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寓言两则文本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在宋国有一个农夫。
他的田地中有一棵大树桩,一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了树桩,脖子折断而死。
于是农夫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能捕到兔子。
然而,他再也没有捕到兔子,反而因此被宋国人嘲笑。
赏析:
《守株待兔》是《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首先,这个故事批评了那种企图不劳而获、依赖偶然机遇的生活态度。
农夫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捡到了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耕田,一心只想等待同样的好运再次降临。
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对劳动价值的忽视。
其次,故事也警示人们不能盲目迷信和依赖偶然的成功。
农夫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态,以为只要守在树桩旁就能不断得到兔子,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错误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期待每次都能侥幸成功,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创造和把握机会。
最后,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勤劳和务实的重要性。
农夫因为贪图一时的轻松和利益,放弃了耕田这一根本的生存之道,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贫困和被嘲笑。
这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勤劳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尊重。
总的来说,《守株待兔》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它以生动的形象和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对于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PPT课件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 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 苗都枯死了。
chuǎn
jié
喘气
一大截
巴望
焦急 筋疲力尽
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
喘气
一大截
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 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 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 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 办法帮它们长。”
yù
寓
寓言 寓意
寓言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意 )
寓言是……
坐 井 观 天
理解题意
了解故事 理解内容 认识道理
寓言故事可 以这样读……
yà
揠苗助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
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直忙到 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揠苗助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
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直忙到 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 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番茄的生长过程:
急于求成
违反规律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
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
违反了事物的 发展规律、急于求 成,反而会误了大 事!
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课文哪一句话最能写出题目的意 思?
部编版语文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③耒(lěi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2、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
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故事的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3、画蛇添足原文: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
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⑾为之⒅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⒀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两则 文本解读

《揠苗助长》文本解读首先,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很短小,只有200个字左右。
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吧!但是,在这有限的189个字中却蕴含着无限。
这有限的189个字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在其中,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所以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
回到文本,这个“古时候有个人”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宋国人,应该是一个不会种田的宋国人。
那么这个人都干了些什么?巴望——天天——焦急地转来转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筋疲力尽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高”了一大截——第二天就全部枯死了。
从这个宋人和禾苗之间可以看到一对显著的矛盾和张力。
宋人的急于求成和禾苗的缓慢生长。
即宋人的急和禾苗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中多次提到了宋人的急:“天天到田边去看”是一种急,“焦急地转来转去”是一种急,“急忙跑到田里”又是一种急。
但是,在宋人的“巴望”和急切的同时,禾苗却“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终导致宋人决定动手了。
他跑到田里把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了。
那么反观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文中的一天,两天,三天,当然这是虚指,并不是说真的只过了三天。
“好像”这个词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禾苗在每一天吸收营养的日子中是有变化的,宋人的急蒙蔽了他的双眼。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词汇讲解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词汇讲解《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两篇寓言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质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们在此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词汇讲解,供大家参阅,期望大家在阅读流程中有所收获!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词汇讲解【揠苗助长】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协助禾苗长高。
常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进步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巴望】盼望,急切地期望。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枯死】失掉水份而干死。
【守株待兔】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前的野兔。
比喻存在侥幸心理的人,期望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结果一无所获。
【乐滋滋】形容因认可而喜悦的样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词汇积累【同义词】焦急──着急巴望──盼望忽然──突然筋疲力尽──筋疲力竭【反义词】筋疲力尽──精力充沛乐滋滋──悲切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建议1、识字教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办法主动独立识字。
如:⑴带词识字。
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汇,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汇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
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⑵动作模拟识字。
如:喘,作喘气状。
⑶结合生活经验识字。
如:撞,下课了猛跑就轻易撞伤人。
⑷熟字加偏旁识字。
如:桩、窜、锄。
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有哪些不同。
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办法。
教师表彰有个性有创意的识字办法。
2、写字教导:⑴写正确: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可以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可以少写一横。
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
望字上面的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⑵写美观: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守株待兔》课文精析

思考: 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 笑话。
言简意赅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守
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待 兔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
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
株
待 不断发生的事情,要勤劳务实,不能心存
兔 侥幸。
我来说感受
有的同学梦想着自己能在作文比赛 中获得一等奖,然而却又不喜欢多读书, 不去认真观察。
农夫和蛇
寓言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 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 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读懂课文并背诵课文。
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懂得对意外的收 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我来说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一只兔子偶 《守株待兔》
然撞死在了树桩上,宋国一位农夫 却认为兔子还会撞在树桩上,于是, 他放下农具等待着兔子再次折颈而 死,最后落得个一无所获。
请你说一说:这种做法对不对?我 们该如何实现梦想?
