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及拔高训练

合集下载

相交线与平行线经典拔高题专项练习dd

相交线与平行线经典拔高题专项练习dd

相交线与平行线经典拔高题专项练习题目1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相交于点E,且AE:EB = 2:3,CE:ED = 4:1。

求证:线段AB与线段CD平行。

解答由已知条件可得:1.AE/EB = 2/3,即AE = 2/5AB,EB = 3/5AB。

2.CE/ED = 4/1,即CE = 4/5CD,ED = 1/5CD。

要证明AB与CD平行,我们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由AE/EB = 2/3,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相似比例关系:AE/AB = CE/CD = 2/5EB/AB = ED/CD = 3/5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1.三角形AEB与三角形CED相似。

2.三角形AEB与三角形CED的对应边长比例相等。

我们已知AE/AB = CE/CD = 2/5,因此可以得出AB与CD平行的。

因此,我们证明了线段AB与线段CD平行。

题目2已知直线l与线段AB相交于点C,且AC:CB = 3:2。

连接BC并延长BC到点D,使得BC = CD。

证明:AD平分∠CAD。

解答由题目已知条件可得:1.AC:CB = 3:2,即AC = 3/5AB,CB = 2/5AB。

2.BC = CD。

要证明AD平分∠CAD,我们可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由AC:CB = 3:2,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相似比例关系:AC/AB = BC/AB = 3/5CB/AB = CD/AB = 2/5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1.三角形ACB与三角形CBD相似。

2.∠CDB = ∠CBA。

由BC = CD,我们可以得出:∠CDB = ∠CBA = ∠ACB。

要证明AD平分∠CAD,我们需要证明∠CAD = ∠DAB。

由于∠ACB = ∠CDB = ∠CBA = ∠CAD,我们可以得出∠CAD = ∠DAB。

因此,我们证明了AD平分∠CAD。

题目3已知直线l与线段AB相交于点C,且∠ACB = 90°。

点D为AB上一点,且BD = 2DC。

七年级数学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题拔高题汇总(超经典超详细)

七年级数学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题拔高题汇总(超经典超详细)

相交线与平行线【A 卷】1. 如图,,8,6,10,BC AC CB cm AC cm AB cm ⊥===那么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点B 到AC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_.2. 设a 、b 、c 为平面上三条不同直线,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若,a b b c ⊥⊥,则a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若//a b ,b c ⊥,则a 与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3. 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点O ,AB ⊥CD ,OG 平分∠AOE ,∠FOD =28°,求∠COE 、∠AOE 、∠AOG 的度数.4. 如图,AOC ∠与BOC ∠是邻补角,OD 、OE 分别是AOC ∠与BOC ∠的平分线,试判断OD 与O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5. 已知DB ∥FG ∥EC ,A 是FG 上一点,∠ABD =60°,∠ACE =36°,AP 平分∠BAC ,求:⑴∠BAC 的大小;⑵∠PAG 的大小.6. 如图,已知ABC ∆,AD BC ⊥于D ,E 为AB 上一点,EF BC ⊥于F ,//DG BA 交CA 于G .求证12∠=∠.7. 已知:如图∠1=∠2,∠C =∠D ,问∠A 与∠F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8、如图1-26所示.AE ∥BD ,∠1=3∠2,∠2=25°,求∠CP OFDB EACQ21A1BCDEFGH2 【B 卷】1、如图,∠1+∠2=∠BCD ,求证AB ∥DE 。

2、已知:∠B+∠D+∠F=360o.求证:AB ∥EF 。

3、如图把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使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65EFB =∠,则AED '∠等于( )A.50 B.55 C.60 D.654、如图,AB ∥CD ,那么∠A ,∠P ,∠C 的数量关系是( )A.∠A+∠P+∠C=90°B.∠A+∠P+∠C=180°C.∠A+∠P+∠C=360°D.∠P+∠C=∠A5、已知:如图,AB//CD ,则图中 、 、 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A 、 + + =360 B 、 + + =180 C 、 + - =180 D 、 - - =906、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ED 内部时, 则∠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 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A =∠1+∠2 (B)2∠A =∠1+∠2 (C)3∠A =2∠1+∠2 (D)3∠A=2(∠1十∠2) 7、如图:已知DEF ABC ∆∆与是一副三角板的拼图,在同一条线上D C E A ,,,. (1)、求证BC EF // ; (2)、求21∠∠与的度数8、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AEF +∠CFE =180°,∠1=∠2,则图中的∠H 与∠G 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七年级数学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题拔高题汇总(超经典超详细)

七年级数学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基础题拔高题汇总(超经典超详细)

