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和其他的宗教的七个大不同之处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教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教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教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教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

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

佛教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教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佛教和其他宗教第二个不相同点:佛教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

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两个永远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及回教圣哲阿哈那佳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佛教是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认为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而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为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

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

佛教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

佛教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教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教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教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而佛陀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些话是真实的,

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上帝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他就是一个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各位现在听我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更不会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教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佛教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点: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因为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没有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在阐明诸法空寂,

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时,居然说佛是“乾屎橛”,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

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对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必须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佛陀所说的道理,根据教徒的根基与智慧的不等,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的口吻或手段来使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着: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而不愿听法,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伟大!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虽然其宗教的教义,能超越国家、种族,却不能超越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了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

佛教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教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

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教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众生,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佛教与其他宗教第七个不相同点:佛教所说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

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教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

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教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而已。进而言之,佛教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

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教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

佛教的往生净土,是说凭藉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来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总的来说:到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点,只是就最普通也比较容易懂的方面来说的,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

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

谈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行方法

谈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行方法 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讲证道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证道的方法只讲了一种:“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原文]《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B] [注解]证道的唯一方法就是:“心”虚寂到极点,“心”清静到极点。老子说:我的功夫也无它术。万物千态万状,并列于前,但万物本来不有,从无以生有,无论万物千变万化,我只看作全体皆无。目前万物虽是暂有,但毕竟归无(各归其根)。物既然本来是无,心也就不有,物我两忘,寂然不动,归于无就是所谓的“静”。命,是人的本性(即潜意识,也叫元神),赖有形的身体而生存。人虽有形,然而形本无形,能忘掉这个有形的身体,见到无形,人的本性就会自然显现(静曰复命),也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本性,就是常久的道,见性就能长生久世,所以说“复命曰常”。能够见到本性,长生久世,就会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说“知常曰明”。由于世人逐物妄生,贪欲无厌,所以见不到本性。见不到本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有“妄想”,“妄想”是不能见性的祸根,所以说“妄作凶”。人若能见到本性,就能合道而行,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心”自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说“知常容”。人能体会到万物一体,慈爱之心油然而生,不但与宇宙众生同体,与山川河流皆是同体,你就会爱宇宙万物,因为爱万物就是爱自己,你就会心包虚空,哪里还有“我”之私心,所以说“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则为圣;施之于外,则为王,凡明君都是证道的乘愿再来者,所以说“公乃王”。王能法于天地,合乎天心,合道而行,所以说“王乃天”。天心就是合道,合乎自然,所以说“天乃道”。道不生不灭,是宇宙的本原,所以说“道乃久”。人得此道,就能身虽死而道常存,能长生久世,所以说“没身不殆”。也就是永远脱离生死。 之所以释迦牟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而老子只有一种,是因为下手的功夫不同。释迦牟尼佛是从事相入手,因为众生的层次千差万别,修行的方法也就因人而异。世人都以世间事物为实,释迦牟尼佛就教你先从实物入手,逐步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假的,最后进入虚空,即从有相逐渐进入无相,从“相”上逐渐认识“体”(宇宙本体——虚空)。而老子上来就叫你认识“体”,修虚空。所以老子是度“上上根器”的人的,上、中、下根器的人都理解不了,都无份。 地球众生沧海桑田变化的周期大概是八千至一万年左右的时间,这一个周期叫一代文明,我们这代文明是从炎、黄开始的。在我们这代文明中,有三个佛到人间来教化众生,也就是做教育工作,称作“龙华三会”。第一个到人间来的是燃灯佛,他在三皇时期就多次到人间

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 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 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 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 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即: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北周武帝尊崇儒家。安史之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渐多。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唐武宗为了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

