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

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学校在放假前给我们骨干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当代认知心理学》,并做交流。这本书确实挺难看的,我的看的时候圈圈画画还是觉得糊涂,干脆用电脑取代笔来做个读书笔记的摘抄与总结,给自己列个清新的提纲,也好资源共享,希望能帮到其他的人来了解这本书。

一、序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本书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在结构体系上,力求兼容并蓄。

2、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3、在文献资料的选取上,力求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认知科学。

一、认识心理学的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Neisser)出版了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他在书中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经感觉输入的转换、加工、存储、恢复、提取与使用的过程,他把认知心理学划分为视认知、听认知和记忆与思维高层次心理过程三部分。

2、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里事件,、心里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3、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4、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信息在人脑中的流动过程,从感知信息开始直到最终做出行为结束。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这种理解把认知活动看作是人脑对符号的操纵与处理的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这种理解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以上三种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

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也存在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4、信息加工去向的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有:

首先,是对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域的扩大。

其次,是从心理物理函数的手机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最后是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对个案的研究。

(二)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1、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维持生存的系统,它涉及到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另一个是认知的系统,它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2、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即元认知系统。

3、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

第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构建、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图式之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

第六,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监控认知,即元认知,是由弗拉威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其涵义是“认知的认知”,是指个体具有“知道”与“使用”自己“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能力。

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可以采取哪种认知策略;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二、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主张,科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2)铁钦纳受冯特的影响并继承了他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科学的对象都是“经验”。产生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3)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冯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和心理活动,他主张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或行为。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放弃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4)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内,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他提出中介变量的公式:B=f(S、P、H、T、A)公式中B表示行为变量,S、P、H、T、A表示实验变量,其中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 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

(5)赫尔和许多心理学家都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如思维、记忆、问题解决和语言等领域。这样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领域中的重要观点。

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内部经历长期矛盾、冲突与探索后所孕育的结果。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1)、1967年,奈赛尔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是语言学、通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理论的出现,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上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信息。信息论的奠基人是数学家申农,他在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字理论》中,提出了电话、电报这类通讯装置能在一定条件下把信息传递出去的思想。

认知心理学从申农的通许科学理论中引入了以下概念: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连续的过程和平行的过程)。总之,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给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用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的概念与术语,而且也引导了心理学着重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认知心理学学生练习

1.按照特征整合理论(B) A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特征登记和整合都需要注意D特征登记和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2.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D A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B跨通道启动技术C眼动记录技术D双耳分听技术3.大量研究表明,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语义水平,这方面的证据支持A A过滤器理论B衰减作用理论C晚期选择理论D特征整合理论 4.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C) A.猫能捉老鼠B.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打网球的知识D.两天前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 5、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的速度大约为每秒C A.50度 B.60度C。53度D。80度 6、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 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 C 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 7、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时,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A 减法反应时实验 B 开窗实验 C 加法反应时实验 D 扫描实验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种知觉加工叫做:A A 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 9. 根据( C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 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 10、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A A.特征鬼B映像鬼C决策鬼D认知鬼 11、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A )最先设计出来的实验范式。 A 唐德斯(Donders) B 斯滕伯格Sternberg C 波斯纳Posner D 汉密尔顿(Hammilton) 12.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C A 逆向工作B简化工作C 手段-目的的分析D 算法 13、双重记忆模型中的双重记忆是指:C A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C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14. 双作业任务可以用来研究:A A 工作记忆 B 命题检验 C 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 15.。下面的四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是(D) A.PET扫描技术B.fMRI技术C.ERP技术D.单细胞记录技术 16、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 A ) 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 17、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D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认知心理学重点

