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测技术基础》(第四版)习题解答

《感测技术基础》(第四版)习题解答
《感测技术基础》(第四版)习题解答

《感测技术基础》(第四版)习题解答

长江大学孙传友编

绪论

1、什么是感测技术?为什么说它是信息的源头技术?

答:传感器原理、非电量测量、电量测量这三部分内容合称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简称感测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大支柱:一是信息的采集技术(感测技术),二是信息的传输技术(通信技术),三是信息的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所谓信息的采集是指从自然界中、生产过程中或科学实验中获取人们需要的信息。信息的采集是通过感测技术实现的,因此感测技术实质上也就是信号采集技术。显而易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环节中,“采集”是首要的基础的一环,没有“采集”到的信息,通信“传输”就是“无源之水”,计算机“处理”更是“无米之炊”。因此,可以说,感测技术是信息的源头技术。

2、非电量电测法有哪些优越性。

答:电测法就是把非电量转换为电量来测量,同非电的方法相比,电测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便于采用电子技术,用放大和衰减的办法灵活地改变测量仪器的灵敏度,从而大大扩展仪器的测量幅值范围(量程)。

2、电子测量仪器具有极小的惯性,既能测量缓慢变化的量,也可测量快速变化的量,因此采用电测技术将具有很宽的测量频率范围(频带)。

3、把非电量变成电信号后,便于远距离传送和控制,这样就可实现远距离的自动测量。

4、把非电量转换为数字电信号,不仅能实现测量结果的数字显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便于用计算机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实现测量的微机化和智能化。

3、什么叫传感器?什么叫敏感器?二者有何异同?

答:将非电量转换成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电量的器件或装置叫做传感器。能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传感器能够接受和转换的非电量(即可用非电量)的装置或器件,叫做敏感器。如果把传感器称为变换器,那么敏感器则可称作预变换器。敏感器与传感器虽然都是对被测非电量进行转换,但敏感器是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而不是象传感器那样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

4、常见的检测仪表有哪几种类型?画出其框图。

答:目前,国内常见的检测仪表与系统按照终端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模拟式、数字式和微机化三种基本类型。其原理框图分别如图0-3-1、图0-3-2、图0-3-3所示。(略见教材)

第1章

1、、在图1-1-3(b)中,表头的满偏电流为0.1mA,内阻等于4900 ,为构成5mA、50 mA、500 mA三挡量程的直流电流表,所需量程扩展电阻R1 、R

2、R3分别为多少?

解:

据公式(1-1-8)计算得Ω=-Ω=-=++10011.0549001321m A

m A n R R R R g

, 据公式(1-1-10),图1-1-3(b )有:

Ω=Ω+Ω?=+++=

+10)1004900(501.0)(321221mA mA R R R R I I R R g g , Ω=Ω+Ω?=+++=1)1004900(5001.0)(32111mA

mA R R R R I I R g g

故Ω=Ω=90,932R R

2、、在图1-2-2中电压表V 的“Ω/V ”数为20k Ω/V,分别用5V 量程和25量程测量端电压U 0的读数值分别为多少?怎样从两次测量读数计算求出E 0的精确值?

解:

5V 档量程内阻 ()Ω=?Ω

=k V k R V 1005201, 25V 档量程内阻 ()Ω=?Ω=k V

k R V 50025202。 图1-2-2中 伏50=E ,Ω=k R 1000,

5V 档读数V E R R R V V V 5.25100

100100001101=?+=?+=, 25V 档读数V E R R R V V V 17.45100500500002202=?+=?+=

。 55

2512===V V K ,代入公式(1-2-8)式得: ()()V U U K U K E 006.55

.217.4517.41510102

02

'0≈-?-=--=。

3、证明近似计算公式(1-2-8)式。

证明:

量程U 1档的内阻为R U1,11U m R I U ?=,

量程U 2档的内阻为R U2,22U m R I U ?=, ∴K U U R R U U ==1

212。

011001R R R E U U U +=, ∴101

010U U R U E R R -?=。 0220

02R R R E U U U +=, ∴202020U U R U E R R -?=, ∴202

0210101U U U U R U E R R U E R -?=-? 解得:???

? ??-=?-?=-01102200101020212U R U R E U E R U E R R R U U U U U U , ∴()()()01020201021021010212021201102212011U U K U K U U K R U R K U U R R U R R U R U R R R E U U U U U U U U U U --=???

? ??-?-=--=--= 4、模拟直流电流表与模拟直流电压表有何异同?为什么电流表的内阻很小,而电压表的内阻却很大?

答:模拟直流电流表与模拟直流电压表的表头都是动圈式磁电系测量机构。模拟直流电流表是由“表头”并联很小的分流电阻构成,指针的偏转角与被测直流电流成正比;模拟直流电压表是由“表头”串联很大的分压电阻构成,指针的偏转角与被测直流电压成正比。

由公式(1-1-9)和图1-1-2可见,电流表的内阻为

,M

m g g g s g

s I I R n R R R R R r ==+=因m M I I >>,故g R r <<。即电流表的内阻很小。 由公式(1-2-3)和图1-2-1可见,电压表的内阻为

m M n e v I U R R R =+=,e m

m R I U =因m M U U >>,故e v R R >>即电压表的内阻很大。 5、用全波整流均值电压表分别测量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若电压表示值均为10V ,问三种波形被测电压的有效值各为多少?

解:均值电压表的读数是按正弦波的有效值定度的,因此对正弦波来说,其有效值就是均值电压表的读数值,即V U U a 10==,其平均值为V K U K U U F a F 911.1/10//====。

均值电压表测量三种波的读数相同,表明三者的平均值相同即均为9V 。因此三角波的有效值为V K U U F 36.1015.19=?=?=,方波的有效值为V K U U F 919=?=?=。

6、用峰值电压表分别测量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电压表均指在10V 位置,问三种波形被测信号的峰值和有效值各为多少?

解:峰值电压表的读数是按正弦波的有效值定度的,因此对正弦波来说,其有效值就是峰值电压表的读数值,即V U U a 10==,其峰值为V U K U P P 1.14102=?==。

峰值电压表测量三种波的读数相同,表明三者的峰值相同即均为14.1V 。因此, 三角波的有效值为V K U U P P 16.873.11.14/===,

方波的有效值为V K U U P P 1.141/1.14/===。

7、验证表1-2-1中全波整流、锯齿波、脉冲波、三角波的K F 、Kp 、U 和U 值。 解:1)全波整流:

()t A t u ωsin =,

??==π

φφπω200sin 21sin 1

d A dt t A T U T

, ∴()()

ππφφπφφφφπππππππA A A d A d A U 224cos cos 2sin sin 212020=?=+-=??????-+=??, ()()???-?===π

πφφπφφπ

2022022022cos 1221sin 211d A d A dt t u T U T 2

22sin 4202A A =??? ??+=πφφπ。 11.122/22/====

ππA A U U K F ,414.122/====A A U U K P P 2)锯齿波:

221A T T A U =??=,331033202A t T

A dt t T A T U T T =?=??? ??=?。 15.13

22/3/====A A U U K F , 73.133/====A A U U K P P 3)脉冲波:

A T t T t A U K K ?=?=,T

t A dt A T U K t K ==?021。 K K K F t T A t T T t A U U K === , K

K

P P t T T t A A U U K === 4)三角波:

2

221221A T T A T A U =?+?=。

8、使用电流互感器要注意些什么?

答:由于电流互感器付边匝数远大于原边,在使用时付边绝对不允许开路。否则会使原边电流完全变成激磁电流,铁心达到高度饱和状态,使铁心严重发热并在付边产生很高的电压,引起互感器的热破坏和电击穿,对人身及设备造成伤害。此外,为了人身安全,互感器付边一端必须可靠地接地(安全接地)。

9、用电动系功率表测量功率应怎样接线?怎样读数?

答:第一,电流支路与负载串联,电压支路与负载并联。

第二,电流线圈的“*”端和电压线圈的“*”端应同是接高电位端或同是接低电位端。否则,电压线圈与电流线圈之间会有较大的电位差,这样不仅会由于电场力的影响带来测量误差,而且会使两组线圈之间的绝缘受到破坏。

第三,电流线圈和电压线圈的“*”端应同为电流的引入端或引出端,否则,功率表指针将反向偏转。如果负载是吸收有功功率(即负载中电压与电流相位差φ<90°),则按图1-3-2(a)、(b)接线,功率表指针都是正向偏转。如果按此接线时发现功率表指针反向偏转,那就表明被测负载实际上是发出有功功率的等效电源。这时,须改变电流支路的两个端钮的接线,变为图1-3-2中(c)和(d)的接线方式。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应根据负载阻抗大小和功率表的参数来选择正确的功率表接线方式,图1-3-2中(a)和(c)为“电压支路前接”方式,适合于负载阻抗Z 远大于功率表电流线圈阻抗Z A 的情况,例如在变压器和电动机空载试验时,应采用这种接法。图1-3-2中(b)和(d)为“电压支路后接”方式。适合于负载阻抗Z 远小于功率表电压支路阻抗Z V 的情况。例如在变压器和电动机短路实验时,应采用这种接法。

只要读得功率表的偏转格数Nx ,乘上功率表分格常数C ,就可求得被测功率的数值Px : x x P C N =?

