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合集下载

卢梭

卢梭

【摘要】卢梭的社会历史观超越了前人及其同时代思想家。

在其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卢梭从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去探讨社会的发展,并把人类不平等起源、私有制等问题放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用经济原因来说明,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内容】18世纪50年代前后,代表法国第三等级中不同阶层利益的启蒙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富于牺牲的精神,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先驱的卢梭,也以激进的姿态步入了启蒙运动的行列。

他的思想代表了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甚至农民的立场,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要求。

他的学说洋溢着革命性和合理性,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理论、思想上的准备。

过去我们只重视卢梭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忽略了卢梭哲学思想的研究。

其实,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学说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超越了其同时代所有的思想家赢得了普列汉诺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位对历史唯心主义不满的哲学家朝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迈了很大的几步。

本文仅就卢梭人类不平等起源说中的社会历史观思想作一探索。

一人类最初的社会历史观是神学历史观,它的确立以《新约圣经》的形成为标志,主要是以万物有灵来解释生活现象,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

正如拉法格所说:一切民族都曾以为上帝支配他们的历史。

神学历史观在《圣经》确立后1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居统治地位。

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它逐渐让位给人道主义历史观。

与神学历史观否定人、否定人的价值相反,“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历史观则热烈地颂扬人的力量、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热烈地鼓吹“我是人,凡是人的特性,我都具有”。

在他们看来,所谓人的特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追求幸福和自由,发展个人的“欲望”,就是“爱”。

同时,他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解释历史。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伏尔泰、狄德罗等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全面论证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人”成为他们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摘要: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直接的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此外,法国唯物主义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来源的作用。

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展开,来谈谈它们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基础的。

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指 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这些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起到一定作用,其中作用突出的当属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最初在德国图宾根的新教神学院学习神学。

作为哲学家,黑格尔致力于建立一个普遍的体系,尽管他的著作艰深得很,他们却对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私人生活而言,黑格尔过的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先是作为家庭教师,然后是中学校长,最后从1818年开始在柏林担任教授。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以及《法哲学原理》(1812)。

狄德罗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名片狄德罗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年10月5日- 1784年7月30日),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1751年——1772年)。

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其它著作包括《对自然的解释》(1754年)和《生理学基础》(1774年——1780年)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中文名:德尼斯?狄德罗外文名:Denis Diderot 别名:狄德罗国籍:法国出生地:Langres 出生日期:1713年10月5日逝世日期:1784年7月30日职业:文学、文艺理论家毕业院校:巴黎大学主要成就: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品:《百科全书》目录个人简介生平著述哲学思想美学思想艺术成就教育理论编辑本段个人简介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朗格尔天主教耶酥会中学,有一个学生常常以出色的回答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他以优异的成绩使他的父母对他充满了期望。

和所有天下的父母亲一样,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但是有一天,这个中学生忽然对他父亲说,他不想上学了。

父亲没有责备儿子,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狄德罗Denis Diderot后这个中学生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成为一名工人。

可是他接连5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

父亲一声不吭。

中学生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

但是父亲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

第5天快过去了,父亲同样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吧?”这个中学生一言不发。

第二天清早他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冲冲地上学校去了。

后来这个中学生成为法国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唯物论和文艺理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思想家。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

论法国启蒙哲学机械唯物主义导言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其在18世纪的法国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一批出色的法国哲学家。

让我们来探讨机械唯物主义在欧洲启蒙时期的渊源——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18世纪在法国的迅速发展和其代表人物。

正文1、经验论与唯理论2、机械唯物主义3、结语经验论与唯理论机械唯物主义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论与唯理论有莫大的联系。

这时期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神学与经院哲学,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经验论的有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唯理论的有笛卡尔、斯宾诺萨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他也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把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集文集》等。

霍布斯则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他被认为是18世纪意义上的“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

霍布斯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物体之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东西”,总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

他反对概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加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霍布斯著有的《论物体》、《论社会》、《论人》等理论作品对机械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起到了重要主导作用。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的笛卡尔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来源。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他提出了有名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数学上所重用的纯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精神。

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

人越是不用心,就越是平静,就越容易幸福—身 体而非心理的幸福。
局限性
• 否认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和剧烈的变化 • 将人的身体运动全部等同与机械运动 • 将人的思想意识活动也说成是机械运动
人物简介
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 -1780年),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感觉主义心 理学的代表之一。是18世纪法国哲学的重要代表 之一,对洛克经验论在法国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类知识起源论》和 《感觉论》。
人物简介
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 1709-1751年)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最 早的代表,生于不列塔尼地区圣马洛的一 个富商家庭。一生主要活动是从医和写作。 174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哲学著作《心灵的 自然史》,1747年发表了代表作《人是机 器》。1751年11月因食物中毒而死。
感觉论
人类的知识不是来自天天赋的观念,而是感觉。 他认为感觉包含了灵魂的全部,感觉是一切知识 的来源。 孔狄亚克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主张“我们 的一切知识和一切能力……都来自感官,或者说 得更确切一点,都来自感觉”。与洛克不同的是, 孔狄亚克否认反省是观念的来源。
孔狄亚克把观念分为单纯观念和复合观念两类,由 某一感觉产生的观念如白色,就是单纯观念,由几个 感觉组合而成的就是复合观念。观念则是心灵通过反 省活动而获得的,或者是现实的知觉,或者是由记忆 保存下来的过去的知觉。孔狄亚克又称前者为感性观 念,称后者为理性观念。感性观念是知识的来源,理 性观念则是知识的基础。
人是机器
在狄卡尔的机械自然观—动物是机器,这 一基础上提和人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扩展资料: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的实践坐标,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而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对中国而言,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是机器》读后感

