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孙施文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读《城市规划哲学》

读《城市规划哲学》摘要:《城市规划哲学》一书是根据孙施文的博士论文修编而成的,全书通过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考察而建构起城市规划内在的基本框架。
作者以“与其说是阐述一门科学本身,不如说是指出人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尽可能地实现这门科学”为写作动机和准则,从而人发人们去思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城市规划的发展1 关于《城市规划哲学》的读书笔记1.1 内容结构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对其本质内容进行研究,希望由此而改变我们过去对城市规划片面的理解。
第二部分,对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状况的分析,提出城市规划由三部分组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运行体系。
第三部分,研究城市规划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和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考察,解释城市规划发展的途径、机制和方式,从中寻找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向。
第四部分,结语部分,直接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贵城市规划的影响,探讨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整体转型及由此而形成的再发展的取向问题。
1.2 “城市规划哲学”哲学史指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内外关系的整体关照,以此建立城市规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第二,哲学还可以针对于特定领域和思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最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有对而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
城市规划哲学就要首先要揭示城市规划的这种特殊性以及以上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要研究城市规划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发展运行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城市规划哲学视作是科学哲学中有关城市规划这门独立学科的分支之一,另一方面又可将其视作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论。
1.3 城市规划的性质城市规划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城市规划师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由社会改造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城市规划哲学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3月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一、理想主义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这一思想的杰出代表,而且其本就是现代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思想源泉。
摩尔的“乌托邦”,主旨在于通过对理想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描述,以此改造他们所处的不合理的社会,其中也涉及了许多物质形态和空间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傅立叶的phalanges.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许多城市发展的新设想和方案。
E.Howard的“田园城市”设想(1898)。
Le Corbusier的城市规划方案。
赖特的广亩城市设想。
二、理性主义理性就是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
理性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
Le Corbusier是其中的代表。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于1933年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是从理性主义的思想出发,依循其方法对现代城市规划原则进行阐述的重要文件。
理性注意思想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改变了传统规划对城市形式和图案的过分关注以及对城市现实要素的忽视,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功能出发,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探讨,但是由于理性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分解而不是组合,而且强调非常清楚而明确地认识所有的事物,规划师对于城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纯粹物质空间方面。
印度的Chandigarh、巴西的Brasilia的规划是实践的典型。
理性思想的作用,强调了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崇尚,因此,以其他科学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为参照,城市规划逐步吸收、消化并发展了一些科学方法。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系统论思想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城市规划领域出现了系统方法应用的高潮。
规划过程中,对城市规划的决策究竟如何评价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自50年代以来,初步形成了三类评价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规划平衡表(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达成矩阵(Goals Achievement Matrix)。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Some New Trends of Urban Planning in Britain作者: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shsun@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应对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背景条件下,英国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规划编制体系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使得英国在对城市发展的态度、规划的内容和体系结构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与先前的英国规划体系有了较大的差别。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law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 (2004) and otherliteratu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changes occurred in urban planning domain in Brita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urban planning systemmust be adjusted in its framework, content and regulating mechanism.关键词:城市复兴;可持续发展;规划体制;英国Keywords: Urban Renaissance; Sustainability;Urban Planning System;Britain 孙施文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从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开始,建立了二次大战以后为世界各国所模仿的城市规划体系,即以发展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
1968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和城市规划实施以及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变化,建立了在更加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两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即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 )和地方规划(local plan ),这一体系经1971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而得到了巩固。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
划评论
孙施文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以陆家嘴地区的建设为例具体分析了城市中心公共空间建设的特殊性,揭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以及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规划手段的运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希望能对该地区和城市中心地区的相关建设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总页数】9页(P66-74)
【作者】孙施文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6
【相关文献】
1.洋泾港--张家浜对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形态构建作用初探 [J], 陶明年
2.拓展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城市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要点研究 [J], 兰觅;李明燕
3.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构思 [J], 蔡镇钰;张秀林