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 1关于生死 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1】 1.1生死现象 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 2.1基督教生死观 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佛教与西方的基督教看中西方的 文化差异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进程中,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在这个特殊的产物中,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宗教中的宗教思想,历史根源,宗教习俗,家庭伦理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诠释。 关键词:宗教佛教基督教文化差异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更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贡献。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宗教文化总是屹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例如,中国的佛教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这两种宗教都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没有这些宗教从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许都难以理解名著《西游记》中的释迦牟尼和观音大士是怎样的角色,抑或是对“上帝”这一词的认知度也会大大降低。而这些宗教文化也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给这些国家蒙上一层既独特又古老而神秘的面纱,本文将以中国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子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步一步去探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思想差异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中国的佛教相信万物都源自于宇宙本身的演化,而人也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它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反对神灵对人类的命运的支配,在人的起源问题上,佛教提出了缘起说。所谓缘起,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都依赖于相互联系的关系或条件,离开了构成事物和现象的条件,该事物和现象就不可能存在,即佛教常说的“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教中花、草、鱼、兽甚至自然现象都具有灵性,处处都透着因缘和生趣。所以佛教主张不要轻视已灵,众生具有同等的智慧,同等的慈悲爱,万物是平等的。而西方的基督教则认为生命来自于上帝,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人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是

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

1)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 是悉达多(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 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 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 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 耶稣创立。基督教,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 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 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 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重要区别 真理 : 基督教自称是“唯一真理”,耶稣更是自称“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而佛家从来没有自称是“真理”。《金刚经》说:法上应舍,何况非法?在佛家看来,所 谓的佛法,是人们认识/体证真理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工具。佛法就像是大家渡河的船, 大家如果到了彼岸,就不再需要这个船了。 在佛家看来,人们到达解脱彼岸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很多。比如登山,身体好 的有能力的直接攀岩而上,这是快捷的路。身体不好的,可以走相对平缓的山路,虽然多 走点路,但是一样能到达山顶,欣赏到山顶的无限风光。至于哪条路好,当然是适合于自 己的路最好。所以佛家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顿悟是悟,渐悟何尝不是悟?!因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实并不比“身是菩提树,心如 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染尘埃”高明。相反,我倒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比如:我),没有顿悟的慧根,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修养自己的心灵,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心灵的 境界。 一个哲学家说:法西斯的本质就是坚持__唯一真理__只__在自己__手里。现代社会,由于 法制的约束,基督教着头凶猛的怪兽暂时收起了它的利爪。但是,想想看,一个表面宣扬“爱”的宗教,为什么会有那么血腥的历史呢?十字军数次东征,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宗教裁判所的烈火,烧死了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直到我读到这个哲学家的这句话,我才 算是有点明白了。 2)信和行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一问答题:(任选三题) 1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 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 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 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加以阐述) 1、你怎样认识和评价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分析对比儒学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念。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从过至今已经有了诸多的解读,但是事实却是,解读的人很多,真正去实践的人却是很少。老子的道德经很多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从道德层面去解释和说明一些道理,更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也是想从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中去解读和归纳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些言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现代社会