10、为什么万用表能测量多种物理量?

答:万用表由“表头”、测量电路及切换开关组成。模拟式万用表是基于直流电压模拟测量的检测仪表,它的表头是动圈式磁电系测量机构,表头指针偏角与线圈的直流电压成线性正比关系,故通常称为“模拟表头”。模拟式万用表中与表头配接的测量电路有多个,能分别将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电量转换成加到“模拟表头”的直流电压。通过切换开关,更换不同的测量电路便可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电量。

数字式万用表是基于直流电压数字测量的检测仪表,其核心部件就是A/D 转换器及与之相连的数字显示器,能将直流电压转换成数字显示,故通常称为“数字表头”。数字式万用表中与表头配接的测量电路有多个,能分别将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电量转换成加到“数字表头”的直流电压。通过切换开关,更换不同的测量电路便可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多种电量。

第2章

1、采用图2-1-6测量被测信号频率f x ,已知标准频率f c =1MHz ,准确度为7102-?,采

用m=1000分频,若f x =10KHz,试分别计算测频与测周时的最大相对误差Δf x /f x 。

解:

由题意可知:7102-?=?c

c f f ,MHz f c 1=,310=m ,kHz f x 10=。 测频时,根据(2-1-13)式: ()

1.01021.010210101010177336

±≈?+±=???? ???+???±=???? ???+±=?--c c x c x x f f m f f f f 。 测周时,根据(2-1-22)式:

576331010210101010--±≈???? ???+??±=???

? ???+±=?=?c c c x x x x x f f m f f f f T T 。

2、已知图2-1-6中计数器为四位十进制计数器,采用m=100分频,计数器计数脉冲频率最大允许值为50MHz ,标准频率f c =5MHz ,Δf c /f c =7101-?,要求最大相对误差Δf x /f x =±1%,求该频率计的测频范围,若已知计数结果N=500,求被测信号频率和相对测量误差。

解:

由题意可知:2

10=m ,MHz f 50max =,MHz f c 5=,7101-?=?c c f f , %1±=γ,500=N ,44max 10110≈-=N 。

因m N >,故采用测频方式,根据(2-1-18)式可得:

Hz m f f c x 626min 10501

.010105?=??==γ。 据(2-1-15)式,MHz f m N f c x 5001051010624

max max

=??=?=。 据(2-1-16)式,MHz MHz f 50050max <=,故取MHz f x 50max =。

测频范围:MHz 5~MHz 50。

若500=N ,则MHz m Nf f c x 2510

10550026

=??==。 将500=N ,7101-?=?c c f f 代入(2-1-13)式,

%2.05001101500117±=±≈??? ???+±=???

? ???+±=?-c c x x f f N f f 。

3、以图2-2-2为例说明怎样用图2-2-1(a)电路测量时间间隔?

解:

如果需要测量如图2-2-2(a)所示两个输入信号1u 和2u 的时间间隔t g 。可将1u 和2u 两

个信号分别加到图2-2-1的A 、B 通道,把图中开关S 断开,触发器A 触发电平置于1U ,触发沿选“+”,触发器B 触发电平置于2U ,触发沿也选“+”。这样得到的计数结果N=tg/Tc ,即代表时间间隔t g =NT c 。

4、采用图2-3-2测量两个频率为1KHz 相位差72°的正弦信号,若时标脉冲频率为500KHz ,试计算相位量化误差和计数器计数结果。

解: 相位量化误差:033

00072.010

500101360360360=???=?=?=?c c f f T T ?, 计数结果:10072.0720

==?=??x N 。

5、为什么图2-3-1测量相位差无须先测量信号周期?而图2-3-2测量相位差须先测量信号周期?

解:

由公式(2-3-3)可得,图2-3-1测量相位差的输出数字为

3600x g q U q U N ??==(式中q 为A/D 的量化单位,即1=N 所对应的模拟输入电压)与信号周期T 无关。因此无须先测量信号周期T 。

由公式(2-3-4)可知,图2-3-2测量相位差的输出数字为

360x c T T N ??=与信号周期T 有关。因此须先测量信号周期T 。

6、试比较频率计数式检测仪表与时间计数式检测仪表的异同。

答:从频率计数式检测仪表与时间计数式检测仪表的原理框图(图2-4-1、图2-4-2)可见,二者都是基于脉冲计数的工作原理,因此都包含:选通脉冲的闸门、脉冲的计数器、计数结果的显示器。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被计数的脉冲的产生方式不同和计数脉冲选通的方式不同。频率计数式检测仪表由频率式传感器将被测量X 转换成频率f 的脉冲,时基信号发生器控制闸门打开的时间T ,计数器的计数结果为XST fT D ==。时间计数式检测仪表由标准频率发生器产生频率f 的脉冲,计时式传感器将被测量X 转换成时间T 控制闸门打开,计数器的计数结果为XSf fT D ==。

第3章

1.有一交流电桥如题1图所示,试问:

(1)该电桥能否平衡,为什么?如果能平衡,写出其平衡方程式。

(2)若只调节R 2 和R 4,电桥能否平衡?为什么?

题1图

1、 解:

电桥平衡的条件是相对两臂阻抗的乘积相等,即

()4233111R R C j R L j R =???? ?

?++ωω,为此,要求等式两边的实部相等,而且虚部也相等,即423131R R C L R R =+且03

131=+C j R R L j ωω。 只调节R 2 和R 4,电桥不能平衡,因为只调节R 2 和R 4,不能使虚部相等的条件也得到满足。

2、、差动电阻传感器如果不是接入电桥横跨电源的相邻两臂,而是接入电桥的相对两臂,会产生什么不好的结果?

解:

差动电阻传感器如果接入横跨电源的相邻两臂,即令

R R Z ?+=1,R R Z ?-=2,R Z Z ==43,代入公式(3-1-2)得

R R U R R R

R R U U 2220?=??? ??-?+= 差动电阻传感器如果接入电桥的相对两臂,即令

R R Z ?+=1,R R Z ?-=3,R Z Z ==42,代入公式(3-1-2)得

)12)(21(12)2)(2()(20-??+??=?-?+?-=??? ??+?--+?+?+='R R R R R R U R R R R R U R R R R R R R R R U U 对比两种结果可见,00U U <<'因此输出几乎为零,而且'0U 的分母中包含有

R

R ?,因此存在非线性,而0U 则不存在非线性。

3、差动电阻传感器电桥与单工作臂电阻传感器电桥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

优越性?

解:

设被测非电量引起的电阻变化为R ?,温度变化引起的电阻变化为T R ?。

将T R R R Z ?+?+=1,R Z Z Z ===432代入(3-1-2)得单工作臂电阻传感器电桥的输出电压为

R

R R R R R U U T T 21140?+?+??+??= 将T R R R Z ?+?+=1,T R R R Z ?+?-=2R Z Z ==43代入(3-1-2)得差动电阻传感器电桥的输出电压为

R

R R R U U T ?+???=1120 两式对比可见,采用差动电桥有三个优越性:1)可成倍提高输出电压,2)可消除非线性误差,3)可减小温度误差。

4、图3-2-4电路输出端若接入一个量程为5伏的电压表,相应的R x 的量程会变为多少?当量程开关SW 置于1档时,若测得U 0=2.5伏,试问R x 为多少欧姆?

