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合集下载

长安城——人类史和自然史研究之胜地

长安城——人类史和自然史研究之胜地
一、历史认识 :自然史、人类史的划分
公元 23 - 97 年 , 是古罗马博物学家 大普林尼
收稿日期 :2008 - 01 - 1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06JJD770019) 作者简介 :侯甬坚 (1958 - ) ,男 , 陕西 扶风 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博 士生 导师 。 ※本文系据 2007 - 11 - 10《唐都学刊》编辑部 、西安古都研究会主办的“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增改而成 。 ①专题索引方面有陕西师范大学图书 馆康 万武主 编的《中 国七 大古都 论著 索引》西 安部分 ,陕 西师 范大学 出版 社 ,1998 年 ;北京 大学 荣新 江 、王静所编《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 》《, 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 22 期 ,2003 年 ,第 57 - 86 页 ;日 本中央大学 妹尾达彦所编《唐代 长安 城关 系论 著目 录稿 ( 1911 - 1983 年) 》( 1984 年) 、《隋 唐 长安 城关 系 论著 目录 稿 ( 1911 - 2005 年) 》 ( 2005 年) 等 。
相对于西方 ,东方的土地和民族亦复不小和不 少 ,之间也有许多对外联系 、文化交流和物品贸易活 动 。相比印度 、波斯 ,中国的确太偏东了 。西汉张骞 西行 ,肩负着联系月氏 、切断匈奴右臂的政治军事任 务 ,结果成为西域凿空第一人 。唐代三藏法师西行 , 行至高昌 , 文泰国王诚意挽留 ,法师谢曰“此行不 为供养而来 ,所悲本国法义未周 ,经教少缺 ,怀疑蕴 惑,启访莫 从, 以是 毕命西方 , 请未闻 之旨,
2008 年 3 月 第 24 卷第 2 期
【历史文化研究】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基本古籍1、(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5、(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6、陈尚君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8、(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唐)韩愈撰《顺宗实录》,收入《韩愈文集》;10、(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11、(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3、(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14、(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1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17、(日)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18、(日)池田温等《唐令拾遗补》,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19、黄正建主编《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2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21、(唐)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22、(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23、(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24、(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25、(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6、(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27、(日)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28、(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9、(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30、(唐)林宝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31、(清)赵钺、劳格撰《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3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3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3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5、(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36、(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37、(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8、(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39、(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0、(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42、(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6年;4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4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4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46、(清)曹寅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7、(清)徐松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4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49、(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50、(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5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52、(清)王昶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5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5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合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1992-1996年;55、(日)池田温撰《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56、(日)小田义久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贰、叁),法藏馆,1984、1990、2003年。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

先秦至隋、唐、五代时期官、私藏书研究的新创获聂凌睿;李显志【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104-107)【作者】聂凌睿;李显志【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多年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德弟先生悉心从事中国藏书家的溯源研究,连续推出了《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版)和《秦汉至五代官私藏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两书,补续了著名学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仅收录北宋至晚清藏书家事迹的学术缺憾。

著者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政治学系以及该校古籍与文化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对先秦至五代时期的典籍文化史一直保持着其特有的关注,终于爬梳史料,钩沉索隐,结撰成上述跨越一千五百余年时空的两部新著,代表了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就。

1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陈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分别介绍了私家藏书、藏书家以及藏书家的实践活动,并特意将学术界对于先秦至隋唐五代的藏书家研究情况作一梳理,佐证《考略》一书成书的必要性。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和成功的《序言》,既有相关学术史的内容,又有综述的内容,并说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

全书依据时间先后顺序,系统考述了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400余人的生平事迹,对其藏书及其活动作了详细的考述,并从不同角度作了言简意赅的评介。

