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印度农业

印度农业

一、东部农业区本区位于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包括比哈尔、西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梅加拉亚、那加兰和曼尼普尔、特里普拉、米佐拉姆等邦,面积5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全区有耕地约2400 多万公顷(未包括休闲地,下同),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人口1.76 亿。

(一)发展农业的条件该区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丘陵及山地,但大部分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因此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150 米以下,东北部台地丘陵地带的海拔高度也多在800 米左右,其间分布有海拔1500~2000 米的山地。

深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图22 印度农业区划一、东部农业区:1—1,恒河中游平原水稻、小麦、豆类区。

1—2,恒河下游平原和西孟加拉三角洲水稻、黄麻区。

1—3,布拉与普特拉谷地水稻、茶叶、黄麻区。

1—4,东北部丘陵水稻、茶叶、林业和山地粗放农业区。

1—5,半岛东北高地水稻、林业区。

二、西北部农牧业区:2—1,喜马拉雅杂粮、水果、畜牧业区。

2—2,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灌溉农业区。

2—3,恒河上游平原小麦、甘蔗等多种作物区。

2—4,拉贾斯坦平原养羊业及杂粮、豆类牧农业区。

2—5,阿拉瓦利和中央温德亚豆类、杂粮、小麦等多种作物区。

三、半岛高原农牧业区:3—1,古吉拉特平原花生、棉花、杂粮及畜牧业区。

3—2,马哈拉施特拉高粱、棉花、花生农牧渔业区。

3—3,卡纳塔克杂粮、豆类、棉花农和湿润,最冷的 1 月除个别海拔较高的山地以外,各地月均温都在16~20℃之间;全年均为无霜期;年降水量多在1000 毫米以上,东北丘陵区可达1500 毫米,最高达4000 毫米。

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它们的支流构成了稠密的水网,水量充足,便于灌溉,但每当雨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

本区土壤主要为冲积土、红黄壤及部分砖红壤,除后者外,尚称肥沃,特别是冲积土,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生长,东北部丘陵地带分布有茂密的森林。

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PPT精品文档

世界经济地理——印度农业-PPT精品文档

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
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 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
农业发展概况
1.农业生产条件 适宜的气候资源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
作为屏障,挡住了来自亚洲大陆的寒流,气温较同纬度地区 偏高。
动生产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 经过40年的发展,印度的土地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9年印度水稻每公顷产量已达到2915公斤,但同其他 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明显的。同年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达
6582公斤,美国水稻每公顷产量达7372公斤,印度单产
每公顷的3885公斤,还有一定的差距,和法国的每公顷
7449公斤,英国的每公顷8043公斤相比则差距巨大。在玉 米、甘蔗、烟叶、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印度每公顷的 产量都还较低。
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 %,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
%,烟草占0.5%。主要农作物有大米、小麦、玉米、
高粱、小米、大麦、油籽等。
主要内容
农业发展概况 发展历程及特点
农业生产结构
四大农业区及分布 农业对外贸易
都不到他们的一半,也仅仅只有埃及水稻每公顷产量9135 公斤的不到1/3,甚至同其邻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相比都还 有不小的差距。
农业发展历程与特点
2.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土地生产率仍然较低
• 小麦是受惠于“绿色革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然如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

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近年来,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农业作为印度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印度的稳定和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收入增长三个方面探讨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一、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印度政府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研发和转化,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印度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种植和收割,减少人工劳动的成本。

同时,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帮助印度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印度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农民的交通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

例如,修建农村公路和铁路,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电力供应,保障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所需;推广宽带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是衡量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例如,推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销售;提供金融支持和创业培训,激励农民参与农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保险和农民福利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然而,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仍然不高,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有待提升。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市场接触仍然有限。

最后,人口膨胀和土地资源稀缺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压力和冲突。

为了促进印度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助力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土地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平衡农业生产和生态资源的关系,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五讲 印度农分解

第五讲  印度农分解



生产结构:

大部分地区庄稼一年可两熟,在南部一些地区可三熟。 主要农业季节有两个: 一个是每年4月播种,9-10月收获。这个季节主要作物 有水稻、黍、玉米、棉花、甘蔗、黄麻和花生; 另一个农业季节是在凉季播种,第二年3-5月间收获, 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豆、油菜等。

印 度 农 作 物 分 布


(二)农业经营方式

印度虽有一些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农场,但小农经 济仍处绝对优势,每个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有人主张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认为生产合作社 有几个好处:
可将小块土地合并成大块土地,便于用现代化、机械 化的耕作方法; 可把有限而分散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使用,能发挥最 好生产效果;


第八讲
印度农业经济
主要内容
印度农业概况 一、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 二、农业合作组织 三、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 四、农业管理体制和农业扶持政策
印 度 农 业 概 况
地理概况: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 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印度全境大致 可分为北部高山区、中部河流平原区、南部德干高原 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四个部分。 国土面积:国土面积297.3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 人口及经济结构:印度人口在2008年超过11.3亿 ,居 世界第2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5%。农业在GDP中 占18.5%,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2%。 行政区划:全国共设25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首都是 新德里。



经过土改后,印度已经基本不存在占地上万英亩的大 地主和层层转租的状况,产生了一大批自己经营或雇 工经营的中小地所有者。但目前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 少数人手里。

