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困境与模式重构_王金岩

合集下载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很多矛盾,其中,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社会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要想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充分了解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那么,这些矛盾也就顺理成章地迎刃而解了。

标签: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对策国土空间规划,它的种类多种多样,自然相互之间有着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避免地,在它们中间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于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举措。

1、国土空间规划的内涵及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伟大的战略部署,它不仅与国家的战略发展紧密联系,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让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除此之外,国土空间规划还需要进行资源开发等工作,力求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地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以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工业化初期“一规统揽”;中期“双规协同”;后期“多规共管”。

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充分展现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与时俱进性[1]。

2、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2.1国土空间规划的职能没有明确分工纵观规划发展的进程,每个不同的职能部门,都有着它们不同的顶层设计规划,也各自存在不一样的侧重点。

我国的国土,分别规划在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上,有着三种不同方式的规划形式,即国土的规划、城镇体系的规划和主体功能区的规划。

除此之外,在进行国土空间分区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各司其职上,从而忽略了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合作性。

这就导致了各类规划都具有管控能力不强的弊端,进而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度。

2.2规划的上下层级之间,有功能交叉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层级也在不断地增多,这就使得在规划中不可避免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合理、操作性不强的规划容易降低约束效率。

城市空间重构_从_乌托邦_到_辩证乌托邦_大卫_哈维_希望的空间_的中国化解读

城市空间重构_从_乌托邦_到_辩证乌托邦_大卫_哈维_希望的空间_的中国化解读

城市空间重构:从“乌托邦”到“辩证乌托邦”———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的中国化解读王金岩 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通过对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所包含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空间不平衡思想的解读,认为中国城市空间存在着“辩证乌托邦”的机遇。

中国城市在空间建构过程中,应该避免单一价值取向的“乌托邦”,而应在多元要素组成的“生命之网”的基础上建构空间的“辩证乌托邦”。

进而探讨了这种“替代方案”的实现所需要政府角色和公共政策的转变,以及空间协调机制的整合,这是该书带给中国城市空间演进的最大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积累;空间;辩证乌托邦【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近百年来,人类期冀通过城市空间的重建和城市规划来探寻“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从埃比尼泽・霍华德、刘易斯・芒福德、伊里尔・沙里宁到大卫・哈维,他们的知识传统延续了通过理论干预现实促进空间渐进改善的路径①。

其中,大卫・哈维以地理思维的空间观察之长,来揭示人文社会的各种弊病之短,使其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理论领域中的热点人物之一[1]。

他在2000年出版了一部讨论后现代性的著作《希望的空间》(S paces of H ope)。

在该著作中,哈维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平衡地理发展和普遍权利的追求看似矛盾,但是如果挖掘资本积累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现身体和政治人既是资本积累的对立面,又是载体,更是构建空间与社会“辩证乌托邦”的关键,人类能够在“生命之网”中寻找空间复兴的生路[2]。

哈维作为一名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地理空间”的意义,并试图“通过在话语层面重新解释辩证法来沟通理论与实践、结构与过程、个人与社会,从而为当代激进思想提供一个以城市(空间)为落点的普遍性方案”[3]。

在急遽变化的国际经济潮流中,中国也逐渐融入到全球的“资本积累”进程之中。

那么,中国城市的“辩证乌托邦”———“希望空间”到底在哪里?以他的视角审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并探讨“替代方案”及演进机制,对摆脱单纯的“引用”和改变“规划核心理论贫乏[1]”的状况十分有意义。

生命理性与多维生成_中国古代空间范式下规划体系隐性框架探源_王金岩

生命理性与多维生成_中国古代空间范式下规划体系隐性框架探源_王金岩

122□ 王金岩生命理性与多维生成— 中国古代空间范式下规划体系隐性框架探源[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8-0122-04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C空间是包围或被包围于人的土地、城乡、建筑、景观等人居环境的总称[1]。

按照ThomasSamuel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关于范式(Paradigm)的观点来解释,空间的“范式”会因文化背景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有别于现代西方国家,古代中国的空间认知和人地关系观念是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

