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基因突变_一节的教学设计_王国荣

合集下载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⑵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⒉能力目标:⑴通过对课本中基础知识整理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⑶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⑴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环境意识,逐步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⑵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教学方法】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夯实基础(一)基础知识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概念:由于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3.发生的过程及时间:基因突变发生的细胞分裂间期的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

4.基因突变与生物生殖的对应关系:无性生殖中有丝分裂过程能发生基因突变;有性生殖中减数分裂过程也能发生基因突变。

因而在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存在因素突变而发生的变异。

5.基因突变发生的细胞体细胞能(能、不能)发生基因突变,这种一般突变不能(能、不能)导致下一代产生变异,有性生殖细胞能(能、不能)发生基因突变,一般可通过受精作用,这种突变一般可遗传给后代。

6.基因突变不改变(改变、不改变)染色体基因的数量,只改变基因结构。

7.基因突变不一定(一定、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由于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多个密码子,有的基因突变并不改变氨基酸种类,这样的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教 学 难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教 学 方

情境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
合作探究法
教 学 用

多媒体课件、自制磁片模型、导学案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新 课 导入
播放“华人街传声筒”游戏视频资料,这是学生都非常爱看的综艺节目先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接着我把基因比作句子,告知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自然地引出本节题目“基因突变”。
师提示:基因结构还会发生其他形式的改变吗?PPT出示“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图片,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师在黑板上的模

观察
思考、
回答。
回答:“还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分析
小 组 讨 论 上台展示:
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为基因表达的知识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将会一直用到。
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合作共赢的意识; 利用模型演示,
型上标出三个位点,设问:如果在这三个位点分别发生碱基对替换、缺失、增添突变,最终表达出来的多肽链将会变成怎样?
通过对比三种突变后表达出的多肽链与原多肽链结构的区别,小结三种突变对性状影响的大小。
设问:基因突变一定会影响性状吗?
继续改变位点四上的一个碱基对,学生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并未发生改变,得出结论: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同时巩固了密码子的简
--闯关答
第一关:考查基因突变
考题和题干非常

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
长的题目, 克服
血症;
学生的畏难心理。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1.教材依据:青岛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1 节。

2.设计思想教学活动围绕着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展开,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把握基因突变的外延、特点以及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的联系。

3.目标聚焦1.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特点和应用2.关爱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4. 学法指导从实例分析入手,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镰刀型贫血症)到微观(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来归纳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图示、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结果以及与性状的关系。

最后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5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 上的两个实例,引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学生活动:学生观察PPT 并分析讨论。

提问:实例一:在北京培育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 左右。

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KG。

实例二: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遨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将太空椒的种子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实例一、二描述的变异类型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异?若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不是,前者不可以遗传,后者可以遗传。

教师总结并展示PPT:变异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和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学习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板书: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 节基因突变教师通过PPT 展示教材P69 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提高同学们学习《基因突变》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PPT):1.什么是基因?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3.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4.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教师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联系到细胞呼吸探讨贫血的原因,再展示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图片,证实镰刀型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不足,联系血红蛋白的作用进一步推测血红蛋白结构可能不同。

生物②必修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生物②必修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

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介绍】生物的变异可分为两大类: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强调】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

【问】(1)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2)“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归纳】(一)基因突变【问】(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学生阅书P80~81后回答。

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2)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1.基因突变的概念。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概念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基因突变》概念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基因突变》概念教学教学设计《基因突变》概念教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基因突变”是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的第1节内容。

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的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及基因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层次的了解。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一概念的理解的构建,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生物学的有关概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发展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2、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突破(1)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和基因结构等词组的准确理解(2)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使学生构建基因突变的概念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这一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

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适时启发和适时鼓励,由浅入深,建构基因突变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模型.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3)学生能描述基因突变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这些术语。

2、能力目标:(1)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基因突变概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遗传物质发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种类和发生原因;2.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3.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基因突变的种类和发生原因;2.理解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关系;3.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

