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交流
中国茶对日本茶道影响

中国茶对日本茶道影响茶,自古以来就是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日本茶道则是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国茶与日本茶道的关系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一、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起源公元9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茶叶也随之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的茶叶主要是从中国进口,这导致了茶在日本的价格昂贵,只有富人和僧侣才能品尝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日本逐渐普及,普通人也开始喝茶。
当时的茶叶并没有采用中国的煮茶方法,而是将茶叶打碎后加水冲泡,这被称为“抹茶”。
这种茶的饮用方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二、茶道艺术的发展在日本,茶道被视为一门艺术,强调于日常生活中的静谧、自我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茶道艺术中,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1. 茶具日本茶道中使用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盏、茶匙等,多数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茶具。
例如,日本的茶盏形状和釉彩技法通常都受到中国茶具的影响。
而且在茶道中,对于茶具的选择、保养、欣赏等都有精细的规范,这些规范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影响。
2. 茶道礼仪茶道要求参与者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礼仪程序,包括动作、言辞、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礼仪和规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仪式和规范。
而参与者在社交场合下,要遵循的礼仪方式也强调尊重、谦虚等价值观,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有许多相似之处。
三、茶道教育与交流中国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茶道艺术的发展上,而且在茶道教育与交流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茶道学院在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道学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茶道学院不仅传承和发扬了日本茶道传统,而且也吸收了中国茶学的经验与教育方法。
众多茶道学院中,一些学院更是直接引用了中国的茶学名词与茶具使用方法,使茶道学院的教育更加系统和专业。
2. 茶道交流活动中日两国在茶道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两国茶道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史

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史中华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这其中就包括日本。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历史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
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
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
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
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
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
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
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
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
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
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
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时间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时间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雅的艺术形式之一。
而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贵族社会开始与中国建立贸易联系,并引入了茶叶以及茶道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具体时间点以及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日本的贵族社会十分繁荣,与中国展开了广泛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当时的中国唐朝文化在艺术、哲学等方面非常繁盛,而茶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茶叶以及煮茶的技艺逐渐引起了日本贵族的兴趣,茶道文化也随之传入。
二、具体时间点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点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末期的平安时代。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806年,日本贵族最高权力者平安朝廷的官员藤原仲麻呂首次将茶籍带入日本。
这次茶籍的引入被认为是中国茶道最早传入日本的标志性事件。
三、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中国茶道的传入对于日本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茶道的传入使日本的贵族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享受的文化氛围。
其次,中国茶道的传入促进了茶艺的精进。
日本人借鉴了中国茶道的礼仪和煮茶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注重咀嚼茶叶的方式,强调茶的品质和口感。
