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通选课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第一项·共二页第二页·共二页教学提纲科目:国际法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为主,80%;课堂讨论占20%。

期中考试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占总成绩60%。

教学提纲第一章绪论国际法(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编纂、国际法委员会、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理论与实践)、近代国际法、现代国际法、丁韪良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强行法、《联合国宪章》第二条(联合国的原则)、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主权原则第三章国际法主体国际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际法上的国家、联邦、邦联、永久中立国、承认的概念、宣告说与构成说、承认的形式、承认的效果、不承认主义(史汀生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承认、国家继承、白板规则、“恶意债务”、政府继承第四章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基本权利的概念、侵略定义、人道主义干涉、不干涉、国家主权平等、自卫权与《联合国宪章》第51条、国际法上国家的管辖权(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普遍性管辖权)、国家主权豁免的概念第五章国家责任国家责任的概念、引起国家责任的条件、国际法上的不法行为、国家行为、国家责任免除的情况、国家责任的形式、国际求偿、用尽当地司法救济、国际刑事责任问题、国际赔偿责任第六章国际法上的居民国籍、血统主义、出生地主义、双重国籍、无国籍、外因人、外国人的待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差别待遇)庇护、引渡的原则、难民第七章人权的国际保护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A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B公约)、克减权、人权委员会、人权事务委员会、联合国“1503程序”、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第八章国际法上的领土领土的组成部分、国际河流、国际法上领土取得和变更的五种传统方式、对领土主权的限制、边界与边境的概念、南极条约、扇形理论(扇形原则)第九章海洋法基线、内水、领海、无害通过权、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船旗国、公海自由、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第十章、第十一章航空与外空法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有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的三个国际公约、外空条约(1967年)、有关外层空间的国际公约第十二章外交和领事关系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概念与根据、外交机关体系、使馆的特权与豁免、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使馆及其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领事职务与外交代表的区别、领事特权与豁免、特别使团第十三章条约条约的缔结程序、条约的加入、条约的保留、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条约的生效、条约的失效与无效、条约必须遵守、情势变迁原则第十六章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联合国的主要机关与职能、否决权、双重否决权、《联合国宪章》第十七章国际争端的解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国际法院、国际法院的管辖权、任意强制管辖权、国际法院适用的法律第十八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内容、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联合国宪章》与禁止非法使用武力个人资料李红云,女,1951年10月13日出生1969年4月1日参加工作1973年读大学本科 1988年7月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7月到北大法律系工作1992年7月任讲师 1995年8月被评为副教授1998年9月被学校聘为“国际法”课程主讲人兼职:在1995年1月成立的“中国海洋法学会” (国家一级学会)中当选为学会理事2000年8月在中国海洋法学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2000年6月当选中国空间法学会理事1997年5月被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聘为客座教授教学情况:时间课程名称学时备注/人数1992年10月香港基本法中的国际法问题(研、必) 39 新课1993年2—7月国际法 (本、必) 3/20 新升课1993年9—94年1月国际法 (本、必) 4/201994年3—94年7月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尖践(研、选) 3/20 新课1994年4月国际法专业英语 (香港研、必) 42 新开课1994年9—95年1月大学英语 (本、必) 3/201995年2—95年7月大学英语 (本、必) 3/201995年2——95年7月国际法 (本、必) 4/2095年9月一96年1月国际航空法 (专业必修) 3/20 新课95年9月一96年1月海洋法 (专业必修) 3/20 新开课96年3月一96年7月空间法 (专业必修) 2/20 新刀:课96/97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法 (双学位、必) 3/20 5096/97学年第一学期海洋法 (专业必修) 2/20 5096/97学年第二学期国际航空法(民航班、必修) 2/20 4097年4月26—5月9日国际法 (香港本科、必修) 20096/97学年第二学期航空与外空法 (研、限选) 2/20 3097年9月13—9月30 海洋法与航空法 (香港研、必) 40 1297/98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法(双学位95、96,必) 3/20 8097/98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海洋法(94、95本,必) 4/12 4097/98学年第二学期国际法 (双学位97,必) 3/20 5097/98学年第二学期航空与外空法(94民航班、95本,必)2/2 5098/99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法(96本、必) 4/20 8098/99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海洋法(96本、选) 2/20 3098/99学年第二学期国际法(双学位98,必) 3/20 4098/99学年第二学期空间法(97、98硕研,限选) 2/20 1099/00学年第一学期国际航空法(96级本,选) 4/12 2099/00学年第一学期海洋法专题(99级硕研,必修) 3/20 1099/00学年第一学期海洋法与航空法(香港树仁硕研) 4099/00学年第二学期航空法(98、99硕研,选) 2/20 1000/01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法(98本,必修) 4/20 5700/01学年第一学期国际航空法(97本,选) 4/1200/01学年第一学期国际法分论(海洋法) (00硕研)2/1800/01学年第二学期国际法(Oo双学位,必修) 2/1800/01学年第二学期海洋法(97、98本、选修) 2/18国外讲学:2000年2月—5月,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塔萨斯城分校法学院讲授“航空与外空法”’学生20余人。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填表时间:20001年 4月通选课申报表 第一项·共二页(必须填写,不得少于10部)(若有)通选课申报表第二页·共二页参考书目(文学作品部分)屈原《离骚》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之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将进酒》(必须填写,不得少于10部)杜甫《垂老别》、《登高》白居易《长恨歌》李清照《声声慢》词关汉卿《窦娥冤》汤显祖《牡丹亭》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鲁迅《阿Q正传》、《伤逝》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茶馆》曹愚《雷雨》、《日出》郭沫若《炉中煤》、《晨安》、《天上的市街》闻一多《一句话》、《死水》、《红烛》艾青《我爱这土地》徐志摩《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雨巷》、《印象》舒婷《祖国啊,亲爱的祖国》、《土地情诗》、《这也是一切》顾城《感觉》、《远和近》北岛《回答》、《一切》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塞万提斯《堂吉可德》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佩斯》、《雅典的泰门》狄更斯《双城记》夏洛蒂·勃郎特《科·爱》大仲马《基督山伯爵》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梅里美《嘉尔曼》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无神论者作弥撒》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萨特《死无葬身之地》、《间隔》尤奈斯库《秃头歌女》、《阿麦迪或脱身术》贝克特《等待戈多》歌德《浮士德》席勒《阴谋与爱情》雷马克《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收藏》卡夫卡《变形记》、《城堡》易卜生《玩偶之家》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普希金《驿站长》屠格涅夫《木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哈泽·穆拉特》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海明威《老人与海》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