4.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形态构建作用初探 [J], 罗晓华
5.城市景观中的“联系线”——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城市设计之比较 [J], 龚近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篇1一、空间与结构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
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
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
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
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1)主与从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
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
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
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
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
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
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
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
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
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
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其他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AWARD LIST OF 2019 JIN JINGCHANG CHINA URBAN PLANNING EXCELLENT PAPERS三等奖论文题目作者来源期刊刊出期次一等奖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王建国《城市规划》2018 (1)二等奖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院制度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探究孙施文〈城市规划学刊》2018 (4)城市:40年回顾与新时代愿景汪光秦《城市规划学刊〉2018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乡规划知识网络演进吴志强刘晓畅〈城市规划学刊〉2018 (5)4茎可潘型 C_TYP L A N N N GRE<_EW12019#I 湖 43推 聘-0邀VOL.43 No・10O C T 2019佳作奖论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兼析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监管的关系林坚吴宇翔吴佳雨刘诗毅《城市规划》2018 (5)凝核破界——城乡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的自觉性反思杨俊宴《城市规划》2018 (6)摇摆之间:三旧改造中个体.集体与公众利益平衡田莉《城市规划》2018 (2)城镇开发边界与国家空间治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思想基础张兵林永新刘宛孙建欣《城市规划学刊〉2018 (4)空间规划改革的思考孙安军《城市规划学刊〉2018 (1)•■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究赵民方辰昊陈晨〈城市规划学刊》2018 (2)提名奖阶段与转型:走向质量型增长赵燕菁《城市规划》2018 (2)供给侧改革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再探——基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证陈博文彭震伟《城市规划学刊》2018 (1)文地系统规划研究王树声《城市规划》2018 (12)城市规划.土地发展权与社会公平何明俊《城市规划》2018 (8)韧性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沈清基《上海城市规划〉2018 (3)城市更新生长性理论认识与实践赵万民《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6)嵌入性治理:法团主义视角的中国新城空间开发研究冯灿芳张京祥陈浩《国际城市规划〉2018 (6)绿色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李迅董珂 谭静许阳〈城市发展研究》2018 (7)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互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王兴平崔功豪高舒欣《国际城市规划〉2018 (2)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控规调整管理辨析——责任.困境与途径衣霄翔吕飞《现代城市研究〉2018 (9)加强层级传导,实现编管呼应——城市总规空间类强制性内容的改革创新研究董珂张菁《城市规划〉2018 (1)商品链视角下的消费与空间:经济与文化的对话林耿李锐文 宋佩瑾杨帆《现代城市研究〉2018 (9)全数字化城市设计的理论范式探索杨俊宴《国际城市规划》2018 (1)文化定桩: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营造—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实践探索杨贵庆肖颖禾《上海城市规划》2018 (6)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中国收缩城市正确规模模型马爽龙瀛〈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3)论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导向赵民《城乡规划》2018 (2)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框架与方法——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实施评估为例张尚武汪劲柏程大鸣《城市规划学刊》2018(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体系研究—基于国际友好城市的数据李东泉翁源《城市发展研究》2018(12)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吴燕《城乡规划》2018(1)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李云燕赵万民杨光《城市发展研究》2018(8)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杨贵庆关中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1)伦理与秩序—空间规划改革的价值导向思考高洁刘畅《城市发展研究〉2018(2)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邓沛勇刘毅华《现代城市研究》2018(3)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镇化陷阱.破局之路:论中国投资对非洲城镇化的影响周君周静《国际城市规划》2018(5)初评委员会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武定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耿宏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崔功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复评有效投票评委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武定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建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富海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文国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叶菊华《现代城市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凌岚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华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奇志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博敏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20」9曲®肢Imllll-fl-lElla m港越岸潦矽I>4特洱将Ml-IK Award Lisiof2019J-NJingchangChinaUrbanp-anningExce--en~Papers他其62 0」9曲潞4 3(»牆l o sVOL.43N p o O C T 2019越科涪越QTYPLANN乏GRESEW孙安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兴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运迎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髙级工程师李百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冷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新海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志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宋小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张尚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庭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陈小卉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陈秉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燕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教授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国艳苏州大学金螳螂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赵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燕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袁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施卫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耿宏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夏南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崔功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阎整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董鉴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鲍世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城市发展研究》原主编.研究员。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

