基础的现代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1960年代以后才真正得到了发展和认可。

行为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体、声音、动作等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通过一系列动作或表现来传达自己对社会、政治、道德等议题的思考和观点。

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些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有些是在画廊或剧场内进行的,有些是通过录像或照片等媒介进行传播。

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来观察和反思社会现象,他们不满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借助肢体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

行为艺术并不受到传统艺术的限制,它可以是短暂的、即兴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系统的,甚至是在观众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这种方式,行为艺术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引发了观众对现实世界新的认识和思考。

在行为艺术领域,有一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令人深思的主题而著名。

马琳·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被称为“现代行为艺术之母”,她以其具有震撼力的行为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她曾在米兰的一个画廊中坐在一张椅子上,并邀请观众用各种刀具和工具割、刺她的身体,从而探讨身体与意识、痛苦与超越的关系。

她的作品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底线和审美观念,引发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舞蹈艺术领域,有很多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舞蹈,例如古典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等。

每种舞蹈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动作和表现方式,通过这些舞蹈,舞者和编舞家们可以表达对生活、情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在古典芭蕾舞中,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展示出高贵与优雅,而在现代舞中,舞者们更多地强调身体的自由、表达和探索。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 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编辑本段]行为艺术概论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

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

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等杂技,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

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种。

起源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

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

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

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

行为艺术的理解演讲稿

行为艺术的理解演讲稿

行为艺术的理解演讲稿行为艺术的理解。

行为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它以行为、事件、行动为媒介,通过身体、声音、文字等表达方式,传达出艺术家对于社会、人性、生活等议题的思考和观点。

在这个充满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时代,行为艺术的理解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在我看来,行为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接下来,我将从个人角度,对行为艺术的理解进行分享。

首先,行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社会规范、道德约束等原因而无法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而行为艺术则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释放和表达。

比如,通过身体语言、声音表达、行为举止等方式,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直接呈现给观众,触动他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其次,行为艺术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当代社会充斥着各种问题和矛盾,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各种压力和困扰。

行为艺术家往往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观察和批判。

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社会中的种种荒诞、荒唐和不合理,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行为艺术成为了一种对社会的警示和提醒,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再次,行为艺术是一种对个体身份和存在的探索和呈现。

在当代社会,个体的身份和存在常常被忽视和淡化。

人们往往被社会的标签和规范所束缚,失去了自我和独特性。

而行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呈现出了个体的身份和存在。

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声音、行为等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存在和价值,让观众重新认识和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最后,行为艺术是一种对艺术本质和形式的挑战和探索。

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以作品为中心,强调艺术品的完美和永恒。

而行为艺术则将艺术的重心转移到了行为和过程上,强调艺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行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事件,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探索了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为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行为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心灵治愈

行为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心灵治愈

行为艺术与当代生活的心灵治愈在当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灵时常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

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寻求心灵的治愈成为了许多人的迫切需求。

而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行为艺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为当代人的心灵治愈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可能。

行为艺术,简单来说,是指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身体行为来表达观念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框架,将艺术从画布、雕塑台延伸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行为艺术更加直接、生动,也更具有冲击力。

在当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

工作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变革的快速等等,都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和迷茫。

而行为艺术,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这片黑暗,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一方面,行为艺术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模式去思考和行动。

而行为艺术常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

比如,一位艺术家可能会在繁华的街头一动不动地站立数小时,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却能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时间、空间和行动的理解。

这种打破常规的冲击,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行为艺术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很多行为艺术作品都关注着人类共同的主题,如爱、孤独、恐惧、希望等。

当我们看到艺术家以身体语言去诠释这些情感时,我们内心深处相似的感受会被触动。

这种共鸣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独,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情感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

例如,有一个行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不断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动作,那种单调和无奈的氛围,让许多观众都联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重复而又枯燥的经历,从而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此外,行为艺术还能让我们更加关注当下的自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思绪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因素所干扰,很少有时间真正地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行为艺术的理解

行为艺术的理解

行为艺术的理解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是一种创作方式,以身体行动、动作、语言、声音、音乐、影像、物品等多种元素为表现手段,通过艺术家的身体表达情感、思想和概念。

它通常是实时进行的,观众可以参与其中或者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行为艺术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前卫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行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实时性和唯一性,它的表演并不是预先排练的,而是在观众面前即兴创作。

艺术家通过身体语言,让观众感受到情感、思想和概念,从而达到与观众直接互动的目的。

作品的唯一性表现在每次表演都是不同的,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做出不同的反应,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

行为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反对传统艺术的束缚,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批判。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为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最初的反叛、批判,到后来的关注身体、性别和文化,再到现在的媒体、科技和环境等议题。

行为艺术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身体剧场、行为表演、环境装置、互动表演等。

总之,行为艺术是一种前卫的、个性化的、实时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身体和行动,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概念,与观众直接互动,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艺术:
八十年代,卡普罗在西德柏林墙内沿,用奶油和蛋糕砌成一段“柏林墙”.垒成后旋即被观众分而食之且大快朵颐。