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

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

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

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北京大学各院系课程设置一览
※医学部课程仅包含在本部的课程内容。
※本一览表不包括政治课、军事理论课、英语课、文科计算机基础、辅修及双学位课程。
※本一览表不提供上课地点及主讲教师信息,请与相应院系教务联系。
001数学科学学院
/
一年级秋季学期
数学分析(I)(必)5.0
数学分析(I)习题(必)0.0
※实际上,多数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也没有年级限制。对应的年级是“培养方案”推荐的修该门课程的适当年级。
※不开设任何专业必修课的院系为研究生院或其他不招收本科生的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装部等。
※由于在某些院系下有不同专业方向,标注为必修课的课程可能并不对于所有学生均为必修(如外国语学院的各个语种分支)。相关信息请咨询相应院系教务。
标注(通)表示此课程为通选课,非本院系本科生可选修此类课程,并计入通选课所需总学分;通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公)表示此课程为全校任选课(原称公共任选课),此类课程不与学位挂钩,公选课无年级限制。
标注(体)表示此课程为体育课,每名学生必须且仅能选修4.0学分体育课;男生必须选修“太极拳”,女生必须选修“健美操”。
密码学(限)3.0
空间剖分及其在计算几何学中的应用(限)2.0
统计计算(限)3.0
应用回归分析(限)3.0
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限)3.0
非参数统计(限)3.0
风险理论(限)3.0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限)3.0
四年级春季学期
毕业论文(1)(必)6.0
毕业论文(2)(必)6.0
毕业论文(证券)讨论班(必)6.0
随机过程论(限)3.0
线性代数群(限)3.0
应用偏微分方程(限)3.0
低维流形II(限)3.0
偏微分方程选讲(限)3.0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北京大学通选课地震概论第四章
地震概论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反演问题 反演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三维结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 在古代,地心被神化地描绘成地狱之火。 •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球形大地的观点,埃拉托 色尼则第一个用几何方法给出了地球赤道的长度。 •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才 宣告确立。 • 1666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标志着对地球认识的新阶段的开始。 牛顿和惠更斯同时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扁平赤道隆起的椭圆的理论,牛 顿的重力原理也提供了测定地球密度的一种途径。把整个地球内部的平 均性质与已知岩石的密度比较,可以得到对地球组成情况的初步近似估 计。 •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什勋爵确定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45,比普通岩石 的密度大一倍。差异如此之大,表明在地球内部决没有空洞,那里的物 质必定是非常致密的。
作者:赵克常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概论
另外一个有关地球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是由日月引力 造成的海洋潮汐提供的。如果地球内部差不多都是液体的 话,地球的岩石表面将像大洋潮汐一样涨落,其结果是在 海岸边会看不到潮的涨落。1887年一个优秀的地球物理学 家乔治· 达尔文从主要海港的潮的高度得出结论:“认为 地球内部是流体的假说不可取”。他推理地球深部的总体 刚度虽然不像钢那样大,但仍是相当可观的。 经过进一步精心推敲,地球物理学家们作出了简单曲 线,估计从地表到地心巨增的压力对密度的影响。1897年 维歇特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地球内部可能由围绕着一个铁 核的硅酸盐地幔组成。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填表时间:20001年4月通选课申报表第一项·共二页通选课申报表第二页·共二页《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课程说明授课人:包茂宏副教授(Add:309/44; Tel:62647630)设置目的本课程将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来克服原来人类中心主义历史观的明显缺陷,重构人类文明史的基本框架,给学生一个新的、后现代的文明观。