教学难点:1.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效应;2.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基因突变的研究背景,介绍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基因突变吗?基因突变有哪些种类?二、了解基因突变(20分钟)1.讲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种类,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2.介绍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如化学物质、辐射、遗传等;三、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30分钟)1.介绍常见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如PCR、测序等;2.分析基因突变的结果,理解突变位点的变化和突变类型的分析方法;3.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如在乳腺癌基因BRCA1中的突变检测;四、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关系(30分钟)1.讲解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的影响,如基因型的变化导致表型的改变;2.介绍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如肿瘤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发生;3.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遗传和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五、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基因突变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2.提问:基于该基因突变案例,你认为该突变的遗传学效应是什么?对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如何?3.案例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讨论成果;六、实验设计(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些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的影响,你会如何做?2.学生讨论和设计一个基因突变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材料方法等;七、总结和反思(10分钟)1.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何意义?教学评价与作业:1.请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课后练习,检查对基因突变的理解程度;2.考察学生对于基因突变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能力;3.学生设计的基因突变实验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全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全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包含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学生对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应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重点集中于基因突变,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识目标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及原因。

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四、教学方法及教具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基因突变游戏导入:把学生分成4排,给每排第一个学生发一个纸条,上面写了THECT STONTHEMT。

由每排第一个同学看完口头往后传,每排最后一个同学回报结果,结果有的同学丢了一个单词或一个字母,有的增添了字母。

教师设疑:如果将原句想象成DN分子,将错句想成出错的DN分子,将字母想象成碱基,基因突变有哪些类型?教师导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1.概念:DN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设疑:基因突变的三种类型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么?(1)碱基对替换:呈现:正常红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的图片。

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

多媒体呈现: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组成正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异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教师:找出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原因?学生: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教师: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DN分子决定的,那相应的DN 分子的碱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析后回答:T// 被//T取代。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特点和应用;
(2)说明癌变的原因及其预防
(3)关爱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探究能力;(2)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3)学生总结出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国荣(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213031)
摘要以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探究方法和思想;通过基因结构片段的分析及相关基因片段的表达,引导学生形成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

关键词基因突变基因片段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中的“基因突变”,是继2、3、4章中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本质、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后,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分析、概念、原因和特点等提供的知识支持,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由于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也是学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其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是教学重点;阐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涉及微观水平上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由现象到本质,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尝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问题冲突,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形成概念。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概述基因突变概念;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对遗传信息及其控制的蛋白质合成(性状)的影响;说出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2能力目标基于图片信息用文字相对严密的描述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理。

借助对问题的思考和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学会判断和推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和实例的分析,学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态度,认同正确的行为习惯;认同基因突变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3教学过程
3.1实例分析,构建相关背景知识网络利用亲子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机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创设认知冲突性问题,提问:你与父母是不是很相像?如果不像,其中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亲缘关系和变异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给出变异概念。

就亲子鉴定而言,提问:亲子鉴定为什么查DNA?引导学生总结:DNA的结构本质主要指它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即使是亲子关系,有很多性状不同(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基因型以及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等多方面,阐述自己观点(假说):基因(DNA)本身改变、基因型等改变,可以改变生物性状。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加以汇总或者再提供一些已知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机理,即亲子性状相似的背后是由于DNA(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利用亲子鉴定问题,帮助学生回忆DNA的结构,揭示其结构本质。

即DNA的结构本质就是一段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为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改变做铺垫。

利用遗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思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变异原因提出观点,形成假说。

3.2问题引领,揭示基因突变本质DNA(基因)自身改变可导致性状改变,有没有相关研究佐证?展示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的研究历史。

提问:从镰刀形贫血症的形态,到血红蛋白,进而到氨基酸,为什么会最终追踪到基因?什么是基因突变呢?(展示镰刀形贫血症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两个基本认识:第一,生物学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第二,性状改变,直接原因是蛋白质问题,根本原因是由DNA(基因)决定。

通过问题驱动学生逐步形成基因突变概念。

3.3机理分析,促进基因突变概念形成由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科学史引导学生发现该病探究历程:红细胞的形态→血红蛋白→氨基酸→基因。