同时,古代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规划体系(通常称作空间规划体系,诸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类型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却存在着空间规划体系的隐性框架。

该框架体现了传统中国所特有的物质与人文存在方式,是“天人合一”及“易礼”认知观的衍生物,并在协调人居环境实践中、在时空多维尺度上,塑造了独特的东方景观。

本文追本溯源,避免用西方范式来评论中国传统,在明确中国古代空间范式的基础上,揭示隐性框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从“易”到“礼”的空间范式1.1“相天法地”与生命主义空间观中国先民认为“天地人”自然一体、秩序共同,《老子》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解释:“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这里董仲舒表达了“天地人”具有从“施”到“化”再到“义”的层次性,蕴含了人是天、地、人空间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和层次延伸。

只有承认古人所推崇的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一体性和层次性“范式”,才能对孔子“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时空意境,对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的天人统一观念产生认同感。

这种空间观念的始基是上古先民对日月运行、寒暑往来等天地物象的观测、总结和自我比对。

正如《周易・系辞下》中所说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

我国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在当今时代,我国的国土规划类型相对比较丰富,并且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

在整体规划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体系,但是在内容方面不仅有部分重叠,同时也缺乏相互协调,不能满足当前规划工作的各方面要求。

另外,与国家的有关标准以及执行等方面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差异。

基于此,一定要对我国国土空间体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对土地的统一规划给予充分地支持,继而促使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得到有效推进。

关键词:国土空间体系;规划;问题;对策分析引言我国现如今的规划体系可以说是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因此规划的种类也相对较多,关系比较复杂。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发现,经过法律授权编制的规划大约有80种左右,国务院的有关部门编制的行业规划大约有150多个。

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问题,对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进。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对国土资源开发以及整治过程采取综合性战略的部署,并且也可以看作是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另外,国土空间规划也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对地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与整体开发利用规划之间的整合。

同时,在现如今所使用的国土规划体系中,呈现出来的横纵向特征都是相互渗透的,在内容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重复与交叉等现象。

不仅如此,在标准方面也存在着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阻碍了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市县级的规划为例,由于其在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法规体系以及编制审批等方面不尽相同,管制方面不仅存在着错位与重叠的现象,并且还有严重的相互牵制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内容上出现了许多的冲突。

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之下,将大数据与国家空间规划工作相互融合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的转变国土空间编制方法,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件,促使规划标准与科学性逐渐明确。

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定和修订程序,并强调了加强标准宣传、培训与实施监督力度的重要性。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

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执行、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文章强调将为实现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参与对推动标准体系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2)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5)一、国内外标准体系概述 (5)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6)三、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9)第三章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 (9)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9)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10)三、跨部门协调与利益冲突 (11)四、技术手段与数据支持不足 (13)第四章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14)一、完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机制 (14)二、强化科技创新与智慧规划技术应用 (15)三、推进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16)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 (17)第五章标准体系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19)一、明确标准体系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19)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制定和修订程序 (20)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23)一、研究结论总结 (23)二、对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展望 (24)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土资源作为支撑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管理与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调节国土空间资源分配、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科学性与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从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以及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三个方面,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当前形势进行详细分析。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缺乏科学性、执行力不足、规划目标不够明确、重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不足、规划中存在权力寻租问题等。

首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问题在于其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由于国土空间的多重性质,往往会使得规划的科学性不尽如人意。

多个层级的规划产生的分歧将加剧各方面的冲突、统筹难度。

再者,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处于初期阶段,一些基础设备、配套设施等信息缺乏。

这些基础信息的缺失会导致规划中出现重点偏差或者信息不足。

因此,如何提高规划科学性,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

其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执行力度不足。

规划本身制定过程存在争议的现实,规划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速度的困难。

仍需要建立统一的规划执行体系、完善地方政府制度,提高各级政府部门执行规划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第三,由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不够明确,往往是一个普遍性的宏大愿景,缺少做法。