《道德经》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 中国的历史上,佛道儒三家并立,道家算是三家里相对影响较小的一个,也是在历史上没有影响朝代进程的一个。道家算是由老子创立,《道德经》更是大众读物,但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来看,道家的思想不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且佛道两家都是出家人,讲究远离是非,无关俗世。出世之人,讲究清心寡欲,无关功利,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连寺庙里的和尚都没做到这一点,出世和入世,其实在现代社会看来,差别也并不是那么大。但是道家思想仍有其可学习之处,只是道教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佛教在唐朝达到一个高峰期,在这个时期,也是道家最为弱势的时期。而道教的人到最后多追求长生,炼制丹药,虽多为帝王所用,但跟平民百姓都没有什么交集,这也是为什么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的原因。尽管道家不像佛家那么声势浩大,却也出了诸如张三丰这样的名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影视作品里,张三丰在布道之时最常用的句子。 古人重名节,但是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都是臣子为君主死节之时最常见的现象,何为名,但名节之重,似乎为生之根本,远胜事情本身的是非。然而,史书上所肯定的很多名,未尝不是错。名,有好有坏,但中国历史上为一己之名而在实质上贻害底层民众的人为数不少。试想古代那些功高盖主的将军们,帝王们,哪个不是踩着千万士兵的姓名而被人景仰。汉武帝远驱匈奴,文景二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所积累下的国力,损耗大半。汉军死伤几何,却无人在意。匈奴投降者亦被斩杀。文治武功,汉武帝已经成为正面角色。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在占据兖州之后,属下程昱制人肉脯救活了无数青州的黄巾兵,却在徐州为报父仇而屠城,在官渡之战之后坑杀袁绍军降卒。是他嗜杀?非也。袁绍军降卒甚多,然曹操军在官渡之战前就已经粮草不济,自军都难以在回师途中不断粮,袁绍军就只能看着活活饿死。于公于私,袁绍军降卒都是必死之局。恶名与好名,往往只是一线之差。然而,在真正意义上,二者并无实质差别,都是杀人,只不过一个是敌国,一个是敌对势力,民族不同。所谓正义与邪恶,很多时候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其实在利益的分化下,什么是正义,何为道,你谁能分得清。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如果人民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欲望之争,便也就不会有人自以为聪明,要鼓起人的名利之心,作起祸乱,正是如今贪官之所为。送贿受贿也皆出于此也。埋怨现实残酷的人,有没有想过,造成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 之比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但是,“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两半。”——荣格。既然都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佛教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也必然有相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以人的本质和本性、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途径几方面对这两大宗教的人生哲学作一比较。 一、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佛教和基督教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具体而言,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物质,既肉体;“受”指苦、乐、喜、怒等四感官生起的情;“想”指理性活动;“行”指意志活动;“识”是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这里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故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但佛教又认为五蕴是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它们最终要分离消散,归于寂灭,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我,是空,即无实体。基督教也看到,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构成人自身的存在。着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其论着《上帝之城》中说:“精神与肉体相结合的方式乃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基督教神学理论认为,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但又与神不一样。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神性,

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 一、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但当他发现

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 二、宇宙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的真实相状。 2004年,国际宇宙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宇宙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顶端却宛如艾菲尔铁塔一般,向时空中无限伸展。实际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单元。 三、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时空隧道如斯义。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也正如我在《南山海上观音赋》开篇中所描述道:“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

_道德经_与佛教思想之比较浅探_周洁

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之比较浅探X 周洁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在5道德经6研究领域,对5道德经6的佛教解读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佛教思想领域,对5道德经6内容和使用方式的探讨虽然不绝如缕,但也始终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出分析。为尝试弥补这一缺失,谨以隋代吉藏5三论玄义6和明代憨山5憨山道德经解6为主要参考资料,按照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从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对5道德经6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道德经;佛教思想;见地;修持;行为;结果 中图分类号:B95;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1X(2009)02-0045-05 A Study on the C omparison between Tao Te C hing and Buddhist Thought ZHOU Jie (X iamen U niv ersity,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the study on Tao Te Ching,people did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for it.Although the discussion on its content and using w ay lingered on among the field of Buddhist thought,there isn.t a theory analysi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o T e Ching and Buddhist thought.In order to make up this important theoretic insufficiency,this ar-ticle makes the com parison betw een these tw o thoughts from four aspects:v iew,practice,action and fruit,w hich is also traditional Buddhist w ay of analyzing a theory,and mainly consults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Three Treatises w ritten by Ji Zang of Sui dynasty and Annotations of Tao Te Ching w ritten by Han Shan of M ing dynasty. Key words:Tao Te Ching;Buddhist thoug ht;view;practice;action;fruit; 老子5道德经6可说是一部体系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思路是经由道体的运动规律得出人的行为取舍标准,其中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可以说是5道德经6的理论基石。而在佛教思想方面,与之相应的有/诸行无常0的思想。众所周知,佛教思想以真空实相为本而施设方便。/诸行无常0,作为/四法印0(有些派系归结为三法印)之一,在佛教思想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5道德经6所包含的远离观待、无私、无为等观念,与佛教思想中的般若、不二也非常相近。还有,在世界的本质方面,老子提出道体,佛教相应的也有阿赖耶识。 基于以上这些相似之处,历代许多佛教学者对5道德经6思想做出了许多分析,态度褒贬不一。其中隋代吉藏(549)623)、明代憨山(1546)1623)的态度较有代表性,前者偏于批判,后者则偏于褒扬。当然,历代佛教学者对5道德经6做出不同的评价,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在这里以吉藏、憨山的观点为主要参考,拟从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即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方面出发,来客观地探究5道 第23卷第2期2009年6月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23,N o.2 Jun.,2009 X收稿日期:2009-04-26 作者简介:周洁(1984-),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教思想的学习研究。

