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佛家意象的比较

合集下载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两大宗教体系,二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诸多方面均有交错与相互借鉴的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基本教义、修行方式、宗教仪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佛教是在汉朝光武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它与中国儒教、道教、法家等学说拥有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

道教则早于佛教出现在中国,它的形成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和老庄哲学,经过汉代以来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宗教思想体系。

二、基本教义佛教强调“四大皆空,万物一体”,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贪欲、嗔怒、愚痴,由此提出了“三乘十二因缘”、“八正道”、“四谛”、“六度”等教义。

而道教则强调道、功、德、仁、礼等五个基本要素,强调修行“内观自省,外护天和”,认为道是宇宙的源头,强调道心修持和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三、修行方式佛教对修行方式观有着自身的体系,包括禅修、念佛、求愿等不同的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从个人修行中获得拯救,开悟,超脱的归宿。

而道教则着重于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践行,强调的是融化入自然与社会,以达到起正化万物,达到长生不死,化元洞冥的境地。

四、宗教仪式佛教和道教在礼仪上的习惯存在一定的区别。

佛教以经典和意识为中心,演绎出了僧侣法会,各种机会戒律等仪式和仪式,厉行慈善、布施是佛教获得功德的途径。

而道教则以祭祀,个人崇拜和各种符咒等为主要仪式,配合道功、酒、食、香等仪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社会影响佛教和道教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风尚,对中国文化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觉醒和道德修养,同时像舍利弗、法显、唐玄宗等佛教圣人也为佛教创造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道教则具有贯穿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精神,其强调自然、缘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中,为后世思想家、科学家、文艺人才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根基。

佛教道教目标有何相异之处,一个是大罗神仙,一个是超脱之人

佛教道教目标有何相异之处,一个是大罗神仙,一个是超脱之人

佛教道教目标有何相异之处,一个是大罗神仙,一个是超脱之人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宗教之二。

我们现在看佛道,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这不奇怪,因为这是经过了一千多年融合的结果,两者在中国已经彼此渗透,相互同化了。

但是,在最初,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两者的区别。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教墨家儒家思想为根基,符合中国人的特质。

道教修行的目的并不是超脱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而是要想办法与宇宙融合。

道教对于人的身体很重视,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特殊的功法修行,可以实现与天同寿,与日月同辉。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道教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在这场长跑中永不疲倦的宗教。

佛教是古印度诞生的宗教,它里面不可避免的含有大量的婆罗门教的教义,比如轮回思想,比如禅定理论等等。

佛教和道教追求人体修炼不同,佛教对于人的肉体不仅不愿意修炼,反而认为人的肉体是“臭皮囊”,丝毫不值得眷恋,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曾嘲讽道教是“守尸鬼”。

与道教追求永生和成仙相比,佛教对于现实世界就消极的多了。

佛教认为这世界的一切都是苦的,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这个苦海,达到最终解脱,而其最终解脱和这个世界几乎没有关系。

当然,大乘佛教中有很多积极入世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释迦牟尼佛阐述的佛教就是一个“讲苦,讲离苦”的宗教,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说,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开这个世界,获得个人的终极“解脱”,其现实意义与道教相去万里。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道教融合,在隋唐以后的佛道作品中,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清彼此。

要知道在最早的汉译佛经中,可是将佛陀翻译成“大仙”的,可见最初中国人也搞不清楚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区别,可能觉得都是修道求仙的宗教吧。

后来两者关系泾渭分明,矛盾也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背后都有道教徒的身影。

宋代以后,儒释道三家融合,随着朱熹程颐王阳明等人的出现,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下的三个“门派”,再也无法分割。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传统道教,佛教研究

传统道教,佛教研究

传统道教,佛教研究道教与佛教的学说比较及其影响道教和佛教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道教和佛教都以修行为主要的实践手段,注重对内心灵性的追求与升华。

本文将对道教和佛教的学说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的学说道教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起源于西汉时期,演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主要基础,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关联的观念。

道教认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无形力量,孕育着世间万物,即所谓的“道”。

人们应该谦卑地向道学习,摆脱欲望与执念的束缚,积极地探寻自我内在的真相。

道教的宗旨是“上化下安”,也就是将真正的道向存在于现世的人们宣传,并指引他们申明自我、净化心灵,以达到身心健康、感悟真谛,最终融入万物之中、归于道的境界。

在修行上,道教主张“涸泽而渔”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舍弃自我意志和欲望,进而达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地。