解:

由公式(3-2-5)可得,SW 置于1档时R x 的量程为

Ω=?==5002002

50N ref M xM R U U R ,同理SW 置于2、3、4、5档时R x 的量程分别为ΩΩΩΩM k k k 5,500,50,5。当量程开关SW 置于1档时,若测得U 0=2.5伏,则 R x 为Ω=?==

2502002

5.20N ref x R U U R 。 5、怎样选取图3-2-6中滤波器的类型及频率?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解:图3-2-6中滤波器应选取低通滤波器。为了滤去方波基波及其谐波而且允许频率

f x 的被测非电信号通过,一般选取

x h f f f )5~3()

5~3(0==

6、试推导图3-2-8的计算公式(3-2-18)。

解:

图3-2-6中当触发器Q 端为高电平OH U 时,OH U 通过R 对C 充电,当触发器Q 端为低电平时,C 通过二极管放电。图3-2-8中当触发器Q 端为高电平OH U 时,OH U 通过R 对L 充电,当触发器Q 端为低电平时,L 通过二极管放电。

RL 电路的方程为00000u dt

du u dt du R L u dt di L u i +=+=+=τ RC 电路的方程为00000u dt du u dt du RC

u Ri u i +=+=+=τ 两个方程都是一阶微分方程,此一阶微分方程的解为

[]τ/0000)()0()()(t e u u u t u -∞-+∞=

当i u 从0跳变到高电平OH U 时,O H U u u =∞=)(,0)0(00,代入上式得

)1()(/0τt O H e U t u --=,0u 从0上升到R U 的时间为

R

OH OH U U U T -=ln τ 将,RC =τ代入上式即得到公式(3-2-11)和(3-2-12),将公式(3-2-11)和(3-2-12)代入公式(3-2-13)即得到公式(3-2-14)。同理将时间常数R L /=τ代入上式即得到

R OH OH U U U R L T -=ln 111 ,R

OH OH U U U R L T -=ln 222,将这两式代入公式(3-2-13)即得到公式(3-2-18)。

7、试用恒流源、555定时器和通用计数器设计一个电容-数字转换电路,画出其框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解:

图1-1-8中,输入电流改用恒流源I N ,电容C 改为被测电容C X ,根据(1-1-19)式有:

X

DD N X C V I f 3≈

所以, X DD X N C V T I 3=? , 即 X N

DD X C I V T ?=3。 采用图2-1-6通用计数器,图1-1-8输出接图2-1-6的B 输入端,晶振f c 接图2-1-6的A 输入端,将上式代入(2-1-11)式得:X N

DD c C I V mf N ??=3。 8、试设计一个采用热敏电阻的温度-频率变换电路,说明其原理。

解:

电路1:

若将上图中R 5与R x 不接,则是一个RC 正弦振荡器,起振条件为:1

22143C C R R R R +≥,振荡频率为:21211

C C R R =ω。

图中R x 为热敏电阻,引入R 5与R 2是为了改善传感器的线性度。

令()x R R R R +=52'2//,代入上式得振荡频率与热敏电阻R x 得关系为:

()2

1215215221???????+++?=C C R R R R R R R f x x π。 电路2:

采用图3-3-3电路,热敏电阻接入图中R x 。根据(3-3-7)式得到:

()()()t C R R A R R t R R R R C R R A

R R f t R R ααα?++=????+==?∴65760065761611601 第4章

1、为什么线绕式电位器容易实现各种非线性特性而且分辨力比非线绕式电位器低? 答:

线绕式电位器的电阻器是由电阻系数很高的极细的绝缘导线,整齐地绕在一个绝缘骨架上制成的。在电阻器与电刷相接触的部分,导线表面的绝缘层被去掉并抛光,使两者在相对滑动过程中保持可靠地接触和导电。电刷滑过一匝线圈,电阻就增加或减小一匝线圈的电阻

值。因此电位器的电阻随电刷位移呈阶梯状变化。只要精确设计绝缘骨架尺寸使之按一定规律变化,就可使位移-电阻特性呈现所需要的非线性曲线形状。

只有当电刷的位移大于相邻两匝线圈的间距时,线绕式电位器的电阻才会变化一个台阶。而非线绕式电位器电刷是在电阻膜上滑动,电阻呈连续变化,因此线绕式电位器分辨力比非线绕式电位器低。

2、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比应变电阻材料本身的灵敏系数小吗?为什么?

答:

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 是指应变片的阻值相对变化与试件表面上安装应变片区域的轴向应变之比,而应变电阻材料的应变灵敏系数k 0是指应变电阻材料的阻值的相对变化与应变电阻材料的应变之比。实验表明:k <k 0,究其原因除了黏结层传递应变有损失外,另一重要原因是存在横向效应的缘故。

应变片的敏感栅通常由多条轴向纵栅和圆弧横栅组成。当试件承受单向应力时,其表面处于平面应变状态,即轴向拉伸εx 和横向收缩εy 。粘贴在试件表面的应变片,其纵栅承受εx 电阻增加,而横栅承受εy 电阻却减小。由于存在这种横向效应,从而引起总的电阻变化为

(1)x x y y x x R k k k H R

εεαε?=+=+, 按照定义,应变片的灵敏系数为)1(/H k R

R k x x αε+=?=, 因0<=x

y εεα,横向效应系数0>=x y k k H ,故0k k k x <<。

3、用应变片测量时,为什么必须采取温度补偿措施?把两个承受相同应变的应变片接入电桥的相对两臂,能补偿温度误差吗?为什么?

答:

温度变化时,电阻应变片的电阻也会变化,而且,由温度所引起的电阻变化与试件 应变所造成的电阻变化几乎具有相同数量级,如果不采取温度补偿措施,就会错误地把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当作应变引起的电阻变化,即产生“虚假视应变”。

把两个承受相同应变的应变片接入电桥的相对两臂,并不能补偿温度误差。因为, 将04422=?=?R R R R ,)(3311T T k R

R R R R R R εε+=?+?=?=?代入公式(3-1-15)得电桥输出电压为,

)(2

20T T k U R R R U U εε+=?+??= 由此可见,温度引起的电阻变化T R ?也影响电桥输出电压,此时,从电桥输出电压测出的应变并不是真实应变ε,而是)(T εε+,也就是说测量结果中包含有温度误差T ε。

4、热电阻与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有什么不同?

答:

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的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称为金属热电阻,简称热电阻。一般说来,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从而使金属的电阻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金属热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为正值。

采用半导体材料制作的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称为半导体热敏电阻,简称热敏电阻。按其电阻—温度特性,可分为三类:(1)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2)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

(3)临界温度系数热敏电阻(CTC)。因为在温度测量中使用最多的是NTC 型热敏电阻,所以, 通常所说的热敏电阻一般指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5、为什么气敏电阻都附有加热器?

答:

气敏电阻是利用半导体陶瓷与气体接触而电阻发生变化的效应制成的气敏元件。气敏电阻都附有加热器,以便烧掉附着在探测部位处的油雾、尘埃,同时加速气体的吸附,从而提高元件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半导瓷气敏电阻元件一般要加热到200℃~400℃,元件在加热开始时阻值急剧地下降,然后上升,一般经2~10分钟才达到稳定,称之为初始稳定状态,元件只有在达到初始稳定状态后才可用于气体检测。

6、试设计一个简易的家用有害气体报警电路。

答:下图为一个简易的家用有害气体报警电路。图中变压器次级绕组为气敏电阻QM-N6提供加热器电源。变压器初级中心抽头产生的110V 交流电压,加到气敏电阻和蜂鸣器串联组成的测量电路。当CO 等还原性有害气体的浓度上升时,气敏电阻减小,流过蜂鸣器的电

流增大,当有害气体的浓度使蜂鸣器的电流增大到一定值时,蜂鸣器就鸣叫报警。

7、 图4-1-19中电表指示减小表示湿度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怎样能调整该电路的测湿范围?

解:

图4-1-19中电表为电流表,其中电流X I 为:

F X

X I R R R V I ≤++=213 (F I 为电流表满量程) X R 为负特性湿敏电阻。湿度↑→X R ↓→X I ↑。湿度测量范围 min X %RH ~max X %RH , R d 为湿度max X %RH 时R X 的值min X R ,

因要求F X I I ≤即)(321R R I V R F

X +-≥, 所以增大1R 可减小min X R ,即扩大测湿量程max X %RH 。

8、测湿电路对供电电源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

测湿电路通常为湿敏电阻构成的电桥电路。如果采用直流电源供电,湿敏电阻体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离子的定向迁移和积累,致使元件失效或性能降低,因此所有湿敏电阻的供电电源都必须是交流或换向直流(注意:不是脉动直流)。

9、为了减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极距,提高其灵敏度,经常在两极板间加一层云母或塑料膜来改善电容器的耐压性能,如图4-2-1(c )所示。试推导这种双层介质差动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电容与动极板位移的关系式。

答:据公式(4-2-2),图4-2-1(c )所示电容传感器的初始电容为

r

r d d S d d S

C εεεεε2100201

0+=+= 如果空气隙减小了d ?,则电容值变为

r

r r r r d d d C d d d d d S d d d S d d d S

C εεεεεεεε2102121021021011+?-=?????? ??+?-???? ??+=?-+=+?-= 双层介质差动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电容与动极板位移的关系式为。

r

d d d C C C C ε212

121+?=+- 10、试证明题10图所示传感器电容与介质块位移x 成线性关系。

题10图 解:题10图所示为变介质式电容传感器,设极板宽为b ,长为l

。极板间无介质块时

的电容为2110d d bl

C +=ε,极板间有介质块时的电容为,

212121

0012122111)(εεεεεεε+-

?+=+-++=+=d d l x C C d d x l b d d bx C C C B A 11、自感式传感器有哪些类型?各有何优缺点?

