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比较
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地位的资料

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地位的资料(陈飔搜集提供)[资料1]中国与美国的软件产业市场格局上海市浦东科技信息中心孔佳薇摘编2010-01-18关键字:软件产业市场美国软件产业美国软件产业浏览量:61一、中国软件产业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及其特点中国的软件产业市场是全球软件产业市场的一部分,因而也具有全球软件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即寡占型市场结构特征。
跨国软件企业在中国软件产业市场占据了寡占型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其在全球市场的收购兼并,加固其寡占型地位,从而稳定并强化了中国软件市场的寡占型特点。
同时,与中国整体软件产业市场结构的跨国公司寡占垄断型特点共存的,是中国国产软件市场结构明显的分散竞争型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软件产业集中度低。
中国软件产业的CR8 2004 年为12%,2005 年为13%,2006 年为15%,2007 年为16%,均小于20%。
根据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可以判断,中国软件产业市场结构属于分散竞争型,产业集中度低。
2、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
2007 年中国软件企业前5 强收入总规模为103.75 亿美元,只是美国软件企业前5 强收入总规模(1606 亿美元)的6.46%(见表-1)。
表1:2007年美国与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5强比较2006 年中国典型的操作系统公司北京中科红旗技术有限公司的收入(500 万美元)只相当于全球最大操作系统公司微软(442 亿美元)的1/8840,典型的数据库公司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的收入(750 万美元)只相当于全球最大数据库公司甲骨文(144 亿美元)的1/1920 ,典型的中间件公司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1.7 亿美元)只相当于全球最大中间件公司BEA(12 亿美元)的1/7,典型的企业应用软件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1.3 亿美元)只相当于全球最大企业应用软件公司SAP (94 亿美元)的1/72,以上表明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实力十分弱小。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案例

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案例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而产业间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下面是一些关于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案例。
1. 中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
不同地区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例如深圳和上海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供应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2. 美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美国的汽车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州,例如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不同州之间进行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和成品汽车的贸易,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3. 欧洲联盟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进行大量的农产品贸易,例如法国向德国出口葡萄酒,西班牙向英国出口橄榄油。
这种贸易有助于满足不同国家的农产品需求,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4. 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内贸易:日本的高科技产业集中在东京和大阪等地。
不同地区的高科技制造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例如东京的半导体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供应芯片。
5. 韩国的化妆品产业内贸易:韩国的化妆品产业发展迅速,不同地区的化妆品制造商之间进行大量的贸易。
例如首尔的化妆品制造商向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供应化妆品。
6. 亚马逊的全球供应链: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它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通过亚马逊平台向全球消费者销售商品,实现了产业间贸易的合作。
7. 德国的机械制造业产业间贸易: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德国的机械制造商向世界各地出口机械设备。
例如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
8. 中国的纺织品产业间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纺织品制造商向世界各地出口纺织品,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
9. 印度的软件服务产业间贸易:印度的软件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印度的软件公司向世界各地提供软件开发和IT服务。
例如印度的软件公司向美国的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服务。
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比较与借鉴_吕智

(二)菲律宾 1、主要针对美国市场。菲律宾的
软件外包服务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吸引 到的外包服务业务的主要来源有:美国 (60—70%)、日本(约 20%)、韩国和 欧洲(约 10%)。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 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许多专 业人员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熟悉美国 客户要求的专业知识,双方容易交流、 达成合作。
鼓励外资在捷克设立
科 技 研 发、 产 品 设
计、跨国公司地区
总部及其他服务
中心等。(2)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在选择承包商
时,对于东
道国的管
理 水 平、 商
务和法律的
国际规范有着
很 高 的 要 求, 尤
其是知识产权
保 护 问 题,
欧美软件
发包商极为
关 注。 因 此,
无论是印度,还是菲律宾和中东欧国家 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此, 上述国家积极调整知识产权的条例与 政策,特别制定了版权法。另外成立了 专门的机构,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 的执行力度。同时,还签署了很多有关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严厉打击盗 版行为。4、产业结构相似。印度、菲 律宾和中东欧等国家的服务业在经过 一 系 列 的 改 革 和 调 整 后, 服 务 业 在 三 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都上升到 50% 左 右。2005 年印度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 经高达 54%,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菲律宾和中东欧国家也是由于第三产 业在国家 GDP 中占有绝对优势而为服 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其服务业占 GDP 的 65% 左右, 服务业的从业人数 占全国人口的 60% 左右,这一数据和 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程度都很接 近。各国服务业的优势,为跨国公司对 其进行外包所需的服务部门和服务结构 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条件。
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