另外,道教也推崇“颠倒乾坤”、“大道至简”的思想,这种境界在于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开拓出一条通向真理的道路。

二、佛教的学说佛教是源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四大公元前五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成为中国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非常注重自我精神修养与自我超越的实践,以追求“解脱”为最终目的。

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也就是佛陀,认为人类生命归于无常,凡事皆为流转不停的“缘起性空”存在,人们应当以正念正知的方式观察自我,从而达到超越因果法则与自我超越的状态。

佛教的修行方法主要包括三宝——佛、法、僧。

佛的本意是指“觉者”,台译的“佛”字则是转化而来,表示摧除万事万物迷惑的智慧;法是指佛所说的教义,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追求真正的解脱;僧是指修行者,是佛及其弟子的传承者。

源于佛教的“五蕴独空”认为,个体的存在仅仅是由五个蕴而成的,而这五个蕴本质上是空的,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掌握了缘起性空的真谛,人们就能够脱离苦海,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支柱,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而道家哲学则是中国本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思想观念、修行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两大思想体系的精髓。

一、思想观念比较中国佛教强调“三无漏学”,即无我、无相、无作。

佛教认为苦、空、无常是世间的本质特征,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强调舍弃执著,超越生死,追求解脱。

而道家哲学则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随顺、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性的安宁与平和。

可以说,佛教注重解脱,道家注重自然,这是两者思想观念的一个显著差异。

二、修行方式比较在修行方式上,中国佛教主张“三学”,即戒、定、慧。

戒是为了净化身口意,定是为了安定心神,慧是为了觉悟真理。

佛教强调修行的过程,注重戒定慧三者的平衡发展。

而道家修行注重“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道家修行强调的是心性的修养,通过修炼内丹,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可以看出,佛教注重修行的过程,道家注重修行的境界,这是两者修行方式的一个显著差异。

三、价值取向比较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佛教强调“菩提心”,即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利他利己,追求众生的解脱。

佛教强调舍己为人,利益众生,追求大乘佛法的境界。

而道家哲学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随顺、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注重个体修养,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心性的安宁与平和。

可以说,佛教注重利他利己,道家注重修身养性,这是两者价值取向的一个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佛教与道家哲学在思想观念、修行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佛教强调解脱、修行、利他,追求涅槃的境界;道家强调自然、无为、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宗教,它们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然而,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我们却往往一知半解。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大宗教。

起源与发展佛教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边境降生,成为佛教创始人。

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传到中国后,形成了新的佛教文化,形成了汉传佛教。

而道教则起源于中国,由于无法确定其创始人以及具体的创始时间,道教得以发展为一种民间宗教,其影响也为中国文化所承认。

信仰中心佛教信仰中心是佛陀,佛教徒信仰佛陀是一位德行高尚、智慧博大、拯救世人的宏伟伟人。

而道教信仰中心则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老子曾表述过“道”和“德”的理论思想,并将这种道统持续地延伸下去。

思想体系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即“苦、集、灭、道”,主张通过尽量减少人的贪欲、嗔怒和愚痴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缘、有因缘、环环相扣的。

而道教则主张“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通过炼丹功法和内丹修炼,让自己达到“身轻、神清、不老、不死”的境界。

实践方法佛教实践方法主要有行善积德、念佛和打坐,其中打坐是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打坐让内心变得平静,达到某种境界。

道教则主要通过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的方法,此外,道教中的养生功法和武术内功也是重要的实践方法。

总结佛教和道教虽然在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但是,它们都是在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和超脱肉身的道路上,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创造出一种联系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同时,佛教与道教相互交融,学习了对方的优点,一直都在共同受益和发展,二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对人性的极致追求和对道德的卓越追求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和珍视两种宗教的文化传承,同时可以借鉴它们的优点和精华,以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哲学分析

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哲学分析

佛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哲学分析在中国哲学领域,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虽然佛家和道家思想都有产生于古代中国的共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之间的哲学差异和联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思想流派的价值。

佛家思想强调“无我”、“诸行无常”的观点,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佛陀认为,人生的苦是源于欲望,逃避苦难的方法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开悟来达到无我和解脱。