答:

自感传感器有三种类型:变气隙式、变面积式和螺管式。变气隙式灵敏度最高,螺管式灵敏度最低。变气隙式的主要缺点是:非线性严重,为了限制非线性误差,示值范围只能较小;它的自由行程受铁心限制,制造装配困难。变面积式和螺管式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线性,因而示值范围可取大些,自由行程可按需要安排,制造装配也较方便。此外,螺管式与变面积式相比,批量生产中的互换性好。由于具备上述优点,而灵敏度低的问题可在放大电路方面加以解决,因此目前螺管型自感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多。

12、为什么更换自感传感器连接电缆需重新进行校正?

答:

由自感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图4-3-3可见,自感传感器工作时,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纯电感L ,还存在线圈的匝间电容和电缆线分布电容组成的并联寄生电容C 。更换连接电缆后,连接电缆线分布电容的改变会引起并联寄生电容C 的改变,从而导致自感传感器的等效电感改变,因此在更换连接电缆后应重新校正或采用并联电容加以调整。

13、试比较差动自感式传感器与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异同?

答:

差动自感式传感器与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相同点是都有一对对称的线圈铁心和一个共用的活动衔铁,而且也都有变气隙式、变面积式、螺管式三种类型。不同点是,差动自感式传感器的一对对称线圈是作为一对差动自感接入交流电桥或差动脉冲调宽电路,将衔铁位移转换成电压。而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一对对称线圈是作为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此外,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还有初级线圈(差动自感式传感器没有),初级线圈接激励电压,两次级线圈差动连接,将衔铁位移转换成差动输出电压。

14、试说明图4-3-9电路为什么能辨别衔铁移动方向和大小?为什么能调整零点输出电压?

答:

图(a)和图(b)的输出电流为I ab =I 1-I 2,图(c)和图(d)的输出电压为U ab =U ac -U bc 。当衔铁位于零位时,I 1=I 2,U ac =U bc ,故I ab =0,U ab =0;当衔铁位于零位以上时,I 1>I 2,U ac >U bc ,故I ab >0,U ab >0;当衔铁位于零位以下时,I 1

调整图中电位器滑动触点的位置,可以使差动变压器两个次级线圈的电路对称,在衔铁居中即位移为零时,图4-3-9电路输出电流或电压为零。

15、何谓压磁效应?试说明图4-3-13互感型压磁传感器工作原理。

答:

铁磁物质在外界机械力(拉、压、扭)作用下,磁导率发生变化,外力取消后,磁导率复原,这种现象称为“压磁效应”。

图4-3-13为一种常用的互感型压磁传感器。由硅钢片粘叠而成的压磁元件上冲有四个对称的孔,孔1、2的连线与孔3、4的连线相互垂直,孔1、2间绕有初级(激磁)绕组,孔3、4间绕有次级(输出)绕组,在不受力时,铁芯的磁阻在各个方向上是一致的,初级线圈的磁力线对称地分布,不与次级线圈发生交链,因而不能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当传感器受压力F 时,在平行于作用力方向上磁导率减小,磁阻增大,在垂直于作用力方向上磁导率增大,磁阻减小,初级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将重新分布如图4-3-13(c)所示。此时一部分磁力线与次级绕组交链,而产生感应电动势。F 的值越大,交链的磁通量越多,感应电压也越大。感应电压经变换处理后,就可以用来表示被测力F 的数值。

16、当采用涡流传感器测量金属板厚度时,需不需要恒温?为什么?

答:

温度变化时,金属的电阻率 会发生变化,据公式(4-3-44),将使涡流的渗透深度h 随之变化,据公式(4-3-48)可知,这将使透射式涡流传感器接收线圈中的感应电压2U 随温度变化。为了防止温度变化产生的电压变化同金属板厚度变化产生的电压变化相混淆,采用涡流传感器测量金属板厚度时,需要采取恒温措施或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17、涡流式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是什么?它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

其主要优点是可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反射式涡流传感器常用于测量物体位移、距离、振动和转速、温度、应力、硬度等。可做成接近开关、计数器、探伤装置等;还可以判别材质。透射式涡流传感器常用于测量金属板厚度。

18、反射式涡流传感器与透射式涡流传感器有何异同?

答:

相同点:都包含有产生交变磁场的传感器线圈(激励线圈)和置于该线圈附近的金属导体,金属导体内,都产生环状涡流。

不同点:反射式涡流传感器只有一个产生交变磁场的传感器线圈,金属板表面感应的涡流产生的磁场对原激励磁场起抵消削弱作用,从而导致传感器线圈的电感量、阻抗和品质因数都发生变化。而透射式涡流传感器有两个线圈:发射线圈(激励线圈)L 1、接收线圈L 2,分别位于被测金属板的两对侧。金属板表面感应的涡流产生的磁场在接收线圈L 2中产生感应电压,此感应电压与金属板厚度有关。

19、收集一个电冰箱温控电路实例,剖析其工作原理。

答:

下面是日本生产的某电冰箱温控电路。该电冰箱的温控范围L T ~H T 由窗口比较

器的窗口电压L V 和H V 决定。调节电位器P R 可调整L T 。图中t R 为热敏电阻,当温度上升时,t R 减小,T V 升高。当冰箱内温度H T T >时,L H T V V V >>,窗口比较器使RS 触发器的S 端为低电平,R 端为高电平,Q 输出端为高电平,晶体管导通,继电器线圈通电而动作,继电器常开触点闭合,电冰箱压缩机启动制冷。冰箱内温度降低。

当冰箱内温度L T T <时,H L T V V V <<,窗口比较器使RS 触发器的S 端为高电平,R 端为低电平,Q 输出端为低电平,晶体管截止,继电器线圈失电而动作,继电器常开触点复位,电冰箱压缩机停机。

当冰箱内温度H L T T T <<时,H T L V V V <<,窗口比较器使RS 触发器的S 端和R 端均为高电平,RS 触发器保持原状态不变,压缩机继续运转或继续停机。

第5章

1、图5-1-1(a)磁电式传感器与图4-3-1(a)自感式传感器有哪些异同?为什么后者可测量静位移或距离而前者却不能?

答:

相同点:都有线圈和活动衔铁。不同点:图5-1-1(a)磁电式传感器的线圈是绕在永久磁钢上,图4-3-1(a)自感式传感器的线圈是绕在不带磁性的铁心上。自感式传感器的线圈的自感取决于活动衔铁与铁心的距离,磁电式传感器线圈的感应电压取决于活动衔铁的运动速度。当衔铁不动时,气隙磁阻不变化,线圈磁通不变化,线圈就没有感应电压,因此后者可测量静位移或距离而前者却不能。

2、为什么磁电感应式传感器又叫做速度传感器?怎样用它测量运动位移和加速度? 答: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线圈感应电压与线圈磁通对时间的导数成正比,而实现磁通变化有两种方式:活动衔铁相对磁铁振动或转动,线圈相对磁铁振动或转动。这两种方式产生的感应电压都与振动或转动的速度成正比,因此磁电感应式传感器又叫做速度传感器。由图5-1-3可见,在磁电感应式传感器后面接积分电路可以测量位移,后面接微分

电路可以测量加速度。因为位移是速度的积分,而加速度是速度的微分。

3、磁电感应式传感器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答:

磁电感应式传感器有两种类型结构:变磁通式和恒磁通式。相同点:都有线圈、磁铁、活动衔铁。不同点:变磁通式是线圈和永久磁铁(俗称磁钢)均固定不动,与被测物体连接而运动的部分是利用导磁材料制成的动铁心(衔铁),它的运动使气隙和磁路磁阻变化引起磁通变化,而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势,因此变磁通式结构又称变磁阻式结构。在恒磁通式结构中,工作气隙中的磁通恒定,感应电势是由于永久磁铁与线圈之间有相对运动——线圈切割磁力线而产生的。这类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线圈不动,磁铁运动,称为动铁式,另一种是磁铁不动,线圈运动,称为动圈式。

4、用压电式传感器能测量静态和变化缓慢的信号吗?为什么?