相交线与平行线【A 卷】6.如图,已知 ABC , AD BC 于D, E 为AB 上一点,EF BC 于F , DG // BA 交CA 于G 求证 12.7. 已知:如图/ 仁/ 2,/ C=/ D,问/ A 与/ F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8 如图 1 — 26 所示.AE// BD / 1=3/ 2,/ 2=25°,求/ C5. 1. 2. 3. 4. 已知 DB// FG/ EC A 是 FG 上一点,/ ABD= 60°,/ ACE= 36 求:⑴/ BAC 的大小;⑵/ PAG 勺大小.,AP 平分/ BAC團 1-26E DCEDI)I) tiD DB50°A CBDC D)A B + CDDCAFEQDEABG2CDFEB 与55°60°65°(1)、求证EF//BC ;(2)、求1与2的度数8 如图,直线 AB 、CD 被直线 EF 所截,/ AEF+ / CFE=180 ° / 1 = / 2,则图中的/ H C/ G 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9、如图,已知 AB // CD ,且/ B=40。

,/ D=70。

,求/ DEB 的度数。

【B2、已知:/B + /D + /F=360° .求证: AB //EF 。

4、如图,AB // CD ,那么/ A ,/ P ,Z C 的数量关系是() A. / A+ / P+Z C=90 ° B. / A+ / P+ / C=180 ° C. / A+ / P+ / C=360 (A) Z A = Z 1 + Z 2 (B)2 Z A =Z 1+ Z 2 (C)3 Z A = 2Z 1+ Z 2 (D)3 Z A=2( Z 1 十Z 2)1、如图,Z1+Z2=ZBCD ,求证 AB // DE 。

3、如图把长方形纸片沿 ZAED 等于()则C 的位置,若 Z EFB 65°,EF 折叠,使 C 分别落在 D. Z P+Z C= Z A6、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沿 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ED 内部时, 则Z A 与Z 1 + Z 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 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7、如图:已知 ABC 与 DEF 是一副三角板的拼图, A,E,C, D 在同一条线上5、已知:如图,AB//CD ,则图中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360 + =180 + - =180-=90由;(2)如果点P 在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 %、/3、/丫有何数量关系(只须写出结论)10、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 仁45 °,则/ 度数为( ) A 、115° B 、120° C 、145 ° D 、135 11、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a A 、43 ° B 、47° C 、30° D 、60° 【C 卷】 1、如图, AB // CD , / ABF= 2 / ABE , / CDF= 2/ CDE , 3 3 o=43 1 B . 3: 1 C . 3: 2 D . 4: 3 2、已知: 如图, AB // CD ,求证:/ B+ / D+ / F= / E+ / G 3、如图 2-97,已知:/ 仁/2=,/ 3=/4,/ 5=/ 6.求证:AD // BC. 4、如图2—100,直线I 与m 相交于点 C,/ C=/3, AP 、BP 交于点P,且/ PAC / PBC=/Y ,求证:/ APB=Z 5、如图, 已知 l1 // l2 , MN 分别和直线11、12交于点A 、B , ME 分别和直线11、 于占 J八、、 点P 在MN 上 (P 点与A 、B 、M 三点不重合). (1) 如果点 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 %、/3、/丫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练习】1、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只能(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相等且互补2、如图,AB // EF // CD,/ ABC=46。

相交线与平行线拔高(2)-北师版初一数学下册练习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拔高(2)-北师版初一数学下册练习题

第4题同学你好,网校试题均为高清大图,如果你的文档出现显示不全的问题,请调整页边距,或将图片缩小查看。

第1题L 如图,某市二环路<到长虹家电城区时,需拐弯绕城区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 角A 是130° ,第二次拐的角B 是150。

,而第三次拐的角是C ,这时的道路恰好A . 130°B . 140°C . 150°D . 160° 第2题2•如图,为了加固房屋,要在屋架上加一根横梁DE ,使得DEIIBC ,如果 zABC=30° , ^[JzADE 的度数是( )第3题1053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如图放置,已知AEllBC, m^AFE 的度数为(A .B .C . 。

4.如图,把一长方形纸片ABCD沿EG折叠后,点A、B分别落在A\ B r的位置上,EA与BC相交于点F ,已知力二130。

,则£2的度数是()第5题5.如图,将一长方形纸条沿EF折叠,若N AFD=47°顼[UCEB等于()A . 47°第6题6 一如图,已知AB SIDE , zl=z2,则AE与DC的位置关系是()第7题7一已知直线a、b、c互相平行,直线a与b的距离是3厘米,宜线b与c的距离是5厘米,那么直线a与c的距离是()A . 8厘米B . 2厘米C . 8厘米或2厘米 D.不能确定第8题&如图,已知ABll CD , OA、0C分别平分KAC和MCD , OE±AC于点E ,且0E=2 ,则AB、CD之间的距离为(A . 2B .C . 6D . 8第9题9•如图,A、P是直线m上的任意两个点,B、C是直线n上的两个定点『且直线mll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0题A . AC=BPB . △ ABC的周长等于&BCP的周长C . A ABC的面积等于已ABP的面积D . A ABC的面积等于&P8C的面积第10题第1题: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解:过点B 作EDHAF, vGCllAF , /.EDllCG ;\ EDIIAF ,卩/.z3=zA=13O° , 于是£2=150。