其核心理念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法。

相反,道家思想则主张“至道无形”、“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追求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并通过适应宇宙的改变来达到平衡和谐。

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道家强调在每个人的内心找到自己的“道”,并通过修炼达到“道”的境界。

虽然佛家和道家在哲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却有很多共同之处。

理解这些共同之处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佛家和道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佛家和道家思想都强调内心的修行和开悟。

它们都认为,人类的苦在于内心的追求和欲望,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开悟,可以使人类摆脱这些困扰并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佛家和道家的哲学中,内心的修行被认为是一条通向和谐、幸福和解脱的道路。

其次,佛家和道家思想都强调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佛家认为,宇宙所有事物都是以变化为常态的,人类所追求的是通过与宇宙自然和谐,达到解脱和幸福。

道家也认为,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最后,佛家和道家思想都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

佛家哲学中,所有的存在都是无常、相对和互联的。

而在道家哲学中,人类被认为是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适应自然,才能达到和谐。

综上所述,佛家和道家思想在哲学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这些共同之处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哲学流派都注重内心修炼、推崇和谐以及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共同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共性的思辨方法,鼓励我们通过思考、修炼和体验,以更好的方式探索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

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

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看法是:“佛家一上手就是“空”,就布施;道家入手就是“啬”,就是节吝,以养精、气、神为主。

”如果勉强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道家所走的这个“啬”字的修持路线,相当于佛家小乘道的路线,罗汉道就是相当于这个路线;大乘的菩萨则是走空与布施的路线。

但老子自己不是以“啬”为最高层次的修持,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主张,等于佛法的大乘道,那是布施。

但是后世的道家专门注重老子所说的这个“啬”字,所以说话也不敢讲,而认为“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所以学道的人不说话,连点头打招呼都认为是浪费。

佛家也有类似的情形,如唐明皇时代的懒残禅师,又懒及残,懒得不得了,连饭都不做,只拿别人的残羹剩饭吃。

他在南岳的时候,不知在哪里捡回别人失落的一个山薯,就在烧来取暖的牛粪火堆中烤熟果腹。

当时住在寺中的李泌与他有一段因缘。

李泌又是道家,又是佛家学禅,但未出家,历史上说他“生有仙骨”,因为他走路时骨节会发出声音,清脆而轻松。

他后来被封为邺侯,曾帮助唐肃宗平定了天下,经常和皇帝一起玩。

他年轻时在南岳读书,半夜听到一个和尚在唱念,认为这个唱念的是谪仙之流,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仙,是佛家所说的再来人。

于是循声去找寻,有和尚告诉他,就是被全守人看不起的那个懒残。

李泌前往,看见他在用牛粪烧的火堆中煨山薯吃,就向懒残跪下来求道,比张良之对黄石公纳履更加恭敬。

懒残冻得鼻涕流得很长,照偎他的山薯,也不理跪着的李泌。

懒残的山著吃了一半,这才回头看到李泌,将手中吃剩的山薯交给李泌吃下,李泌接来一口就把山薯吃了。

然后懒残对李泌说,将来你可以当二十年的太平宰相。

李泌曾先后做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官,但他屡仕屡隐。

后来皇帝听了李泌的报告,派人到南岳请懒残入京师,当面向他学道。

他拒绝不去,最后皇帝下了一道最严厉的命令,征召他去。

这是第三次派人去,被派去的当然是一位大员,在他心目中,以为懒残一定是一位头戴金冠、身披袈裟的大和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道家与佛家是不同的派别,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互相影响、排斥和融合,佛、道中有一些共同的意向,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关注这些意向的异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佛家、意象、异同道家与佛家是不同的派别,但二者在中国的发展互相影响、排斥和融合,佛、道中有一些共同的意向,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关注这些意向的异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佛、道之间的关系。

下面对佛家与道家的一些常见的意向进行分析:一、荷之意象莲花是佛门圣物,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在道教中,荷花的地位也是鲜出其右者,充满了祥瑞色彩。

印度佛教是着重探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其基本的理论模式是: 此岸———渡达———彼岸。

“此岸”即现世,是苦海;“彼岸”即来世,是佛国。

在印度佛教中“, 彼岸”被描绘成一个美妙的世界,如《华严经》就精细地描绘了“莲花藏”世界;而佛教所宣扬的解脱、渡达过程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尘世到净界的过程,则恰似莲花从淤泥中生。