答:

不能。因(5-2-23)和(5-2-28)式中ω都不能为零,所以不论采用电压放大还是电荷放大,压电式传感器都不能测量频率太低的被测量,特别是不能测量静态参数(即ω=0),因此压电传感器多用来测量加速度和动态力或压力。

5、为什么压电式传感器多采用电荷放大器而不采用电压放大器?

答:

由(5-2-17)和(5-2-24)式可知,连接电缆电容Cc 改变会引起C 改变,进而引起灵敏度改变,所以当更换传感器连接电缆时必须重新对传感器进行标定,这是采用电压放大器的一个弊端。

由(5-2-28)式可见,在采用电荷放大器的情况下,灵敏度只取决于反馈电容C F ,而与电缆电容Cc 无关,因此在更换电缆或需要使用较长电缆(数百米)时,无需重新校正传感器的灵敏度。

因此,压电式传感器多采用电荷放大器而不采用电压放大器。

6、压电元件的串联与并联分别适用于什么测量场合?

答:

串联使压电传感器时间常数减小,电压灵敏度增大,适用于电压输出、高频信号测量的场合;并联使压电传感器时间常数增大,电荷灵敏度增大,适用于电荷输出、低频信号测量的场合。

7、石英晶体压电式传感器的面积为2

1cm ,厚度为1mm,固定在两金属极板之间,用来测量通过晶体两面力的变化。石英晶体的弹性模量是931010Pa ,电荷灵敏度是2PC/N,相对介电常数是5.1,晶体相对两面间电阻是1410Ω,传感器后接电路的输入电容为20PF ,输入电阻为100M Ω,若所加力F=0.01Sin(310t)N,求:两极板间电压峰-峰值。

解: PF F S C r a 51.41051.410

11011.51085.81234

120=?=?????=?=----δεε,

F PF C C C a i 121051.2451.2451.420-=?=+=+=,

Ω?=>>=610100//i i a i a R R R R R R ,

451

.210101001051.24113

6120=???==∴-RC ω。 ()N t F 310sin 01.0= , 310,01.0==∴ωN F m ,

C PC d F Q m m 121002.002.0201.0-?==?=?=,

ωj C Q U i 0

11+?=??,

926.045.211111220?=??? ??+?=??? ??+?=∴C

Q C Q C Q U m m m m ωω, ()mV V U m 756.010756.0926.010

51.241002.031212

=?=???=∴--- mV U U m m m 511.1756.022=?=?=-

8、压电效应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以石英晶体或压电陶瓷为例说明。

答:

单一应力作用下的压电效应有以下四种类型:

1)纵向压电效应,应力与电荷面垂直,此时压电元件厚度变形。例如石英晶体的d 11, 压电陶瓷的d 33压电效应。

2)横向压电效应,应力与电荷面平行,此时压电元件长度变形,例如石英晶体的d 12, 压电陶瓷的d 31,d 32压电效应,。

3)面切压电效应,电荷面受剪切,例如石英晶体的d 14,d 25压电效应。

4)剪切压电效应,电荷面不受剪切但厚度受剪切,例如压电陶瓷的d 24,d 15, 石英晶体的d 26压电效应,。

在多应力作用下的压电效应,称全压电效应,例如压电陶瓷的纵横向压电效应(体积伸缩压电效应)。

9、有一压电陶瓷晶体长20mm,宽20mm ,厚5mm,其相对介电常数为1200(真空介电常数为8.8531210

-F/m),将它置于液压P=10KPa 的硅油中,试计算其两极板间产生的电压。 解:

根据(5-2-11)式

()()T T d d ??+??-=+=--1212333110190107822σ 31212101010341034???=??=--T ,

V d d

S S C Q U r r a 16.01200

1085.810510101034123

31200=???????=?=?==---εεσεεσ 或 ()F C a 11323

121096.84105102012001085.8----?=?????=。

()C Q 1223

31210136102010101034---?=?????=,

V C Q U a 16.06.849136===∴。 10、试证明热电偶的中间温度定律和标准电极定律。

答:

据(5-3-6)式和定积分性质可知

),()(ln )()(ln )()(ln )(),(),(00000

0T T E dT N N T T e K dT N N T T e K dT N N T T e K T T E T T E AB A T T B B A A T T B B A n A T T B B A n n AB n AB n n =-+-=-+-+-+-=

+???σσσσσσ 中间温度定律证毕。

据(5-3-6)式和对数性质、定积分性质可知

),()(ln )()(ln )()(ln )(),(),(0000000

00T T E dT N N T T e K dT N N T T e K dT N N T T e K T T E T T E AB A T T B B A B T T C C B A T T C C A BC AC =-+-=-----+-=

-???σσσσσσ 11、图5-3- 8中电池E 的极性可否接反?为什么?

答:

不可接反。因为图5-3-8中补偿电桥的电压为),(0T T E U n AB ab =,毫伏表读数为 ),(),(),(),(00T T E T T E T T E U T T E U AB n AB n AB ab n AB O =+=+=

如果电池E 的极性接反,则补偿电桥的电压也会改变极性,即),(0T T E U n AB ab -=,此时),(),(),(),(00T T E T T E T T E U T T E U AB n AB n AB ab n AB O ≠-=+=。

12、将一支灵敏度为0.08mV/℃的热电偶与毫伏表相连,已知接线端温度为50℃,毫伏表读数是60mV,问热电偶热端温度是多少?

解:

由题意可知:n T =50℃,()mV T T E n 60,=,

()mV T T E n n 45008.00,=?=?=灵敏度,

第4章习题答案

书中图4.18是否错了。 G2A 输入控制端 习 题 一、填空题 1. 常用的译码器电路有二-四译码器、二-十进制译码器和三-八译码器。 2. 由发光二极管构成的七段数码管的两种接法分别为共阳极接法和共阴极接法。 3. 在优先编码器中,是优先级别高的编码排斥优先级别低的。 4. 消除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的方法有引入选通脉冲、输出接滤波电容和修改逻辑设计等。 5. 如果对键盘上108个符号进行二进制编码,则至少要7位二进制数码。 6. 一个二进制译码器由n 个输入端,它的输出端最多有2n 个。 二、分析与设计题 1. 写出题图4.1所示电路的输出信号表达式,并说明其功能。 A B Y 题图4.1 解:'')')')'(()')'(((B A AB B A B B A A Y +=+++++= 实现同或功能 2. 分析题图4.2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 解:B A AB AB B AB A Y '')')')'(()')'(((+== 实现异或功能 3. 分析题图 4.3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并判断能否化简,若能,则化简,并修改逻辑设计。 解: C B BC C B C B BC C B BC C AB C B AB C A F ⊕=+=+=++=⊕++='')'''()'''''()'')'()''(( 能化简,化简结果为B 异或C 。 修改逻辑设计如图 B C F

A B Y Z A B C F 题图4.2 题图4.3 4. 用与非门设计一个4变量的多数表决电路。设输出为Y,当输入A、B、C、D有3个或3个以上为1时,输出为1,其他情况输出为0。要求:列出真值表,写出输出逻辑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 解:列真值表 A B C D Y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1 1 1 写出逻辑表达式 )')' ()' ()' ()' ((' ' ' ' BCD ACD ABD ABC ABC ABD ACD BCD ABCD ABCD D ABC CD AB BCD A Y = + + + = + + + + = 画出逻辑电路图如图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解决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2、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是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著. 3、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通常聚类分析分为 Q型聚类和 R型聚类。 4、相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列联表行因素A 和列因素B 的基本分析特征和它们的最优联立表示。 5、因子分析把每个原始变量分解为两部分因素:一部分为公共因子,另一部分为特殊因子。 6、若 () (,), P x N αμα ∑=1,2,3….n且相互独立,则样本均值向量x服从的分布 为_x~N(μ,Σ/n)_。 二、简答 1、简述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概念,并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如此下去直到两组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被选出的线性组合配对称为典型变量,它们的相关系数称为典型相关系数。 2、简述相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相应分析,是指对两个定性变量的多种水平进行分析。设有两组因素A和B,其中因素A包含r个水平,因素B包含c个水平。对这两组因素作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一个rc的二维列联表,记为。要寻求列联表列因素A和行因素B的基本分析特征和最优列联表示。相应分析即是通过列联表的转换,使得因素A