通过镰刀形贫血症的图解,揭示基因突变本质。

同时,引导学生猜想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进一步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突变类型都与镰刀形贫血症一样,由碱基改变导致?教师展示基因突变的碱基缺失和增添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概念,并提出基因突变是一种基因的结构改变。

提问:基因的碱基改变、缺失和增添为什么会导致基因的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会不会引起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也改变?教师展示几个序列片段(包括氨基酸改变和不变的),让学生查找密码子表,得出相应结论,继而要求学生给基因突变下个相对完整的概念。

尝试提问: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生物个体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能不能传给自己后代?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根据特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思想。

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片使之显
利用讲台上的物品讲解高中生物学难点知识
余幼芳(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第二中学315400)
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微观的生理活动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所在。

教学中利用讲台上的物品来演示某些抽象微观的知识,对此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

1氨基酸、肽链、肽键间的数量关系
假设一支粉笔为一个氨基酸,一支粉笔一头和另一支粉笔一头接触点代表肽键。

教师拿起一支粉笔问,一个氨基酸能形成肽链吗?学生回答不能形成肽链,因为没有肽键。

两个氨基酸呢?三个氨基酸呢?当教师拿起四支粉笔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四支粉笔连成一条肽链,形成三个肽键;另一种是两两连接形成两条肽链,两个肽键。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假设一支水笔为噬菌体,粉笔盒(内有长长短短的粉笔代表细菌内的物质)代表细菌。

水笔笔套代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粉笔盒表面,水笔笔芯代表噬菌体的DNA。

DNA进入到粉笔盒内后作为模板,利用细菌内的物质来合成新的子代噬菌体,一段时间后细菌破裂释放出多个一模一样的代表子代噬菌体的水笔。

通过这种“直接粗暴”的动态模拟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微观静态的难点知识,而且后面讲到为什么离心前要进行搅拌以及细菌培养的时间不能过长等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假设鼠标代表腓肠肌,电源线代表蛙的坐骨神经。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相当于电源线是由许多的小电线被绝缘材料包围而成。

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刺激,腓肠肌便会产生收缩。

这说明,在刺激部位产生了神经冲动,冲动是可以传播的,当神经冲动传播到神经末梢后,再从末梢传到肌肉,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既能通过类比理解神经和神经纤维的关系;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冲动是可以传播的;理解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为后面讲解神经肌肉接点即突触埋下伏笔。

4细胞系、细胞株、克隆培养法
假设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粉笔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粉笔盒则为培养瓶。

那么取几根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粉笔可代表原代培养物,则粉笔盒内各种颜色、不同长度的所有粉笔则可看成是细胞系。

细胞株是通过一定的选择或纯化方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一般具有恒定的染色体组型、同工酶类型、病毒敏感性和生化特性等。

根据概念,则可以将所有同一颜色或所有相同长度的粉笔看成是细胞株。

而克隆培养法是指把一个单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使之繁衍成一个新的细胞群体的技术。

可把颜色相同、长短一致的所有粉笔看成是由克隆培养法获得的,所以克隆培养法获得的细胞形成了细胞株。

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
性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结合基因突变的结构、遗传信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等变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

3.4热点关注,就诱因和突变方式形成个人判断联系关于癌变的已学知识,展示某地丢失放射源事件、某报对“中国东部滨海经济带癌症村现象调查”和切尔诺贝利生物变异现象等相关材料,归纳突变的诱因和常见方式。

设计意图: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及价值观。

3.5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归纳突变特点提供白化苗、白化龟和多指几种突变生物图片;展示基因突变有关材料: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A Y),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a)。

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生物的基因突变率、玉米子粒基因的自然突变率,由学生总结并说出基因突变的特点。

设计意图:应用图表训练利用材料、解读材料形成概念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化知识。

3.6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应用解读教材中涉及的新基因、根本来源和进化的最初原材料等知识内容。

提出:只有出现新性状的个体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新性状的出现由新基因决定。

此外,对诱变育种过程和实例略作补充介绍,要求学生就人工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常用萌发的种子做出解释。

设计意图:从新性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诱变育种等知识加以补充性阐述,对教材进行整合,并对突变原因和相关知识加以整合运用,提升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应用的认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