完整版)相交线和平行线提高题与常考题型和培优题(含解析)

完整版)相交线和平行线提高题与常考题型和培优题(含解析)

完整版)相交线和平行线提高题与常考题型和培优题(含解析)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几何概念,涉及到很多考试题型,包括提高题和常考题,也是培优题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

1.在图中,已知AB∥CD,CD⊥EF,且∠1=124°,则∠2=()A.56°B.66°C.24°D.34°2.如图,是婴儿车的平面示意图,其中AB∥CD,∠1=120°,∠3=40°,那么∠2的度数为()A.80°B.90°C.100°D.102°3.在图中,直线a∥b,若∠2=55°,∠3=100°,则∠1的度数为()A.35°B.45°C.50°D.55°4.在图中,△ABC的面积为2,将△ABC沿AC方向平移至△DFE,且AC=CD,则四边形AEFB的面积为()A.6B.8C.10D.125.在图中,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EF∥AB,要使DF∥BC,只需再有条件()A.∠1=∠2B.∠1=∠DFEC.∠1=∠AFDD.∠2=∠AFD6.在图中,与∠1是同旁内角的是()A.∠2B.∠3C.∠4D.∠57.在图中,以下条件不能判定直线a与b平行的是()A.∠1=∠2 B.∠2=∠3 C.∠3=∠5 D.∠3+∠4=180°8.在图中,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条件能使a∥b 的是()A.∠1=∠6 B.∠2=∠6 C.∠1=∠3 D.∠5=∠79.在图中,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AB∥OC,DC与OB交于点E,则∠DEO的度数为()A.85°B.70°C.75°D.60°10.在图中,AB∥CD,AE平分∠CAB交CD于点E,若∠C=50°,则∠AED=()A.65°B.115°C.125°D.130°11.在图中,AB∥CD,DA⊥AC,垂足为A,若∠ADC=35°,则∠1的度数为()A.65°B.55°C.45°D.35°12.在图中,直线a∥b,∠1=85°,∠2=35°,则∠3=()A.85°B.60°C.50°D.35°13.在图中,已知BD∥AC,∠1=65°,∠A=40°,则∠2的大小是_______。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28道典型题(含 答案和解析)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28道典型题(含 答案和解析)