环境史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分野,其整体论和有机论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对理科学生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对文科学生可以增加自然科学的知识。

学习环境史对更好地理解严重的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都有智慧性的启迪;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内容简介环境史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由文、理、工三科交叉而成的、生机勃勃而且非常热门的新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态中心主义的新文明观。

本课程将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人类、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反思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观和发展观,进而阐述超越现代文明的必然性。

环境史的出现无疑给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新视野。

以生态和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解释世界历史的框架无疑要比以前把“进化”、“进步”、“发展”或“现代化”作为历史的主线更为全面、客观和科学,也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特色。

教学安排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影像资料。

周学时为2。

共16次课,其中要集中安排3次录像课。

上课时间是星期二晚上7——9:00,地点是理教203室。

考试期末考试时间是6月12日,采用有条件的、半开卷考试方式,最后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教学大纲绪论1 当前全球环境危机2 环境史出现以前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3 环境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4 中国的环境史建设第一编: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相处:环境与传统文明一.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的萌芽1.环境变迁与人类体质的演化2.环境变迁与人类生产力的变化3.环境变迁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二.环境与狩猎采集和游牧文明1.狩采社会的能量流动2.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3.游牧主义与生态系统三.环境与农耕文明1.农业的形成与发展2.耕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发达农业文明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四.古代人类的环境观1.基督教的环境观2.伊斯兰教的环境观3.佛教的环境观4.儒家、道家的环境观5.东方智慧能否拯救现代文明?第二编:人类中心主义: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五.工业化与环境的利用与破坏1.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问题2.欧美工业化与环境问题3.日本工业化与公害六.现代化与环境破坏和保护1.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2.资本主义与环境利用和保护3.社会主义与环境问题七.绿色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1.哥伦布引起的交流2.殖民主义与环境破坏3.殖民主义与环境主义的起源八.科技、文化进步与人类环境征服观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思维传统的建立2.现代科学对自然的支配3.生态学思想的历史发展第三编:走向生态中主义:超越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九.共有一个家园:全球(南北)环境合作1.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2.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在环保方面的努力3.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一些环境原则十.绿色政治:生态社会主义1.发达国家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价值观2.全球绿色环保运动和美国环境主义的发展3.绿党与生态社会主义十一。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

北京大学通选课申请表(教务部·2001年3月修订)填表时间:年月第一项·共二页第二页·共二页(附)教学科研简历任课教员:邓辉,37,199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同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北大城环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科研简历参加科研项目:1990.1-1992.12参加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清代前期开辟围场的地理条件及其环境演变”1995.1-1997.12参加侯仁之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新世以来冀辽蒙接壤及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形成过程研究”,为主要科研人员;1997年5月以来参加侯仁之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城市历史地理》,负责元、明、清北京城市规划部分研究内容。

1999.1以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北方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负责内蒙赤峰地区环境考古方面的工作。

主持科研项目:1998.1-2000.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区域历史文化景观演变的比较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邓辉,唐宋时期的广西交通地理,原学(第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邓辉,朱竞梅,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地理研究(1)。

邓辉,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地理学报,1997(1)邓辉,辽代地燕北地区农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历史地理(1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邓辉,论辽代的平地松林与千里松林——兼论辽代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地理学报,1998(增刊)。

邓辉,论燕北地区辽代的气候特点,第四纪研究,1998年(1)。

邓辉,试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社哲版),1001(1)。

学术著作:侯仁之、邓辉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第一版),2001年第二版),(执笔人)。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负责第四章、第五章的撰写)。

北京大学选课指南

北京大学选课指南

北京大学选课指南
1、在网上选择本科生课程事先浏览所有课程的简介。

学生可以通过浏览课程简介了解每一门课程的内容、教师授教方式、科目学习难度、课程任务、可获得的技能和学分等等。

2、读完每一个课程的简介之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在必修课程中进行选择。

3、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前,学校会在网上发布已经招收了多少学生,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网上注册。

4、当学生登陆成功后,网上会显示学生的学号、学分绩、专业方向、解锁的课程及课程的章节等。

5、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学习成绩、可用学分数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报名。