和因素B 具有对等性,从而用相同的因子轴同时描述两个因素各个水平的情况。把两个因素的各个水平的状况同时反映到具有相同坐标轴的因子平面上,从而得到因素A 、B 的联系。 3、简述费希尔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从k 个总体中抽取具有p 个指标的样品观测数据,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构造一个线性判别函数 系数: 确定的原则是使得总体之间区别最大,而使每个总体内部的离差最小。将新样品的p 个指标值代入线性判别函数式中求出 值,然后根据判别一定的规则,就可以判别新的样品属于哪个总体。 5、简述多元统计分析中协差阵检验的步骤 第一,提出待检验的假设 和H1; 第二,给出检验的统计量及其服从的分布; 第三,给定检验水平,查统计量的分布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从而得到否定域; 第四,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统计量的值,看是否落入否定域中,以便对待判假设做出决策(拒绝或接受)。 协差阵的检验 检验0=ΣΣ 0p H =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00p H =≠Σ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第02章习题分析与解答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习题解答 2-1 如题图2-1中(a)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线联结置于光滑的斜面上,若斜面向左方作加速运动,当物体刚脱离斜面时,它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D ) (A) g sin θ (B) g cos θ (C) g tan θ (D) g cot θ 2-2 用水平力F N 把一个物体压着靠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保持静止.当F N 逐渐增大时,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F f 的大小( A ) (A)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B) 随F N 成正比地增大 (C) 开始随F N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 (D) 无法确定 2-3 一段路面水平的公路,转弯处轨道半径为R ,汽车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汽车不至于发生侧向打滑,汽车在该处的行驶速率( C ) (A) 不得小于gR μ (B) 必须等于gR μ (C) 不得大于gR μ (D) 还应由汽车的质量m 决定 2-4 如习题2-4图所示,一物体沿固定圆弧形光滑轨道由静止下滑,在下 滑过程中,则( B ) (A) 它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其速率保持不变 (B) 它受到的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不断增加 (C)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变化,方向永远指向圆心 (D) 它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其速率不断增加 2-5 习题2-5图所示,系统置于以a =1/4 g 的加速度上升的升降机 内,A 、B 两物体质量相同均为m ,A 所在的桌面是水平的,绳子和定滑轮质量均不计,若忽略滑轮轴上和桌面上的摩擦,并不计空气阻力,则绳中张力为( A ) (A) 5/8mg (B) 1/2mg (C) mg (D) 2mg 2-6 对质点组有以下几种说法: (1) 质点组总动量的改变与内力无关; 习题2-4图 A 习题2-5图 B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聚类分析练习题20121105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需要在聚类分析中保序的聚类分析是( )。 A.两步聚类 B.有序聚类 C.系统聚类 D.k-均值聚类 2.在系统聚类中2R 是( )。 A.组内离差平方和除以组间离差平方和 B.组间离差平方和除以组内离差平方和 C.组间离差平方和除以总离差平方和 D.组间均方除以总均方。 3.系统聚类的单调性是指( )。 A.每步并类的距离是单调增的 B.每步并类的距离是单调减的 C.聚类的类数越来越少 D.系统聚类2R 会越来越小 4.以下的系统聚类方法中,哪种系统聚类直接利用了组内的离差平方和。( ) A.最长距离法 B.组间平均连接法 C.组内平均连接法 D.WARD 法 5.以下系统聚类方法中所用的相似性的度量,哪种最不稳健( )。 A.2 1()p ik jk k x x =-∑ B. 1p ik jk k ik jk x x x x =-+∑ C. 21p k =∑ D. 1()()i j i j -'x -x Σx -x 6. 以下系统聚类方法中所用的相似性的度量,哪种考虑了变量间的相关性( )。A.2 1()p ik jk k x x =-∑ B. 1 p ik jk k ik jk x x x x =-+∑ C. 21 p k =∑ D. 1()()i j i j -'x -x Σx -x 7.以下统计量,可以用来刻画分为几类的合理性统计量为( )? A.可决系数或判定系数2R B. G G W P P -

C.()/(1) /() G G W P G P n G -- - D.() G W P W - 8.以下关于聚类分析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A.进行聚类分析的统计数据有关于类的变量 B.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应该进行标准化处理 C.不同的类间距离会产生不同的递推公式 D.递推公式有利于运算速度的提高。D(3)的信息需要D(2)提供。 9.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所要求统计数据的不同是() A.判别分析没有刻画类的变量,聚类分析有该变量 B.聚类分析没有刻画类的变量,判别分析有该变量 C.分析的变量在不同的样品上要有差异 D.要选择与研究目的有关的变量 10.距离判别法所用的距离是() A.马氏距离 B. 欧氏距离 C.绝对值距离 D. 欧氏平方距离 11.在一些条件同时满足的场合,距离判别和贝叶斯判别等价,是以下哪些条件。 () A.正态分布假定 B.等协方差矩阵假定 C.均值相等假定 D.先验概率相等假定 12.常用逐步判别分析选择不了的标准是() A.Λ统计量越小变量的判别贡献更大 B.Λ统计量越大变量的判别贡献更大 C.判定系数越小变量的判别贡献更大 D.判定系数越大变量的判别贡献更大 二、填空题 1、聚类分析是建立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_______________进行科学的分类。 2.Q型聚类法是按_________进行聚类,R型聚类法是按_______进行聚类。 3.Q型聚类相似程度指标常见是、、,而R型聚类相似程度指标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 、。 4.在聚类分析中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或数量级的影响,达到数据间

04第四章_动态分析方法_习题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动态数列:是将某种现象的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统计数列。 2.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3.增长量: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 4.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5.长期趋势:是研究某种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变动的趋势。 6.季节变动:是由自然季节变化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引起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二、埴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时间、指标数值 2.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平均数动态数列,绝对数动态数列,派生。 3.时间数列,时间数列。 4.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各项水平;报告期水平,期间水平。 5.逐期、累计。 6.报告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 7.35.24%。 8.某一固定时期水平,总的发展程度。 9.增长量,基期发展水平;环比增长速度。 10.几何平均法,方程法。 11. V200 11.(205% X 306.8%) -1 13,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14.季节比率。 15,按月(季)平均法 16,若干年、转折点。

17.随机因素和偶然因素。

18. 逐期增长量。 19. 数列的中间位置。 各期的二级增长量。 三、单项选择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O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O 1. ABCD 2. AC 3. AC 4. AC 5. ABD 6. BD 7. AD 8. ACD 9. AB 10. ABCD 1. B 2. B 3.D 4. B 5. B 6. C 7. C 8. D 9. B 10. A 11. A 12. B 13. D 14. B 15. C 多项选择 五、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J”: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X”,并在 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都是通过连续登记的方式取得统计资料的。(X 时点指标是通过一次性 登记方式取得资料 2. 增长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比基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3, 相邻两个时期的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V 4. 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V ) 5.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相邻两个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迪等于环比 发展 速度。(X ) 之比 6. 增长1%的绝对佰可以用增长?量除以增长速度求得,也可以用基期水平除以100求得。 (X ) (增长量除以增长速度)/100 7. 利润指标是总量指标,当发生亏损时指标数值相加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时期指标 数 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无关° ( X ) 8. 平均增长量不是序时平均数,而属于静态平均数的范畴,因为它是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 算求 得的。(X )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第五章

第五章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有何区别 答:即根据一定的判别准则,判定一个样本归属于哪一类。具体而言,设有n 个样本,对每个样本测得p 项指标(变量)的数据,已知每个样本属于k 个类别(或总体)中的某一类,通过找出一个最优的划分,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尽可能地区别开,并判别该样本属于哪个总体。聚类分析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在聚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总体,而是通过一次次的聚类,使相近的样品(或变量)聚合形成总体。通俗来讲,判别分析是在已知有多少类及是什么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是在不知道类的情况下进行分类。 试述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 答:系统聚类的基本思想是:距离相近的样品(或变量)先聚成类,距离相远的后聚成类,过程一直进行下去,每个样品(或变量)总能聚到合适的类中。 对样品和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时, 所构造的统计量分别是什么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构造 答: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时,用距离来测定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因为我们把n 个样本看作p 维空间的n 个点。点之间的距离即可代表样品间的相似度。常用的距离为 (一)闵可夫斯基距离:1/1 ()() p q q ij ik jk k d q X X ==-∑ q 取不同值,分为 (1)绝对距离(1q =) 1 (1)p ij ik jk k d X X ==-∑ (2)欧氏距离(2q =) 21/2 1 (2)() p ij ik jk k d X X ==-∑ (3)切比雪夫距离(q =∞) 1()max ij ik jk k p d X X ≤≤∞=- (二)马氏距离 (三)兰氏距离 对变量的相似性,我们更多地要了解变量的变化趋势或变化方向,因此用相关性进行衡量。 将变量看作p 维空间的向量,一般用 2 1()()()ij i j i j d M -'=--X X ΣX X 11()p ik jk ij k ik jk X X d L p X X =-=+∑