针对这点,解决思路是:在规划过程中设定具体的检测目标,并采取衡量方法,加快确保扩张和式微的进程。

第四,国土空间规划在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不够重视。

破坏和影响环境、生态,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设置一系列保护性措施,如生态补偿措施、环境保护署,制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生态保护标准等,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权力寻租现象,公共资源被暴利服用后,相应地政府的清廉、人口的幸福等都会受到影响。

尽管制定得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则或检测机制,政府或利益集团会利用它实现自我盈利。

为此,必须依规依纪依法,制定财产和权力的制约机制和监管措施,防止权力寻租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解决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规则,加强与社会对话和合作,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细化,从而保障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

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对策

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对策摘要: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

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的政府法规和指导意见,明确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国土空间计划体系、三区三线规划等基本要求,指明了国家、省、市、县、乡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土地空间规划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以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

目前,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既有合理、科学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空间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土地空间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设计合理、科学的土地空间结构,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困境;对策1 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1.1 缺乏一套完整健全的法制体系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与中国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相比,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无法跟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导致在执行长期发展计划的过程中缺乏对领土空间的更安全保障。

例如,在自然环境问题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现在的阶段,已经不可能通过破坏自然环境来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中国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们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而是对更美丽的环境、更舒适的生活和更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实现中国人民可持续发展幸福需求的重要指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对于占据世界第三大陆地面积的中国来说,很难有少数人呼吁保护环境或让个人保护环境。

要想有效地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嵌入公众心中,我们只能依靠国家监管机制来执行,然后利用政策定期开展环境教育行动,让人们逐渐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家空间规划也是如此。

但是,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立法体系还不完善,也没有统一的立法标准。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杨荫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内容提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虽具雏形,但不明确、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既损害了空间规划的形象和效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

研究表明,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有四个共同点,分别是:配套法律的完备性、协调机构的权威性、规划层级的系统性、制定实施的开放性。