此外,中国茶道的传入也带来了禅宗的兴盛。
中国茶道与禅宗密切相关,禅宗强调内心的冥想和心灵的平静,茶道作为一种冥想的方式,与禅宗相辅相成。
茶道成为了禅宗修行者的一种修行活动,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
这一事件对于日本茶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茶道成为了日本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促进了禅宗的兴盛。
茶道的传入不仅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而言之,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平安时代。
这一事件对于日本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茶道成为了日本文化中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茶的热爱和探索。
而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并分析其影响。
首先,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历史渊源。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便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而在隋唐时期,茶道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专门传授给宫廷贵族和官僚阶层。
当时,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不仅文化、经济等方面有所交流,茶道也一同传入了日本。
其次,日本茶道师从中国茶道发展而来。
尤其是在室町时代,中国南宋的茶圣陆羽的学说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家千利休便是通过学习中国茶道,将其融合到日本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之道”。
他的创造和发展为日本茶道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本茶道家不断通过学习中国的经典文献、茶具和技艺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技艺。
此外,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日本茶道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诗词、书画、音乐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正是其中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品茶方式和精致的茶具艺术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茗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方式。
无论是中国的茶艺表演还是传统的茶具制作,都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因此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和认同。
最后,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对当地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茶道独具匠心,强调“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而中国茶道作为其发源地,通过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日本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日本人在学习和传承中国茶道的同时,不断吸收和融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了与中国茶道截然不同的茶道艺术。
这种相互借鉴和创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茶文化,也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是一段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故事。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茶,作为一种兼具饮品和艺术的存在,承载着中日两国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代表了东方国家对茶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两国人民对生活品质与禅意追求的共鸣。
本文将围绕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展开探讨,从历史渊源、茶具品味、礼仪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以期呈现出两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渊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神农氏在尝百草之后,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用于药疗。
中国的茶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而在7世纪,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
二、茶具品味中国和日本的茶具在品味和形式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茶具多样且精美,如紫砂壶、白瓷杯等,以其工艺独特和简约美感而闻名。
中国茶道注重茶的陈述和品尝过程,追求茶的真味和内涵。
而在日本,茶具更加注重自然和朴素,如茶碗、茶筅等,展现出浓厚的自然主义特色。
日本的茶道讲究一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态度,强调自然、平静和禅意。
三、礼仪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礼仪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茶道注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主人要熟悉茶道规矩并悉心为客人泡茶,以展现出自己的茶艺和待客之道。
而日本的茶道则强调双方人员之间的平等和安静,主人和客人相对而坐,共同享受茶的味道和氛围。
日本茶道中的茶席和禅室布置也特别考究,一切都为了营造出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四、茶文化的价值茶道和茶文化在中日两国的传统习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饱含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强调品茗的过程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炼。