城市规划: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主持人:王富海孙施文——动态规划实践与理论URBAN PLANNING FROM ULTIMATE BLUEPRINT TO DYNAMIC PLANNING——PRACTICE AND THEORY OF DYNAMIC PLANNING从终极蓝图到动态规划,这是一个关于规划理论的讨论。
规划面临转型,但转型的方向会有不同的角度,我从动态规划理论角度切入。
规划原理以静态规划理论为主线,对城市的认识是简化的,现状是丑化的,愿景是神化的,目标是美化的,作用方式是教化,对现实问题只能淡化,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针对蓝图式规划的种种弊端,国外早已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动态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系统规划理论、连续性规划理论、行动规划模型等等,与传统规划相比,它把规划看成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既注重建设行为的协调性,更注重运用政策杠杆,更加关注近期的需要并强调灵活性。
规划不再是被动的蓝图,而成为改善城市的主动而具体的工具。
在10年前的中国规划界,也许普遍认为西方的规划演进与我们关系不大,但经过城镇化逐步成为国家主题、城市扩张成为地方施政核心的这10年,规划的工具作用更加明显,变革的需求越发迫切。
在今天论坛探讨的话题下,我们探讨的话题可以延伸为:存不存在中国的动态规划?即便有,时机到没到?动态规划有哪些实践基础?动态规划有哪些理论基础?动态规划理论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如何形成动态规划理论?动态规划理论怎样应用,宏观与微观层面如何实现?行动规划是新的规划品种吗?现阶段动态规划应侧重理论突破还是经验推广?静态规划理论的关键误区在于对城市的认知,流于对城市物质形态进行概括和分解组合,即便考虑社会经济要素,也是宏观的、断面的,不探究城市的运行,不清楚影响城市的要素,不考虑规划对城市的作用和反作用,培养出来的规划师很可能是浮于表面而不深入现实的。
认知城市,首先要寻找城市的问题,但什么是城市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类是“非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城市发展的客观性即联系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下,许多现象是伴生的、必然的、客观的、深层的,不是问题;还有一类是“伪问题”,由价值观而产生,在对城市现象的判断上过于偏向某方面如经济、如美观、如保护等等,尤其在城市秩序上,过于注重物质秩序而破坏生活秩序,会丧失许多人性化的、本源的价值,判断出颠倒黑白的“问题”;第三类是“真问题”,主要来自主观方面,由于处置不当而产生。
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统一性

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统一性摘要:按照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了的规划管控体系。
本文从规划编制类型、规划编制传导、规划编制约束、规划编制目标、规划编制实施监管来阐述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本质统一性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也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纵观《若干意见》的内容充分看出国土空间规划本质是全国统一性规划,是各项规划的基础。
一、规划编制的类型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若干意见》明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要求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林业海洋等规划内容,现在由自资部负责组织编制。
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地区一本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深化机构改革的产物,原则上国土空间规划涵盖的三个规划不再另编,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开发与保护协调,全域管控,指导各类空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二、从规划编制的传导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统一性《若干意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从规划层级和内容类型来分为“五级三类”。
“五级”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
“三类”即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
将以前相互分离的各类各层级涉及国土空间的规划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真正建立了从全国到省、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的完整规划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样的角度讲,过去各种规划间出现的问题,实质是政府体制问题,而不只是各个规划的问题。因此,即使现在将几个主要的规划合在一个部门,如果不解决这个体制问题,政府还在继续被部门所绑架,那么,凭借着政府部门中的各位才俊的聪明才智,在权力欲的催化下,再出现一些花样翻新的幺蛾子也是不奇怪的。2、空间规划并不是资源、空间本身的规划,其实质是空间使用的规划,保护、开发、经营等等其实都是使用的方式。讲到“用”也就必然涉及到人,是以人、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因此,这也就不是某一类空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整体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人、为世代的人服务的。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来讲,空间规划就是国家和地方战略的空间部署,其实质就是制定有关空间使用的公共政策。空间是所有行为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因此同级政府各部门的各类政策制定、财政安排和实施管理等应以此规划为依据,至少应当考虑各类政策实施所可能产生的空间效果。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就要求空间规划的内容也能够为其提供支撑和引导,成为各类政策及其实施的集合。
观点孙施文-关于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 作者:
———————————————————————————————系建构的认识与思考
1、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础,不仅仅是机构改革的问题,更应该是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不解决政府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再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也仍然会被肢解。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级政府都是统一的政府,上下级之间是政府与政府的关系,而不是部门与部门的关系。部门是政府的组成机构,是在统一行动纲领下、责任连带条件下主持某一方面或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详见拙作《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协同机制》(《城市规划》2002年第1期)中的讨论】。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地方的大量政策都有空间效应,这不仅包括资源和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些看上去和空间没有直接关系的政策内容,比如教育设施规模化、援助(扶贫)计划、财政转移支付等,都有空间效应的。用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的乡镇企业发展、现在的乡村振兴,都是遍地开花般地去进行吗?国家各级各类的开发区、新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的设立是否应当有国家级的战略意图还是就任地方去折腾?各类政策背后支撑的资金投放必须与战略布局相匹配。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空间规划应当是各类政策和决策的框架,是协同其他相关政策关系的集成,也是协同实施的平台。3、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要很好地把“事权”和“规划”对应起来。规划和发展权是一级政府的重要事权,是实施治理的重要方式。过去我们只是把事权和规划的对应关系放在文件(甚至法律文件)上说,实际操作很少顾及。从某种角度讲,土地管理模式大量剥夺了地方政府的规划权,发改和城乡规划是放任地方政府滥用规划权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城市编制总体规划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构想国家战略之类的内容上,结果,为了突出本城市的重要性,编造出各种“国家战略”,即使是同一个省里的两个城市,甚至是由同一家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规划,所谋、所布的“国家战略”完全不同;而该本级规划中做的许多事情却被草草应付了。而同样严重的是,在规划审批中,混淆了上级政府的审批权和城市政府的事权的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满足上级政府审批要求文本,出现了“好批”的规划,而不是对城市政府来说是“好用”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