一、基本概念 1.问题解决: 2. Greeno区分出哪些重要的问题类型?()(多选) A 演绎推理问题 B 归纳结构问题 C 排列问题 D 操作问题 E 转换问题 3.下列学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 A 原理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言语联想学习 D概念学习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Anderson(1980)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从大的范围来说,问题解决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多选) A 问题表征 B 选择算子 C 应用算子 D 转换问题空间 E 评价当前状态 2.问题表征是() A问题的语言表述B问题在脑中呈现的方式C问题条件的呈现D问题目标的呈现3.当要求人用火柴、盒子和图钉将蜡烛附在墙上,如果将一个空盒子呈现给被试,其结果就会优于呈现盛着东西如图钉的盒子,因为两种情况下的()不同。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下列关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算法策略通常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比较费时费力。 B启发式策略不一定能保证问题解决 C算法策略通常优于启发式策略 D爬山法是一种算法策略。 2.人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这是()。 A手段——目的分析B理想搜索C爬山法D算法式 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A算法B手段——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A逆向搜索法B爬山法C手段——目的分析D算法式 5.在问题解决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是()。A算法B逆向搜索法C手段——目的分析D爬山法 五、综合题 1.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章长时记忆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 2、能对相关的几种模型进行简要评述。 二、主要内容分解及试题(知识点、考察层次、考题) (一)、长时记忆的分类 1、(1)、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识记和理解和综合)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填空 1.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塞)尔Neisser出版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时序性、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心理资源分配的观点。 3.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是以平行加工(并行)的方式进行的。 4.随着外界物理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系统内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叫频率编码。 5.在差别感觉阈限研究中表明,最小可觉差与刺激强度之比在中等刺激强度时是有意义的。 6.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其最高的加工水平是对这个刺激信息的意义进行精细加工或语义加工,即从刺激信息中抽取出意义的过程。 7.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8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听觉代码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9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 10. 在进行自由回忆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是按种类回忆起来而不是按词表中呈现的顺序来回忆,这种现象叫做词汇类聚现象。 11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最早提出来的。 12 .言语触接是指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成语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接触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它的词形到词义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媒介作用。 13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相当于认识。狭义的认知相当于记忆。 1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范式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加工范式,另一个是联结主义范式。 1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6.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17.问题解决空间包括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解读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一个客体通常可以由多个维量构成,特征便是这些维量的特定的值,而客体则是多维量特征的结合。在认知过程中,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进行的,以平行加工的方式进行;而对客体的辩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的参与,以系列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黏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注:(1)集中性注意是指同时向被试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而只要求对其中一个作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弄清楚人类怎样有效地选择某些输入刺激,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以及研究选择过程的性质和未被注意刺激的情况。 (2)分配性注意是指同时呈现至少两个刺激,且要求注意所有输入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情况。对它的研究可提供关于个体加工局限性的有价值信息,并有助于理解注意机制以及注意容量。 5.鬼域模型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塞尔弗里奇在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识别模式有四个阶段和层次。这四个阶段分别由一群有不同功能的“映像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 学生接受知识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构造出一 个内在的结构或图式,用以吸收、接纳和解释新信息,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在合作的 社会性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因此,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任何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相联系的,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及生活环境、课堂中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 性作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会受到不同途径影响。 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而不断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 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使教学在开始时能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然后帮助他们建构和联结新信息。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战性认知任务是指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专家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仅应该 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最佳期限”,不应盲目拔高和迟滞,以免错过“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向学生 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支架,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支架来参与问题解决并获得意义上的理解,从而确保教学获得最大效益。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进行教 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认为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 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 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适当水平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 作用的社会性关系是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和智能发展提 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支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支架,学生可以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 定的理解,最终独立地完成任务。 维果斯基用预期法,来解释相互作用情境下学习的机制。在沟通中,成人预期儿童会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1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2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3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认知心理学经典实验总结 1、Posner实验--信息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给被试安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看,或者插进短暂的实践间隔,让被试指出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来反应,记下反应时。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都一样,即为同一个字母(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都为“相同”。 2、Clark和Chase 句子-图画匹配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的范例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 3、Sternberg用于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相加因素法实验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

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4、字母转换实验(“开窗”实验) 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 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 5、Peterson和Peterson有关遗忘进程的实验

00471 认知心理 考点汇总

00471 认知心理考点汇总 考试题型:单选1×20、多选2×5、名词解释3×5、简答题6×6、论述题2×10。 第一章总论 认知心理的研究对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没有性格)。 *2. 认知心理的意义(可出简答或论述题):保证人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对教育领域的意义: 1)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 3)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 3. 认知心理的实质: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5.个体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6.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12 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 岁);成年期(25~60 岁);老年期(60岁以后) *8.皮亚杰的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和运动—认识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思维阶段):表象和符号—认识环境;自我中心性;未获得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比较、分类等),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克服自 我中心性,获得守恒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小学4/5年级时。 *9.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确定学制、安排内容、选择方法;对学生理想和性格的培养。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分为感觉 (传入)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和运动(传出)神经元。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神经元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13.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顶叶—感觉运动中枢;额叶—言语中枢 15.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 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6.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17.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的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 第二章注意(重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4. 注意的选择性功能及其理论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主动加工模型理论。 *5.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本特1958年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信息 按照“全”或“无”的原则;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发生在早期。*5.注意的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其主要观点: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选择 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物理特点,也依赖高级分 析水平的状态(上下文、语义联系、期望等);选择发生在早期。 *7.主动加工理论代表人物:Deutsch(多伊奇)Norman(诺尔曼)。该理论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因而也 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其主要观点是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知觉加工,选择发生 在后期反应阶段;选择的依据是刺激的重要性。 9.定向反射: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刺激物,以便有效应对变化环境的反应过程。 10.产生注意的最高生理部位是大脑皮层,与注意最为相关的大脑皮层是:额叶。 11.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答案:A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博奕性聚焦 D.继时性扫描答案:A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 A. 3 B. 4-5 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17 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18根据(),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19根据ELINOR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样例集和特征集 B.概念、事件和背景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答案:B 20 根据HAM模型,长时记忆中贮存着()等信息。 A.概念、事件和背景 B.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 D.上下文事实联想、地点-时间联想、主语-谓语联想和关系-宾语联想答案:D 21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 A.特征鬼 B.映像鬼 C.决策鬼 D.认知鬼答案:D 22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第四层为 A.特征鬼 B.认知鬼 C.决策鬼 D.图像鬼答案:C 23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双重模型由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Atkinson和Juola B.Sternberg C.Hamilton D.WiC.kelgren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