所以,佛经中常用莲花为比喻,如《大智度经·释初品中尸罗波罗密下》:“譬如莲花出自淤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

《无量寿经》“清白之法最具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均已证明,荷花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花卉。

中国的神仙传说在描写仙境时,也出现了荷花意象“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

从风靡靡,覆其波上。

一茎百叶,千年一花。

⋯⋯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拾遗记》卷一“轩辕黄帝”) 。

而藕则是神仙的食物,葛洪《尔雅图赞·芙蓉》:“芙蓉丽草,一曰泽芝。

泛叶云布,映波赮熙。

伯阳是食,飨比灵期”(《全晋文》卷一百二十一) 。

“伯阳”即老子,葛洪将老子之享高寿归于食藕之功。

荷花的花、食两途共同推进,形成“合力”;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成熟,荷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道瑞”的象征,江淹《莲花赋》即云:“一为世珍,一为道瑞”,他在《访道经》诗中亦有“池中莲兮十色红”之句。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

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

“三教合流”是唐代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的重要特色,论述者已多,精义胜解迭出。

下面这则材料鲜见诸引用: 元和中,有高昱处士,以钓鱼为业。

尝舣舟于昭潭,夜仅三更,不寐,忽见潭上有三大芙蕖,红芳颇异。

有三美女各据其上,俱衣白,光洁如雪,莹若神仙。

共语曰:‘今夕阔水波澄,高天月皎,怡情赏景,堪话幽玄。

’⋯⋯又曰:‘请各言其所好何道。

’其次曰:‘吾性习释。

’其次曰:‘吾习道。

’其次曰:‘吾习儒。

’各谈本教道义,理极精微。

(传奇·高昱)这或可折射出唐代“三教调和”的思潮,荷花是三者共同的载体。

这大约就是后代所谓的“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本是一家人”的先声吧!二、空之意象无论是道家因了悟“空”的玄机而豁达,还是佛家因洞悉“空”的真相而寂灭,他们都重视对“空”的阐发与体悟。

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是浑然一体的,每种事物都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空”也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并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即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和派生万物的本源,也就是包括“空”在内万物统一于道。

他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是恍惚的,是有与无的统一体。

有从哪里来?只能从无中生,无即“空”。

只有“空”的存在,才使“有”成为可能,也正因为有了“空”,“有”才能有运动变化的空间。

道恍惚无形,“空”是其依托,道又确实存在,“有”是其动力。

“有”在“空”中不断运动,“空”也随之运动,存在的事物渐渐消失了,“有”便成了“空”。

合于自然造化,随着一种事物的消失,另一种事物产生了,那么原来的“空”又转化为“有”。

于是有无相生,周行不止。

这生生不息的“有”与“无”的运动便是道,便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

可以这样说,没有“空”就没有“有”的存在,也就不存在有情有信,但无为无形的道。

道既不存,何言天地人?何言所谓的道家呢?空在道家是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并与万物相和,宇宙与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所遵循的道存在于每事每物之中,每一事物都有宇宙精神蕴涵其内。

老子说:“三十幅共一縠,当其无,有车之用。

娫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牍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实在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空虚在起作用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正因为空的重要性,道家主张无为,反映在生活中便是无为而长存,反映在处理社会事物上便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哲学。

功利是“空”,权势是无,人民顺应天道,代代不息,统治者自会无欲而刚。

“空”在道家与有平分秋色,在佛家的地位就更高了。

佛家认为宇宙的本质是虚幻的,《金刚经》中有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世上一切存在如同梦幻,泡影;如同露水,特别短暂,太阳一出就干;如同闪电,瞬间就会消逝。

现实的世界不是我们所感觉的物象,而是那个静穆永恒的“空”,处心积虑到头来得到的只有一个“空”。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人类头脑错觉的产物,其最大的真相便是“空”且只有“空”。

两千多年前,印度悉达多王子以吉祥草为垫,在一棵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长时间的思维,终于从恒常的幻想中觉醒,他了悟到变化是不可不免得的,而死亡是这个变化的一部分。

没有全能的力量能够扭转消亡之路,明白这一点,人类便不会困在盲目期待之中。

也正因为任何事物的消亡都不可避免,才产生了佛教的“西方极乐”。

这里要说明一点就是: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被中国化为禅学,佛家思想与佛教教义虽有相同之处,但并非道教教义,道家思想和道文化也并非道教的教法。