初一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28道典型题(含答案和解析及考点)1、若直线AB,CD相交于O,∠AOC与∠BOD的和为200°,则∠AOD的度数为.答案:80°.解析:∵∠AOC=∠BOD,∠AOC与∠BOD的和为200°.∴∠AOC=100°.∵∠AOD与∠AOC互补.∴∠AOD=8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对顶角、邻补角.2、已知OA⊥OB,∠AOC∶∠AOB=2∶3,则∠BOC= .答案:30°或150°.解析:当OC在∠AOB内部时,∠BOC=30°;当OC在∠AOB外部时,∠BOC=15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对顶角、邻补角——垂线.3、若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A,则直线b上到直线a距离等于2cm的点的个数是().A.0B.1C.2D.3答案:C.解析: 直线b的交点两侧各有一点到直线a的距离等于2cm.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4、如图所示,在平面内,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若p、q分别是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则称(p,q)为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规定,“距离坐标”是(2,1)的点共有个.答案:4.解析:因为两条直线相交有四个角,因此每一个角内就有一个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是2、1,的点,即距离坐标是(2,1)的点,因而共有4个.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5、若∠1和∠2是同旁内角,若∠1=50°,则∠2的度数为( ). A.45° B.135° C.45°或135° D. 不能确定 答案:D.解析:若∠1和∠2是同旁内角,若∠1=50°,则∠2的度数为不能确定. 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三线八角.6、平面上n 条直线最少能将平面分为__________部分,最多能将平面分为__________部分. A. 最少能将平面分成n+1部分;最多分为n2+n+22.B. 最少能将平面分成n+2部分;最多分为n2+n−22.C. 最少能将平面分成n+1部分;最多分为n2+n−22. D. 最少能将平面分成n+2部分;最多分为n2−n+22.答案:A.解析:1条直线将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最少将平面分成3部分,最多将平面分成4部分,其中4=1+1+2. 3条直线最少将平面分成4部分,最多将平面分成7部分,其中7=1+1+2+3. 4条直线最少将平面分成5部分,最多将平面分成11部分,其中11=1+1+2+3+4. ……n 条直线最少将平面分成n+1部分,最多将平面分成n2+n+22部分,其中n2+n+22=1+1+2+3+…+n .综上,n 条直线最少能将平面分成n+1部分,对多能将平面分成n2+n+22部分.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7、如图,已知∠1=∠2,要使∠3=∠4,则需( ).A. ∠1=∠2B. ∠2=∠4C. ∠1=∠4D. AB ∥CD答案:D.解析:假设∠3=∠4,即∠BEF=∠CFE.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故已知∠1=∠2,要使∠3=∠4,只要AB∥CD.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公理及推论.8、如图①是长方形纸带,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②,再沿BF折叠成图③.(1)若图①中的∠DEF=20°,则图②中的∠CFE度数是.(2)若图①中的∠DEF=α,则图③中的∠CFE度数是.(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答案:(1)160°.(2)180°-3α.解析:(1)在图①中:∵AD∥BC.∴∠BFE=∠DEF=20°.∴∠CFE=160°.在图②中,根据折叠性质,∠CFE大小不变.∴∠CFE=160°.(2)在图①中,∠CFE=180°-∠BFE=180°-α.在图②中,∠CFB=∠CFE-∠BFE=180°-α.根据折叠性质,图③中∠CFB与图②中∠CFB相等.在图③中,∠CFE=∠CFB-∠BFE=180°-3α.∴图③中的∠CFE度数是180°-3α.考点:几何初步——角——角的计算与证明.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几何变换——图形的对称——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轴对称基础——轴对称的性质.9、已知:如图,∠D=110°,∠EFD=70°,∠1=∠2.求证:∠3=∠B.证明:∵∠D=110°,∠EFD=70°,(已知).∴∠D+∠EFD=180°.∴_____∥ _____.().又∵∠1=∠2,(已知).∴_____∥ _____.().∴_____∥ _____.().∴∠3=∠B.().答案:答案见解析.解析:∵∠D=110°,∠EFD=70°,(已知).∴∠D+∠EFD=180°.∴AD∥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B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10、车库的电动门栏杆如图所示,BA垂直于地面AE于A,CD平行于地面AE,则∠ABC+∠BCD的大小是().A.150°B.180°C.270°D.360°答案:C.解析:过B作CD的平行线BF,则CD∥BF∥AE.∴∠DCB+∠CBF=180°,∠ABF=90°.∴∠ABC+∠BCD=∠DCB+∠CBD+∠ABF=180°+90°=270°.考点:几何初步——角——角的计算与证明.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11、如图,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拐弯绕湖而过;如果第一次拐角∠A是120°,第二次拐角∠B是150°,第三次拐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则∠C是.答案:150°.解析:如图,作BE∥AD.∴∠1=∠A=120°.∴∠2=∠ABC=∠1=150°-120°=30°.∵AD∥CF.∴BE∥CF.∴∠C+∠2=180°.∴∠C=180°-30°=15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公理及推论——平行线的性质.12、如图所示,若AB∥CD,则角α,β,γ的关系为().A.α+β+γ=360°B.α-β+γ=180°C.α+β+γ=180°D.α+β-γ=180°答案:D.解析:过β角的顶点为E,作EF∥AB,α+β-γ=18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行有关的几何模型.13、如图AB∥CD∥EF,CG平分∠ACE,∠A=140°,∠E=110°,则∠DCG=().A.13°B.14°C.15°D.16°答案:C.解析:∵EF∥CD,∴∠ECD=180°-∠E=70°.同理∠ACD=40°.∴∠ACE=110°.∵CG平分∠ACE.∴∠ECG=55°.∴∠DCG=∠ECD-∠ECG=70°-55°=15°.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平行有关的几何模型.14、如图,AB∥EF∥CD,EG平分∠BEF,∠B+∠BED+∠D=192°,∠B-∠D=24°,求∠GEF的度数.A.15°B.20°C.25°D.30°答案:D.解析:由AB∥EF∥CD,可知∠BED=∠B+∠D.已知∠B+∠BED+∠D=192°.∴2∠B+2∠D=192°,∠B+∠D=96°.又∠B-∠D=24°,于是可得关于∠B、∠D的方程组:{∠B+∠D=96°∠B−∠D=24°.解得∠B=60°.由AB∥EF知∠BEF=∠B=60°.因为EG平分∠BEF,所以∠GEF=12∠BEF=3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平行有关的几何模型.15、把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答案:“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直线,那么这两直线互相平行”.解析:略.考点:命题与证明——命题与定理.16、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A.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B.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答案:B.解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不一定互补,只有两直线平行时,同旁内角互补.考点:命题与证明——命题与定理.17、已知:如图,AE⊥BC,FG⊥BC,∠1=∠2,∠D=∠3+60°,∠CBD=70°.(1)求证:AB∥CD.(2)求∠C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2)∠C=25°.解析:(1)∵AE⊥BC,FG⊥BC.∴AE∥FG.∴∠2=∠A.∵∠1=∠2.∴∠1=∠A.∴AB∥CD.(2)∵AB∥CD.∴∠C=∠3.∵∠D=∠3+60°,∠CBD=70°,∠C+∠D+∠CBD=180°.∴∠C+∠C+60°+70°=180°.∴∠C=25°.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18、已知:如图,在△ABC中,BD⊥AC于点D,E为BC上一点,过E点作EF⊥AC,垂足为F,过点D作DH∥BC交AB于点H.(1)请你补全图形.(2)求证:∠BDH=∠CEF.答案:(1)画图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解析:(1)补全图形.(2)∵BD⊥AC,EF⊥AC.∴BD∥EF.∴∠CEF=∠CBD.∵DH∥BC.∴∠BDH=∠CBD.