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 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罗琴朱熹与游酢的缘分之深,令人惊叹。
从朱熹一生行迹、经历上分析,与游酢最为相似,并给人感觉或有雷同的偶然,或有效仿的必然。
在闽学的创立中,游酢与朱熹,首尾相呼应,功绩最大,这已经是载入史册的定论。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如果没有游酢携杨时拜师二程、道南福建,就不可能有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
一、互选对方籍贯地为终老地,同享71寿龄:朱熹为什么选择游酢的出生地为终老地,游酢又为什么那么巧合选择的终老地却是朱熹的祖地徽州,这只能解释为游酢与朱熹于生具来的不解之缘。
朱熹,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二、都与长坪村结缘:1、2、三、都与武夷山结缘:1、同选武夷山五曲为授徒讲学之地:把武夷山从一座自然的山,打造成为一座文化之山首先是游酢,我想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如果不是这位被朱熹称为“道南首”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儒游酢钟情于此,而后朱熹跟随,留下“水云寮”、“武夷精舍”等这么多理学遗迹的话,今天的武夷山恐怕很难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是个遗世独立的世界。
南唐先主之弟李良佐摒弃皇家的尊荣,而隐逸武夷山修道独行,是否意味着武夷山足可以与天为徒呢?程门立雪归来之后,游酢同样选择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南渡的存放处。
他在山中构筑了水云寮,让理学与武夷山的水云同居一室,看来理学的心生命也只有溶解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永久性地保存下来。
武夷山水像孕育层出不穷的绿叶一样,孕育了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们。
”(摘自《柔软的时光》)[文献资料]:游酢:(1053~1123年)北宋理学家。
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先生。
建阳县人,幼颖慧,八岁能文。
宋熙宁五年(1072年),他年仅19岁即就任县学教谕。
曾与杨时一道师事程颢、程颐。
元丰六年(1083年)中进士,历官越州、萧山知县,齐州、泉州判官,监察御史等官,为官清明。
元符二年(1099年)致仕后,自河南颍川返回家乡,即卜居于武夷山,筑水云寮于云窝接笋峰下方,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2015.11.21.(永泰)立雪书院“游学文化座谈会”论文]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孔孟并列为圣人,很少人不知。
而游氏从朱熹少年一直到逝世后,在朱熹的几个关键的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却鲜为人知。
比如:朱熹14岁到崇安五夫,他拜的老师除了胡宪、刘子羽、刘子翬三先生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就是姓游的道谦禅师。
比如:敢于冒性命之险在朝阻止罢免朱熹的牛人是名臣游仲鸿;力劝理宗将朱子理学升为官学地位的是当朝宰相游似;促成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联络员是名将游九言。
比如:闽台最早祭祀朱熹传播理学的石井书院创建者是游绛;再比如:作为宋代创胎教之始的贤妻良母的游氏,也就是南宋抗金大臣黄中的母亲,逝世几十年后,朱熹为她撰写墓志。
综上所述,已足够说明朱熹与游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更说明了游氏对朱子理学的开宗、发展、振兴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游氏)道谦是朱熹成圣品德修炼的启蒙老师。
朱熹与佛禅的因缘,是从道谦禅师交往开始,朱熹师事道谦禅师时间长且非同寻常。
道谦禅师,《五夫里志稿·释志》记载:“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
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
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g ǎo),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禅之本意)。
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
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
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
”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
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杨土生)尊师重道爱国恤民高风亮节后世楷模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
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
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
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
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
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
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
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
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敕立“龟山书院”,度宗御书匾额,赐祭田,春秋祭祀。
元至正二十一年诰封吴国公。
明太祖朱元璋令重修将乐龟山书院。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敕建延平道南祠。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圣祖玄烨皇帝亲笔御书“程氏正宗”赐于将乐龟山书院加以褒扬。
先生生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死后极尽殊荣。
杨时墓于1985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在将乐县政府、县政协的关心下成立了“将乐杨时研究会”,并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暨经贸旅游恳亲会。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游良耀)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福建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
16岁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
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
8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
在扶沟,他得程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成为第一个拜二程为师的第一大弟子。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带好友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
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
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
翌年授博士(待次)。
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
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
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
元祐八年(1093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
他再邀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
冬季的一天,游酢携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
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
”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
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
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
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理学家杨时与无锡三大杨氏