佛教与基督教

佛教与基督教-----摘自冯冯著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维持这世界人类社会秩序的惟一最有效力的观念与法则,人为的法律对于人心并不能发生绝对的阻吓犯罪作用!明明法律规定严惩杀人者,可是,死刑与无期徒刑能吓阻了一切谋杀案犯者吗?法律对于人心的管束力量是极有限度的也不够深远的,而且,各国各地的法律也都因国情与民族性不同而迥异。在台湾,法律较严,贩毒与谋杀犯,必获判死刑。但是在美加,法律较宽,没有死刑,最大的极刑只是终身监禁,而且刑满二十五年可以假释,对于犯罪根本起不了太大阻吓作用,更谈不到教育改造功能了,所以美加不断出现许多惨无人道的灭门血案、奸杀幼童案、贩毒案……犯罪比率较高。 美加与西欧社会,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讲的宇宙因果律,不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西方社会的道德沦亡,所以西方社会人人重视目前的功利与物欲享受,而不管别人死活。在往昔,西方人士尊崇基督教,至少还畏惧上帝而知善恶,现在基督教对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新一代青年已经失去了道德约束力,而刑法又太宽,难怪西欧社会犯罪率越来越高了。 假如世界人士也如中国佛教徒一般普遍认识因果律,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世界就平静得多。也许就不会有黎巴嫩境内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互相仇杀了!事实上,五千年前,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由摩西率领进入迦南地区,所至之处,屠城殆尽,杀人每以数十万计(请参看旧约列王纪及士师纪各章犹太人的自豪自白)。以色列人强占了今日的以色列、黎巴嫩、约旦河一带,屠杀灭尽了当地原有的土著民族(请详阅列王纪与士师记),自称为上帝惟一的选民,排斥一切异族,以色列人已经种下了恶因,往昔被其屠杀的冤魂万万千千,再来人世报复,于是有纳粹德国之排犹。希特勒与其徒众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固然是残酷,但也是因果循环的报应。以色列人的祖先五千年来不断灭绝他族子孙,自种了恶因。于是自食恶果,以色列子孙今日遭别人屠杀,现在黎巴嫩境内的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互相屠杀,互尝恶果! 以色列是一个极端排外的民族,并无所谓“博爱”及“上帝爱世人”的思想,在以色列的宗教“犹太教”,是一个极端排外排他的原始民族迷信宗教,与“基督教”根本是两回事。两千年前耶稣在印度研究佛学,大约是他十八岁至三十岁的阶段,详见圣彼得著作“使徒行纪”(Aquarian Apostles Chronicles),该书述及耶稣在印度修学之事甚详。不幸,圣保罗与圣彼得不睦,将圣彼得的使徒行纪剔除于新约之外,使世人不得见耶稣在印度修学佛学与实行净土宗的事实。耶稣经波斯大马士革等地,经土耳其回到以色列,采用佛教净土宗的简便法门,另创宗教。主张博爱平等,主张人类应互相亲爱,提倡“信主得永生”“天国在你心中”……凡此,都类似净土宗讲的:“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可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怨亲平等”。 佛教无“分别心”,耶稣也讲“爱你的邻人,也爱你的敌人”,佛教讲忍辱精进,耶稣也教人“如有人唾辱你,就让他唾辱另一边脸。” 如果我们细心详查,就会发现耶稣也多次说过善行必会获得福址。这观念就是“善有善报”。 总之,佛教与基督教有许多是相通的,就算你不相信耶稣曾经去印度研究佛学,你也不能否定佛耶两教有很多相似的美德与崇高理想。 新约中,连耶稣十二岁开始在犹太教聚会上讲道这件事,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可是,耶稣十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佛教舍利子是很多电视都有出现的事物,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佛教舍利子是如何用科学解释的。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实际上早已经有科学的解释,甚至佛教自己也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舍利神话其实并不被佛教承认,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后,民间巫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果。 佛教所称呼的舍利就是遗骨,舍利(梵语 Sarira 的 音译,意为“遗骨”)。舍利的真正意思就是人的遗体火化以 后未完全焚烧干净的个别骨头. 使舍利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佛的骨灰处理有直接关系.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他 的遗体被火化。当时北末罗、南末罗等八个国家抢分了佛陀的舍利。为了保护、供养舍利,这八个国家各自建立了一座宝塔。帮助“八分舍利”的婆罗门人和迟到的孔雀部族人,又为存放舍利的坛子和火化释迦牟尼佛遗体的炭灰另外建立了两座宝塔. 后随着佛教向中国传播,其中部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也被带到中国. 以上历史传说,已为近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87 年8月24日,在法门寺院内的十三级宝塔崩裂,考古学家在 几年的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供奉在地宫后室内的“八重宝函”中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是“影骨”,是人工仿制的。一枚是佛的舍利,即火化后的佛指遗骨。这是舍利到底是什么的 最真实的证据.

