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检验检疫

合集下载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检测。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判断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项目包括总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

1. 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一类细菌,它们是指在寒冷接种的液体培养基中,能够在37℃下以产气或产酸的方式生长的细菌。

总大肠菌群检测可以反映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粪便污染,是评价食品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霉菌和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它们能够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变质和产生毒素。

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检测可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及时发现食品中的霉菌和酵母菌污染。

3. 致病菌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细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通过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食品的潜在健康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食品中毒的发生。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两种。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指将食品样品进行培养,利用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来鉴定和定量微生物。

常用的传统培养法有平板计数法、滤膜法、涂布法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

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因测序等技术。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和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和特征,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和定量食品中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检测要求来确定。

传统培养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定量,但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专业的培养技术。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1、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目的和任务是①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②防止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毒③维护动物性食品贸易的信誉④完善、普及、执行食品卫生法规。

2、食品污染有哪些特点?一是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食品原料和制品外,多半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的;二是造成的危害,除引起急性疾患外,更可蓄积或残留在体内,造成慢性损害和潜在的威胁;三是被污染的食品,除少数表现出感官变化外(如细菌污染),多数不被感官所识别;四是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非生物性污。

3、食品污染按性质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大类。

4、生物性污染是指微生物、寄生虫、有毒生物组织、昆虫污染。

5、何谓微生物污染?污染途径有哪些?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和病毒是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的重要因素。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及食用过程中,都有可能被各种微生物所污染。

6、化学性污染可分为“三废”污染、农药的污染、药物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污染。

7、内源性污染又称食用动物的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即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本身带染的生物性物质或从环境中吸收的化学性或放射性物质而造成的食品污染。

主要两个方面: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污染,食物链的污染。

8、动物性食品外源性污染主要有哪些?设备、食品加工人员、空气、污水、昆虫和啮齿动物、有毒化学制品。

通过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土壤的污染、生产加工过程和流通环节的污染。

9、食物中毒的特点有哪些?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10、微生物食物中毒的共同特征?与饮食无关,不吃者不发病;除掉引起中毒的食品,新的病例不再出现;呈暴发性和群发性,众多人同时发病;有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月为高峰期;多数呈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且不相互传染。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3号——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3号——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3号——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7.26•【文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3号•【施行日期】2016.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动植物检疫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83号《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2月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局长2016年7月26日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水生动物疫病传入国境,保护渔业生产、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以下简称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所辖地区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质检总局和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境水生动物在风险分析基础上实施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对进境有关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和信用管理。

第五条进境水生动物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进境水生动物的质量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章检疫准入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境水生动物实施检疫准入制度,包括产品风险分析、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评估与审查、检验检疫要求确定、境外养殖和包装企业注册登记。

第七条国家质检总局分类制定、公布进境水生动物的检验检疫要求。

根据检验检疫要求,对首次向中国输出水生动物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产品风险分析和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评估,对曾经或者正在向中国输出水生动物的国家或者地区水生动物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进行回顾性审查。

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浅谈

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浅谈

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浅谈动物检验检疫工作是指针对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检验检疫,主要目的是防止动物疾病的传播、保护人类健康、促进贸易发展等。

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将从防止动物疾病传播、保护人类健康、促进贸易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防止动物疾病传播动物疾病的传播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防止动物疾病传播是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动物疾病比比皆是,如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对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还会引发危机,甚至会使整个国家的畜牧业陷入深重危机。

通过严格的进口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可防止这些疫病的传播和扩散,保护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维护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从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命利益。

二、保护人类健康人类经常会通过食用动物产品,如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鸡蛋等获取蛋白质和能量,但是这些动物产品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有毒有害物质、致病微生物等。

通过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层层筛查可疑产品,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同样,对于进口动物产品,也要严格的检验检疫,将潜在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三、促进贸易发展动物产品是国际间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对维持和促进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贸易中,动物检验检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把危险和风险减少到最低。

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消除不合格产品,扩大进口、出口的规模,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总之,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不仅能有效的防止动物疾病的传播,保护人类健康,还可以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确保安全放心的食品和环境,为实现经济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生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内源性污染: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其自身带染的微生物或寄生虫所造成的食用产品污染,又称一次污染。

内源性污染的主要途径有:1、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2、致病性微生物3、寄生虫外源性污染: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中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污染,又称二次污染。

外源性微生物污染动物性食品的主要途径:1、通过水源、空气、土壤污染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3、储运过程中的污染4、有害动物的污染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食品的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食品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变化,结果使食品的品质降低或变为不能食用的状态。

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及其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食源性感染、食源性中毒食源性感染:指人们食用了患人畜共患病动物的肉、孚L、蛋等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中毒(“食物中毒”):指人们食用了某些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有毒生物组织,致使人们发生急性中毒性疾病。

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致病菌、细菌菌相菌落总数:只能作为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标志,反映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但不能区分细菌的种类。