而日本的茶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对自然美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茶道中的茶艺、礼仪和文化符号,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和日本茶文化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代表,具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茶道注重品茗的过程和含意,强调茶与人的和谐共生;而日本茶文化则强调自然的平静和内心的修炼。
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

中日茶文化交流历史日本本土并不产茶,茶叶“自中国渡来”,因此茶叶在日本弥足珍贵,一落地就是精神层面的,在许多个世纪里为上层贵族专享,当然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就大大地不同了,茶树起源于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云贵高原,之后神农氏“遍尝百草”而发现了茶的药用,直到西汉时期成都成为茶叶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再到公元780年“茶圣”陆羽所撰《茶经》问世,在八世纪的中国喝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茶在中国从食用、药用而饮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茶文化的交流同所有交流一样不是孤立而且单线的,是赋格,它伴随着经济、政治乃至宗教等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无数次对日封赠,无数次款待来华遣唐使,多名僧人住华多年甚至老死中国。
所幸,那些唐物中的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唐昭提寺内。
只是,当日本的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轮流喝同一只碗里的茶水,这个禅堂茶礼终于在十五世纪发展为日本的茶道。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由此,日本茶道自然成就形式上完美规范、精益求精的特点。
精确到连每次茶会主客问答的话语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谁都不会因说错话而失礼,还顺便形成了日本文化独有的“摆饰学”。
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日本本土培植出的茶叶不适宜泡饮,只能抹或煎,进口中国茶的成本又极高。
中国,1369年开始平民皇帝朱元璋命令进贡芽茶,不但触发了炒青制茶法的诞生,而且令炒青绿茶独步于世,更步入了寻常百姓家,“柴米油盐酱醋茶”算是齐了。
红、白、黄、黑、绿、乌龙六大茶类上百种茶品为中国文士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茶会成为文人雅士抒发自我的舞台。
“茶艺”之“艺”,据《韵会》:才能也。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哦!拿茶垫出来的。
十四至十六世纪开始,中日茶文化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日本以抹茶和煎茶为主的茶文化终于脱离中国茶文化的影子,走上“和、清、静、寂”的茶之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对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是一很生活化的玩意儿,属于生活必需品。
在唐朝陆羽写茶经之前,其实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对于这种植物利用己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在陆羽之前,茶并不是一个系统的文化体系,而是一种生活资源而己。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

作者简介: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华东交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茶文化与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
① 中日两国对于“茶道”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在中国,现在还有所谓“广义说”和“狭义说”。
本文之“茶道思想”,是仅就茶道的精神文化层面而言,并不包括单纯的茶艺。
【编者按】在区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中国各地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论是对于茶同儒、释、道关系的研究,还是制茶历史的追溯,都已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展开了频繁的讨论,但是,在茶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整体研究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国内各个茶文化区域之间、东亚各国之间尤其是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需要加强。
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组等科研单位召开了“中日茶文化交流与发展学术研讨论”,并从会议论文中选出部分文章予以刊发,期望能对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余 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摘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已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史。
唐代、宋代和明末,是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
文章试图以茶道思想为中心,探讨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茶的青睐,对中国茶艺的掌握,更是重在对中国茶文化精髓———茶道思想的继承与嬗变,并由此而为“东方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茶道思想;日本茶道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3-0131-11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成为异彩纷呈的篇章。