∴∠BDH=∠CEF.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19、已知,如图,AB∥CD,∠1=∠B,∠2=∠D.求证:BE⊥DE.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过E点作EF∥AB,则∠B=∠3.又∵∠1=∠B.∴∠1=∠3.∵AB∥EF,AD∥CD.∴EF∥CD.∴∠A=∠D.又∵∠2=∠D.∴∠2=∠4.∵∠1+∠2+∠3+∠4=180°.∴∠3+∠4=90°,即∠BED=90°.∴BE⊥ED.考点:几何初步——角——角的计算与证明.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20、如图,已知CD∥EF,∠1+∠2=∠ABC.求证:AB∥GF.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延长CD、GF交于点H,∠1=∠H.故∠2+∠H=∠ABC.易得AB∥GF.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21、如图,已知点A,E,B在同一条直线上,设∠CED=x,∠C+∠D=y.(1)若AB∥CD,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2)若x=90°,且∠AEC与∠D互余,求证:AB∥CD.答案:(1)y=180°-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0<x<180).(2)证明见解析.解析:(1)∵AB∥CD.∴∠AEC=∠C,∠BED=∠D.∵∠C+∠D=y.∴∠AEC+∠BED=y.∵∠CED=x,∠AEC+∠CED+∠BED=180°.∴x+y=180°.∴y=180°-x,其中x的取值范围是(0<x<180).(2)∵x=90°,即∠CED=90°.∴∠AEC+∠BED=90°.∵∠AEC与∠D互余.∴∠AEC+∠D=90°.∴∠BED=∠D.∴AB∥CD.考点:函数——函数基础知识——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几何初步——角——余角和补角——角的计算与证明.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22、阅读材料:材料1:如图(a)所示,科学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角相等.即∠1=∠2.材料2:如图(b)所示,已知△ABC,过点A作AD∥BC,则∠DAC=∠C,又∵AD∥BC,∴∠DAC+∠BAC+∠B=180°,∴∠BAC+∠B+∠C=180°.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根据上述结论,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c)所示,一束光线m射到平面镜a上,被a反射到平面镜b上,又被b镜反射,若b反射出的光线n平行于m,且∠1=50°,则∠2= ,∠3= .(2)在(1)中,若∠1=40°,则∠3= ,若∠1=55°,则∠3= .(3)由(1)(2)请你猜想:当∠3= 时,任何射到平面镜a上的光线m经过平面镜a和b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与反射光线n总是平行,请说明理由.答案:(1)1.100°.2.90°.(2)1.90°.2.90°.(3)90°.解析:(1)∵∠1=50°.∴∠4=∠1=50°.∴∠6=180°-50°-50°=80°.∵m∥n.∴∠2+∠6=180°.∴∠2=100°.∴∠5=∠7=40°.∴∠3=180°-50°-40°=90°.故答案为:100°,90°.(2)∵∠1=40°.∴∠4=∠1=40°.∴∠6=180°-40°-40°=100°.∵m∥n.∴∠2+∠6=180°.∴∠2=80°.∴∠5=∠7=50°.∴∠3=180°-50°-40°=90°.∵∠1=55°.∴∠4=∠1=55°.∴∠6=180°-55°-55°=70°.∵m∥n.∴∠2+∠6=180°.∴∠2=110°.∴∠5=∠7=35°.∴∠3=180°-55°-35°=90°.(3)当∠3=90°时,m∥n.理由是:∵∠3=90°.∴∠4+∠5=180°-90°=90°.∵∠4=∠1,∠7=∠5.∴∠1+∠7+∠4+∠5=2×90°=180°.∴∠2+∠6=180°-(∠1+∠4)+180°-(∠5+∠7)=180°.∴m∥n.故答案为:9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23、如图,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构成∠PAC,∠APB,∠PBD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如图1,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2)如图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请画出图形并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如图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探究∠PAC,∠APB,∠PBD之间的关系,请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相应的结论.答案:(1)证明见解析.(2)不成立.(3)证明见解析.解析:(1)过点P作直线AC的平行线,易知∠1=∠PAC,∠2=∠PBD.又∵∠APB=∠1+∠2,∴∠APB=∠PAC+∠PBD.(2)不成立.(3)①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右侧时(如图4).结论是∠PBD =∠PAC+∠APB.②当动点P在射线BA上(如图5).结论是∠PBD =∠PAC+∠APB或∠PAC =∠PBD +∠APB或∠APB=0°,∠PAC=∠PBD.③当动点P在射线BA的左侧时(如图6).结论是∠PAC =∠PBD +∠APB.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行有关的几何模型.24、如图所示,在下列条件中:①∠1=∠2;②∠BAD=∠BCD;③∠3=∠4且∠ABC=∠ADC;④∠BAD+∠ABC=180°;⑤∠ABD=∠ACD;⑥∠ABC+∠BCD=180°.能判定AB∥CD的共有()个.A.2B.3C.4D.5答案:A.解析:由平行的判定知③⑥可以判定AB∥CD.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25、有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③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垂直.④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所有正确的命题是().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正确;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不一定互补,需要两条直线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公理及推论——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26、如图,DB ∥FG ∥EC ,∠ABD=60°,∠ACE=30°,AP 平分∠BAC ,求∠PAG 的度数.A.11°B.12°C.13°D.14°答案:B.解析:由DB ∥FG ∥EC.可得∠BAC=∠BAG+∠CAG=∠DBA+∠ACE=60°+36°=96°.由AP 平分∠BAC 得∠CAP=12∠BAC=12×96°=48°. 由FG ∥EC 得∠GAC=∠ACE=36°.∴∠PAG=48°-36°=12°.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平行有关的几何模型.27、如图,AB ∥CD ,且∠BAP=60°-α,∠APC=45°+α,∠PCD=30°-α,则α=( ).A.10°B.15°C.20°D.30°答案:B.解析:得∠APC=∠BAP+∠DCP .∴45°+α=60°-α+30°-α.解得:α=15°.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28、已知,如图,AB∥CD,直线α交AB、CD分别于点E、F,点M在线段EF点上,P是直线CD 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F重合).(1)当点P在射线FC上移动时,∠FMP、∠FPM和∠A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当点P在射线FD上移动时,∠FMP、∠FPM和∠AE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答案:(1)∠FMP+∠FPM=∠AEF.(2)∠FMP+∠FPM+∠AEF=180°.解析:(1)当点P在射线FC上移动时.∵AB∥CD.∴∠AEF+∠CFE=180°.又∵∠FMP+∠FPM+∠CFE=180°.∴∠FMP+∠FPM=∠AEF.(2)当点P在射线FD上移动时.∵AB∥CD.∴∠AEF=∠MFD.又∵∠FMP+∠FPM+∠CFE=180°.∴∠FMP+∠FPM+∠AEF=180°.考点:几何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分析和提高类型题(学生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分析和提高类型题(学生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例题分析和提高类型题【苏老师实体、网课内部专用,请勿外传其他群】做这一块题目的方法:【变复杂到简单】也即是将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图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典例1:如图,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则图中同旁内角共有()A、4对B、8对C、12对D、16对分析:从原图形中的四条直线中任意取出一条,得到两类基本图形:一类为三线中两线平行,有两对同旁内角;另一类三线两两相交,有六对同旁内角。