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和研发,以在这场科技竞赛中占据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引领者。
在技术研发方面,美国拥有众多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它们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创新方面成果丰硕。
在应用领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交通等多个行业。
例如,医疗领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金融领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
同时,美国的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
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规划,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科研方面,中国的科研人员数量众多,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产业应用方面,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智能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家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中国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具有较强的实力。
欧洲各国注重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走在前列,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利益。
在科研方面,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等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例如,英国在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德国在工业40 中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侧重于机器人和智能制造。
日本的机器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研发的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亚太各国的IT战略比较

亚太各国的IT战略比较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王喜文亚太各国的信息化在快速发展。
新加坡、韩国甚至已成为世界IT强国。
这些国家增长成为世界IT强国的关键就在与推出了非常彻底的IT发展战略。
本文从亚太各国中,主要介绍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最新国家IT战略。
一、IT产业是竞争力的源泉世界经济论坛2010-2011 年“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显示,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中有7个属于亚太地区。
新加坡第二名、中国台湾第六、韩国第十、中国香港第十二、澳大利亚第十七、新西兰第十八、日本第十九。
亚太地区中,既有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有印度、马拉西亚等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
如排名所示,信息化进展对该地区的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信息化排名世界第二的新加坡,其电子信息服务产业约占GDP的10%。
信息化排名第十,号称世界IT强国的韩国在2007年ITU发布的“数字机会指数”(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中获得世界第一。
1二、亚太各国的最新IT战略信息化进展是各国政府IT战略的产物。
亚太地区中,国家信息化程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各国均制定了各具特色的IT战略。
各国最新IT战略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各国最新IT战略概要23三、各国IT战略的比较分析1. 电子政务政府机构的IT应用方面,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国家战略。
这些战略大致可以分为7类。
(1)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与国民满意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提升电子政务对国民提供服务的质量与国民的满意度,主要是从用户角度思考,提升典型的服务水平的举措。
新加坡设定了类似“80%国民对政府的电子服务满意”等具体且量化的目标,并采取了为实现目标所需的中长期战略。
4而澳大利亚具体政策包括,“更加简便易用的用户接口”、“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供”、“通过简化政府网站内容与排除重复,提升易用性”、“促进用户接口的自动化”等,具体的行动计划非常易于理解。
亚太各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比报告

亚太各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比报告【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概况1.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2.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三、亚太各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比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互联网普及率3.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四、发展数字经济的策略和建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亚太地区作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亚太各国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策略和建议。
二、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概况1.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完善,互联网普及率高,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较大。
以美国为例,数字经济占其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10%。
2.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些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提升。
以中国为例,数字经济占其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30%。
三、亚太各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比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达国家普遍较好,发展中国家则有待加强。
例如,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网络覆盖面广;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网络覆盖率较低。
2.互联网普及率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发达国家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逐步提高。
例如,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 95% 以上,而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也超过了 70%。
3.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在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方面,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较高,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
例如,日本的数字经济占其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20%,而中国的数字经济占其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30%。
四、发展数字经济的策略和建议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各国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与先行国家软件出口比较分析——兼论新形势下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路径

人才。
大亮点。 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软 件 企 业 逐 步 发 展 形 成 相 当
行业协会凝聚 r 软件 业 发 展 的力量 。 印 度 的NA S O ( 度 全 国 软 件 和 服 务 S C M 印
软 件 行 业 正 越 来 越 深 地 介 入
其 他 各 类 产业 中 , 件 产 业 软
链 上下 游 的 国 际 分 工和 产 业 配 合 快速 发 展 。
关 。占据 先 发 优 势 , 有 长 期 研 发 积 累 和 拥
技 术 优 势 的美 国 软件 企 业 佗 于产 业 链 的 顶
现 代 服 务 业 的发 展 , 费 类 软 件 出 L成 为 消 ]
一
充 足 的人 才 保 障 是 软 件 业 发 展 的 支 撑 因 素 。几 十 年 来 , 以色 列 的 教 育 经 费 在 罔 民经 济 中保 持 较 大 比重 , 年 来 持 续 居 多 各 国 之 最 , 素 质 的人 才 为 以色 列 发 展 软 高
爱 尔 兰 把 上百亿 美 元 的 发 展 基 金 用 于 改 善 交 通 设 施 , 宽 信 息 传 递 的渠 道 。 拓 为 了 提 高 市 场 竞 争 进 而 增 强 资 源 供 给 效 率 、 高服 务 水平 , 尔 兰 采 取 逐 步 私 有 提 爱 化 和 引入 竞 争 机 制 的做 法 。 经 营 成 本 低 廉 是 菲 律 宾 对 外 资 的 重 要 吸 引 因 素之 一 。 足 的 设 施 完 备 的 办 公 充 区 , 0 平方米 的接纳 能力 , 赁价格低 4万 租 廉 。 菲律 宾 开 展 商 务 活 动 能 大 幅 削减 经 在
国际软件市场格局与软件出口发展趋势

