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方向
2024版中考语文命题方向及复习备考指导课件

02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试题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字音、字形、 词语运用、病句修改等。
03 强化阅读与表达能力考查
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 查,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等。
2024/1/28
7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命题趋势
01
02
03
城市化倾向
一些大城市的中考语文试 题更加注重对现代城市生 活的关注和思考。
2024/1/28
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的中考语文试题 会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 特色,引导学生关注本土 文化。
创新性尝试
一些地区的中考语文试题 会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 如采用新的题型、新的考 查方式等。
9
03
阅读理解题备考指导
11
典型例题分析与讲解
记叙文阅读例题
通过具体文章,分析 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等,引导学 生理解文章主题和作 者意图。
说明文阅读例题
选取典型说明文,分 析说明对象、顺序和 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议论文阅读例题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议 论文,引导学生分析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法,理解作者观点和 态度。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备考策略 02
提高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和成绩水平 03
2024/1/28
4
课件内容概述
01 中考语文命题方向分析
02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指导
02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解析
2024/1/28
5
中考语文命题方向与趋势分
02
析
2024/1/28
6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

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一、基础知识考察在中考语文命题中,基础知识考察一直是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
考察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等。
二、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中考语文命题中的重要部分。
考生需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理解问题的要求和答案。
阅读理解文章的类型包括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三、写作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是中考语文命题中的重要部分。
考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写作题目形式多样,包括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四、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是中考语文命题中的重要部分。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古诗词鉴赏题目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五、阅读理解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中考语文命题中阅读理解题型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外,还出现了简答题、阅读写作题等新题型。
这些新题型要求考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作文命题注重实际应用与人文素养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中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实际应用与人文素养。
作文题目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考察考生对生活、社会、文化的思考和认识。
同时,作文题目也越来越注重对人文素养的考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养。
总之,中考语文命题趋势是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
考生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中考挑战。
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析及样题

中考语文命题说明、解析及样题一、命题依据本命题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二、命题原则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命题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参照各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2、体现公平性原则。
试题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公正、公平。
3、体现时代性原则。
试题紧密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材料,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题目,增强时代气息。
4、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试题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能力。
三、命题内容与结构1、命题内容本命题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运用、写作三个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部分包括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等;写作部分包括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具体内容如下:(1)现代文阅读:选取一篇现代文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
(2)古诗文阅读:选取一篇文言文或古诗词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理解能力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等。
(3)口语交际:设置一个具体的语境,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等。
(4)名著阅读:选取一部名著作为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等。
(5)命题作文: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6)材料作文: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2、命题结构本命题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2024年中考语文大纲

2024年中考语文大纲一、考试范围1.理解与鉴赏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因此,中考语文试题从选材、命题的角度出发,既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人生道理的体验与感悟。
2.知识与能力由于中考阶段是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积累的高峰阶段,因此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考命题的重点。
这一部分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如词语、修辞、句子、段落、篇章等相关知识。
同时,也包括对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核,如阅读与理解、写作表达、作文素材等相关能力。
二、考试形式中考语文试卷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1.笔试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
2.口试口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流利、自然地用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进行口语表达,考察内容包括朗读、复述、演讲等。
三、命题要求1.命题原则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要求试题紧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特色。
2.考试安排中考语文试题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试题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命题思路1.班级特色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
2.学生需求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要求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要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贯彻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整合、知识链接和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中考语文命题思路和命题原则

中考语文命题思路和命题原则嘿,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就来和你们唠唠中考语文命题这档子事儿。
中考语文命题啊,就像是给你们精心准备一场独特的知识大冒险。
咱先说说这思路,那可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
我得琢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小心思,知道你们在语文学习中哪里容易迷糊,哪里又能大放光彩。
比如说阅读理解,我不会故意找那些晦涩难懂、云里雾里的文章来为难你们。
而是选一些有意思的、能启发你们思考的,就像那次我选了一篇关于小动物的文章,写的是一只小猫和它的小主人之间温馨有趣的故事。
这故事里呀,小猫的调皮,小主人的天真,那叫一个生动!我就想着,这样的文章能让你们读得进去,还能从中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温暖。
再讲讲作文命题,这可真是个技术活!我坚决抛开 AI 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也不让那些死板的语言模式和句式结构来捣乱。
我就想让你们自由自在地表达,用你们自己最真实、最独特的声音说话。
有一回,我命题让你们写“一次难忘的校园活动”。
为啥呢?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上学时候的一次运动会。
那场面,那热闹劲,同学们的加油声,运动员们的拼搏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还热血沸腾呢!我就盼着你们也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精彩瞬间写出来,让我也跟着感受感受。
命题原则呢,简单说就是公平、有趣、有用。
公平那是必须的,不能厚此薄彼,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有趣呢,就是让你们觉得做题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次有趣的探索。
有用就更不用说啦,考的都是对你们今后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啊,中考语文命题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我是真心希望能通过这些题目,让你们更好地成长,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好啦,同学们,加油吧!期待看到你们在中考考场上的精彩表现!。
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

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语文命题逐渐走向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的命题方式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面考察,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命题趋势、分析素养立意在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体现和实施策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走向素养立意的中考语文命题。
二、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要求中考语文命题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转变为素养立意。
知识立意主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素养立意则更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养。
因此,中考语文命题走向素养立意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
三、命题趋势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逐渐呈现出从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语文应用能力的考察。
在阅读理解、写作等题型中,命题者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2.强化思维能力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
3.增加审美能力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中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等题型,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关注文化素养的考察。
中考语文命题更加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四、分析素养立意在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体现1.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题型之一,它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素养立意的命题中,阅读理解题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忆文本内容。
例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学生需要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而命题者会通过考察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总结等来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
2.写作题写作是考察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中考语文试卷命题明细