解:(1)取出EF,得到基本图形如图(1),有2对同旁内角;(2)取出GH,得到基本图形如图(2),有2对同旁内角;(3)取出AB,得到基本图形如图(3),有6对同旁内角;(4)取出CD,得到基本图形如图(4),有6对同旁内角;故共有2+2+6+6=16对同旁内角对应的习题演练:1、如图:按各组角的位置,判断错误的是()A、∠1与∠A是同旁内角B、∠3与∠4是内错角C、∠5与∠6是同旁内角D、∠2与∠5是同位角【习题演练答案:1.C】总结:解决此类应用性问题基本步骤:(1)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基本定理或基本模型,转化来源于对已知条件的综合分析、归纳与抽象,并与熟知的模型相比较,以确定模型种类;(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设计并确定最佳解题方案;(3)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问题,即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和作答。

典例2:如图(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为位于AB两侧的学校,(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会对学校的教学造成影响,当汽车行驶在何处时对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上标出来;(2)当汽车从A向B行驶时,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哪一段上对M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的影响逐渐增大?分析:对学校影响的大小与汽车到学校的距离的远近有直接关系。

汽车行驶在直线AB上,用点到直线的距离中垂线段最短可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1)如图(2),作M C⊥AB交AB于点C,ND⊥AB交AB于D.根据垂线段最短,知在点C 处对M学校的影响最大,在点D处对N学校的影响最大。

