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合集下载

红色新征程平津战役的讲述

红色新征程平津战役的讲述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

这场战役的主要目标是解放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天津和北京。

在战役开始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包括辽沈战役和平汉战役。

这些胜利使得解放军的兵力和装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主要战斗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2日,解放军主要通过围困和攻击,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天津和北京两个城市中。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1月21日至31日,解放军对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决定性的攻击,最终成功地解放了天津和北京。

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场战役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术和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为后来的战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

【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事作业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专业:水产养殖学班级:2班(2011级)姓名:陈继楚学号 1104014219简述平津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摘要:平津战役在天津近代史上起到的重要影响及战争史上的转折性意义。

关键字:平津战役历史意义战争史转折性战略决战天津自古以来作为首都北京的护卫,一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共内战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以天津西青区杨柳青石家大院为指挥所的,作为史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战役发生点,曲艺之乡天津为国家奉献了巨大的力量。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

由地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

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

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①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

平津战役PPT课件

平津战役PPT课件

目录
评价
•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 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 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 解放天津
• 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 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 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 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 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 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 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 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 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目录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功臣号
曹里怀
曹里怀,1909年11月生,湖南资兴七里柏 树村人。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同年5 月在井冈山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文书、连 党代表、军部参谋、作战科长、师参谋长、 代理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五军团参 谋长等职。1935年任红四方面军作战局长, 后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教员。 1936年10月随部队到达延安,任中国人 民抗日红军大学第四队、第六队队长。
迅速归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全部由平绥铁
路沿线东调,协同东北野战军严密包围北平。天
津市有200万人口,东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
120公里,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
分重要。
• 市区狭长,有海河经市区流入渤海,国民党军长期 设防,工事坚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 (欠1个师)、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3万人, 附山炮、野炮、榴弹炮60余门,企图凭恃"大天津堡 垒化"的防御体系,进行固守。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 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附 重炮538门、坦克30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 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 至13日基本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 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 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 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这一解决办法。

【9A文】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9A文】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北平和天津,一个被誉为拥有无穷文化历史底蕴的六朝古都,一个是北方经济中心,及战后产生的“北平方式”、“天津方式”,一切的一切即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注定它将被历史铭记。

本着对历史的求真求实、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尊重之心,我们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

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多少封尘的记忆,伴随着纪念馆,我们拾起了关于平津战役的那颗沙砾。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

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北平式即和平解放,天津式即坚决消灭,绥远式即先打后和平改编三种方式。

位于天津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馆。

纪念馆口,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自觉地想起那段峥嵘岁月。

走进大厅,即是纪念馆序厅。

大厅正中央是由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五位领袖款款走来,目光坚定,举手投足间无不透漏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环周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

置身其中,思绪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先烈前赴后继,这是怎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纪念馆由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五个部分组成。

通过2500余件文物和多媒体、电动沙盘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历史全过程。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秘书处处长韩辰使用的菜盒,小得不及现在饭盒的六分之一。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区,并歼灭其2个军部6个师,封闭了该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第二阶段
人民解放军逐次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国民党军。人民解放军在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法,逐次歼灭被围的傅作义集团。
战役前的军事形势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经占有优势。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歼灭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在华东、中原战场上发起了围歼国民党军刘峙集团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将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主力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正围攻国民党军阎锡山所部,而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地的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在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已就和平解决平津问题,与傅作义派出的代表进行过多次谈判。1949年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站到人民方面。同时,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傅部之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并派副总司令邓宝珊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于21日达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22日,北平守军开始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军事发展和政治发展之一,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

平津战役观影有感

平津战役观影有感

平津战役观影影评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电影《大决战·平津战役》较为完整的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刻的表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概念,观看这一影片必须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决定有一定的了解。

《大决战》的风格很像苏氏的战争史诗片,它没有什么很炫的特效,也没有3D电影那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技术,但是它却依然可以称为经典——那宏大的战斗场面,一个个历史事件中体现出的斗智斗勇和先烈为了新中国建立所作出的牺牲无不让每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新潮澎湃不能自已。