建立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空间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各类空间规划的地位作用;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鼓励公众参与,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Although China has presented the embryonic for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t is not definite and perfect enough. Meanwhile, it doesn't adap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al.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damaged the image and effectiveness of spatial planning, but also wasted lots of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broad has four common points, which are the complete supporting law, the authoritative coordinating agency, the systematic planning level and the open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To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of China has the following methods. Firstly,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specify the legal status of spatial planning. Second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co-ordination of spac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rdly, rationalize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make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types spatial planning clear. Fourthly, innovat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and guarantee the accomplishment of planning mission and objectives. Lastly, encourag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关键词】区域政策/空间规划体系/区域经济战略regional policy/spatial planning system/regional economic strategy空间是与时间相对应的物质存在形式,从国土和区域角度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总体物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管理
业领域的问题 , 不考虑其他专业的相关决策和意见 。 这些 “外在 ”与 “内在 ”矛盾 , 使得空间规划的效
用大打折扣 , 也严重影响了规划的口碑 , 成为 “图上 画 , 墙上挂 ”的 “空话 ”。
2.空间规划法律与法规的尴尬 空间规划法规建设对保证空间公共政策的顺利 实行作用显著 , 加强我国城市规划的法规建设无疑 是必要的 ,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 有助于对规划行为 进行有力监督与约束 。 目前 , 我国只有一部专业性 的空间规划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以 下简称 《城市规划法 》), 另外还有一部直接相关的 空间规划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以下 简称 《土地管理法 》), 与二者相关的约束空间的法 律还有 《环境保护法 》、《房地产管理法 》 、《文物保护 法 》等等 , 共同为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法律依据 [ 7] 。 以 《城市规划法 》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不仅 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 也是对规划实践的一种肯定 , 但 是实践具有历史性 , 而绝非永恒的 [ 8] 。法律体系的 不健全之处 , 也很难避免 。 2008年 《城乡规划法 》同 样属于城乡规划内部的制度与法制完善 。 第一 , 三类规划的法律 关系比较模糊 。 在 《城 市规划法 》第七条中指出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 土规划 、区域规划 、江河流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相协调 ” 。但是 并没对协调的模式 、内容 以及监 督的程序进行定位 。 2008年版 《城乡规划法 》则不 再强调城乡规划与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江河流域 规划 ”的协调 。 国家各类空间规划之间分工协作关 系的乱象显而易见 。 第二 , 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运作处在法律真空 中 。 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 , 没有在 相关法律中体现出来 , 使得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 编制和内容框架只是 “实践共识 ”④ , 更没有对审批 机构和流程做出具体的规定 。只能认为两者是对国 家空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非法定规划 ”, 所 以常常 “出师无名 ” 。 第三 , 部门法规 、规章 存在着严 重的重叠 。 例 如 , 关于江河流域等水利风景区规划中 , 有两个部门 法规需要参考 。一是建设部颁布的 《风景名胜区规 划编制规范 》;二是水利部颁布的 《水利风景区规划 编制规范 》 。在规 划编制与管理中 , 这类重 叠常常 使政府以及规划编制单位陷入困境 :风景区所在地 方的城市规划 、发展战略 、基础设施等与景区的协调 是个很有挑战性也很棘手的工作 。
1.空间规划行政与运作中的尴尬 我国空间规划的行政体系主体由三个纵向 “条
〔作者简介 〕 王金岩 (1981— ), 男 , 汉族 , 山东兖州人 , 北京 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 遥感科学 学院博士 研究生 , 研 究方向为 城市规划 ;吴殿廷 (1958— ), 男 , 满族 , 辽宁大连人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区域分析与规划 ;常 旭 (1980— ), 男 , 汉族 , 山西运城人 ,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
〔关键词 〕 空间规划 ;体系 ;区域 ;整合 〔中图分类号 〕 TU984.11+空间中注入某种特 征后 , 就出现了规划科学研究的空间范畴 [ 1] 。 涉及 到对空间的认识 、解释 , 并对空间的未来趋向进行预 测 , 这就是规划的过程 。 空间规划并非物质形态规 划 。因此 , 在英语中解读为 “spatialplanning” , 而不 是 “physicalplanning”。
一 我国当代空间规划的尴尬
空间规划不仅是要实现某种目标 , 而且还要为 实现这些任务把各种行动 纳入到有条理的 顺序中 去[ 2] 。 空间规划进一步可以解读为 :以地域的相似 性和差异性为着眼点 , 通过从不同尺度上研究人地 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规律 , 对空间地域的演化过程 与目标提出软质的政策措 施和硬质的景观 塑造导 向 , 并付诸运行的实践过程 。 空间规划体系可以概 括为规划的运 作体系 (其 中包括 规划的 编制 与实 施 )、法律体系和行 政体系① , 既有 “条条 ”也有 “块 块 ” 。我国目前空 间规划体 系 , 总体上 来说是 “条 条 ”协调不力 , “块块 ”关系混乱 , 原本综合的职能被 分散到几个行政主管部门体系中去[ 3] 。