(完整版)平行线与相交线提高训练

(完整版)平行线与相交线提高训练

平行线与相交线提高训练1如图,直线a // b,那么/ x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AB// CD,/ DCE的角平分线CG的反向延长线和/ ABE的角平分线BF交于点F,/ E -/ F =3.如图,已知/ 1 + / 2= 180°,/ 3=/ B,求证: DE // BC.C/ 3 =/ 4,/ 5=/ 6.求证:ED // FB.5.已知:如图,B、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F、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1 = / 2 = / E, / 3=/ 4.求证:AB // CD .6.已知,如图, AE // BD ,/ 1 = 3/ 2,/ 2 = 26°,求一(3)如图3,若Z A = m ,依次作出Z AOP 的角平分线 OB , Z BOP 的角平分线 OB 1 ,Z B 1OP 的角平分 线OB 2,Z B n - 1OP 的角平分线 OB n ,其中点 B , B 1, B 2,…,B n -1, B n 都在射线AE 上,试求Z AB n O 的度数.,求/ 1 + / 2的度数(提示:要作辅助线哟!/ AOP 的角平分线交射线 AE 与点B ,若/ BOP = 58°,求/ A 的度数.(2)如图 2, 若点C 在射线AE 上,OB 平分/ AOC 交AE 于点B , OD 平分/ COP 交AE 于点D ,/ADO = 39° ,求/ ABO -Z AOB 的度数./ B = 105 (1)如图 1,9. 数学思考:(1)如图1,已知AB // CD ,探究下面图形中/ APC 和/ PAB 、/ PC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 结论推广延伸:(2)①如图2,已知AA i / BA 1,请你猜想/ A 1,/ B 1,/ B 2,/ A 2、/ A 3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②如图3,已知AA 1 / BA n ,直接写出/ A 1,/ B 1,/ B 2,/ A 2、…/ B n -1、/ A n 的关系拓展应用:(3)①如图4所示,若AB // EF ,用含a, 3, 丫的式子表示X ,应为 _________________A.180° + a + 3- YB.180 °_ a _ Y +3 C .供丫― a D . a + 3+ 丫②如图 5, AB / CD ,且/ AFE = 40°,/ FGH = 90°,/ HMN = 30°,/ CNP = 50°,请你根据上述结论直接写出/ GHM 的度数是(2) 如图2,点P 在直线AB 、CD 之间,/ BAP 与/ DCP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 如图3,点P 落在CD 夕卜,/ BAP 与/ DCP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 K , / AKC 与/ APC 有何数量关 系?并说明理由.10. 已知,直线 AB / DC ,点P 为平面上一点,连接 AP 与 CP .(1) 如图1,点P 在直线AB 、CD 之间,当/BAP = 60°,/ DCP = 20° 时,求/ APC .K ,写出/ AKC 与/ APC11. 如图,已知 AM II BN ,/ A = 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典型例题及强化训练课标要求①了解对顶角,知道对项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干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⑤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⑥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典型例题1.判定与性质例1判断题: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答案:(1)错,应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错,应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错,应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错,应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例2已知:如图,AB∥CD,求证:∠B+∠D=∠BED。

分析:可以考虑把∠BED变成两个角的和。

如图证明∠D=∠2,需证EF∥CD,这可通过已知AB∥CD和EF∥AB得到。

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ED=∠1+∠2,∴∠BED=∠B+∠D(等量代换)。

变式1已知:如图6,AB∥CD,求证:∠BED=360°-(∠B+∠D)。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及结论。

我们通常所说的∠BED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如果把∠BED看成是大于平角的角,可以认为此题的结论与例1的结论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模仿例1作辅助线,不难解决此题。

证明:过点E作EF∥AB,则∠B+∠1=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1+∠D+∠2=180°+180°(等式的性质)。

又∵∠BED=∠1+∠2,∴∠B+∠D+∠BED=360°(等量代换)。

∴∠BED==360°-(∠B+∠D)(等式的性质)。

变式2已知:如图7,AB∥CD,求证:∠BED=∠D-∠B。

分析:此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E点的位置不同,从而结论也不同。

模仿例1与变式1作辅助线的方法,可以解决此题。

证明:过点E作EF∥AB,则∠FEB=∠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D=∠FED-∠FEB,∴∠BED=∠D-∠B(等量代换)。

变式3已知:如图8,AB∥CD,求证:∠BED=∠B-∠D。

分析:此题与变式2类似,只是∠B、∠D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证明:过点E作EF∥AB,则∠1+∠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CD(已知),又∵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FED+∠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D=180°。

∴∠1+∠2+∠D-(∠1+∠B)=180°-180°(等式的性质)。

∴∠2=∠B-∠D(等式的性质)。

即∠BED=∠B-∠D。

例3已知:如图9,AB∥CD,∠ABF=∠DCE。

求证:∠BFE=∠FEC。

证法一:过F点作FG∥AB,则∠ABF=∠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过E点作EH∥CD,则∠DCE=∠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FG∥AB(已作),AB∥CD(已知),∴FG∥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又∵EH∥CD(已知),∴FG∥EH(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2=∠3+∠4(等式的性质)即∠BFE=∠FEC。