这是第二次观看三大战役了,还记得第一次看大决战的时候,平津战役是最令人激动的,特别是政治协商会议那一段,背景音乐还有那些历史人物的出现,让人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几多英烈,染红了这片大好河山,寸土楼阁,又埋葬了多少英魂苦泪。

影片最后毛主席登上长城,看着日薄西山,旧时代即将结束,新时代即将缔造。

毛高大的身影,的确是中国改天换地的最好注释。

这个时候的中国,不仅共产党人,就是普通百姓,也都心怀激动,对即将来临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日子充满憧憬。

不管怎么说,那是个令人激动的岁月。

正如毛主席在占领南京时所作,“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大时代的变革,是新生的开始。

如今再一次重温平津战役,感慨的不仅是革命的不易,还有守业的不易。

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仍旧存在很真多矛盾和争端。

如同在讨论国歌那一段,毛所说的问题在现在仍然存在,我们依旧处在“最危亡”的时刻。

大决战轰轰烈烈,的确精彩纷呈,革命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确令人激动,可是,令人激动的岁月和成就固然美好,却容易让人迷失,看不清未来的道路。

那些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的同志们,扫涤了一个肮脏的旧社会,却面对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宣纸,最终描绘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画卷。

初三历史战略大决战试题

初三历史战略大决战试题

初三历史战略大决战试题1. 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

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的知识,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1949年、北平完全解放”等关键词的分析,我们可得到:在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2.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一片船只结束。

”请问“一片船只”指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是1919—1949年,而共产党是1921年建立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成立的这件事;“到一片船只结束”这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故此题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

3.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序幕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化。

题干中明确的提示词就是战略大决战的“序幕”,根据这点学生分析出选择战略大决战中最早发生的那次战役。

根据课本所学知识:1948年9月-11月是辽沈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是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是最后一次战役。

故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大决战;4.《小平颂》是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献礼之作,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史诗长卷。

平津战役纪念馆感受【作文】

平津战役纪念馆感受【作文】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巍然屹立。

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庞大的建筑显得格外的庄重肃穆。

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凝含了中国建筑的固有风格。

前半部分是用花岗岩建造的,古朴庄重,后半部分是金属材料构成的。

巨大银灰色球体建筑 恢宏壮观。

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在纪念馆前方的额眉上熠熠发光。

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伟大革命领袖们高大的铜像,他们踏着坚毅的脚步,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要为解放劳苦大众不懈努力。

徜徉在巨幅壁画围成的序厅中,我的心情无比的沉重,对革命先烈缅怀的哀思油然而生。

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全国而前赴后继地洒下自己的热血,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深深地觉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才不会辜负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

我深深感到了身上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这种压力凝结成了一种信念,使我倍受激励与鼓舞。

跟随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仿佛来到了那战火硝烟的年代。

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冲锋在前。

因为他们心中满怀信念,为中国的解放而奋斗。

在展览室里陈列着革命先烈使用过的物品,有枪支、文件、锄头等等。

它们好像将那段历史定格在了此时。

让我们听到了振臂怒吼,欢庆胜利的锣鼓喧天。

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但革命先烈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的信心,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他们的勇气让我们油然生敬。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 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历时64 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巨大胜利。

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

平津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它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通过这次参观我受益匪浅.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倍感珍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平津战役
1949年1月,天津市解放,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

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得到加强或保存较多作战力量,这对今后作战是不利的。

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决策南逃或西窜,就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

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五军进到北平地区。

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

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

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五军5.4万余人。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

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

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

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

1949年1月31日,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

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

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
解放天津
平守军的和平改编。

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

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
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

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战争往往被认为是残酷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战争也是为了摆脱统治压迫,换取自由的工具。

自古至今人们都说战争使生灵涂炭,但是想想活在火海中的我们是不是更期待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呢?平津战役为解放战争解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真正的打下了坚实成功解放的根基。

我们对那些革命英雄敬佩,对党的领导有方敬仰,对这些让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的人们有着一种感谢的情怀。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考察作业
评平津战役
管理C114
118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