虽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介绍文字不在少数,但就中国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
①本文以茶道思想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就是试图以史实为依据,说明中日茶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交流,更是精神文化交流,以还原历史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茶文化交流概述内容摘要:茶,本只是一种植物,可在中日的共同努力下,它脱离了本来的仅为植物,化身成为一个受到历史积淀,文化洗礼的东方居士,在它这儿有着特殊的东方特质,它起源于先秦,第一次繁荣在唐中期,并且东传日本。
第二次繁荣于两宋,且点茶法传入日本最终千利休含笑自杀之后形成了抹茶道,与煎茶道共同构成了日本茶道,明清沏茶泡茶盛行之后中日两国茶文化分道扬镳,中国将茶作为可口饮料,而在日本则成为了生活艺术。
关键词:茶,交流,茶道,发展,艺术正文:说起茶文化首先应从茶来说,应当澄清,茶非茶文化。
对于茶,它是一个具有局部特色的饮料,只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它才得以冲出局部走向全世界。
对于茶,一个从一开始就挂着东方名片的植物,对于它的应用从一开始就是东方的专利,应该注明的是,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对茶的认识,发展,以至于凝注成为茶文化都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而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传播、交流,同时又见证了两国历史的渊源,友好的往来。
首先,针对茶的起源来说,茶源自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运用。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虽说那是传说,不足为据,但是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说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春秋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由此可知,茶最晚在中国的西周时期已经得到使用,春秋时期被当做粥来食用,实际上中国有相当长时间内都在把茶当做食物来食用,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地方仍然食用茶叶,例如佤族、基诺族等。
而在同时期的日本却无这方面记载,最少以现在的历史研究来看中国出现茶要比日本早。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可以看出:茶在中国一开始并非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药材彰显于世。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有精确史文记载的有:东汉时期神医华佗《食论》中记录“苦荼久食,益意思”,以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录“茶治便脓血甚效”,陶弘景也曾记录“茶,好主眠”,在此可以看出茶作为药材在中国古代的广泛使用。
此外,根据西汉《僮约》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以及《汉书·王褒传》记载:西汉时期成都已经是茶叶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成都人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在地主富豪家,饮茶还使用了专门的茶具。
茶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被用作饮料,而四川成为了当时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心,茶被当做商品来买卖,就不单单供农家自饮自食了,而是为它赋予了商品的职责,也就扩大了茶的受众,更多的文人墨客就可以接触到茶,并且在饮茶过程中产生广泛的思想情感,为茶赋予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慢慢积蓄而成。
东汉末年,划分三国。
人们长期处于战乱,社会不安定,人们渴望有一个精神寄托,进而佛教传播兴盛。
佛教讲求念经打坐参悟佛法,但有困神一直是他们的困扰。
前面我们也说到了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便深得佛教人士喜爱,特别是两晋南北朝佛教盛行时期,茶随着佛教的盛行而盛行开来。
巴蜀文化中的茶文化在相互交流中逐渐传播到吴楚越几大文化系统中,但是国家不统一,南北方交流受到阻碍,南方茶文化已相当发达,但在北方却未获发展,直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南方的茶文化开始传入北方,但是一直到初唐时期茶在北方虽说有发展,但也没有普及,直到中唐时期,情况才有所改观,北方开始普及茶。
以至于在在德宗李适之后“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这正是茶对中国北方百姓的影响写照,也正是在这时,茶文化才真的普及南北方。
日本是没有自生茶的,在中国引来,那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茶是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呢?我们知道,徐福的传说,他在秦朝就带着3000童男童女,500技工,谷物种子,谷种各样的大陆文明来到了日本,由此也促进了日本文明的飞跃发展;史料也记载有5世纪自称秦始皇后裔的秦氏一族来到日本,六世纪朝鲜华裔王氏来到日本;南朝政权也曾派裁缝兄媛,弟媛到日本;专事佛教艺术的司马氏一族也来到日本,可是这些却没有给日本带来中国的茶文化,连一根茶叶也没有带去,甚至日本正仓院收集了九万多件文物,囊括武具,乐器,服装,佛像等很多类,可是唯一缺少的是茶,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反过头来看一下,中国茶直到中唐时期才在全国普及开来,而那徐福出海是在山东半岛,是中国北方与日本的交流,对南方的文化传播极少,正仓院在756年采集完成之时怕中国的茶还没有普及,在长安,江东地区很难采购到茶。
一直到了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之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再度兴盛,禅宗盛行,因而带动着茶叶盛行,茶文化兴盛,茶在南北方都普及开来。
还有一个原因,一个非常重大(至少是在茶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件事)不能被我们遗忘,那就是陆羽《茶经》的问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学专著,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它对中唐时期茶文化做出了很好地总结,也正是在茶经问世之后,茶成了全国普遍性的饮料。
又伴随着这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在大唐带去了汉字书法艺术,服饰艺术,佛教禅宗,同这些紧密相连的就是茶文化,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同样被中国的茶文化深深吸引,由此日本从中国引进了茶。