所以舍利就是火化以后的遗骨。并不是很神秘的物质。 但是,由于自我国明代以来,佛教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舍利也被神秘化了.舍利被认为是某种修炼得道的结果,其实这里缺乏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历史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确实是一部分没有火化完的遗骨,那么那些自 称信仰释迦牟尼佛的人在火化后怎么会出别的东西来呢? 徒弟超过祖师不是不可能,但不应该是在宗教神性上.因为这里会产生一个极为荒唐的矛盾.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并且告诉大家,达到他的水平就是佛.而释迦牟尼佛的骨灰和常人一样,也是遗骨。只不过汉语是音译称为“舍利”。如果有些 佛门弟子的骨灰中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还声称是修行 佛法的结果,显然,这些佛门弟子的修行成果达到了释迦牟尼 佛没有达到的程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 所以,如果提舍利一词,科学的解释就是火化遗体后的遗骨.如果有人看到骨灰中除遗骨外还有别的什么,那我认为至少不能说是舍利,似乎用别的称呼最好。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传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在火化时, 除了上面所说的舍利以外,还发现有48000颗"真身舍利".甚至在网上还有照片展示.照片中的所谓舍利为五彩颜色,有珍珠大小。 其实这种说法违反一般的常识,完全是附会传说。 比如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一颗珍珠大小的舍利有多重.我想不会低于4克.那么84000颗是多重呢?大约有334公斤. 如果这84000颗舍利是真的,而且这些舍利仅仅是释 迦牟尼佛遗体火化以后的剩余物.那么释迦牟尼佛生前体重是 多少呢?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人的体内80%是水.那么倒算回 去释迦牟尼佛的体重应该是1.17吨! 面对这个计算结果,我想

佛教 基督教 建筑风格比较

浅谈佛教和基督教的建筑风格异同 09级新闻一班09060124 王敏 宗教建筑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供奉神的建筑、提供给人格化的神佛们享用的一切建筑、人们举行宗教仪式时所需的房屋场地、守护这一宗教建筑的宗教职业人员的生活设施,以及与人类宗教生活相关的纪念性、象征性和辅助性的许多建筑,如殿堂、祭坛、雕塑、楼塔、园林、宗教人员生活用房等等。总之,一切为人们宗教生活服务和宗教生活所需的建筑,都可以列入宗教建筑的范围之内。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首先看看佛教建筑。 一提到佛教,国人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寺、庙。寺庙,再加上塔和窟,就算构成了佛教建筑的整个建筑形态。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风格以塔庙为主。 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梵文称作"Stoup",中文译为"率堵波"。当初印度筑塔是为埋藏佛的舍利,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率堵波"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寺庙是佛教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在中国的寺庙主要是寺庙。 中国大型佛寺寺庙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大都是僧侣们开凿的。石窟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诵经、修行的地方。我国的石窟是仿照印度的石窟开凿的,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在我国,石窟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我国最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 莫高窟南北长1600多米,保存完好的洞窟多达492处,洞里的壁画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美术馆”。以壁画和泥塑著称的莫高窟,建筑工程是伟大的,艺术是灿烂的,是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奇迹。 云冈石窟以壮丽的石刻闻名于世,“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51000多个,是我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在建筑上同其他石窟不同,它多半是利用天然的溶洞,稍微做些扩展而成。龙门石窟从平面布局来看,大概可分为西山北部和西山南部两个部分。西山北部最著名的石窟建筑是“宾阳三洞”。这是三个连着的洞窟。洞窟内有11尊大佛像。其中释迹牟尼像高8.4米,是北魏中期的石雕杰作。 佛教是从印度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跟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建筑更多的带有中国特色了。 下面再来看看基督教建筑。