参禅的人很多,相信极乐世界的却很少。

一种是哲学,一种是宗教。

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人把这种佛性体现在日常言行或艺术创作之中。

于是我们能从王维的《雪溪图》《雪中芭蕉图》中看到一种空寂幽深之意,王维无疑是超脱的,是一种佛陀式的超脱。

正如他在《终南别业》中述:“中岁颇好道,晚居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空在道家是与有相对应而生的,二者矛盾统一,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世界的发展。

佛家则彻底否定了有,一切是空,现世存在的过程便是不断悟“空”的旅程,便是走向永恒寂灭之途。

佛家的“空”相对于道家更为彻底,佛家认为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只是我们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

我们的身体是虚幻的,它栖居在有头脑创造的世界里,灵魂可以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觉醒,了悟所处的真正的现实。

这种了悟超越了现实中的物质世界,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我们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人,由于绝望、饥渴与期待,迷失者把海市蜃楼看作绿洲,用尽了力气,走到那儿,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极度失望。

玄裝翻译的《心经》中的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另外,当悉达多看到一个人走过,即使他很健康,悉达多所看到的是此人的生与灭同时发生。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同时看到一体的两面,是非常奇妙的,明白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在期待与失望的飞车忽上忽下。

如此看待事情,期待与失望会在我们周遭消融。

我们很容易看出众生因何被困在人生迷局之中,而自然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因为无常如此明显,人们却视而不见。

显然“空”在佛家世界与在道家世界的差别是很大的。

三、静之意象(一)道家的无为:虚静中国传统文人向来集政治和文艺于一身,前者为“士志于道”和“学而优则仕”的价值体现,后者为文人与生俱来的文化符号,二者共同渗入传统文人的人生和精神空间,成为一种被认可的社会景观。

文人的自由,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文人和政治的疏离,也意味着文人政治价值的被忽略,道家朴素虚静、恬淡无为的思想成为文人的选择成为必然。

三教合一在使文人好佛参禅的同时,并不妨碍文人的研道成风,袁宏道曾有诗“闭门读庄子秋水马蹄篇”(《病起独坐》,《袁宏道集笺校》卷一)。

道家的逍遥无为思想以一种闲适的状态来弥补价值未被肯定的郁闷,在道家式的回归自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寻求生命的快乐,成为文人不得志后最有效的心理安慰。

道家的回归被视为静的回归:“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道经》)“静胜躁,寒胜热。

清净为天下正。

”(《老子·道德经》)而这种静的回归过程中,也可以被借鉴为世俗的生存技巧:“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庄子·天地》)这种回归本道的技巧,也是一种世俗生活的技巧:“以此退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道家以静克噪,以无为而成有为,在小品文中多有表述:“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之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素;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这种充满道家智慧的生活技巧一旦诉诸文字表达,便变得不俗,变得雅静起来,这就是小品文即便诉说俗世间琐碎俗事,却依然让人感觉到充满若有若无的静逸的原因。

文人作品中有山光水色、花鸟鱼虫,更有今人古人,处处可见道家之虚静:“香令人幽,酒令人远,茶令人爽,琴令人寂,棋令人闲,剑令人侠,杖令人轻,麈令人雅,月令人清,竹令人冷,花令人韵,石令人隽,雪令人旷,僧令人淡,蒲团令人野,美人令人怜,山水令人奇,书史令人博,金石鼎彝令人古。

”“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水流任意景常静,花落虽频心自闲。

”字字句句,似乎只有屏息而读,才能感觉得到那细若游丝的虚静。

这种虚静,恰如袁宏道关于趣味所言:“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真真为“世人所难得者”(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十) 。

唯有自发地获得心灵的澄静,躁动的心灵在幽独静寂中得以平静,这种道家式的心灵静逸才能聆听得到。

这种虚静无处不在,但妙在有处恰是无,而无处恰是有。

(二)佛家的空灵:禅静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巨大,自然影响到其创作。

当士大夫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失去了幻想与希望,从而在内心世界的反省与逃避中寻求一席闲静之地,佛家的空静契合了他们抚平内心噪动的需要,成为其精神的慰藉,于是纷纷修身学佛,对禅宗尤为热衷,参禅问道成为许多文人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禅悦之风盛行一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