大学物理3第11章习题分析与解答

习 题 解 答 11-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源S 到两缝21S S 、距离相等,则观察屏上中央明纹位于图中O 处。现将光源S 向下移动到示意图中的S '位置,则( ) (A )中央明条纹也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B )中央明条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C )中央明条纹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 (D )中央明条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增大 解 由S 发出的光到达21S S 、的光成相等,它们传到屏上中央O 处,光程差 0=?,形成明纹,当光源由S 向下移动S '时,由S '到达21S S 、的两束光产生了 光程差,为了保持原中央明纹处的光程差为0,它将上移到图中O '处,使得由S '沿21S S 、传到O '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仍为0.而屏上各级明纹位置只是向上平移,因此条纹间距不变。故选B 11-2 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如附图所示,若薄膜厚度为e , 且n 1<n 2,n 3<n 2, λ1为入射光在n 1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的光程为( ) (A )e n 22 (B )1 1222n e n λ- (C )2 2112λn e n - (D )2 2122λn e n - 习题11-2图 解 由于n 1〈n 2,n 3〈n 2,因此光在表面上的反射光有半波损失,下表面的反射光没有半波损失,所以他们的光程差2 22λ-=?e n ,这里λ是光在真空中的波 3 n S S ’ O O ’

长,与1λ的关系是11λλn =。 故选C 11-3 如图所示,两平面玻璃板构成一空气劈尖,一平面单色光垂直入射到劈尖上,当A 板与B 板的夹角θ增大时,干涉图样将发生( )变化 (A )干涉条纹间距增大,并向O 方向移动 (B )干涉条纹间距减小,并向B 方向移动 (C )干涉条纹间距减小,并向O 方向移动 (D )干涉条纹间距增大,并向B 方向移动 解 空气劈尖干涉条纹间距θ λ sin 2n l = ?,劈尖干涉又称为等厚干涉,即k 相同的同一级条纹,无论是明纹还是暗纹,都出现在厚度相同的地方. 当A 板与B 板的夹角θ增大时,△l变小. 和原厚度相同的地方向顶角方向移动,所以干涉条纹向O 方向移动。 故选C 11-4 如图所示的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则在接触点P 处形成的圆斑为( )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习题11-4图 解 牛顿环的明暗纹条件(光线垂直入射0=i ) ??? ??? ? ???=? ??=+=?) (,2,1,0,,2,1,0,2)12(明纹(暗纹)k k k k λλ 在接触点P 处的厚度为零,光经劈尖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后的光程差主要由此处是否有半波损失决定. 当光从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射向光密的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时,反射光有半波损失. 结合本题的条件可知右半部有一次半波损失,所以光程差是2 λ ,右半部暗,左半部有二次半波损失,光程差是零,左半部明。 故选D .162 .A θ B O 习题11-3图

第17章课后题答案

第17章 光的衍射答案 17-2. 衍射的本质是什么?衍射和干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光波的衍射现象是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边缘或孔隙时发生的展衍现象,其实质是由被障碍物或孔隙的边缘限制的波振面上各点发出的子波相互叠加而产生。而干涉则是由同频率、同方向、相位差恒定的两束光波的叠加而成。 17-7. 光栅衍射和单缝衍射有何区别?为何光栅衍射的明条纹特别明亮而暗区很宽? 答:光栅衍射是多光束干涉和单缝衍射的总效果。其明条纹主要取决于多光束干涉,光强与狭缝数成正比,所以明纹很亮;又因为相邻明条纹间有个暗条纹,而且一般较宽,所以实际上在两条明条纹之间形成一片黑暗背景。 17-8. 试指出当衍射光栅常数为下述三种情况时,哪些级次的衍射明条纹缺级?(1)a+b=2a; (2)a+b=3a; (3)a+b=4a. 答:当(1)a+b=2a 时,±2,±4,±6…2k…(k=±1,±2,…)级缺级; 当(2)a+b=3a 时,±3,±6,±9…3k…(k=±1,±2,…)级缺级; 当(3)a+b=4a 时,±4,±8,±12…4k…(k=±1,±2,…)级缺级。 17-9. 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单缝,若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nm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相重合,求前一种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的公式为: 2)12(sin λ θ+=k a 当nm 600=λ时,k=2, ' λλ=时,k=3, 当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nm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相重合时,θ相同,所以有: 2 )132(2600)122(sin ' λθ+?=+?=a 由上式可以解得 nm 6.428'=λ 17-10. 单缝宽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用5000=λ埃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 (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 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f na x λ 2=?,半角宽度为na λ θ1sin -= (1)在空气中,1=n ,所以有 3310100.55.01010.010500022---?=????==?f na x λ m 3310 1 1100.51010.0105000sin sin -----?=??==na λθrad

第四章 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 一、填空题 1.当渗流方向向上,且水头梯度大于临界水头梯度时,会发生流砂现象。 2.渗透系数的数值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地下水的渗透速度越小,颗粒越粗的土,渗透系数数值越大。 3.土体具有被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为土的渗透性或透水性。 4.一般来讲,室内渗透试验有两种,即常水头法和变水头法。 5.渗流破坏主要有流砂和管涌两种基本形式。 6.达西定律只适用于层流的情况,而反映土的透水性的比例系数,称之为土的渗 透系数。 7.出现流砂的水头梯度称临界水头梯度。 8.渗透力是一种体积力。它的大小和水力坡度成正比,作用方向与渗流 方向相一致。 二、名词解释 1.渗流力:水在土中流动时,单位体积土颗粒受到的渗流作用力。 2.流砂:土体在向上动水力作用下,有效应力为零时,颗粒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 3.水力梯度:土中两点的水头差与水流过的距离之比。为单位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4.临界水力梯度:使土开始发生流砂现象的水力梯度。 三、选择题 1.流砂产生的条件为:( D ) (A)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B)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D)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2.饱和重度为20kN/m3的砂土,在临界水头梯度I Cr时,动水力G D大小为:( C )

(A)1 kN/m3(B)2 kN/m3 (C)10 kN/m3 (D)20 kN/m3 3.反应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D )。 (A)不均匀系数(B)相对密实度(C)压缩系数(D)渗透系数 4.下列有关流土与管涌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C )。 (A)发生流土时,水流向上渗流;发生管涌时,水流向下渗流 (B)流土多发生在黏性土中,而管涌多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C)流土属突发性破坏,管涌属渐进式破坏 (D)流土属渗流破坏,管涌不属渗流破坏 5.土透水性的强弱可用土的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D ) (A)压缩系数(B)固结系数(C)压缩模量(D)渗透系数 6.发生在地基中的下列现象,哪一种不属于渗透变形( A ) (A)坑底隆起(B)流土(C)砂沸(D)流砂 7.下属关于渗流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其数值与水力梯度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B)是一种体积力,其量纲与重度的量纲相同 (C)流网中等势线越密集的区域,其渗流力也越大 (D)渗流力的存在对土体稳定总是不利的 8.下列哪一种土样更容易发生流砂( B ) (A)砂砾或粗砂(B)细砂或粉砂(C)粉质黏土(D)黏土 9.成层土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的关系是( A )。(A)>(B)=(C)< 10.在渗流场中某点的渗流力( A )。 (A)随水力梯度增加而增加(B)随水利力梯度增加而减少(C)与水力梯度无关 11.评价下列说法的正误。( D ) ①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土的透水性也越大,土的水力梯度也越大; ②任何一种土,只要水力梯度足够大,就有可能发生流土和管涌; ③土中任一点渗流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点孔隙水总水头的大小; ④渗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水力梯度,还与其方向有关。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0章战略性计划

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一、教学要点 1、战略性计划的主要步骤。 2、远景和使命陈述的主要内容。 3、环境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4、外部一般环境的主要内容。 5、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的基本内容。 6、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 7、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8、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9、影响行业内移动障碍的主要因素。 10、竞争对手分析的基本框架。 11、波特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 12、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 13、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 14、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 15、如何选择目标市场 16、广告定位的基本策略。 17、各种类型战略的概念,及其选择的基本原则。 18、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9、关键名词:战略性计划、远景陈述、使命陈述、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BHAGs、天、地、彼、己、顾客、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目标市场、PEST模型、五力模型、行业现有竞争对手、入侵者、供应商、买方、替代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在位优势、战略群、移动障碍、价值链、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广告定位、总成本领先战略、特色优势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核心能力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主要部分。 3、核心意识形态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构成。 4、市场细分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阶段。 5、_________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 6、韦尔奇提出,公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用概括性的,明确的语言确定_________。 7、企业竞争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 8、行业环境研究主要包括行业竞争结构研究和行业内_________研究。 9、波特认为,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最终利润状况取决于五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构,这五种力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0、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1、根据帕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理论,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项检验。 12、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 13、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答案详解 第十七章 索赔