大肠菌群数:指一大群在37℃、24h内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

细菌菌相:指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属、株)。

沙门杆菌食物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大量活菌经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活菌在肠系膜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时,释放出内毒素;活菌+内毒素共同作用于胃肠道,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体温升高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干腌火腿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干腌火腿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干腌火腿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竺尚武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06(032)005
【摘要】综述了干腌火腿中致病的病毒、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以及它们在干腌火腿加工过程中失去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竺尚武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杭州,31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干腌火腿中虫害的研究进展 [J], 刘姝韵;吴宝森;孙玥晖;王桂瑛;程志斌;谷大海;徐志强;廖国周
2.干腌火腿中虫害的研究进展 [J], 刘姝韵;吴宝森;孙玥晖;王桂瑛;程志斌;谷大海;徐志强;廖国周
3.干腌火腿中致腐败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J], 竺尚武
4.水环境中致病微生物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J], 陈亨利;陈龙;康元环;莫金龙;单晓枫;李影
5.干腌火腿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陈林;王正莉;吉莉莉;王卫;张佳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资料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资料
20.胚胎发育蛋:受精的蛋,受到高温的影响而造成胚胎发育。
21.干蛋品:是鲜蛋去壳后将蛋液中水分蒸发干燥而成的蛋品。
22.冰蛋品:是鲜蛋去壳后经低温冷冻制成的蛋品。
23.常乳:健康母牛产犊后7天至干奶期(停止产奶前15天)所产的新鲜乳汁。
24.异常乳:成分和性质上与常乳有较大差异,不符合要求的乳。
25.肉制品: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酱、卤、熏、烤、腌、蒸煮等一种或多种加工方法而制成的生或熟肉制品。
4.腐败肉的特征:发粘、发臭、异色、弹性下降等
5.水产食品的特性:多样性;易腐性;渔获量不稳定性;原料成分多变性:
6.死后肌肉发生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的变化:初期生化变化和僵硬、解僵和自溶、细菌腐败
7.肉的组成及比例:
组织
肌肉组织
脂肪组织
结缔组织
骨组织
比例
50%~60%
15%~45%
9 %~13%
5 %~20%
8.抗氧化剂:是用于动物性油脂长期保存过程中具有防止油脂氧化作用的天然或化学物质的总称。
9.发色剂:肉类食品中增加肌肉色泽和食品的风味的物质。
10.防腐剂:具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作用的各种天然或化学物质的总称
11.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危害:甲基汞对人体危害最大,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肝脏和肾脏,并能通过血脑屏障侵害脑组织。甲基汞可通过胎盘,引起流产、胎儿发育不良、脑瘫痪和智力低下,甚至畸形或死亡。
甲基汞性质稳定,一旦污染食品后,通过冷冻、盐腌、干燥、油炸或蒸煮等加工方法处理很难将其除去。
a)汞在常温下是液态,剧毒,易蒸发。通过呼吸道、食道、皮肤等侵入人体,透过血液细胞膜分布到全身。Hg2+的脂溶性较低,汞盐可以从体内逐渐排出,因此其毒性相对有机汞较低。

食品检验检疫复习资料

食品检验检疫复习资料

检疫审批:也称检疫许可,是指在输入某些检疫物时,输入单位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输入的法律程序。

现场检验检疫:指检验检疫人员在现场环境中对输入或输出的食品进行检查和抽样,即查验证单,查验证货相符,防疫消毒等,并根据需要采取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检疫等,并初步确定是否符合相关检疫要求的法定程序。

隔离检疫:将进出境或国内调运的有关动植物在检疫机关指定的场所内,于隔离条件下进行饲养和种植,并在其生长期间进行检验。

监测和处理的一项措施。

检疫处理:是检疫机关根据检验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规定,采用一定方式对检疫物实施处理的法定程序。

食品国境检疫:指我国在开展食品的对外贸易中,为防止国外的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和食源性传染病经贸易渠道传入我国,以及保证进口食品符合进出口国卫生质量要求,有口岸机关进行的检疫。

产地检疫:是食品在生产期间或离开生产地之前进行的检疫。

预检:也称输出国产地检疫,是动植物或动植物产品出入境前,由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或生产期间于原产地检验检测。

以防止管制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或扩散的一项措施。

出证放行:是检疫机关根据检疫或除害处理的结果判断合格后签发相关单证并决定准予输出输入的法定程序,也是进出境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

1.预检与产地检疫的区别(1)主管部门不同:产地检疫的主要部门属于国内动植物检疫机关,而预检的主要部门属于输入国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机关;(2)针对原产地不同:产地检验针对的是本国的原产地,而预检针对的是对方国家的原产地;(3)针对的疫情不同:产地检疫针对的是本国或本省检疫性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而预检针对的是对方国家的动物疫病或植物有害生物。