产业 ,决 定 产业 内 的游戏 规 则 ,大 部
分上 游 企业 位 于美 国;产业 中游 分 为 上游 产 品分 解后 的 子模 块开 发 和独 立
的规 模 达 到 7 8 美 元 ( 1) 4 0亿 表 。其 本 野 村综 合研 究 所对 世 界计 算机 信息
市 场 的分 析预测 ,2 0 0 5年 国际 软件 产 业 规模可达 90 5 0亿 美元 的规模 。
一
、
国际软件 产业规模不断 扩大 全球 竹 化浪潮 的维 动 F.软件 产业发 展迅谴 .年均
2 0世 9 0年 代以 米.
FOR W A RD O SI I N P T ON I ECO NO M I S eb& M m' C F
.
2 6 I 51 0 0
维普资讯
增 长率 达 1 %,是 全球 经济 平 均增 长 2 率 的 5倍 以上 ,2 0 0 3年全 球软 件 产业
中 ,美 国是 全 球最 大 的软 件市 场 ,占 全 球 的 3 . %,达 2 6 96 7 9 7亿 美 元 ;西
根据 世界 著名 的咨询 机构 A L顾 D
问 公 司 、I C公 司 、Ifer D noop公 司 和 日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界 经 接■ :表 文介 绍了同 幸 件产业的 市场袼曷; 升软 件 出口市场 中的主 要国 搴情 . t 兄进行分 析.对国 际软 件出 口发 展趋势绔
亏 粤 辰 l
关幢词 :国际软件; 斑曩趋势
L 世纪术 以啦, 美 周新经济 ~代表的网络竖 济御知识经 济迅速 发眨 .接主要内
的嵌 入 式软 件 开发 两类 ,可 以 回溯 影 响 上 游 规 则 的 制 定 ,前 一 类 以 印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韩国、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比较
录入时间:2008年11月7日来源:省信息产业厅【关闭本页】
我国的软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连续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是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含量高的上游产品少,市场占有率较低,软件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
与印度、韩国两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大力发展我国软件业,非常有必要研究、借鉴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寻求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印度是著名的软件大国,印度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已远销世界75个国家,美国是印度软件产品的最大市场,其次是日本,欧盟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也是印度软件产品的主要买主。
软件出口业如今已经成为印度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软件出口给印度的信息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韩国的软件产业在亚洲名列前三位,1999年软件产业总值达到7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32%,占国民总收入的1.61%;软件出口约为1.1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4.8%。
本文将通过一些统计数据,对比韩国、印度、中国三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数字看发展
我国的软件产业总值1990年为2.2亿元人民币,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发展,预计2000年将达到235亿元的规模。
其中,“八五”期间总规模为181.6亿元,5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8.6%;“九五”期间总规模为753亿元,是“八五”期间的4.11倍,5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为
28.1%。
1999年我国的软件规模已经达到了176亿元,约合21亿美元。
同期印度的软件产值为56亿美元,韩国为70亿美元。
1999年我国软件出口约为5000万美元,而印度则出口36亿美元,占其软件全部产值的70%;韩国的软件出口有1亿多美元,但其全部软件产值为70亿美元,可见韩国国内对软件的需求规模也较大。
印度大约有1000家软件企业,从业人数约为34万人,软件公司平均人员
规模为340人。
表1:1990~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规模与增长情况
年销售额(亿元)增长率
1990 2.2
1991 4.6 109.1%
1992 20 334.8%
1993 40 100.0%
1994 49 22.5%
1995 68 38.8%
1996 92 35.3%
1997 112 21.7%
1998 138 23.2%
1999 176 27.5%
2000 235 33.5%
据韩国的软件产业协会统计,韩国大约有2400家软件企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3.77万迅速增加到2000年6月的6万人,软件公司平均人员规模为25人。
中国的软件企业大约有2000家,从业人员有15万人,软件公司平均人员
规模为75人。
从软件企业数量来看,中国与韩国接近,中国的软件从业人员比韩国还多。
但从软件人员人均创造的软件产值来看,韩国的人均软件产值最高,为11.7万美元/人年,印度和中国分别为1.6万美元/人年和1.4万美元/人年。
从这个角度看,韩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而印度软件业的人均产值虽然并没有比中国高多少,但无论是软件总产值还是出口量上印度都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从软件企业的规模看,印度的大公司较多,有一批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型软件公司,韩国的软件公司则人员规模偏小,中国也属于软件企业规模较小之列,但是从韩国软件的产值和增长速度来看,软件企业的规模不能简单地以人数来衡量,资金和技术是重要因素。
成功因素分析
印度、韩国的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的,有着很深厚的背景和原因。
1、政策导向作用显著
1984年,拉-甘地出任印度总理,提出了“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政策,为软件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如提供资金(包括外汇)、组织人员培训、简化投资和进口的手续、减免国内货物税等。
进入90年代,印度经济走向全面的自由化和全球化,表现为: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使私营部门能进入更多行业;修改反垄断法的内容,使之不再限制私营大企业集团的发展而只是处置垄断行为;允许外资在印度企业中所占股份超过40%,甚至独资,使外资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汇率制,使印度货币向可自由兑换货币过渡;原则上取消进出口许可证、削减关税,扩大贸易,增加创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印度计算机工业的增长和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十多年来,印度大力发展高人才投入的计算机软件,首先大量进口国外先进软件,以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后,再大量出口。