400余人的生平事迹和藏书活动,考证起来工程量浩大,在《序言》中,陈先生明确阐释了他考据这些藏书家的依据:“笔者除利用传世文献,如正史、总集、类书、笔记之外,还利用了此前研究藏书史的学者皆未曾用过的墓志史料、考古新发现涉及藏书的史料和传世文献中未顾及者,有赵超编辑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罗新、叶炜合著的《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正文外加附录,构成了该书的主体内容。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17辑目录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1994)—第十四辑(2007)目录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作者】:陈全方主编【形态项】:257 ; 26cm【出版项】:三秦, 1994【ISBN号】:7-80546-811-7 / G268.3-55【原书定价】:$3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发刊辞陕西历史博物馆刊编辑委员会贺信祝辞:贺辞张岂之石兴邦先生贺辞贺《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刊周伟州中国先秦史学会贺信祝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闻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写长歌以贺宋伯胤贺新郎——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创刊而作《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编辑室考古研究:膳夫山鼎与西周年历问题李学勤中国陶俑和唐三彩陈全方法国吉梅博物馆所藏中国商代青铜盘尹盛平释史墙盘铭中的“逖髟”林氵云试论秦与中原诸国陵寝制度的异同马振智法门寺地宫出土琉璃器皿韩伟史学论坛:葵园读史二札武伯纶先生遗作武晓颖整理读《豳风》诗篇兼论公刘迁豳史实及文化斯维至唐代列戟制探析申秦雁长安韦氏宗族述论黄利平唐宋汉朝、石泉县治考吴镇烽简牍与典籍汉简中一封奇怪的信林剑鸣司马迁一家言之界说张大可《史记·日者列传》小察张铭洽《鹖冠子》考辨叶荣唐墓壁画鉴赏李寿墓壁画张鸿修浅谈壁画源流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的艺术成就李域铮唐代中外乐舞交织图——苏思勖墓的乐舞壁画李国珍昭陵唐墓壁画陈志谦文物丛谈“汉三颂”价值论杨培钧从瓦当文字看秦汉习俗及演变——读陈直《摹庐丛著七种·秦汉瓦当概述》札记谭前学中韩间有深远意义的文化交换王世平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乐舞的流行状况晏新志日本国收藏的汉唐珍贵文物魏女勇娥从文献看古代饮茶风尚对茶具色泽的影响胡小丽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精萃韩建武赵峰朱天舒西汉“王许”龟纽银印师小群刻花“乾封泉宝”钱禾古文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法花人物罐乔文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曼生款茗壶王昱东学术博览申国考(日)谷口义介著赵世超译汉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政府的权力(美)陈启云著胡志宏译中国早期的丝织品——比较斯坦因和中国考古学家发现的汉代带花纹丝绸(法)克里沙娜·里布著杨瑾译巴黎吉梅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礼器——角(法)任淑兰(Maud Girard- Geslar)著段萍译随笔·札记树·莲花及其在佛教中的寓意文军法国考古工地见闻党士学文物保护新建博物馆的温湿度问题研究谢伟张群喜浸渗技术对酥解陶器的渗透加固保护郭岚任重远唐墓壁画加固的方法研究罗黎张群喜徐建国博物馆学电脑管理藏品分类法的探讨徐建国感知特征与陈列设计郑雅坤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商品化趋势赵峰韩建武回顾·展望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碑林博物馆李西兴形式与实质感觉与理性——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创作的体会张锦秋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思路李伟浅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备管理张腊梅有朋自远方来——开馆以来重要接待记略王彬书评书讯资料完备考证翔实——《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评介周苏平出版消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作者】:周天游主编【形态项】:354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1995【ISBN号】:7-80546-919-9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史学论坛说《召诰》《洛诰》赵光贤《士冠礼》的礼法与礼仪彭林商代军事制度研究宋镇豪老庄的财富观罗世烈战国时期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刍论黄朴民徐勇《春秋》日食历日校订李仲操《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期新证沈长云秦人多神崇拜及王权影响下的中国宗教张文立论民族迁徙与秦东陵骊山陵的关系及相关问题杨东晨秦人祖先祭祀考述史党社田静大唐长安皇城[台]石尔琪论清代陕西人口的迁徙赵静考古研究由亚箕诸器铭文推论燕齐建国文化斯维至金文召王南征考略尹盛平东周的人口、生态和社会变迁常金仓也谈秦早期都邑犬丘王世平朔字探源[日]成家彻郎著许宏译试说“多生”“百生”与“婚媾” 