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基于国内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和中国实际情况的思考,将国内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从区域特色农业概念、理论、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等角度展开述评,试图找出研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的角度,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从而促使我国区域特色农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区域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农业竞争逐步演化为农业核心区域的竞争。各国或地区都在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格局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着力构筑本地的区域农业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农业作为地域差异最为显著的产业,通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成为新阶段统筹区域发展关注的重中之重。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特色农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并兴起于发达国家。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展了对特色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而使特色农业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由于各国的条件、特点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的名称、形式及研究重点也不同,有的称农业区划,有的称农业专业化地带,有

的称农业景观区划。

目前,国外特色农业的研究更多是从理论角度探讨,涉及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尤其以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约翰·梅尔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革理论为代表,涉及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一优势理论、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而且每一类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当前,国外关于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侧重于特色农业区域划分、区域发展规划方法、区域调控政策研究等方面,并提出了农业区域统筹理念。但缺乏从实证分析中归纳规律,总结经验,缺乏剖析区域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行规律,并对影响区域政策制订与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2.国内学术界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

中国对特色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多年来,中国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已经探索总结了许多成果,如,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的科技型农业;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马山生态农园的休闲都市型农业;上海浦东农业开发区的孙桥设施型农业等,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理论探讨和实践对于促进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l)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刘志民等(2002)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涉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等;每一类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

颜合洪(2001)认为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应有适宜的生态区域;在依据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农业区划中,特色农业区划,一首先应有最适宜和适宜的生态区域,以利其形成和持续发展。

泛刘彬,张明举(2003)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出发,认为特色农业的发展,不能只强调资源优势,而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竟争优势。

程计则,张京社等(2002)认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认为规模与市场是构成特色产业的两个重要标志,而连接这二者的纽带就是名牌产品;并认为名牌产品就其所具有的市场优势而言是一种特色产品。只有立足优势农业产业,不断拓展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终才能实现由农业特色产品向名牌产品的发展,最终形成特色农业产业。

(2)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吕火明(2002)认为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按其生产的对象;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按其要素构成的重点等。

伍建平(2001)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认为特色农业大致有果蔬农业、绿色食品农业、草地牧业、种籽农业、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业、花卉业、特种养殖业、野生动植物驯化种养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十种类型;并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并无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各地根据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加工技术等选择特色农业发

展道路。

程计则,张京社等(2002)提出了县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依托科技创名特品牌发展模式,即不断改造改良地方传统品种,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潜力大的传统地方特产,择优发展,重点培育,形成规模;二是产业化外向型发展模式,即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市场,调活农产品流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势产品;依托资源,发展特色项目。二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立足当地自然优势,以开发天然纯正的品牌农场品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张华(2009)依据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将特色农业划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型、市场主导型和加工业带动型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开发型以农产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为基础,带动市场和加工业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市场主导型以专业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为主线,通过专业市场的推动或拉动,形成专业市场特色农业或销售体系企业群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加工工业带动型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培育龙头企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并向前、向后延伸,形成集工贸为一体的产业经济体系,从而带动区域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

(3)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颜合洪(2001)认为一是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选定发展目标;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三是搞好产后加工转化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强科学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

刘修礼(2002)认为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各地优势来发展特色农业;二是要典型引路,基地固本,要研究分析其生产技术规程、生长生理特征,才能形成发展规模;三是要执行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走资源产业化之路,依托当地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延续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值性;四是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邹冬生(2001)认为特色农业的集中体现是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因而,特色农业的发展既要依托特色产业的开发,又必须有特色资源的保障和特色技术的支撑。为此,一是要优化区域化布局,根据不同区域总体资源优势进行主导产业布局,并配置产品品种;二是要产业化经营,围绕当地农业主一导产业和主体产品,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三是集约化生产,要依靠优良生物品种的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应用、生产资料的有效投入和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伍建平、谷树忠等(2001)认为特色农业要本着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科技支撑、信息保障、动态优化的原则,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发展龙头企业;要培育企业与农户间稳定可靠关系;要优先发展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4)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2001)对闽东南特色农业建设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宏观角度上建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闽东南地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