2.现场检验检疫的内容⏹核查货物的品名、批号、数量、重量、外包装、规格等是否与报检单证相符。

检查有无生产日期,是否在保质期内。

⏹检查产品的储存现场是否清洁卫生,有无有害虫和鼠害,产品外包装上有无污染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落总数是指一定培养条件下(如需氧状况、培养基成 分、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食品样品中 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检测菌落总数,可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 反映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卫生状况。如果某食品的 菌落总数严重超标,说明其产品的卫生状况达不到 基本的卫生要求,食品将加速腐败变质,失去食用 价值。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 糖、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 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包括肠 杆菌科的大肠埃希氏菌属、柠檬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 雷伯菌属细菌。
检测大肠菌群,可以判定食品被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污染的程度。如果某食品的大肠菌群超标,则可以推测其产 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食用之可能导致食物 中毒或罹患流行病。
第二节 动物性食品中致病性细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副溶血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肉毒梭菌 结核分枝杆菌 空肠弯曲杆菌 炭疽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 蜡样芽孢杆菌 变形杆菌
动物性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 2、掌握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测所涉及的类群
微生物
非细胞生物
细胞生物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菌
酵母菌、霉菌
微生物检测程序
❖ 样品的采集
❖ 注意:
❖ 1 所用接触样品的用具经过 灭菌
❖ 2 取样要均匀、特殊样品要 控制温度
❖ 3 样品采好后要贴上标签 (注明:样品名称、来源、 数量、采样人、地点及时
间)
❖样品的微生物检验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部分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 疾病的高危食品依次为肉类、粮食、海产品、水果蔬菜、鸡蛋、豆类、奶。 由动物或植物性食物污染所引起的疫病比例接近(约各占30%),而其中因 微 生 物 污 染 引 起 的 食 源 性 疾 病 比 例 接 近 40% , 远 高 于 化 学 性 食 物 中 毒 (20%)。综观国内外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动物性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 人类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问题。
沙门氏菌属——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革 兰 氏 阴 性 , 大 小 为 13×0.4-0.9μm 的 两 端 钝 圆 的短杆菌,无芽孢,一般无 荚膜,除鸡沙门氏菌和雏沙 门氏菌以外,都有周身鞭毛, 运动力强。
培养特性:
❖ 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厌氧,10~42℃都可生长,最适生 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8~7.8。
❖1 食品基质 ❖ 水分、丰富的营养物质 ❖2 食品的酸性 ❖3 环境条件:温度、气体、湿度
动物性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可能途径主要有: 食品原料本身的污染; 动物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对食品原料的污染; 屠宰过程中的污染; 深加工动物食品可能受到加工车间、加工设备表面残存微 生物污染; 食品从加工出厂、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可以受到相应 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在家庭、宾馆等厨房中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
动物性食品中致病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检验检疫
主要内容
❖动物性食品中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验 ❖动物性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 ❖动物性食品中致病性病毒的检验 ❖动物性食品中致病性寄生虫的检验
❖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之一,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患食源性疾 中的人群可高达30%。
❖ 污染食物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因子包括化 学性和生物性两大类,前者如兽药、农药和重金 属,后者包括细菌、真菌及其毒素、病毒等。根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统计,在20世纪90年 代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细菌性占 90%,化学性仅占3%。
❖ 注意: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好的样品送检不要
超过3小时 ❖2 检完的样品的存放时

❖3 报告的填写
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是我国乃至全世 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为此数次颁 布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 准要求,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食品企业出厂 时必检的微生物指标。
第一节 动物性食品中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验
二、实验原理
(一)沙门氏菌属简介
❖ 沙门氏菌属是一群符合肠杆菌科定义并与其血清学相关的 革兰氏阴性、需氧性、无芽孢杆菌。本菌属种类繁多,抗 原结构复杂,现已发现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血 清型近200个。
❖ 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 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 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 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 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 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 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 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 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 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 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 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2014年2月19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起草的《食品中致病菌 限量》标准,将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对肉制品、水产制品、粮 食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等11大类食品分别制定了沙门氏菌等5种致病 菌的限量规定,可基本满足我国食品中致病菌的控制需求,适应我国食品 安全的监管需要。
动物性食品易被微生物污染的原因
小型企业,原料控制,加工车间控制不严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
25g(ml)样品+225ml生理盐水 (1:10的稀释液)
作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液 (例如1:100,1:1000)
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 各取1ml分别加入灭菌培养皿中
每个平皿中加适量(15~20ml) 营养琼脂
菌落记数
注意事项:
❖1 操作要在无菌的状态下进行。 ❖2 操作时间越短越好。 ❖3 样品不同选择的稀释倍数不同。 ❖4 培养基冷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 营养琼脂平板上:35~37℃培养18-24h,其菌落大小一 般为2~3mm,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
❖ 血平板上:中等大小的灰白色菌落。
生化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