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_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_齐明珠

合集下载

在中国和印度,哪个国家的人口更多?

在中国和印度,哪个国家的人口更多?

在中国和印度,哪个国家的人口更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口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复杂文化和历史的亚洲大国,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那么,在这两个国家中,哪个国家的人口更多呢?本文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一、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 中国人口的历史:在人口稳定之前,中国的人口曾经历过许多波动。

在古代,许多战争、灾难和瘟疫导致了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直到20世纪,中国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随着医疗技术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从1950年的5.13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13.99亿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中国的人口分布: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其人口分布也呈现出巨大差异。

其中,华东和东北地区是人口密集区,而西南和西北地区则人口稀少。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3. 中国人口管理:由于中国人口庞大,政府一直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来控制生育率,包括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二胎政策等。

虽然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但生育率的下降至少减轻了过度负担。

二、印度: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1. 印度的人口历史:与中国类似,印度人口历史也像过山车一样。

近代印度随着工业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速度迅猛,从1891年的2.47亿人到2019年的13.96亿人。

2. 印度的人口分布:印度丰富的文化和地域多样性,也使得其人口分布不均。

北部和东部印度的人口比例更高,南部和西部人口相对稀少。

印度的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城市化进程比中国缓慢,但未来几十年可能会迅速发展。

3. 印度的人口管理:印度政府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人口控制政策,如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等。

但是,印度的人民对生育的态度较为传统,反对政府在生育方面的干涉,这也导致了生育率的难以控制,人口增长可能会越来越快。

总结:谁人口更多?从总人口数量上看,中国的人口更多,但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两国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成绩有所不同。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一、发展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形成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而印度则主张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的经济模式,重视投资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领域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两种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印度在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开发方面更加突出。

二、吸引外资中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很多外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外资企业和工厂。

而印度在此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外资到印度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政府在外资吸引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投入资金,发展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这对于制造业、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基础设施落后也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

印度新近推出的数字印度计划要求把国内所有地区都与宽带网络连通,这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口及市场规模中国和印度人口多,但印度人口的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印度市场虽不及中国,但对于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印度的服务业、金融业等相对发达,也在预示着市场潜力的巨大。

总的来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是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而采取的最佳方案。

对于其他与两国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何在吸取两国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自身国情寻找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和经济模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愈发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课题。

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分别有着各自的人口问题。

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

一、人口总量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截至2021年,中国的总人口数量达到了14.95亿,印度的总人口数量则为13.46亿。

不过,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而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依旧很快,每年增加约1600万人。

二、出生率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出生率也有所不同。

出生率指的是每1000人口中,每年有多少人出生。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的出生率为10.48‰,而印度的出生率则为20.02‰,是中国的近两倍。

这主要是由于印度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许多家庭会选择生育多个孩子。

三、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近年来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另一方面,印度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有更多的劳动力供给。

但印度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许多人没有足够的技能获得高薪工作。

四、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相较于印度要健全一些。

中国实行了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福利政策。

相反,印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够完善。

目前,印度的社保体系主要由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提供。

五、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指的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0.62%,而印度的城市化率则为34.18%。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许多人在农村地区生活。

总结:虽然中国和印度存在着不少不同点,但两国的人口问题都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当然,解决人口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而印度则应该加强生育政策和教育体系,弥补技能人才短缺的不足,并积极发展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快速发展。

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对比结果惊人

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对比结果惊人

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对比结果惊人第一篇: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对比结果惊人今天的中国和印度对比结果惊人译注:此贴从2003年一直到2012年,整整持续了十年。

原始数据:比较中国印度还有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2011年年底编译)1中国与印度的区域人口统计情况:领土面积: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印度297万平方千米人口:中国13亿;印度11亿劳动力人口:中国7.914亿;印度4.964亿人口增长率:中国0.59%(死亡率0.697%,出生率1.325%);印度1.38%(死亡率0.818%,出生率2.201%2总体经济概况:2005年GDP:中国2.225万亿美金;印度0.7198万亿美金换算成以人均购买力来衡量的话,中国是8.859万亿,印度是3.611万亿。