1. 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 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3. 注重试卷的难易适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4. 试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二、命题范围1. 语文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
2. 诗歌鉴赏: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
3. 现代文阅读:散文、小说、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分析。
4.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理解、翻译。
5. 写作:作文、应用文写作。
三、命题明细1. 语文基础知识(1)字音题: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的辨识能力。
(2)字形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识能力。
(3)词语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4)成语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病句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
(6)标点符号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7)修辞手法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诗歌鉴赏(1)古典诗词的阅读: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背诵、默写能力。
(2)诗词的赏析:考查学生对诗词的主题、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3. 现代文阅读(1)散文阅读:考查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2)小说阅读:考查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3)议论文阅读: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4. 古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翻译能力。
(2)古诗词阅读: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5. 写作(1)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
(2)应用文写作:考查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包括信函、通知、报告等。
四、试卷结构1. 选择题:共20题,满分40分。
2. 阅读题:共30题,满分60分。
3. 写作题:共1题,满分50分。
总分:150分五、注意事项1. 试题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中考语文命题规划方案

中考语文命题规划方案前言作为中考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语文的命题方式及命题方向,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命题目的、命题方式、命题难度等方面,介绍中考语文命题规划方案,旨在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家长有所启示和帮助。
命题目的中考语文命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体包括:1.理解能力。
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信息的理解。
测试学生的细节理解,透视机智,推断等技巧;2.表达能力。
测试学生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流畅、富有表现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语言能力。
测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程度。
包括学生对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命题方式1.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命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重点在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的难度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
2.作文。
作文是考查中考语文命题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写作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题目可能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类型,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
3.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是考查学生对中文语法知识掌握的一种常见方式,题目通常包括短文或者句子,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运用适当的语法知识,填写合适的词语。
4.改错。
改错属于语法知识的测试,题目难度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
这种题目要求学生对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准确辨识错误的类型,并且进行正确修改。
命题难度中考语文命题难度应该是渐进式的,灵活性较高,要求根据不同的年份、市别、学校等条件设定不同的难度等级。
一般来说,命题难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外部拓展性。
这种难度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外部阅读,培养对流行文化、政治事件等的了解和认识,也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中转移,当中兰未测试的能力。
2.内部拓展性。
这种难度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点上,扩展出未探讨的新思路、新技巧,从而拓展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考试方式 采用闭卷笔答考试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 四、试卷结构 (一)全卷总分120分。 (二)试卷由“基础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与表达”四个部分构成。“基础知识与运用”的考查以教材知识点为主, 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基本能力。“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分默写和 理解鉴赏两部分,涉及教材中古诗文的识记,词句及篇章的理解,表现 方法的鉴赏等,不限于不同版本的共有篇目。“现代文阅读”主要是通 过对文本的阅读,考查学生积累、感受、理解、归纳、赏析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和艺术价值。“写作与 表达”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综合运用适当的 表达方式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汉字书写的情况。 (三)“基础知识与运用”约20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约25分,“现 代文阅读”约25分,“写作与表达”约50分。
(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P16-17,P23):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 容……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鼓励写 想象中的事物……
命题原则:
第一,开放性 话题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说话; 思维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说话; 价值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话。 第二,一定的限制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宿构和抄袭现象的发生。
二、命题范围和内容 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阶段 目标”“第四学段”提出的目标要求为准。 考试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默写内容为课程标 准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 议》7-9年级61篇。
“稳”字当头(考试说明)
11篇(新课标) 3.文言文考查:关注所学版本。 4.强化书写。
(1)根据拼音书写汉字:工整、规范、美观 (2)默写:准确、工整、规范 (3)作文书写:5分
突出强调:
1.文言文考查范围不限于人教与苏教共 有篇目(不存在共有及非共有篇目之说) 2.书写分数:5分 +
2.关注权威资料
选用合适资料,系统有效地 复习;中考达标测评等,找出试卷结 构、材料、题型、分数等的变化。
中学语文学科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 3月14-15 3月15-16 4月上旬(以具体通知 为准) 4月下旬(以具体通知 为准) 地点 内 容 海口鸿运大酒店三楼会议室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会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会 海南省2016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 暨初中语文协同研修省级现场活动
待定
待定
“初中语文课内拓展阅读”课题课型研讨会
(一)教材为主:
基础知识与运用:课内+课外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课内+课标
[古诗文默写:《课标》(2011版)中的61篇]
(二)强化运用:
成语:常用成语(而并非课本)的积累、运用 仿写: 加强在具体语境中的训练。 病句: 应用文:各种类型训练
(三)着眼“本土”
记叙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考点基本不变,教材是最好的“范本”
中考试卷分析会 9月 待定 高考试卷分析会 参加中南六省中语会2015年会(待通知) 初中语文协同研修(市县)观摩活动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 参加全国中语会组织的语文学科活动 其他 参与评审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学语文学科论文大赛 (主题: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 配合全院的教学教研视导
10月
待定
中考语文命题方向
关注考试说明
关注信息
——2016年中考方向
1.关注考试说明:仔细阅读中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了解命题原则,熟知考试范围和要求,把握考试目标。 注意有关信息的调整,及时了解动态。关注新的变化点, 了解考点及考试题型,使得复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与2015年基本一致)
2016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标和要求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既考查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又关注学生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 面的状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 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实践和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科学地测评初 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所达到的水平,促进学 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