证法二:如图10,延长BF、DC相交于G点。

∵AB∥CD(已知),∴∠1=∠AB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1=∠DCE(等量代换)。

∴BG∥E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延长CE、AB相交于H点(如图11),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过程略)。

证法三:(如图12)连结BC。

∵AB∥CD(已知),∴∠ABC=∠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F=∠DCE(已知),∴∠ABC-∠ABF=∠BCD-∠DCE(等式的性质)。

即∠FBC=∠BCE。

∴BF∥E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FE=∠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强化训练一.填空1.完成下列推理过程①∵∠3=∠4(已知),__∥___()②∵∠5=∠DAB(已知),∴____∥______()③∵∠CDA+=180°(已知),∴AD∥BC()2.如图,已知DE∥BC,BD是∠ABC的平分线,∠EDC=109°,∠ABC=50°则∠A度,∠BDC=度。

3.如图,AB∥CD,BE,CE分别平分∠ABC,∠BCD,则∠AEB+∠CED=。

4、将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___________。

5、已知: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O,OE平分∠BOC,且∠AOC=68°,则∠BOE=二、选择题1.在海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40度方向,那么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A南偏西50度方向;B南偏西40度方向;C北偏东50度方向;D北偏东40度方向2.如图,AB∥EF∥DC,EG∥BD,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个A6个个个个A BCDE FGH1A BED C543CD AC ABED 3、同一平面内的四条直线若满足a ⊥b ,b ⊥c ,c ⊥d ,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a ∥d B 、b ⊥d C 、a ⊥d D 、b ∥c4、如图,∠1和∠2互补,∠3=130°,那么∠4的度数是() °°°°5.已知:AB ∥CD ,且∠ABC =20°,∠CFE =30°, 则∠BCF 的度数是()6判断题已知,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 1∥l 2的是() (A )∠1=∠3(B )∠2=∠3 (C )∠4=∠5(D )∠2+∠4=180° 7.如图,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且a 21∠=∠31∠=∠23∠=∠ 18.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B 、两线与第三线相交,内错角相等;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9.如图,AB ∥CD ,AC ⊥BC ,图中与∠CAB 互余的角有……() 个个个个10.如图,已知直线AB ∥CD ,当点E 直线AB 与CD 之间时,有∠BED=∠ABE +∠CDE 成立;而当点E 在直线AB 与CD 之外时,下列关系式成立的是( )A 、∠BED =∠ABE +∠CDE 或∠BED =∠ABE -∠CDE ;B 、∠BED =∠ABE -∠CDEC 、∠BED =∠CDE -∠ABE 或∠BED =∠ABE -∠CDE ; D 、∠BED =∠CDE -∠ABE三、解下列各题:1.如图,已知OA ⊥OC ,OB ⊥OD ,∠3=26°,求∠1、∠2的度数。

2、已知AD ∥BC ,∠A =∠C ,求证:AB ∥CD 。

3.如图,AB ∥CD ,求∠BAE +∠AEF +∠EFC +∠FCD 的度数.4.已知,如图AC ⊥BC ,HF ⊥AB ,CD ⊥AB ,∠EDC 与∠CHF 互补,求证:DE ⊥AC .5.如图,已知AB ∥ED ,∠ABC =135°,∠BCD =80°,求∠CDE 的度数。

6.已知:如图,AD ⊥BC 于D ,EG ⊥BC 于G ,AE =AF .求证:AD 平分∠BAC 。

四、如图A 、B 是两块麦地,P 是一个水库,A水引到A 、B 方案,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2. 1略;121°,84°;°;4.-10;5。

56° 二.三.1.解:∵OA ⊥OC ,OB ⊥OD ∴∠1+∠2=90°,∠3+∠2=90° ∴∠1=∠3=26° ∴∠2=64°2证明:∵AD ∥BC , ∴∠A +∠B =180° ∵∠A =∠C , ∴∠C +∠B =180° ∴AB ∥CD . 2. 解:连结AC . ∵AB ∥DC∴∠CAB +∠ACD =180°∵∠CAE +∠ACF +∠E +∠F =360° ∴∠CAB +∠ACD =180°∴∠BAE +∠AEF +∠EFC +∠FCD =540°D G DE C4.证明:∵HF⊥AB,AB⊥CD ∴CD∥HF,∴∠CHF+∠HCD=180°∵∠EDC与∠CHF互补,∴∠EDC=∠HCD,∴ED∥CB∴∠AED=∠ACB∵∠ACB=90°∴∠AED=90°∴DE⊥AC.5.解:延长BC交DE于F.由∠ABC=135°易得∠BFD=45°,又∠BCD=80°,得∠CDE=35°6.证明:∵AD⊥BC于D,EG⊥BC于G ∴AD∥EG,∴∠2=∠3,∠1=∠E,∵AE=AF∴∠E=∠3,∴∠1=∠2,∴AD平分∠BAC。

四.略F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