理学家杨时与无锡三大杨氏作者杨忆鸿成语典故“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1053-1135)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行可、中立,号龟山,谥文靖,福建将乐人。
他传播理学,是无锡东林书院的创始人。
在无锡讲学长达18年之久,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令人惊奇的是,无锡三大知名杨氏(锡山杨氏、安阳杨氏、鸿山杨氏)虽不同时期迁锡,却都是他的后裔,殊途同归,留下千年佳话。
龟山公杨时属福建道南杨氏,生有五子:杨迪、杨迥、杨遹、杨适、杨造,分为杨时五大房系。
近千年来,杨时后裔遍及福建等南方地区。
无锡这三家以山命名的杨氏都是杨时后裔,据最新报道,鸿山杨氏属杨时长子杨迪第一房系,锡山杨氏与安阳山杨氏属杨时次子杨迥第二房系。
无锡锡山杨氏锡山位于无锡东北部,南临太湖,北通长江。
相传周秦时代产锡而得名,山不大也不高,风景秀丽。
古人喜欢依山傍水,择山而居焉。
锡山杨氏迁锡有九百多年历史,始迁祖杨航(1100-1171),为龟山公杨时之孙,是二房杨迥之子,字悠远,号南符。
杨航从小承受祖训,在家刻苦攻读,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考中进士,初任宣议郎,后升枢密院编修。
后调任常州通判。
他到任后,走访百姓,征求意见,有不利于民的政条一概去除,百姓作歌称颂他。
政务闲暇,他经常到郡学讲课。
任满后,他即上章请求退休。
江苏无锡是其祖父杨时讲学宣道之地,他念及家学渊源,不忍离去,于九百年前,择居于无锡垂庆乡双板桥(今无锡市新区鸿山镇后宅双板桥)。
无锡锡山杨氏族谱齐全,收藏于无锡图书馆,供同宗查阅寻根。
古时族谱保守秘不示人,想寻找源头无异山穷水尽,只得造假,但在族谱开放的今天,已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无锡安阳杨氏与鸿山杨氏的源头都在《锡山杨氏宗谱》内相继找到了,本是一家。
无锡安阳杨氏安阳山又称阳山,位于惠山区西南部,有大阳山、小阳山等四座山丘,因周朝封姬安阳侯于此而统称安阳山。
拔地而起的小丘,景色宜人。
安阳山杨氏是无锡阳山地区乃至锡西最大的望族,迁锡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年的历史,始迁祖杨拯,字济名,号忠二,于元朝末年避难无锡,定居在安阳山西面一公里的杨家村,族谱中杨拯之前失考。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

杨时是什么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杨时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
“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
《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
”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
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
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
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
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
常与张驾、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长进快。
24岁中徐铎榜进士。
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
元丰四年(108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
这时,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
后来,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
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
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
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
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
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最新福建朱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满分答案资料

2014 福建朱子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满分答案1、朱熹出生于哪一年?(A)960 (B) 1010 (C)1130 (D)13802、朱熹出生在福建什么地方?(A)尤溪(B)武夷山 (C)建阳(D)建瓯3、朱熹祖籍徽州。
之后世代居闽,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是谁?(A)朱松 (B)朱在 (C)朱森 (D)朱明4、“考亭学派”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考亭位于何处?(A)建阳(B)浦城(C)泉州(D)上杭5、朱熹的终老地在福建哪里?(A)建瓯 (B)建阳 (C)武夷山 (D)延平6、最能代表朱熹思想的是哪部著作?(A)《四书集注》(B)《楚词集注》(C)《伊洛渊源录》(D)《近思录》7、“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冯友兰(B)任继愈(C)张岱年(D)蔡尚思8、“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是哪一位学者对朱熹的评价?(A)王阳明(B)全祖望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这首诗的标题是?(A)《题西林院壁》(B)《观书有感》(C)《春日》(D)《考亭沧洲》10、1972年毛泽东主席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书是朱熹的什么著作?(A)《楚辞集注》(B)《四书集注》(C)《周易本义》(D)《近思录》11、著名典故成语“程门立雪”讲的是福建哪两位学者求学的故事?(A)朱熹与杨时(B)朱熹与李侗(C)杨时与游酢(D)朱熹与游酢12、朱熹曾经在福建的尤溪、建瓯、建阳、崇安(武夷山)、延平一带居住过,其中在何处居住的时间最长?(A)建瓯(B)建阳(C)崇安(D)延平13、国务院于()年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保护发展朱子文化。
(A)2009 (B)1986 (C)2001 (D)199614、朱熹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是谁?(A)刘子羽(B)刘子翚(C)李侗(D)胡宪15、闽学又称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要是以( 兴起,由此推进中国乃)为代表的新儒家的至东亚社会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
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
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
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
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
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
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
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
(黄进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
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
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
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
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
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
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
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
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
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祭孔子。
二、祭四配。
三、祭十二哲。
祭先贤、先儒。
第一个层次随着等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
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
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
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
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
(来源《中国国学网》)1.1、朱熹从祀孔庙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从学于游酢、杨时的二传弟子胡宪、李侗,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集理学之大成。
是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建立起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理学一直是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理论工具。
元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正月)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从祀于孔庙。
清升为“十二哲”之一。
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
1.2、游酢从祀孔庙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位居四大第子之首的游酢却被不公正的遗忘到1892年,才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
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
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
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
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
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
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
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
倭仁(1804-1871) 晚清大臣,理学家。
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
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
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
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
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倭仁“诱掖后进不倦”。
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
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
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
钦此。
(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光绪十八年宋儒游酢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
1.3、杨时从祀孔庙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
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
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
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
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
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
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
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
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
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七月丁亥,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廷。
(《本纪》。
)《明会要》-清-龙文彬]杨时在明代从祀的历程可以正统十三年、成化元年、弘治八年三次请祀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请祀由福建地方官发起,但未被朝廷重视,事情无果而终。
第二次请祀发起者是浙江蕭山籍学者魏驥,他因在家乡主持兴修湘湖水利,选择以推动湘湖附近“杨长官祠”祀主杨时入祀孔庙的方式,来争取政府对湘湖工程的支持。
魏驥凭籍其个人威望和广泛人脈,促成杨时获得在家乡设专祠祭祀的礼遇,从祀议案因此出現重大进展。
第三次请祀的主导者是福建的地方士人,他們在朝廷执政者支持下,于弘治八年(1495)成功将杨时入祀孔庙。
二、朱熹游酢杨时被列为“理学六君子”从祀周子祠2.1、“理学六君子”提法(词条)的出处:(1)、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学子从者百余人,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
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1238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