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刮痧》一节的教学设计

《中医护理──刮痧》一节的教学设计

《中医护理──刮痧》一节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本节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注意观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标签:中医护理;刮痧;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刮痧》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护理学》第五章第六节中的内容,是中医护理学常用护理技术中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一个操作内容,因此掌握刮痧技术,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内容。

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对本节内容做了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本节课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要求更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刮痧,掌握刮痧辩证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刮痧法的操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在进行刮痧操作时,能正确辩证的找到刮痧点,如头痛的病人要辩出是肝阳上亢还是外感等等,再进行合理的取穴和刮痧。

这样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和发散思维。

使其将学过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注意观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考虑到学生初学中医护理和课时少的局限,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一步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即掌握刮痧法的熟练操作。

二、说教法本节课课型为新授综合课,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以案例教学为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等综合教学方法,并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选几个亚健康状态的人,让学生用刮痧来进行治疗,让学生说出对该病人采取怎样的刮痧治疗方法。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进行各个方面的考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将任务难度分为简单、中等、较难三种,这些实例同样能用刮痧来解决,只是操作的复杂性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对哪个病人进行治疗,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说明自己治疗方法的实际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血糖平衡的调节”一节教学设计

“血糖平衡的调节”一节教学设计

20生物学通报2020年第55卷第1期4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注重为学习创设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情境,由胰岛素的作用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引入话题,教学设计有效地贯彻实施了STS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尝试基于已有知识和新信息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教师对资料进行重组,通过6个层层递进的小组活动,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串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适宜的思维阶梯,让学生之间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和生成。

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较高。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和问题,学生都能有丰富的反馈和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洪永清.“蛋白质工程”一节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2011, 36(6):60.[3]苏近娣.“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中学生物学,2015, 31(4):16.[4]史文婷.“例证法”在“蛋白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学,2017,33(8):5.[5]张友尚.胰岛素生产的回顾与展望.食品与药品,2008,10(1):1.[6]刘贤锡.蛋白质工程原理与技术.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7]Keats J.Meet the biochemist engineering proteins from scratch.Discover Magazine.2018,11.(E-mail:******************)“血糖平衡的调节”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例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的第2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标题是“激素调节的实例”,教材旨在通过列举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2个实例,通过模型构建,阐释反馈调节机制、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素调节的过程。

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属于哪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属于哪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属于哪一层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三个层次层次一: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加工层次,微观的层次层次二: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中观的层次层次三:课程的总体知识和能力图谱,宏观的层次第一,无论是哪个学科,基础的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必须明白一个点,也就是没有基础知识,没有基本技能,无法形成思维,无法上升到抽象逻辑。

隐喻来说,你只有对一个城市的各个地点足够熟悉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城市的认知地图,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检索和生成路线。

很难想象,一个对于基础理解知识和技能不清楚、不准确的学生能够应用、分析、创造和创新,能够回忆起来就不错了。

例如,整篇文章单词有一半不认识如何理解,如何复述,如何谈感受,如何分析和评价,都无法完成的。

简言之,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各种深层次认知活动的必须前提,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跑不掉的。

第二,无论哪个学科,学科的概念都有一定的情景。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

比如,外语的情景可能包括口头交流、写作翻译等等,能够帮助客人入住酒店是情景之一;思政课程的情景是学生在面对一个事情有很多可选项的时候选择按照正确的的价值观去选择,能够坚决拒绝分裂国家的行为是情景之一;微观经济学的情景是能够分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医护专业的一个情景是能够对于急诊进行一个分类。

上述这些都是不同学科的情景,很显然,这些情景之间的区别很大的。

第三,无论是哪个学科,课程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如果一个课程没有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确,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课程实际上是载体,承载的是课程的内容和学科的方法。

教师只提内容,不提方法,只能教出来傻学生。

教师只教方法,不教内容,只能教出来吹牛学生。

例如,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教一首首曲子,还得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曲子所表达的意境或者更深层的东西;化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实验,还得教给学生实验设计方法;思政不仅仅要教给学生道理,还得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道理;等等。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能够解释单词"environment"的含义;2. 掌握单词"pollution"的发音和用法;3. 能够列举并描述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4. 形成环保的意识,了解如何保护环境;5. 参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 PPT, 课件, 白板/黑板, 幻灯片;2. 学生: 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环境主题: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询问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新单词:1. 教师介绍并教授新单词"environment"的含义,发音和用法;2.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示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组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名学生;2.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水污染、空气污染等;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列举出与该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事实和解决方案;4. 学生将他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在白板上进行展示。

教学环境问题: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提出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如森林砍伐、化学污染、气候变化等;2.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3.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结果,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方法。

语言输入活动:1. 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活动,如听力、阅读和口语练习等;2. 学生通过完成这些活动,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总结和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对环境保护的态度;3. 教师给予鼓励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如减少用塑料袋、参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等;2. 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