印度的农业及分布-初中地理知识

印度的农业及分布-初中地理知识

印度的农业及分布
【知识点的认识】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有稻米、小麦、牛奶、油料、甘蔗、茶叶、棉花和黄麻等.印度国耕地面积约1.6 亿公顷,人均 0.17 公顷.印度是世界第一大产奶国,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和产茶国.牛、山羊、绵羊、水牛头数居世界第一.印度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 60%.森林 5300 万公顷,覆盖率为 16%.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印度的农业及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例:印度农产品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量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
分析:印度的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印度农产品产量在世界排前列.
解答:印度推行“绿色革命”,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印度农产品的出口量很少,是因为印度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印度的农业与人口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解题思路点拔】
熟记印度的农业及分布概况.印度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其次为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以恒河下游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棉花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1/ 1。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印度农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加,农业成为了印度的重要经济支柱。

然而,印度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缺乏现代化技术、低效的灌溉系统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本文将就印度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印度农业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不合理。

尽管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大部分农民只拥有一小块耕地,导致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此外,由于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等原因,产量低下也是印度农业的一大短板。

灌溉系统的落后也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目前,印度的灌溉设施主要依赖于降雨和传统的灌溉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高效。

受制于雨季的不确定性和水资源的局限,印度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严重依赖于天气因素。

此外,印度农业也存在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工具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缺乏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科学种植技术,使得印度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加大土地整合力度,减少农地的碎片化。

通过合理的土地规划和流转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的规模效益。

其次,应该加大对灌溉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灌溉的现代化。

建设高效的灌溉系统,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再次,印度应该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同时,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倡导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

此外,印度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增加对农业领域的财政支持,鼓励农民投资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三、未来展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预见印度农业的未来将迎来积极的发展。

首先,农地整合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将减少受天气因素的制约,提高农作物的稳定产量。

第八讲印度农业

第八讲印度农业

印度投入补贴的构成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农业信用
n 新政府决定在三年内将主要农业部门的农 村贷款数额翻一番。贷款将覆盖更多的小 农户。政府也决定重新审视农村的信用制 度并使之变得更为有效。并包含了发展农 村合作信用制度,减轻乡村债务和高的利 率负担,确保农作物和家禽的保险计划更 有效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印度农业
n 印度农业规模大,种类多。是世界主要的农 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
n 印度是下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小麦, 大米,牛奶、甘蔗.
n 印度的牛的数量居世界第一,约2.8亿头以上, 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牛奶的最大生产 国。
n 家禽业的规模大,且增长速度世界最快。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印度农产品的进口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食用油和豆类作物是进口的主要部 分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进口来源国
n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印度已 经成为世界主要菜籽油进口国之一。
n 印度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东盟 ASEAN,占40%。
n 阿根廷和巴西列第二和第三位。 n 美国、中国、欧盟列第四、第五和第六。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三、印度的农产品贸易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印度总的进出口贸易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农产品出口
n 2005年,印度农产品出口93亿美元,农产品 进口55亿美元,印度是一个农产品净出口国, 不过盈余仅40亿美元。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八讲印度农业
农产品出口
n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 270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印度农业生产情况

印度农业生产情况

一、印度农业生产情况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34.9%。

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著特点。

二、印度的农产品贸易政策1.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印度对农产品进口保护逐渐减少,但仍利用农产品贸易政策支持其粮食自给自足和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关税作为印度农产品贸易政策主要工具一直处于不断调整阶段,以确保国内主要产品充足供应。

(1)关税措施。

长期以来,政府对所有农产品实施从价税,关税税率从0~182%,受高关税保护的农产品集中在税则(HS)第22章(饮料,酒精及醋)、第2l章(杂项食品)、第9章(咖啡和茶)、第15章(动物或植物油脂)和第10章(谷类)。

2007年实施的农业最惠国关税从40.7%升至40.8%,约束税率为117.2%。

与高额约束关税相比,大多数农产品实施税率较低,约89%产品实施关税水平等于或低于50%,9.4%产品实施税率在50%~100%间,1.3%产品(主要是酒精饮料)实施税率超过150%。

对大部分产品而言,实施税率和约束税率差距从10%~300%不等,因此印度可提高部分农产品关税标准税率。

根据海关法第14条第2款规定,政府采用“参考价格”而不采用进口商报价计算适用于包括棕榈油、棕榈液油及初榨豆油等产品的进口关税。

为控制进口数量,对奶粉、玉米、葵花籽和红花油、油菜籽、菜籽或芥末油等产品保持着原有进口关税配额政策;保留了《与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进口茶叶的关税配额,此外,对植物油脂(包括人造黄油)、胡椒粉和来自斯里兰卡的椰子粉也实施进口配额。

印度签署的自贸协定为伙伴国提供了优惠的市场准人机会。

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平均农业关税为37.2%,亚太贸易协定(APTA)最惠国关税为40.6%,南亚自由贸易区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孟加拉国、不丹、马尔代夫和尼泊尔)农产品关税是30%,斯里兰卡平均关税为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农业概况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

总人口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

城市人口约占26%。

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

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

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

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

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

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

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

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

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

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

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

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750—1150毫米,%的地区为750毫米。

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

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

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

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着特点。

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

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

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

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

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

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

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公顷。

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

据统计,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

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

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

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

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

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

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卢比,高出%。

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

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

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

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

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

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二、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1.农业生产结构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

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着变化。

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

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

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油料占%,蔬菜和水果占%,棉花占%,烟草占%。

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奶类占%。

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下降到59%,大豆从%下降到%,棉花从%下降到%;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上升到%,甘蔗从%上升到%。

2.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

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

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

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

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

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

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

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

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

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

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

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

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

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

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