刘桓从张庄桥汉墓所出铜器看蜀赵两地的文化交流郝良真姜春陕西帝陵概述周魁英刘林西陶灶图案所反映的汉代人民生活陈安利三星堆“饰鸟玉璋”略议史延廷中国史前时期捕鱼工具之演进韩建武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主要畜力交通工具朱天舒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王翰章从文物普查看明清陕西人文历史变迁张在明赵强博物馆学博物馆需要心理学宋伯胤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之我见陈全方博物馆陈列建档工作概论周劲思王昱东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全体系及其管理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卫处浅谈中央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李鸣扶风历代铜镜陈列小记蔡昌林文献与简牍研究《史记·六国年表》校读札记缪文远《鬼谷子》散论刘宝才秦简《为吏之道》与秦统一前后的文化嬗变张铭洽《山海泾》中的“甘木”考辨张维慎壁画研究陕西唐代墓葬壁画李西兴壁画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黄利平文物丛谈陶鬲——高效的传热炊器秦建明赵琴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银花钗申秦雁谭前学两通记载唐代乐舞的珍贵碑石魏女勇娥唐三彩辨伪胡小丽觿的用途及象征意义梁彦民篆书钱文的演变师小群从考古资料看隋唐的五弦琵琶贺达炘唐代两方墓志考汪勃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怀黄桂珍学术博览《西京杂记校注》简评[台]陈文豪秦的起源与文化[日]饭岛武次著晏新志译汉代的思想构架[英]鲁惟一著谭前学译创新中的发展——记英国伯明翰博物馆人类学陈列室翟晓兰编译美国查科峡谷的古代遗存保护张沛心编译随笔、札记佛指舍利巡礼曼谷纪实韩伟前秦冯翊相氏族属辨杨铭成汉政权中的民族成分叶荣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范淑英纪念何正璜先生深切怀念何正璜先生方鄂秦蜡烛和小桥何正璜文物精品两件带“翰林”款的白瓷罐韩建武雪景山水图张梅王端淑山水立幅杨亮书讯、简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三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290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ISBN号】:7-5604-1093-6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五周年贺辞周天游考古研究中国青铜时代金属加工工艺——打锻、锤揲法考察卢连成金文“ 京”即秦之“阿房”说王辉金文札记三则刘桓汉代神车画像王子今唐羽林大将军臧怀亮两方墓志合考曹发展建窑黑釉盏与宋代的斗茶胡小丽试论辽代金银器的分期及特点韩建武唐代妇女常服浅议王彬史学论坛西安古都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张大可论子华子管敏义先秦时期陕北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杨东晨秦帝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张文立秦代的文化政策与秦文化——再谈秦文化的层次性张铭洽秦老人问题浅议薛瑞泽试论秦汉统治者的天地祭祀活动马振智浅论巴蜀地区在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地位叶荣论司马迁对帝王追求长生的实录与批判张强试析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谭前学略论唐代体育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地位董理简牍与典籍《淮南子》与《文子》关系辨析王云度从简牍看秦汉时期的乡与里组织杨剑虹圆仁笔下的“茶” 牛致功释吐鲁番文书中的五道大神贾二强试论云梦秦简《日书》的楚文化色彩史党社《史记》“袒”字注解商榷张维慎馆藏文物丛谈“鼓形器”之时代与用途考核庞雅妮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文物选释师小群韩建武陕西三桥镇出土宋卢士隆墓志万晓凝重幽艳的宣德青花大盘黄桂珍袁耀《汉宫春晓图》赏析杨亮唐绞胎碗吾健唐黑人俑贺达炘元三彩罐含辛唐双狮双鸾纹菱花铜镜岁寒唐蝴蝶纹海棠形银盒含辛晚风独立图董洁唐墓壁画研究唐墓壁画的制作工艺唐昌东说唐墓壁画的史料价值黄利平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唐安公主墓的花鸟壁画李国珍李贤墓《马球图》等三幅壁画赏析李国选学术博览辽宁大凌河流域的商周青铜器[日]广川守著晏新志译中亚银器及其对中国陶瓷器的影响[英]J·罗森夫人著杨瑾译发掘丝绸之路的深处——被称作中国“死亡之海”的沙漠中是否隐藏着早期人类的遗迹?