印度街头脏乱差跟中国没法比经济组成:中国:2001年GDP,第一产业占15%,第二产业占52%(制造业占35%),第三产业占33%。

印度:2001年GDP,第一产业占24%,第二产业占27%(制造业占16%),第三产业占48%。

这些数据出自世界银行,在经过一些简单的运算之后你就能得出中国工业规模几乎六倍于印度,你也会明白印度的工业规模有多小,更重要的的是中国工业增长水平依然高于印度。

3.农业印度的耕地面积比中国的更多。

2003年印度粮食产出2.5亿吨(这归功于印度的风调雨顺)。

而中国每年都能生产4.5亿吨粮食而不管气候条件到底多恶劣(据报导是5亿多吨,这归功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以及在农业领域更多的技术应用。

)。

4.工业就如上边“经济概况”版块显示的那样,中国的工业规模六倍于印度,并且依然保持了多年的16%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增长的工业规模都比印度总体工业规模大。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印度在2005年大约生产了4300万吨钢铁(这是反应基础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中国则生产了大约3.49吨钢铁。

世界上55%的水泥被中国消耗,从中情局实体书的数据可以看到,印度2003年出产了约3600万吨石油并且很快会面临资源问题。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

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

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近几年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虽然两国的人口数量相似,但其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却截然不同。

下面,本文将深入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

一、人口结构1.1 人口总量:据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分别为14亿和13亿。

虽然总量相似,但两国的发展模式、人口增长率和年龄结构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1.2 增长率: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自然增长率已经趋于平稳,目前增长率不足0.5%,而印度则处于高出生高死亡的阶段,增长率约为1.1%。

1.3 年龄结构:中国的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14%,已经形成老年人口结构。

而印度的年龄结构仍属于年轻人为主,青壮年的比重超过半数,形成年轻人口结构。

二、发展模式2.1 经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以出口贸易为基础,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印度则是在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方面发展得较快,但制造业方面进展相对缓慢。

而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均需要转型升级。

2.2 教育水平: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量高素质人才涌现。

而印度虽然拥有大量的科班出身人才,但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储备不足。

2.3 公共医疗:中国的公共医疗体系逐渐完善,人民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反观印度,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等问题,公共医疗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环境问题3.1 空气质量: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北方城市的雾霾众所周知。

印度虽然污染问题不如中国严重,但泥尘天气和能源消耗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同时其环境治理也需要加强。

3.2 水资源:中国的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北部地区却经常出现水荒问题。

印度的水资源总量不足,水价较高,人口数量增长和经济模式的限制也增加了其面临的水资源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同,各自的问题也不同。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和文化多样性。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和文化多样性。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和文化多样性。

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和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和印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它们不仅在人口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了解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比较一下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1. 人口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分别有13亿和12亿人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国的总人口数很接近,但在人口构成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中国的人口结构更加年轻,而印度的人口则更贫困和偏离城市。

1.1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比印度更年轻,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大约为18%,而印度的这一比例则为8%。

这种差异主要得益于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然而,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不当,导致了“中老年人口空洞化”的现象,也就是少数年轻人承担了沉重的养老负担。

与此相反,印度的人口结构更年轻,据估计,约60%的印度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这表明印度有很大的人口红利潜力。

1.2 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方面,中国和印度也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中国在过去40年里已经成为最快速的城市化国家之一,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7%。

与此相反,印度的城市化率仅为33%,这也意味着印度有很大的城市化潜力。

由于印度农村地区贫困,城市化也是印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文化除了在人口方面的不同之外,中印两国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宗教、语言和食品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2.1 宗教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这里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其他一些宗教。

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民间宗教,伊斯兰教等则来自中国的少数民族。

相反,印度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国家,约80% 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