《人是机器》读后感

《人是机器》读后感《人是机器》是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朱里安·奥弗鲁·德·拉·梅特里的杰作,这部作品在18世纪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作为一部公开的无神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著作,它对于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拉·梅特里从物质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运用大量的医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将人与其他动物比作机器一般的物质实体。

他认为,所谓的灵魂只是肉体的产物,没有独立的精神实体存在。

这种将人与机器相提并论的观点,无疑是对传统宗教和唯心主义观念的巨大挑战。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禁对拉·梅特里的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人类,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视为有灵魂、有情感的独特存在,而机器则被视为冷酷无情的工具。

然而,拉·梅特里却提醒我们,从物质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机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都是由各种组织和器官构成的复杂系统,而这些组织和器官又是由细胞、分子等基本单位组成的。

与机器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各种能量和物质来维持运转。

然而,尽管拉·梅特里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仍然无法完全接受将人类完全等同于机器的看法。

我认为,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情感和意识。

作为人类,我们能够感受到爱、恨、喜、怒等各种情感,能够思考、创造、理解并反思自己的存在。

这些情感和意识的存在,使得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机器,更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存在。

此外,《人是机器》也让我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机械和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虽然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但它却忽略了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我看来,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物质和机械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总的来说,《人是机器》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让我们意识到人与机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区别。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正文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从启蒙运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第二阶段即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形态。

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汲取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袭了F.培根、T.霍布斯和J.洛克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见经验论),沿着R.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路线,紧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社会生活,从18世纪40年代以前还披着自然神论外衣的形式一直发展到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O.de拉美特里、C.A.爱尔维修、D.狄德罗和P.-H.D.霍尔巴赫等。

自然观和认识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全面描绘了一幅唯物的世界图景。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大机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物质和运动外什么都没有。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物质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便是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质,是物质的一种职能。

从无机到简单生命形式直到人,存在着一条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链条。

对自然的解释,既无需诉诸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也无需假设独立的精神实体。

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还包含有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以及进化论的辩证法思想。

以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为基本前提,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他们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但不是简单停留在洛克的学说上,而是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推进到它的逻辑结论,从而消除了17世纪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心物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因素,克服了洛克学说本身关于观念的两种来源的不彻底性。

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源于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观念,简单观念起于简单感知,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之间不同的排列或组合。

不存在作为观念之独立来源的“内省”,所谓“内省”,实际上只是将感觉材料进行种种配合,寻求其中内含的种种关系,从而获得不能直接由感知得出的观念。

一切貌似独立的抽象概念,也无非是抽取感觉材料中的共性而成。

诸如判断、推理和比较等高级认识活动,无不在感觉中有其根据,或者说实质上只是感觉的变形。

这种认识论观点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同时表现出明显地将精神活动简单化、消极化的倾向。

然而在这种总倾向中,也存在一些辩证法思想。

譬如狄德罗就提出观察自然、思考和实验三种方法,表明他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无神论思想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结合在一起,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最高成就。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和打出公开的无神论旗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者是用唯物主义支持自己的宗教批判。

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原因创造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

所谓神的存在,是僧侣和统治者的捏造,是无知加欺骗的产物。

僧侣和王公们利用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迷惑不解所产生的恐俱感和希求得到解救的愿望,造出种种偶像来欺骗、麻醉和吓唬人民。

宗教提出君权神授说,要人民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君主,即便在悲惨的奴役中生活,也不许反抗,否则上帝便会愤怒,给予更加严厉的惩罚。

宗教提出原罪说,鼓吹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承受人世苦难来赎罪,只有毫无怨言地忍受苦难,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宗教用虚妄的天堂掩盖尘世苦难的真实原因,既使教会和专制君主成为崇拜对象,又剥夺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权利,因此被法国唯物主义者称作是万恶之源。

他们的这些揭露和批判虽然在理论上不够深入,但在启迪人们的头脑、摧毁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政治学及伦理学恩格斯曾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判局限在宗教信仰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到每一个科学传统和政治设施。

社会、国家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同样是他们的批判对象。

他们的学说不是纯理论教条,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他们自觉地把哲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爱尔维修甚至认为,三者研究的都是人的幸福问题,是同一门科学。

他们从经验主义引申出一套利已主义原则,宣称人并非上帝的宠儿,只不过是一种能感知的物质实体;人类最基本的感受性是趋利避害,自爱或利已原则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宗教的禁欲主义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因而是不道德的。

只有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按利已原则行动才是道德的。

这种学说鲜明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为了批判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论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必然性,他们还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宣称人类起初曾生活在享有充分自然权利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障人与人的权利彼此不发生冲突和侵害,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法律和国家,以保障自己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君主的权力源于契约,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如果君主实行暴虐统治,侵犯公民的上述基本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暴政。

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

历史局限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他们一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过去和未来都属同一时间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程。

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张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

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实践上促成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这场革命的彻底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法国唯物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过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