[英]约翰·W·奥尔森著张梅译博物馆应用交互式讲解系统需考虑的几个问题[英]彼得·N·路易斯著翟晓兰译随笔札记中华古训浅议吴枫中国古代的防水织物秦建明郭子仪之父郭敬之事迹考张应超从唐诗看唐代妇女的发式与妆饰晏新志庞雅妮美国孟菲斯《中国皇陵展》见闻申秦雁福冈市博物馆“活动体验室”参观有感沈建康乙亥夏日访台归来写长歌抒怀宋伯胤文物保护谈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操作技术于平陵郭岚张晓梅降尘对彩绘文物颜色影响之探讨杨文宗谢伟光导技术在文物采光及保护中的应用张群喜新建博物馆害虫的防治谢伟博物馆学论陈列的美育功能郑雅坤谈青铜器的陈列富君王桂枝博物馆陈列说明英译浅论范淑英论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李彦平周鼎安博物馆专业档案管理浅谈杨维娟诗词六首李炳武书讯本刊征稿英文要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67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7【ISBN号】:7-5604-1244-0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汉代骨签与汉代工官研究刘庆柱工师文罍考吴镇烽秦兵三戈考王辉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资料看汉代的养猪业杨亮唐代妇女常服的分期与演变王彬唐、宋、辽金银器上的凸纹工艺朱天舒史学论坛西周宗法制度新证王晖试论西周的公族土地所有制陶磊关于吕尚的出身及其被举用史事索隐刘桓西周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徐勇黄朴民战国时秦国中央官制的转变与王权的加强李金学试论秦统一前后的法制建设方针谭前学刘邦身世辨析王云度汉代交际语言考述彭卫论唐代的权相黄利平试析唐代体育繁荣的原因董理中国古代的毒鱼及其与川泽的环境保护张维慎吴大康历史地理研究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道” 周伟洲先秦时期陕西地区古国古城考杨东晨秦甘泉宫地望考曹发展唐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徐卫民两宋汉中山河堰的兴废及其原因冯岁平固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古代长安的西北防卫恰恰民族、宗教史研究义渠族属辨杨铭古代巴蜀诸族同华夏族之关系叶荣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少数民族分布及姓氏韩香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 王亚荣王重阳与全真道的创立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旷世奇珍璀璨玑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特色杨培钧新征集文物丛识韩建武师小群馆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带饰刍议庞雅妮华贵艳丽的粉彩牡丹纹碗黄桂珍西安郊区出土唐韩国信、康氏墓志考述师小群文物丛谈唐代国长公主碑考略王翰章魏女勇娥唐方元瑾墓志铭考释王建荣延安出土的两方明代墓志铭考释姬乃军姬中林说湖南常德出土汉“长沙邸丞”印施谢捷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胡小丽唐代三彩盆和灰陶熏炉刘瑞宋钧窑瓷器与后世仿品尹夏清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中国画概论——为《陕西藏画集》作序张鸿修方鄂秦李寿墓线刻乐舞图与唐代坐、立部伎考述晏新志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戴俊英唐墓壁画临摹材料与技法研究李国选唐朝与新罗国的艺术交流田廷柱中国古代书画鉴赏随谈石头娃学术博览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礼宾图》的有关问题[日]西谷正著马振智译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中国转变期瓷器[俄]塔提亚娜·阿尔波娃著周劲思译海兽葡萄镜与中国之旅[日]胜部明生著汪勃译和平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课题[日]山边昌彦著李彦平李淑艳译随笔札记96’西北专线考察行纪王世平福冈市博物馆现代化讲解咨询服务系统考察纪实徐锡荣荣碛砂藏经影印经过罗宏才文物保护唐墓壁画颜色破坏诸因素探讨单日韦谢伟全封闭式博物馆展厅环境空气监测的探讨张美蓉略谈古代壁画揭取中的保护工作杨文宗埃勒凡蒂内上埃及庙的岩石保护[德]霍斯特·舒著阎敏译博物馆学从文化人类学看博物馆材料宋伯胤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文物搜集与民族学博物馆建设王建民论西北五省区博物馆的优势互补和协作交流刘建安