易经·论语·道德经·佛经

《太极》 太极图告诉我们: 一、 见仁见智永远存在, 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二、 相对客观有主观, 相对唯心有唯物, 相对微观有宏观, 相对矛盾有统一, 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 三、 有所变有所不变, 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 矛盾是绝对的相对, 统一是绝对的绝对。 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 既矛盾又统一。 四、 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 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 相对有,相对不断的创造; 绝对有,绝对不断的局限。 相对有,相对的已知; 绝对有,绝对的未知。 相对有,相对问题会不断化解; 绝对有,绝对问题会不断产生。 五、 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对: 有相对的相对,有相对的绝对。 太极: 有相对的太极,有相对的无极。 自然宇宙:

矛盾统一、相对绝对、无极太极。 七、 身心: 矛盾统一身心无极太极: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热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为、生死病康、胖瘦美丑、男女老少、寿夭残健、嘴巴开合、眼睛睁闭、新陈代谢、手心手背、前后内外、情绪起伏、得失成败、坐立住行、吉凶祸福等。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易经》 一、无极太极能解释宇宙自然 无极太极包含0123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3(移)为动静:阴阳动静,缓速显隐。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易: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异: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移:动静——善恶吉凶、缓速显隐。 阴阳自然合和无极太极: 1.一化二——阴、阳, 2.二化三——阴、太中阴阳和合、阳; 3.阴化二——阴中阳、阴中阴, 4.阴化三——阴中阳、阴中阴阳和合、阴中阴; 5.阳化二——阳中阴、阳中阳, 6.阳化三——阳中阴、阳中阴阳和合、阳中阳; 7.和合为一。 人 身心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佛教练习

任务一佛教文化 一、填空题 1、世界三大宗教为、、。 2、佛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佛教,就是指佛的,也可称作。广义的佛教,是指由创立的一种宗教,即三宝。 3、佛教的创始人名为,姓,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4、佛祖四大圣迹为、、、。 5、佛教的传播从世界范围来说分为条路线: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等国,以为主。 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锡兰、、及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以为主。藏传佛教始于,藏王 迎娶两位公主,建。到,佛教直接从传入西藏地区,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6、藏传佛教主要有大派,其中势力最大,其是由 创立的一个教派,后世弟子形成和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7、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是。即。 8、苦谛是认为社会人生等一切,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人生有所谓的“”,即。集谛是说明 。即佛教通常所说的与。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境界——。道谛即消灭痛苦通向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被总结为。后来又被简要地归纳为 “”。 9、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称。藏传佛教大藏经称为和。 10、中国汉地的一般寺院主要的殿堂从南往北由、、、

、、、、、、、等组成。 11、三门殿,三门并立,分别是、和,象征。殿内通常塑有两大金刚,即。 12、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为,供一佛常见为或释迦牟尼与,也有的供奉或。 13、佛教把佛教徒分为四众,包括和,前者分别是 和,后者分别是。三藏法师是指 。 14、佛教礼节有、、。其中最高礼节是。 15、中国三大石窟是的、的、的 。其中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被誉为。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是 的。是龙门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造型最为精美的重要石窟。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首座佛教寺院是。 A、河南开封相国寺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江西庐山东林寺 D、河南嵩山少林寺 2、佛教繁荣和鼎盛时期的最主要标志是。 A、大量的佛经被翻译 B、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 C、众多寺院的兴建 D、众多石窟的开凿 3、由于,再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走向了转折。 A、白马驮经 B、伊存授经 C、会昌法难 D、焚书坑儒 4、武士装扮,仪表端庄,威武雄壮,面如童子,此为。 A、阿难 B、迦叶 C、伽蓝神 D、韦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