我来说感受
努力付出,认真去做。
➢ 多读书 ➢ 积累好词佳句 ➢ 平时认真观察 ➢ 积累作文素材
我来学朗读
守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株 待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
兔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者。农民
耕田种地
……的人
我会品经典
宋人有 耕者。 宋国有个农民。
田中有株。
树桩
田 中有 株。 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宋人有 耕者。 宋国有个农民。
田 中有 株。 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第12课《寓言二则——揠苗助长》(课件)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
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花了很长时间
花了很大力气
拔禾苗
这个人看到禾苗长高了,心情怎么样?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
高兴、自豪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 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 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 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禾苗为 什么会枯死?
巧记字形
有木把树(栽 ) 有衣把布(裁 ) 有车把人(载 )
多音字
jìn 尽头 取之不尽 lèi 劳累 累死累活
尽
累
jǐn 尽管 尽早
lěi积累 硕果累累
词语理解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筋疲力尽: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形容非常疲劳。
12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揠:拔 苗:禾苗 助:帮助 长:长大,生长
揠苗助长:拔高禾苗来帮它长大。
知识链接
寓言,就是通过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人明白其中道理 的文学作品。寓言故事虽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是儒家经典之 一,也是《四书》之一,是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所著。
《揠苗助长》就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jiāo
焦急
chuǎn
喘气
读一读
jīn pí
筋疲力尽
jié
一大截 截断
图片识记
截断
jié
截
一截
jiāo jīn pí chuǎn jié
焦 筋 疲喘 截
形近字
27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课件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课件一、教学内容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章节:第二十七课《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夫想要帮助稻苗长大,却因为无知而破坏了稻苗的生长,最终导致收成减少的故事。
《守株待兔》则是讲述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大意。
2. 能够通过分析故事内容,理解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3. 能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大意。
难点:分析故事内容,理解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文本3. 作业纸4. 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寓言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对寓言产生兴趣。
2. 新课呈现: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
3. 内容解析: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大意,并分析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4. 实例讨论:教师提出与寓言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揠苗助长:农夫破坏稻苗生长,导致收成减少。
2. 守株待兔:农夫放弃耕作,等待兔子撞死,结果饿肚子。
3. 寓言道理:不要违背事物规律,不要指望不劳而获。
七、作业设计答案:《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夫想要帮助稻苗长大,却因为无知而破坏了稻苗的生长,最终导致收成减少的故事。
《守株待兔》则是讲述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2.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不要违背事物规律,不要指望不劳而获”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文本解读
这两则寓言是第一次出现二年级小朋友的视野里,因而对语言定义得解释是有必要的,以下简单解释寓言的定义。
寓言的定义
《辞海》释义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作品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
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植物。
结构一般较简单。
”
《教育大辞典》中这样定义寓言:寓言是明显隐含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特点是主题鲜明,每个故事都有明显的寓意,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事理或哲理从简短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语言简练,概括性强,给人以思索的余地。
从寓言的实例出发,结合东西方理论家对寓言的理解,可以看出寓言这一文体在中西方有着一致的特征,即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蕴含道理。
故事情节和寓意是寓言的核心要件。
任何寓言文体要成其为寓言,都必须同时具有故事情节和寓意,即故事情节和哲理训诫,他们二合一式的结合,构成了寓言这种文体在中西方共同的基本模式。
凡是符合这样的模式,都具有了寓言的特征,或者说都具有了“寓言”上的意义。
故事情节是寓言之“表”,哲理训诫是寓言之“里”,“表”是外在、是形式、是故事形态、是言说方式;“里”是内在、是内容、是寓意、是言说目的,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联系寓言两则进行简单分析:
揠苗助长的“表”即宋人因急于求成帮助禾苗成长,拔高禾苗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里”即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遭。
守株待兔的“表”即宋人因白捡兔子而心生贪念就此丢掉锄头等待兔子,最后一无所获,“里”即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则是徒劳无功最终一无所获。
农家人——揠苗助长
知人论世
揠苗助长原本来自于《孟子·公孙丑上》,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的内容是对文言文版本的节选。
原文如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
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
孟子的原文中有议论揭示哲理训诫的一部分,而人教版中是只有寓言的故事情节。
小学人教版的课本里的寓言也是皆没有哲理训诫的部分,我猜想是想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避免老师的生硬说教。
孟子通过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试图告诉人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正所谓“欲速则不达”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矛盾冲突
冲突一:宋国人巴望禾苗长高与禾苗枯死的冲突。
巴望禾苗长高是每一个心存分内的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而最后的结局是事与愿违的失望。
冲突二:一颗一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最后力气白费的张力冲突,揭示了“勤劳”是假勤劳。
冲突三:愚者思想与智者思想的冲突。
智者会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其生长,而愚者便是想通过快的捷径达到内心中的目标。
结构分析
《揠苗助长》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三幅画面,两条线索。
种田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忙得筋疲力尽,却是兴致勃勃,结果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情感线索: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后悔不已,恍然大悟(课文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