开馆六年来陈列工作的回顾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部文物多媒体光盘(CD-Title)的开发制作刘克宇谢伟摹庐遗诗选注陈直先生遗作周天游选注痛悼林剑鸣先生周天游国失良才吾失友——怀剑鸣张文立附:林剑鸣先生行述补白瓷砖的鼻祖(13)西周璇玑、玉衡(45)秦高奴铜石权(75)隋琉璃、玛瑙围棋子(94)唐女跪拜俑(110)汉绿釉伏羊陶尊(115)隋圆球体玻璃香料瓶(152)碑刻中的三绝(205)唐男跪拜俑(161)唐圆雕玉立人(180)唐带护背铜镜(196)唐鎏金铜药师佛立像(205)书讯(203、225、233、277)唐银力士造像(283)北宋达摩渡海镜(297)唐彩绘陶罗汉像(305)宋彩绘俑首(321)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95 ; 26cm【出版项】: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ISBN号】:7-5604-1352-8 / G268.3-55【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庄子·杂篇》竹简及有关问题李学勤考古研究咸阳塔儿坡新出陶文补读王辉关中西部出土商代铜器及相关问题——兼论益家堡一期的文化性质高西省秦币考略何清谷秦信宫考——试论秦封泥出土地的性质刘瑞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王云度“黄”非“珩”之本字韩建识延安市出土的唐代画像砖姬乃军王沛袁继民史学论坛秦对传统文化整合的启示张文立试论春秋战国秦文化的走向黄留珠秦代“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张铭洽秦始皇造铸“金人十二”之谜王子今秦宫廷乐舞考论田静史党社论汉文化的渊源刘洁论两汉时期关中农业经济区的兴衰杨振红试说隋唐关中本位政策马驰简牍与典籍研究关于包山楚简中的四个地名史杰鹏《吕氏春秋》:百科全书式的宫廷教科书卢鹰《汉书新证》征引新史料析论——民国以来的汉代新史料与史学研究举隅[台]陈文豪历史地理研究古都与“丝绸之路”的研究要走出误区——兼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王世平秦甘泉宫所在位置辨徐卫民秦都咸阳新论杨东晨民族·宗教史研究论先秦天神—山岳文化圈王晖佛教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神风貌方光华《维摩诘经》与唐代佛教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图》文军景教碑出土于大崇仁寺郗琳清代陕北地区民间信仰初探秦燕馆藏文物精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泥佛像综述周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三批出土玉器贺达炘韩建武罕见的明正统青花缠枝莲大缸黄桂珍馆藏银元辨伪师小群文物丛谈对仰韶时期尖底器的再认识赵宇共西安附近宗教石刻综述李域铮试论摩崖石刻“衮雪”的时代及书者王彬唐“乐舞俑”考辨董理唐墓壁画·艺术史研究大唐墓室壁画艺术——《中华文物精粹·壁画卷》序唐昌东李国珍谈唐代帝王的狩猎活动——兼谈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申秦雁唐代墓室壁画之研究李国选唐墓壁画中所见的建筑翟晓岚学术博览銮(车銮)考[日]网干善教著汪勃译远东地区发现的西亚玻璃综述[美]艾伦·约翰斯顿·莱赢著杨瑾译关于沃特斯艺术馆所藏中国漆木佛像的技术研究报告[美]Donna K. Strahan 著王昱东译随笔·札记先秦时期的焊接技术徐建国唐德宗放归驯象地点考辨王元林《清代名人轶事》所反映的鞭、杖、笞之罚张维慎文物保护唐墓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谢伟宝鸡戴家湾古墓发掘中微型考古及发掘器物的保护修复詹长法杨文宗周萍博物馆学衔华佩实雅俗共赏——《唐代金银器大观》陈列形式设计研究王有庆多媒体导游展示系统的研究实践与思考徐锡荣博物馆与Internet 邵小龙书评史学“多重证法”的典范之作——读斯维至《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王辉《先秦民族与文化》序(摘要)陈连开附录陕西考古学论文索引(1994~1995)楼宇栋书讯·简讯补白镀金嵌宝观音(8)杜虎符(21)鸠摩罗什及葬舌塔(49)彩绘雁鱼铜灯(218)素面带把银杯(229)鎏金春秋人物纹三足银罐(236)绿度母(271)三彩女立俑(284)骨雕人头像(303)群策群力,推动我馆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328)吉祥天女(346)藏式塔(351)十一面观音(362)汉代的麟趾金与马蹄金(372)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82【出版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ISBN号】:7-5419-7742-X / 37.773087/S150/6/003771【原书定价】:¥5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学科: 