第十七章索赔 一、思考题 1.简述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争议产生的原因。 答:国际货物买卖中,争议的产生往往是因买卖双方的各自的权利、义务问题而引起的,甚至导致发生仲裁、诉讼等情况。买卖双方发生争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1)卖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例如,不交付货物或虽然交货但所交货物的品质、数量、包装等不符合合同规定。 (2)买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例如,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派船接货、指定承运人、支付货款或开出信用证,无理拒收货物等。 (3)合同中所订条款欠明确。例如,“立即装运”、“即期装运”,在国际贸易中无统一解释,买卖双方对此理解不一致或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各执一词。 2.各国法律对于违约行为的区分方法有哪些区别?对于不同违约行为的违约责任又是如何规定的? 答:(1)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义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同期间内仍未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又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2)英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英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要件”,受损害一方除可要求损害赔偿外,还有权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担保”或“违反随附条件”,受损害一方有权请求违约的一方给予损害赔偿,但不能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中间性条款或无名条款”,违约方应承担的责任须视违约的性质及其后果是否严重而定。 (3)美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美国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以致使另一方无法取得该交易的主要利益,则是“重大违约”。在此情况下,受损害的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如果一方违约,情况较为轻微,并未影响对方在该交易中取得的主要利益,则为“轻微违约”,受损害的一方只能要求损害赔偿,而无权解除合同。 (4)《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 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若一方违反合同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受损害的一方就可以宣告合同无效,同时有权向违约方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如违约的情况尚未达到根本违反合同的程度,则受损害方只能要求损害赔偿而不能宣告合同无效。 3.何谓索赔期限?为什么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索赔条款中通常应规定索赔期限? 答:(1)索赔期限的含义

第四章习题解答63286

第四章 网络层 4-0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4-0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答: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 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4-0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 4-04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和ICMP。 答: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ARP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问题。 ICM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4-05 IP地址分为几类?各如何表示?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分为A、B、C、D、E 5类,商业应用中只用到A、B、C三类。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特点: (1)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其网络号 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由于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这样它才能将 IP 数据报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 IP 地址。 (3)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网络号 net-id 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4-06 试根据IP地址的规定,计算出表4-2中的各项数据。

聚类分析实例分析题(推荐文档)

5.2酿酒葡萄的等级划分 5.2.1葡萄酒的质量分类 由问题1中我们得知,第二组评酒员的的评价结果更为可信,所以我们通过第二组评酒员对于酒的评分做出处理。我们通过excel计算出每位评酒员对每支酒的总分,然后计算出每支酒的10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总的对于这支酒的等级评价。 通过国际酿酒工会对于葡萄酒的分级,以百分制标准评级,总共评出了六个级别(见表5)。 在问题2的计算中,我们求出了各支酒的分数,考虑到所有分数在区间[61.6,81.5]波动,以原等级表分级,结果将会很模糊,不能分得比较清晰。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等级。为此我们重新细化出5个等级,为了方便计算,我们还对等级进行降序数字等级(见表6)。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关于葡萄酒的分级表格(见表7):

考虑到葡萄酒的质量与酿酒葡萄间有比较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保留葡萄酒质量对于酿酒葡萄的影响,先单纯从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对酿酒葡萄进行分类,然后在通过葡萄酒质量对酿酒葡萄质量的优劣进一步进行划分。 5.2.2建立模型 在通过酿酒葡萄的理化指标对酿酒葡萄分类的过程,我们用到了聚类分析方法中的ward 最小方差法,又叫做离差平方和法。 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所谓类,通俗地说,就是指相似元素的集合。为了将样品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品之间关系。这里的最小方差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一个样品看作P 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的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面对现在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元素的分类,连要分成几类都不知道。现在我们将用SAS 系统里面的stepdisc 和cluster 过程完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元素对象的分类问题。 建立数据阵,具体数学表示为: 1111...............m n nm X X X X X ????=?????? (5.2.1) 式中,行向量1(,...,)i i im X x x =表示第i 个样品; 列向量1(,...,)'j j nj X x x =’,表示第j 项指标。(i=1,2,…,n;j=1,2,…m) 接下来我们将要对数据进行变化,以便于我们比较和消除纲量。在此我们用了使用最广范的方法,ward 最小方差法。其中用到了类间距离来进行比较,定义为: 2||||/(1/1/)kl k l k l D X X n n =-+ (5.2.2) Ward 方法并类时总是使得并类导致的类内离差平方和增量最小。 系统聚类数的确定。在聚类分析中,系统聚类最终得到的一个聚类树,如何确定类的个数,这是一个十分困难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分类本身就没有一定标准,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常使用下面几种

第04章习题分析与解答

第四章 流体力学基础习题解答 4-1 关于压强的下列说确的是( )。 A 、压强是矢量; B 、容器液体作用在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流体的重力; C 、静止流体高度差为h 的两点间的压强差为gh P o ρ+; D 、在地球表面一个盛有流体的容器以加速度a 竖直向上运动,则流体深度为h 处的压强为0)(P a g h P ++=ρ。 解:D 4-2 海水的密度为33m /kg 1003.1?=ρ,海平面以下100m 处的压强为( )。 A 、Pa 1011.16?; B 、Pa 1011.15? C 、Pa 1001.16?; D 、Pa 1001.15?。 解:A 4-3 两个半径不同的肥皂泡,用一细导管连通后,肥皂泡将会( )。 A 、两个肥皂泡最终一样大; B 、大泡变大,小泡变小 C 、大泡变小,小泡变大; D 、不能判断。 解:B 4-4 两个完全相同的毛细管,插在两个不同的液体中,两个毛细管( )。 A 、两管液体上升高度相同; B 、两管液体上升高度不同; C 、一个上升,一个下降; D、不能判断。 解:B 4-5 一半径为r 的毛细管,插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设毛细管壁与液体接触角为θ,则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高度为h= ( ) 。(设液体的表面力系数为α) 解:gr h ρθα=cos 2 4-6 如图所示的液面。液面下A 点处压强是( ) 。设弯曲液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液面曲率半径为R,大气压强是0P ,表面力系数是α。 解:R P P α+ =20 4-7 当接触角2πθ< 时,液体( )固体,0=θ时,液体( )固体;当2π θ>时,液体( )固体,πθ=,液体( )固体。 解:润湿,完全润湿,不润湿,完全不润湿。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在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为分析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请你在图17.1-2 的方格中建立有关坐标轴并制定其标度,把表中的数据 在坐标系中描点。 (2)小英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中有一组是 明显错误的,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可能是读取 这组数据时粗心所引起的,分析时需要把它剔除掉。这 是哪组数据? 2. 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凯把 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和电源 连接成了图17.1-3 所示的电路,正准备闭合开关时,旁 边的小兰急忙拦住他,说接线错了。 请你检查一下电路,错在哪里?小兰发现只要改接一根导线就可以,请把接错的那一根导线找出来,打上“×”,再画线把它改到正确的位置上。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课后习题答案 1.(1)图略 (2)“1.2V 0.40A”这组数据跟其他数据的规律完全不同,需要剔除。 2.如图所示 ×

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 1. 一个电熨斗的电阻是80 Ω,接在220 V 的电压上,流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2. 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是10 Ω,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200 mA ,加在这个定值电 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大? 3. 某小灯泡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2.5 V ,用电流表测得此时的电流是300 mA ,此 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是多少? 4. 某同学认为:“由I = U/R 变形可得R = U/I 。这就表明,导体的电阻R 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二节《欧姆定律》课后习题答案 1. 2.75A 2. 2V 3. 8.3Ω 解析:1.根据公式I=R U 2.根据公式U=IR 3.根据公式R = U/I 4.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受温度影响,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公式R = U/I 只是一个电阻的计算式,通过此公式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但不能决定导体电阻的大小,当导体不接入电路时,其阻值不会改变。 第十七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1. 一个小灯泡上标着“ 2.2 V 0.25 A ”,表明这个小灯泡工作时的电 阻是8.8 Ω。图17.3-2 是一位同学为检 验小灯泡的标称电阻是否准确而连接的 实验线路。他的连接有三个错误。请你 指出这三个错误分别错在哪里。应怎样 改成正确的连接? 2. 已知流过一只电阻为242 Ω 的灯泡的电流是0.91 A 。如果在灯泡两端再并联一个电阻为165 Ω 的电烙铁,并联电路的总电流变为多大? 3. 图17.3-3 是用伏安法测量某未知电阻的电路图。 (1)根据电路图将图17.3-4 所示的实物图连接起来; (2)读出图17.3-5 所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3)算出被测电阻本次的测量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