唐朝时期,像白居易、刘禹锡、皮日休、杜牧、陆龟蒙等大文豪们都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的诗。
这一时期,中日交流频繁,特别是日本留学僧人,例如圆载就与皮日休、陆龟蒙交往甚密,也正是由他们这些留学僧人将唐朝的茶文化带去日本,弘仁茶风也就在那些僧人、贵族之间掀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那三僧一天皇了吧,便是最澄和尚,空海和尚,永忠和尚,嵯峨天皇。
正是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引领了那个时代的茶文化,同样也开辟了整个日本的茶道兴旺。
但是,好景不长,自公元607年小野妹子来隋之后287年的交流于公元894年截至。
中日官方交流阻断了,同时中日官方茶文化交流也被阻断,但是却促起了中日民间交流。
唐末时期,中国政局动乱,黄巢起义活跃,唐朝政治经济衰落,加之日本财政紧缩,无法支持遣唐学习,又考虑到民间商人可以为贵族带来奢侈品,因此就不再派遣唐使了,在此影响下,官方交流阻断,虽说仍有民间交流,但出于经济利益,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是极小的。
进入了五代,政局动荡,国家不统一,但是在沿海地区的后梁、吴越地区,出于具有优良的港口,它们与日本具有广泛的交流尤其是吴越,而且更有趣的是在这段时期内中日交往表现出吴越政权更加积极一些,而日本政府却表现出淡定的态势,与中国政权不冷不热,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日本不想被中国当时那混乱的政治所牵扯。
而他们又想与中国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以为王公贵族们提供中国的商品。
在这样一种不冷不热,仅限于商船往来的时代里,日本政府对于中国文化的热衷程度冷淡,这就自然而然的使日本的茶文化发展缓慢,使中日茶文化的交流陷于窘迫。
在中国的宋代是一个茶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具体来说,宋代出现了龙凤团茶、散茶以及点茶法,同时茶会茶宴斗茶等十分兴盛,像欧阳修、梅尧臣等文人墨客对龙凤差图案散茶等也做出了描述,把他们记入诗词,蔡襄《茶录》中记载“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
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对点茶法做出了详尽的描述,这些都能充分说明宋代茶文化的高度发展。
然而处于与北宋同时期的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至末期这段时间内,茶文化却是处于“停滞”,这又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茶文化高度发达而日本茶文化却处于“停滞”呢?这时期,中国的北宋时代,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而文人又是茶的享用者,也是茶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加之北宋皇帝的极力推崇,就像宋徽宗曾描述过龙凤团茶的品饮法,为了与民间饮茶区别开来,就限制了龙凤团茶的生产,这充分证明徽宗对于茶的特殊钟爱,由于皇帝的推动而茶文化急速发展。
而与之相对应的日本平安时代中期至晚期是什么情况呢?最高统治者藤原氏对于茶的热情投入太少,中日文化交流冷淡,宋代产生的龙凤团茶并没有传入日本,没有像唐代那样直接影响日本茶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平安晚期时代并没有像弘仁茶风那样有来华僧人将中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方法带入日本。
但是,真的是停滞吗?虽然日本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相对与宋朝来说确实比较慢,但是呢,也并非是停滞,当时日本政权被外戚藤原氏控制,天皇家族逐渐成了傀儡,他们中的好多人成为可有可无的人,所以有些就去了寺院,由此日本茶文化的集中中心就从皇宫转移至寺院中,而在白河天皇将政权从藤原氏手中夺回之后,奉茶仪式等典仪茶在日本兴起,所以对那个时期并不能单纯的说是停滞。
南宋时期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日本这时平氏集团崛起,平氏集团很早就尝到中日交流的好处,所以在他执政起就迫不及待的将原来的私下贸易转为公开贸易,而南宋这时候正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所以中日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而促成他发展的就是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他来到中国学习禅宗,将南宋的禅和茶传入日本,成为了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日本的茶祖。
而他的《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荣西的茶文化直接传承的就是天台山茶史,一个可追溯到东汉的茶种植史。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日政府以及荣西等僧人的推动下,中日茶文化交流频繁,促成两国茶文化繁荣,而日本则迎来了茶文化史第二次高潮。
可是,成吉思汗进入中原之后,元朝建立之后,中原原有的茶文化,煮茶,点差等很繁杂,中原文人们因家国丧灭,已经没有心情去细细品茶,进行繁杂的茶理了,所以原有那种繁杂的制茶术渐渐被抛弃,而转入较为简洁的沏茶,而这一阶段的饮茶就失去了前代那种欣赏世事的赏乐心情,而转为对家国破灭的悲伤情怀,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茶的主体开始转为散茶,但是同时像龙凤团茶这样的茶仍然存在,却是作为贡品存在着。
这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是尴尬的,原因是中日官方没有交流,但日本在那时候是非常崇拜中国文化的,所以私下商品交流却是特别发达,这就使中国对茶文化的新发展可以通过私下商品交流传入日本。
所以呢物品方面特别多,根据这个情况,又有些资料显示,日本在这个时期引进的中国的文化产品文物特别多,而茶文化本身却发展不太明显,不过,总体来说,从南宋到元末这个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文化发展迅速,日本茶文化迎来再次高潮。
在明朝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事情,那就是汉族人再次统治中国,然而那种繁琐复杂的唐宋茶理却没有的以恢复,更有甚者,连那作为贡品的龙凤团茶也给慢慢取消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追本溯源还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农民出身,深知茶农采茶不易,便取消团茶,而是炒青绿茶,它呢成本低,因此也就使茶真正进入平常百姓家。
然而,那是一个奇葩的时代,就注定日本也有了奇葩事情出现,那便是从中唐一直追随学习中国茶文化的日本,在中国那种沏茶为主的时代当中开始与中国茶文化分道扬镳,他们就一直沿用了荣西传入日本的蒸青绿茶点饮法,放弃学习明朝的炒青绿茶,直至千利休切腹之日起,日本茶道最终形成,在它出生之日起就为茶道赋予了一个神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