丛刊)突出优势办出特色——设立唐墓壁画馆的可行与构想…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冯庚武考古研究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尹盛平秦史三题王辉由汉阳陵冥币谈古代的瘗钱葬制王学理汉代画像中的钱纹图案王子今北赵晋侯墓群与昭穆墓位彭林中国兽面纹砖瓦的形成与发展汪勃谈陕西商代文化的表现巩文老官台文化命名刍议净毓民周春茂史学研究周代同姓不婚礼俗的成因新探王晖司马迁的史学意识简论张文立谈秦汉之际的文化整合张铭洽论汉代的人口、耕地与基本经济区杨振红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主要思潮简论田旭东武则天晚年驾临长安考析赵文润唐代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原因董理典籍·简牍·墓志论曾子对孔子道德论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罗新慧论《淮南子》的察人之道张维慎乾陵新出唐豆卢钦望墓碑考释杨希义刘向阳《唐壮武将军守左威卫大将军兼五原太守郭英奇墓志》初探李慧历史地理研究论汉都长安城对秦都咸阳的继承和发展杨东晨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徐卫民简论秦汉以前宝鸡渭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霍彦儒论清代陕西人口再生产及其结果与教训赵静民族·宗教史研究藏传佛教泥造像“擦擦” 周越北魏经略仇池的几个问题杨铭从《古兰经》看穆斯林社会妇女的地位文军南朝僧官制度初探魏琪仙游寺法王塔的时代风格及地宫瘗埋舍利制度林通雁从陕西的道教碑石史料看成吉思汗与全真道的关系张应超馆藏文物精品“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考王昱东陕西出土的唐代黑人俑韩建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宋元明陶俑精选胡小丽姜涛军持浅淡——从馆藏两件器物定名谈起张沛心文物丛谈甘泉出土秧歌舞画像砖浅议姬乃军流散在日本国的一口唐代铜钟魏女勇娥秦王府出土的干支年款青花瓷刘恒武张沛心美国印第安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杨瑾王锐唐墓壁画研究对懿德太子墓“宫女图”的一点看法申秦雁周柏龄长乐公主墓壁画《瑞云车马送行图》琐谈邹规划张晓阳石墨影作木构间的树石——懿德太子墓与章怀太子墓壁画的比较研究杨效俊论唐墓壁画的艺术风格李国选学术博览唐高宗时期的中枢格局[韩]任大熙著蒋菲菲译唐代波斯基督教会向中国的扩展[奥]霍夫力著侯昕译和同开王尔铸造之变迁[日]石川谆著晏新志师小群译佛传艺术沿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日]宫治昭著庞雅妮译随笔·札记颜真卿与长安王翰章也谈“东方维纳斯” 王世平清末民初石门拓工、拓技与拓本传销诸事罗宏才浅谈代笔书画石头娃汉代农业技术上的代田法和区田法叶荣拓印略说李文英文物保护文化骨片沉积物的清除单暐张群喜王和平金银器文物上铜锈产生的原因、机理及处理方法探讨罗黎文物库房的环境质量监测与文物保护张美蓉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壁画霉菌及环境霉菌调查研究谢伟张星群博物馆学浅淡实物材料与实物教育宋伯胤《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形式设计及艺术特色韦纯学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控系统的能量管理李鸣试探唐墓壁画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万晓浅谈运动镜头在文物摄影中的运用和体会刘万虹书评考古学的文化新境——读李学勤先生《比较考古学随笔》王子今陕西文物工作的新成就——《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问世马振智书讯补白1、新城公主墓壁画顾盼、捧物二侍女图(19)2、“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脊瓦(42) 3 、宋代罗汉(52)4、新城公主墓壁高髻侍女图(64)5、“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瓦当(77)6、“华仓”瓦当(103)7、鎏金铜蚕(110)8、凤鸟云纹瓦当(126)9、“永隆”瓦当(140)10、新城公主墓壁画顷心交谈二侍女图(145)11、黄爱庐兰竹(159)12、唐代石刻(180)13 、张崟山水图轴(185)14、彩绘陶囷(190)15、云鹤纹瓦当(199)16、吴岱观山水图轴(216)17、“棫阳”瓦当(250)18、“泱茫无垠”瓦当(270)19、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秉烛二侍女图(277)20、“折风阙当”瓦当(284)21、新城公主墓壁画侍女图(297)22、唐千秋云龙纹镜(313)23、新城公主墓壁画起舞驻足二侍女图(320)24、“延年益寿”瓦当(354)25、西夏雕像石座(365)26、绿陶烤炉(375)27、黄河淹没区的北宋墓壁画(379)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七辑【作者】: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编【形态项】:376 ; 26cm【出版项】:三秦出版社, 2000【ISBN号】:7-80628-461-3 / G268.3-55【原书定价】:CNY60.00【主题词】:历史博物馆(地点: 陕西省学科: 丛刊)·考古研究·周原的非姬姓家族与虢氏家族曹玮。