6、根据选课时间表,按照顺序进行课程选择,学校会根据竞争情况,发布可选的名额数量。

7、学生可以在限制时间内完成报名,提交的课程选择单需要有教师或辅导员签字。

8、一旦学校发布通知,学生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在此之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必要的资料,及时完成课程任务,攻克学习难关。

9、学生最终则可以根据考试成绩或课程任务,获得学分及相应的学位证书。

以上就是北京大学选课指南,希望同学们遵循以上指南,认真选择课程,把握大学学习的精彩时光,努力考取理想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通选课
《世界文化地理》课程简介
2011年9月7日·二教203教室
任课教员:邓辉
工作单位:城市与环境学院
办公室地点:逸夫二楼3347
办公室电话:62757400
email address:denghui@
课件网址:
使用leap登录网址162.105.149.18
文件夹:Incoming / 邓辉/ 世界文化地理
网上课程讨论区:
未名BBS/分类讨论区/课程特区/世界文化地理
《世界文化地理》教学目的
1. 《世界文化地理》是为全校文、理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旨在介绍世界文化地理的格局及其形成、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世界文化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区域差异,城市的起源与扩散,城市形态的区域差异与特点,世界主要语言、宗教、人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地缘政治与世界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象及其伴随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等。

2.授课内容兼及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两大方面,本课综合吸收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教材和研究论著的内容,采取地图、照片、图表等表
现形式,力图生动浅显地展示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基本空间差异和变化过程。

注意专题介绍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空间差异分析与时间变化分析相结合,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两种能力,即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世界上的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上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3.本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图片、幻灯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世界地理格局的变化过程。

鼓励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同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眼光分析世界的初步能力。

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邓辉,《世界文化地理》,北大出版社,2010(9月)
★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Terry G.Jordan,The Human Mosaic: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Eigh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1999
★James M. Rubenste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Prentice Hall, 2002
★Richard H. Jackson ,Cultural Geography: Peo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0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y, W.W.Norton & Company Ltd., 1999
★L. S. Stavrianos(斯塔夫里阿诺斯),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一、文化地理学导言(第1周,9月7日)
1.什么是地理学?
2.文化与文化地理
3. 世界12个基本文化单元
二、文化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第2周,9月14日)
1)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
2)文化传播
3)文化整合
4)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学)
5)文化景观
三、世界农业地理 (第3周,9月21日)
1. 早期文明起源
2. 植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
3. 动物的驯化与畜牧业的起源
4. 现代农业类型
5. 世界农业的区域发展特点
四、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特点(第4周,9月28日)
1. 分析人口空间结构的指标
2.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3. 世界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
4. 世界人口问题
国庆节放假(第5周,10月5日)
五、工业化以前的城市(第6周,10月12日)
1. 城市出现的地理和社会基础
2. 两河流域的城市与形态
3. 古代埃及城市
4. 古代印度城市
5. 古代中美洲城市
6. 古代中国城市
7. 希腊、罗马城市与形态
8. 中世纪欧洲城市
六、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地理(第7周,10月19日)
1. 城市选址模式(site and situation)
2. 工业化与城市化
3. 城市化模式
4.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5. 发达国家的城市特点
第8周,期中考试,10月26日
七、人种与种族 (第9周11月2日)
1. 人种
2. 人种的分类与分布
3. 种族
4. 种族问题与区域冲突
八、世界语言地理 (第10周11月9日)
1.语言的扩散
2.世界语言分类
3.世界语言分布
九、世界宗教地理 (第11周11月16日)
1. 民族宗教:
(1)印度教
(2)部落多神教
(3)锡克教
(4)犹太教
2. 普遍宗教
(1)基督教起源、传播和分布特
(2)佛教起源、传播和分布特点
(3)伊斯兰教
十、世界政治地理 (第12周11月23日)
1. 国家形态
2. 边界、边疆
3. 国家与民族
4. 地缘政治学主要流派
十一、地理大发现与新的文化地理格局(第13周,11月30日)
1.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在中美、南美的影响
2. 法国、英国殖民主义在北美的扩张
3. 殖民主义在非洲
4. 殖民主义在亚洲
十二、全球化过程中的区域与文化多样性(第14周,12月7日)
一、全球地理结构的变化
二、地理的扩张、整合与变化
(一)王朝帝国时期;(二)前现代时期的世界地理;(三)世界霸权的消涨;(四)工业化与地理的变化
三、世界核心区与边缘区内部的发展
(一)核心区内部的变化;(二)边缘区内部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分异
(一)制造业的分布;(二)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新的国际分工
十三、教学电影(第15周,12月14日)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十四、期末复习,答疑(第16周,12月21日)十五、期末考试(第17周,12月28日)
课程考核办法
期中考试(第8周,10月26日,闭卷)30% 期末考试(第17周,12月28日,闭卷)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