韩国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税收、房地产等方面制订的风险投资机制和相关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资本市场和企业创业的积极性,1998年,韩国有风险企业1900多家,目前,韩国已有风险企业7000多家,其中2000多家属于信息技术产业。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网络经济,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体系。
韩国国家最高层领导,全面统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2、国家信息化水平带动对软件产品的需求
韩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在文字处理软件、ERP软件、EDI软件、教育软件、医院管理软件、应用集成(EAI)软件等方面,韩国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韩国金融部门电算系统的扩充合并、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投资的增大及电子商务网的建设,成为其国内软件市场的增长点。
另外,由于韩国工业的大踏步发展,使ERP软件有了很大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韩国本土的ERP厂商占据绝对市场。
3、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
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主席梅赫塔认为,印度软件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印度软件质量可靠,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目前印度软件公司中有170家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
在得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会最高级别的全球23家计算机软件公司中,有15家是印度公司。
4、软件人才资源丰富
根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对印度软件业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调查,截止到今年3月31日,印度软件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
而在1996~1997年度,印度软件业只有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三年内增加了18万人。
印度政府目前仍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速信息技术人才的培
养,如增加对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投入,并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以及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大力鼓励著名软件产业公司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借鉴与发展
1、印度的启示
(1)注重国际市场的占领
印度的软件产品中有占产值7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美国是印度计算机软件最大的进口国,占印度计算机软件出口的62%,欧洲占23.5%。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185家采用印度计算机软件。
印度软件出口额为39亿美元,约占印度总出口额的一成多,在国际软件出口市场的占有率接近20%,仅次于美国。
(2)印度软件业的缺憾
印度软件业在重视软件出口、并取得了显赫业绩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内市场。
通过大量出口产品,软件产业自身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对于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应用明显微弱。
对此,从下面数字就可以窥见一斑:1999年度印度软件业的产值约5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39亿美元,用于国内市场的仅为17亿美元。
印度IT产业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高出5倍,但却未能对提高国内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2、韩国的启示
(1)注重本地市场的占领
韩国的系统软件、网络软件、数据库软件、安全软件等基础性软件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采用了开放、自由竞争的方式,引入国外先进软件技术及产品,以支持本国软件的发展,迅速拓展其应用软件市场。
韩国的软件主要集中在与本地化相关的产品上,如在文字处理、教育、娱乐、财务、ERP及某些专用领域方面,韩国的软件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中“文杰”文字处理软件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不仅打破了微软的垄断地位,而且该产品已经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
在ERP软件市场上,韩国与国外软件产品竞争极为激烈,韩国软件产品以其
本地化和较低的价格赢得了用户。
(2)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网络经济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网络经济。
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体系。
韩国国家最高层领导,全面统领信息化建设,特
别注意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采
用先进技术;此外还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3、赛迪建议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资源的成本较低,因此,从先进国家引进软件开发的项目与技术进行开发,然后出口创汇是颇为可行的。
占领这一重要的市场将是我国发
展软件产业的重要契机。
赛迪顾问认为,国家本身的信息化水平是软件产业的发展
之本,应当两条腿走路,走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