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是

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是

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是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 准备阶段(10分钟)- 教师准备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源。

- 教师检查教室设施是否齐备,排列座椅和桌子以适应本课的教学活动。

- 教师检查学生名单,确保所有学生都到齐。

2. 导入阶段(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用相关实例或者播放引人注意力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概述将要讲解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预期。

3. 探究阶段(30分钟)- 教师提供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或者个人探究。

-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观察、调查或者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拓展阶段(30分钟)- 教师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 学生通过展示、演讲、报告或者其他形式来分享他们的发现、结论和观点。

-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小结与延伸阶段(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重要知识点。

- 教师可以提供延伸问题或者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 学生可以提问和反馈,教师进行必要的解答和回应。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积极学习。

- 尽可能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

- 在每个阶段都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 对学生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升。

通过以上的流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评课

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评课

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评课引言:麻雀一课是中小学生常见的课程之一,它以麻雀为主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对一节关于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课,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教学设计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应用。

首先,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麻雀的世界,激发学习的动机。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麻雀的基本知识,如麻雀的习性、生活习惯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课后应用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小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设计评估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并没有明确列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导致学生无法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学到什么,教师也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量明确列出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使用了图片、故事等多种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引导和练习等,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算是比较合理的。

3. 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反映了教学效果的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热情地讨论麻雀的习性和生活习惯,积极观察麻雀的行为,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准确评估,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节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扩展性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展性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多种实例分析和模拟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扩展性写作的要领。

教学准备:课本、教案、黑板、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实例和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写作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等方式,讲解扩展性写作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扩展性写作的不同形式和样式,如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上呈现一篇扩展性写作的范文,并解读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与学生共同强化理解。

4. 模拟练习(2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以扩展性写作的形式进行表达。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5. 作品分享与评价(15分钟)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并向全班展示。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给予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扩展性写作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扩展性写作的练习,并在下节课中展示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模拟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扩展性写作的技巧。

同时,学生通过分享和互评,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在指导和点评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积极有效的学习体验。

(以上为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重点的句段
由整体入局部,交流互动,深化提高。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文章
了解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进行概括
读文
理解
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词语
运用
运用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文章第九自然,作者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月光曲的美妙。
1、读文圈画重点词语,品味词语有文章中的表达效果。2、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音乐美。
I
J
展开想像,感受语言与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3分钟
自制
月光曲由网络下载
拓展
了解
课件
课后作业
K
G
知道课后任务
1分钟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1、情境陶冶的策略,运用语言、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会文。
2、随机进入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引线,引领学生围绕问题,到文中寻找答案,理解文章。随问题与要求的深入,促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2、小组内检测识字,全班检测识字。
课件:文章中的词语和生字
突出主体,自主识字
深入理解
1、问题:是什么打动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1、默读全文,找出相应的段落、句子、词语,画出来。并写一写感受。
整体入手,把握全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引导交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随机导读。
2、学生汇报找到的段落、句子、词语,并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一般特征:
1、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名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2、六年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在音乐、美术等课上都有所涉猎,但从语言文字中去理解、感悟,学生缺乏经验。
3、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学生可以能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贝多芬的事迹加以理解。
初始能力:、
1、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已经具备了对文章进行相对独立的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够找出文章中重点的词句理解与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因鞋匠
贝多芬
盲姑娘
兄妹情
对音乐的向往之情
创作月光曲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习热情
2分钟
下载
Hale Waihona Puke 生字识记课件文章中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单独的生字
J
F
熟练读写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3—4分钟
自制
重点句段、词语
理解
课件
文章重点段中的重点句段与词语中。如:“激动”等
C
H
通过对重点句段、词语的挖掘,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0-15分钟
自制
情感
了解
课件
图文结合,文章的第9段。配上“月光曲“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1、播放月光曲,引导欣赏,月光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1、欣赏月光曲,谈感受
课件:月光曲
感受音乐美,激发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问题: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读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以问导读,感知文本
2、出示词语、生字。检测识字情况。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读,体会文章用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的方法,揣摩文章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验艺术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学习者特征分析
2、六年级学生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有了模糊的认识,但对虚写与实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没有接触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信息素养:
1、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网络与生活中寻找自己可用的信息。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生字
识记
正确读写文中的8个生字,能用一两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贝多芬投入在月光曲中的情感体验
1、以读悟情,读中体验。
2、分析月光曲创作原因,体会情感。
教学环境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音乐
感受
课件
时代背景图片配:月光曲
B
F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月光曲
学科
小学语文
授课班级
六年级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设计者
曹利
所属学校
鄂尔多斯希望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选自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教育技术标准:
1、 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2、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文中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9然段。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进行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