· 63·
《城市问题 》 2008 年第 4期
二 空间规划机制重构的价值基础
上述尴尬的出现说明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尚处 在 “初级水平 ”的 “支离破碎 ”阶段 。 如果规划中缺 少对空间的理性认知 与科学政策建构 , 并且 “上下 位规划 ”不能衔接 , 必将导致规划的 “效用 ”大打折 扣 。比如北京市 1993年总体规划对 2010年北京常 住人口的预测为 1250万 , 而到 2001 年的时候常住 人口就达到了 1367万 , 流动人口 为 263 万[ 5] 。 所 以 , 空间规划绝非数理似的纯理论 , 可以任意假定 , 并脱离社会历史自成 系统运行 [ 9] 。 这让我们反思 “空间规划体系 ”能否整合 ? 整合的价值基础到底 是什么 ? 应当指出 , 空间规划体制本身并无优劣之 分 , 关键在于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 件 [ 10] 。
〔收稿日期 〕 2007 -09 -28 〔修回日期 〕 2007 -11 -26
· 62·
城市管理
《城市问题 》 2008 年第 4期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困境与模式重构
条 ”组成 ② , 即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及建设部分别主导的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 、“城 乡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 , 以及各级地方 “国土 ”、“发 展与改革 ”及 “建设 ”部门分别主导的地方行政主管 部门 , 分别对各自行政辖区的规划工作进行管理 , 并 对同级政府负责 , 上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规 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
第三 , 规划运作中的资源浪费 。 由于三类规划 重复编制 , 造 成各种规 划资源 (人 力资源 、物力资 源 、财力资源 )的极大浪费 。 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 “巧设名目 ”重复编制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 , 助长了 寻租和设租活动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行政机 构的行政效能 , 浪费了行政成本 。与此同时 , 各类规 划主管部门常常感到规划人员不足 , 难以管理和组 织众多的规划工作 [ 6] 。 规划师常常 只关注自己专
从规划编制的基本取向上看 , “国土规划 ”强调 对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安排 , 存在较强的约束力 。 “区域规划 ”是对国土空间的发展做出主动的战略 安排 , 具有对空间作用的张力 。 “城乡规划 ”则对城 乡空间进行具体的容量调控 、景观塑造和政策策略 的安排 , 并实施行动的计划 。这里并不意味着城乡 规划是 “国土规划 ”和 “区域规划 ”在空间上的投影 , 但是 , 三者是从 “软规划 ”到 “硬规划 ” 、从战略到战 术的关系 。 这种行政体系对规划的专业分工有很大 的帮助 , 但是也隐含着较大的问题 。 具体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 :
第二 , 规划运作中的纵向矛盾 。 各行政主管部 门主导下的各类规划运作本身存在着机制性与结构 性的障碍 , 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 , 也无法 规保障 ;城乡规划中的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制效率低 下 , 常常规划审批通过后 , 已经超出了规划的初期年 限 , 对城乡空间不能起到正常的调控作用 , 使得规划 操作性很差或者根本 没有操作性 [ 5] 。 很多城市不 得不编制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对城市的发展进行 战略研究 , 以弥补城市总体规划的不足③ 。
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是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的 , 经过长期调整 、完善 , 逐渐形成了国土资源部主导的 “国土规划 ”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的 “区域 规划 ”, 建设部主导的 “城乡规划 ” ……这些规划试 图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视角对国土空间实现调控 。
不同部门 按专业的特长进行规划的编制与运 作 , 能够保证规划的专业深度 。但是 , 多部门主导 、 各自为政的规划编制体系 、行政体系 , 容易造成规划 实施中对空间调控与塑造取向上的严重错位 , 再加 上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 使得我国空间规划面临着诸 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1.空间规划协调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 吴传钧认为 , 要想改变全球范围内的 PRED(人 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 )问题 , 必须保护地球空间维 持生命的能力 , 当务之急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 系 [ 11] 。 “协调 ”是人与自然并存和发展的唯一合理 途径 , 并且规划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服从于生态和社 会目标 。吴良镛认为 ,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 “人 ”, 基 础是 “自然 ” ,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 和作用的中介 , 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 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 12] 。 实际上 , 空间规划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 , 本质上是对 “人居环境 ”塑造从宏观到微观的渐进 推进 。 在传统的以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城乡规 划 ”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中 , 三者都包含着对自 然与人类直接与间接的协调 。 国土规划提出的是关 于地域 “人 —地关系 ”演化的宏观性策略 , 也是最高 层面的策略 ;区域规划是具体对策和措施 ;城乡规划 则是空间与景观实施 , 并执行监督对策和实施行动 计划 。 三者在协调的程度上具有渐进性 。 这就为空 间规划的整合提供了价值基础和逻辑动力 。 既然空间规划在协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上具有 内在的统一性 , 那么 , 空间规划体系有没有一个固定 的统一模式 ? 并没有 。 1945年以来 , 西方空间规划 的基本理念开始被理解为物质空间形态设计 , 以应 对战后重建 ;1960年代以后 , 空间规划被理解为系 统与理性过程 ;从 1970年以后 , 开始出现了 “社会规 划 ”, 甚至规划被认为是 “沟通行为 ”[ 13] 。 在此基础 上 , 建构了一系列的规划体系 , 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调
DOI :10.13239/j .bjsshkxy.cswt .2008.04.004 总第 15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