他用智谋预设了“偶发”的必然,使偶然成为必然、应然和或然,使观众的趋乐心理服赝于一个政治寓言的共同“堆砌”和咀嚼。

当数北京艺术家王晋和他的伙伴们在郑州“二·七广场”完成的《冰·天然·1 996》。

假借郑州天然商厦火灾之后重新开业的(消灾解禳)庆典活动.他们象征性地筑起一道冰墙(高2 5m,厚lm,长30m),冰墙内部冻结了上千件时髦商品(电视机、金手饰、手表、香水、口红等),以及1 995年商厦失火现场图片.墙体外观形似巨大的琥珀变体。

开业典礼结束伊始,上万名市民蜂拥而至,用镐头、冰戳、石头撬开冰砖、砸碎冰块,顷刻问把全部商品物件抢走。

作品的”偶发性”明显是预设的——对人们非理性的物欲膨胀心理的一种转喻,对当时”经济过热”现象施以双关语的修辞反讽。

作品的意图实现表明,本土的行为艺术并非是无政府主义之“个人表现”,或如冷战时代那种激进政治激情的绝望移置,也不同于卢卡契所批评的现代派形式主义,所谓在交换价值的影响之下,现实瓦解成一堆非理性事实,上面遮盖着一张漏掉内容的纯粹形式法则的网。

行为艺术的参与性、日常性和事件性驱动着新的公共艺术“空间文本”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它无意间实践了哈贝马斯(Jurgen Habennas)的“交往活动理论”,不同的是行为艺术家对“现代性”话语从不抱有”未遂理想”的祈向,他们只是用个人方式表达了社会质询性质的关怀与警示,这可在赵半狄的《半狄与熊猫眯》中索引出更丰富的能指。

赵挪用了公益广告模式,来幽默、轻松地表达社会危像.如环境保护、下岗、毒品、伪劣假冒商品等,艺术家作为“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14]的角色,在此转换为平凡的社区工作者或“半个社会学家”。

旅美台湾艺术家谢德庆始于七十年代末,终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三项行为艺术《服刑》(1 978年9月至1 979年9月)、《打卡》(1 980年4月至1 981年4月)、《仍在服刑》(1 981年9月至1 982年9月)三项行为每项持续一年,即体现着苦行的当代象征意义。

借由自我囚禁、精神自虐和内在流放的肉体与心理双重的“极限体验”,来追问生存的合法化,倘使没有崇高的认信,没有“因信称义”的蒙召,便不会承受类似十字架上磔刑的人间苦难。

[11]
在行为艺术的理念中,身体自身已不是审美意义的对象。

与传统的架上艺术及人体摄影所迷信的“人体美”的根本差异在于,行为艺术中的身体是形式创造和观念表现过程与完成的“场所”(site).它搁置并解构了身体思想中的美/丑、男/女、病残/健康等二项对立的模式,转而审视并提示这些对立话语生成的原故和现实境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身体(Body)作为“场所”的一个倾向.是针对身体的肉体化处境(性和商品的消费机器)的警示与抗逆。

克里斯·伯顿(chs Burden)让自己遭枪击:吉娜潘(Glna Pare)用剃刀在身上割出明确图案:奥兰(Orlan)以十年为周期,分别四次与外科专家合作,实施自己的“整/变容”手术,她援引了拉康(Lacan)的镜像理论及克里斯蒂娃的反本质主义女权观点,将手术室变成哲学论争、时装表演、生死交汇、悲喜交加的嘉年华会。

北京“东村”自由艺术家联袂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 995).即是一个诡异而又充满辩证张力的“场所”,十一个全裸的男女身体叠罗为一米的高度,耸立于一座无名的山巅,把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男女两性,重新置于关爱、怜悯和团契的维度上来探讨本源性的存在关系,给出了身体艺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验”。

身体艺术的另一个倾向是对冷漠的形式主义尤其是极限主义艺术(Minlmalism
Art)的反弹,回应着人类日愈以身体去重新注册生态有机主义或后人道主义的要求。

再则,身体作为一种绝对的客观局部对象,非常适切于后现代主义对堂皇叙事的厌恶.以及对直觉、体验、局部、片断、细节、快感的迷恋。

因而,社会上一般的人们对性心理甚或毒品的态度,都以福柯(Michel FoucauIt)式的“极限体验”或”异托邦”(Heterotopia)方式,展现在行为艺术家的作品中。

暴力美学: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暴力美学”是后现代主义四个审美特征中的“主体消失”在影视
创作中的体现,这两个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

它将传统的主体意识弱化了,注重对暴力的细节及场面处理,呈现出反对权威、反对经典、反对主体创作意识、反对精英主义的特征。

恐怖美学:
字面的解释,即恐怖与美丽并存。

一般来说,会留给人相当的想象空间,让人一边害怕,一边欣赏,一边回味,这在东亚的恐怖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