【免费下载】古典文献学书目

【免费下载】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

隋唐史书目基本古籍1、(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5、(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6、陈尚君撰《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宋)司马光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年;8、(唐)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唐)韩愈撰《顺宗实录》,收入《韩愈文集》;10、(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11、(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3、(唐)萧嵩等撰《大唐开元礼》,民族出版社,2000年;14、(唐)王泾撰《大唐郊祀录》,民族出版社,2000年;1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17、(日)仁井田陞撰《唐令拾遗》,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18、(日)池田温等《唐令拾遗补》,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19、黄正建主编《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2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21、(唐)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22、(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23、(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黄永年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24、(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25、(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6、(唐)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27、(日)元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28、(日)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9、(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30、(唐)林宝撰《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31、(清)赵钺、劳格撰《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32、(清)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33、(唐)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34、(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5、(唐)张鷟著《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36、(唐)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58年;37、(唐)李肇撰《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8、(唐)刘肃撰《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39、(唐)赵璘撰《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0、(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4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60年;42、(五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中华书局,2006年;43、(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2年;4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45、(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46、(清)曹寅待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7、(清)徐松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4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49、(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50、(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5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52、(清)王昶撰《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5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54、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合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1—10册,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1992-1996年;55、(日)池田温撰《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56、(日)小田义久主编《大谷文书集成》(壹、贰、叁),法藏馆,1984、1990、2003年。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9辑)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9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 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张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

海内外唐史研究情况概览一、中国大陆1、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陈寅恪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史余审》,中华书局2004年版。

姜伯勤:敦煌文献、西域研究王承文:道教研究武汉大学唐长孺:《唐长孺文集》陈仲安:《汉唐职官制度研究》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冻国栋:唐代经济史魏斌:唐代大赦文书研究北京大学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王永兴:制度史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张广达:西域研究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长安学、敦煌学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陆扬:《从西川和浙西事件论元和政治格局的形成》《唐研究》第8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李斌城:《唐代文化》、黄正建:制度、天圣令吴丽娱:制度、礼的研究吴玉贵:突厥研究、唐书辑校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唐代制度史略论稿》雷闻:制度、宗教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历史地理黄永年:《六至九世纪政治史》、版本学牛致功:《唐高祖传》赵文润:《武则天传》、文化史胡戟:《武则天本传》、《隋炀帝的真相》马驰:《唐代蕃将》、民族史研究杜文玉:《狄仁杰评传》、制度、宦官研究、五代十国研究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版本学王双怀:《武则天传》、历史地理、文化史于庚哲:医疗史研究厦门大学主要是在经济史研究韩国磐、郑学檬、杨际平、陈明光、鲁西奇:历史地理,侧重于汉水流域清华大学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唐代官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首都师范大学宁可:经济史研究郝春文:敦煌文献北京师范大学宁欣:制度、经济、城市史中国人民大学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王静:长安学、制度史复旦大学韩昇:《隋文帝传》、余欣:敦煌学孙英刚:政治史、宗教研究朱溢:礼制研究仇鹿鸣:政治史、墓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牟发松:经济史、墓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严耀中:佛教浙江大学卢向前:敦煌文献、经济史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王仲荦:《隋唐五代史》辽宁大学任爽:五代十国研究、礼制研究兰州大学郑炳林:敦煌文献冯培红:敦煌文献、地方制度研究2、学术刊物: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唐史论丛3、学会:中国唐史学会(前身中国唐史研究会)1980年春,武汉大学唐长孺教授在赴成都开会途中,路经西安下榻于西北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荣新江王静编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

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

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

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

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

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

(2003年10月16日)A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26—81。

——,唐宋时代の国都の时间と生活,《月刊百科》1:1,1983,18—21。

——,五代·宋初における长安とその周边——广慈禅院庄地碑の分析を通して——,堀川哲男编《昭和五九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5;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32。

——,唐代京兆府の户口推移,唐代史研究会编《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533-566;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21。

——,唐代东渭桥と东渭桥仓,《京都大学教养部人文》32,1986,1-31。

——,唐代关内道の城郭规模と构造——畿内の边境化との关连を中心にして——,谷川道(昭和六三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雄编《中国边境社会の历史的研究》198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155—180。

——,《中国の城郭都市——殷周かり明清まで》,东京中央公论社,1991。

——(译注),《唐两京城坊考》,东京平凡社,1994。

——,唐代府兵制の一考察——折冲府の武官职の分析を通し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出版会,1995,173-215。

——,判を通してみた唐代の都城管理,《古代の日本と古代文化》,学生社,1997,67-80。

——,唐代府兵制の再检讨——折冲府の历史地理的检讨,《东洋史研究》56:3,1997,61-89。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

——,唐代京兆府·河南府乡里村考,《东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163-190。

——,隋唐长安城の都市计画上での中轴线に关する一试论,《唐代史研究》3,2000,4—18。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6,2000,337—352。