此外,印度还有一些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和佛教。

2.2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 占总 GDP 的 比重( %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计 10. 0 46. 6 43. 3 100 就业人口 比重( % ) 39. 6 27. 2 33. 2 100
数据来源: 根据世界银行多个数据库计算得来。其中就业人口比重, 中国采用的是 2008 年数据, 印度是 2010 年的数 据。就业者人均 GDP 采用的是 2000 年的不变价格, 中国是 2008 年的 数 据, 印 度 是 2010 年的 数 据。 各 产业 占 总 GDP 的比重采用的是 2011 年数据。
* 本研究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提升重点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 研究 基金 ( 中 央高校基 本 科 研业 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 10 1
引言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 又都是人口大国, 近年都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获得“人口
红利” , 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口政策, 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方面将 中国在 2010 年后老龄化 有迥然不同的走势, 势必对两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 。 据预测, 速度将加快, 劳动年龄人口将在 2013 年达到顶峰 9. 83 亿, 继而下降, 且劳动力内部的老化也非常严 2010 ) 。同时, 印度仍保持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 劳动力持续增加, 生育率缓慢下降, 为“人 重( 齐明珠, 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是印度近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 IT 产业及商务流程外包, 未能创造足够多 口红利” 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中国通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 促进 姚慧琴, 2012 ; 蔡昉, 2007 ) 。但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的 了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 郝团虎 、 变化, 中国在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优势正在丧失, 产业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劳动力规模减小 及劳动力老化的必然要求( 刘沁清, 2007 ; 刘元春, 2003 ; 丁志国、 赵宣凯、 苏治, 2012 ) 。 在此转变过程 中, 如果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没有跟上, 仍按照依靠大量年轻劳动力的 、 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 “民工荒” 和 “招工难” 将变得越来越突出( 翟振武、 杨凡, 2011 ) 。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使中 长模式, 则 国的出口失去竞争优势, 而印度由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很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世界工厂 ” 。 中国 的经济发展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困窘局面 。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 现代增长理论( Solow , 1957 ) 认为经济增长通常可以分解成一些贡献要素, 建立了增长核算模型。1960 年代以后, 一些学者开始利用此模型及改进的模型分析一些工业化国家 Matthews 等( 1982 ) 经济增长的贡献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Carre 等( 1975 ) 对法国的研究, 对英国的研究, Maddison( 1996 ) 对欧洲的研究, Lains( 2003 ) 对葡萄牙的研究等。 Maddison ( 2006 ) 利用 长期历史数据比较多国的经济增长, 他将 1973 年之后美国和欧洲经济发展的差异归结为工作小时数 但本文采用 以及影响到劳动参与率的就业政策差异 。 虽然经济增长的贡献要素有不同的分解方法, Maddaloni 等( 2006 ) 的分析框架, 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要素, 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 劳动生产率提升 对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 及劳动力利用的增长。我们将利用历史数据, 实证研究, 比较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度,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2 2. 1 中国和印度的主要经济与人口特征比较 主要经济特征比较 在经济结构上, 中国第二产业创造的 GDP 比重最高, 印度是第三产业。 从分产业就业人口人均 创造的 GDP 看, 中国也是第二产业最高, 而印度是第三产业最高 。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 中国平均 但印度的更低。这些因素 水平高于印度, 但收入不平等也更为严重 。虽然中国社会保障覆盖度不高, 对两国的经济增长和财政可持续性有着广泛的影响, 下面对中国和印度的主要经济特征做一简要比较。 2. 1. 1 中国经济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 印度以第三产业为主 所占有就业人口的比例, 及各产 在经济结构上, 我们来比较两国各自在三个产业上 GDP 的比重, 业就业者人均 GDP 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11 年中国第二产业 GDP 占总 GDP 的比重最高, 为 46. 6% , 并且第二产业平均每个就业者创造的 GDP 值在三个产业中是最高的, 说明中国走的是以加工 制造业为龙头的增长战略。 而印度服务业产值占总 GDP 的比重最高, 为 56. 4% , 并且服务业人均劳 反映出印度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 动力 GDP 最高, 2. 1. 2 两国第一产业 GDP 只占很小的份额, 但是占有一半左右的就业人口 但是却占有高比例的就业人口 。 中 两国经济的共同点是, 虽然第一产业 GDP 只占很小的份额, 却占有全部就业人口的 39. 6% 。 印度第一 国第一产业 GDP 占总 GDP 的比重在 2011 年仅为 10. 0% ,