——,西安隋唐圜丘的考古发现,《文物天地》2001:1,7—10。

——,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6—515。

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人文杂志》1984:4,102—107、111。

B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台北华世出版社,1991。

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新发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保全,唐重修内侍省碑出土记,《考古与文物》1983:4,38—44。

——,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修整,《考古》1985:1,42—47。

——,大雁塔级数考,《文博》1985:6,34—36。

Barrett, T.,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Capital”, Paper presented to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April 18-20, 2002.北村優季,日唐都城比較制度試論,池田温編《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京東方書店,1992,307-331。

——,书评:妹尾达彦著《长安の都市计画》,《唐代史研究》6,2003,145—151。

毕化,唐代权贵多营私宅,《中国史研究》1983:3,167。

伯希和,冯承均译,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35。

布目潮沨,唐代长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115-124。

——,唐代前半期长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观化,《中国の都市と农村》,东京汲古书院,1992,203—234。

布目潮沨、山口修,《花ひらく长安》,集英社,1968。

C曹尔琴,唐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1981:2,83—88。

——,唐长安街道名称的解释,《地名知识》1981:4、5。

——,九衢风景尽争新——从唐诗看唐代长安街道,《百科知识》1982:3。

——,唐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学林漫录》9,1983,148—168。

——,说唐长安的青门,《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0—385;《学林漫录》7,1984,102—111。

——,唐长安的寺观及其有关文化,《中国古都研究》[1],1985,144—168。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唐史论丛》1,1988。

——,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唐史论丛》2,1987,118—136。

——,长安黄渠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53—66。

——,唐代长安的酒,《唐都学刊》1990:2,1—10。

——,唐长安章敬寺的位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147—150。

——,唐长安的球戏,《中国古都研究》7,1991,72—88。

——,唐代长安的丝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19—136。

——,唐长安与黄土原的利用,《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23—241。

——,唐长安住宅分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65—81。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9,1947,545—580;《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709-752。

柴晚秋,唐都长安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西北大学学报》1991:1,110—111。

长岛健,唐の长安,井上靖、宫川寅雄编《中国の美术と考古——新发掘报告》,六兴出版,1977,216—232。

长广敏雄,长安の寺塔と壁画(隋朝篇),《美术史》2,1950。

苌岚,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考古与文物》2001:1,60—64。

常青,洛阳龙门石窟与长安佛教的关系,《佛学研究》,1998,197—204。

——,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10-219。

常腾蛟、吕家新,唐长安坊里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考古与文物》1992:5,98—109。

畅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2,93—95。

——,《青龙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慈恩寺与唯识宗,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编《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30—43。

晁华山,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出土金铤,《文物》1981:4,56—57。

车宝仁,杜甫长安故居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3,20—33。

——,杜甫唐都故居考,《唐都学刊》1999:3,41—45、104。

陈安利,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综述,《文博》1999:5,65—68。

陈峰、金城,唐长安立都之缘,《华夏文化》1997:2,58—59。

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帐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16—343。

——,关尾史郎译,长安、洛阳よりトウルファンに将来された文书につぃて,《东洋学报》72,1991,65—93。

陈家麟,长安的崛起,《历史知识》1984:5。

陈剑南,唐代的进奏院与四方馆《秘书》1999:12,36。

陈静,唐长安西明寺勾沉,《宗教研究论集》,1994。

]陈良伟,隋唐两京城门基本类型及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18—505。

陈明达,读《唐长安大明宫》后,《考古》1960:3,52—54。

陈启昭,唐代长安的金融业,《陕西金融》1991:8。

陈尚君,晏殊《类要》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3-336。

陈喜波、李小波,中国古代城市的天文学思想,《文物世界》2001:1,61—64。

陈显昌,唐代长安通往渤海的交通要道,《学习与探索》1983:2,134—137。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陈直,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现代佛学》1963:3,42—47。

陈忠凯,唐代的长安城与丝绸之路,《文博》1992:2,66—71。

——,唐长安城坊里宅第的有序分布,《碑林集刊》7,2001,166—174。

——,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文博》2001:1,71—76。

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4,42—47。

陈子怡,《校正〈两京新记〉》(西京筹备委员会丛刊之二),西安和记印书馆,1936。

陈尊祥,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考,《陕西金融》1984: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的研究,《中国钱币》1984:3,30—32。

程蔷,唐人饮食习俗与长安饮食业,《民俗曲艺》111,1998,171—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