第 37 卷 Vol. 37 ,
第 3 期 2013 年 5 月 No. 3 May 2013 93
人口研究 Population Research
人 口 变 化 与经济增长 : 中国 与 印 度 的 比较 研究
齐明珠
*
【内容摘要】中国和印度在人口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但人口特征及变化趋势又有很多 不同, 这将对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 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 对中国和印 个贡献要素, 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 、 度过去 20 年的人口与经济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 动力,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同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劳动力利用效率的下 降对两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均为负 。文章认为, 为应对我国未来劳动力减少的挑战, 在非充分就业率 较高且产业升级要求迫切之时, 应寻求降低非充分就业率, 力求真正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 并积极关 注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实现。 【关键词】人口变化; 劳动力; 经济增长; 中国和印度 【作者简介】齐明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北京: 100070 。
3期
齐明珠
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研究
95
产业 GDP 的比重为 17. 2% , 占有超过一半的就业人口 51. 1% ( 见表 1 ) 。 可以预测, 随着农业劳动生 三产业转移, 这也从另外一 产率的提升, 未来中国和印度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 个侧面表明,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缺少劳动力 。
2. 1. 3
印度的社会保障覆盖度低于中国
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较晚, 覆盖度很低 。直到 1995 年印度才首次开始建立中央支持的项目 “国家老年退休金计划” , 此计划作为国家社会支持项目的一部分, 仅仅支持那些最为贫困、 没有任何 生活来源和没有家庭成员支持的老年人 。与很多工业化国家不同, 印度没有普遍的社会保障系统, 退 休金仅覆盖正式部门( 主要是中央和州政府的雇员) , 只有不到 10% 的总人口获益( Sanjay K. Mohanty and R. K. Sinha, 2011 ) 。 2. 1. 4 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 而印度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在加剧 虽然两国的贫困人口在下降, 但是两国收入的不平等却在增强 。尤其是在中国, 高收入的 20% 人 口占有了超过 40% 的财富。2005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 42. 48 , 印度是 33. 38 ( World Bank, 2013 ) 。 收 入不平等也体现在不同的地域间及农村和城市之间 。同时, 印度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在加剧, 区域平 衡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被重复强调, 但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欠发展地区 。 2. 2 中国和印度的主要人口特征比较 与中国相比, 印度人口具有结婚率高, 结婚年龄低, 生育数量多, 文盲率高, 重男轻女, 城市化率 低, 但是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度高的特征。 总体上, 中国人口比印度更老也更健康, 人口总量增长更缓 慢, 并且老年人口负担比更高。 2. 2. 1 中国人口比印度更老更健康 总体上看, 中国人口比印度更老。2010 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4. 5 岁, 印度为 25. 1 岁 。 而 且, 中国人口比印度更健康, 可从两个基础指标上反映出来。 从出生预期寿命上看, 2010 年中国为 73. 8 岁, 印度为 66. 0 岁。从婴儿死亡率上看, 两国的婴儿死亡率都在下降, 但是印度的婴儿死亡率仍 远高于中国, 2010 年印度的婴儿死亡率为 47. 9‰, 中国是 19. 6‰。我们认为, 中国和印度在健康状况 人口密度、 生活标准、 卫生状况和教育方面的差异引起的 。 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人均 GDP、 2. 2. 2 印度人口规模将在 2025 年超过中国 与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一致, 印度近年来也经历了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 。 印度的生育水平虽有 明显下降, 总和生育率从 1950 ~ 1955 年的 5. 9 下降到 2010 ~ 2015 年的 2. 54 ( United Nations, 2012 ) ,
表1 Table 1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 Comparative Economic Structure: China and India 印度 就业者人均 GDP( US ) 841 6429 4484 3570 占总 GDP 的 比重( % ) 17. 2 26. 4 56. 4 100 就业人口 比重( % ) 51. 1 22. 4 26. 5 100 就业者人均 GDP( US ) 592 2388 4415 2154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