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五上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姓名

一、我的填空(共计10分):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二、我的选择(共计45分):

1、下面()动物已经濒临灭绝。A 、麻雀 B、乌龟C、东北虎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A、食物网B、食物链C、生态群落

3、“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给其中一组种子受光照,给另一组种子用硬纸盒遮住。”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A、光B、温度C、水

4、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5、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A、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B、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6、麻雀、鹰、小麦这些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A、鹰

B、麻雀

C、小麦

7、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的。

A、褐色

B、绿色

C、黄色

8、蚯蚓喜欢生活在()里。A、干燥的泥土B、草丛、沙地C、阴暗潮湿的泥土

9、使自然界生态系统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人为因素

B、自然因素

C、动物过多繁殖

10、在蛇、鼠、水稻、鹰组成的食物链中,正确排列的是()。

A、鹰→田鼠→水稻→蛇

B、田鼠→鹰→水稻→蛇

C、水稻→田鼠→蛇→鹰

11、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了气氧气。A、微生物B、植物C、土壤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A、有相同的需求B、有不同的需求

13、植物的根会朝着()的方向生长。A、有水B、没有水

14、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15、我们小组的实验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

A、对照组

B、实验组

C、对照组和实验组

(1)生物有:

(2)非生物有: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4)请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5)这以上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有,消费者有。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周凤霞白京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单元知识一绪论 1.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概念现状 2.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作用(有益、有害) 3.微生物特点 个体小繁殖快种类多结构简单易变异 单元知识二环境微生物主要类群 1.原核微生物 ①细菌(形态结构及作用 ②放线菌(形态菌落培养污泥丝状膨胀的类型) ③蓝细菌(特征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2.真核微生物 ①酵母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 ②霉菌(类型结构特征应用特种污水处理优势 ③真核微型藻类(分类作用水华、赤潮类别) 3.原生动物 ①鞭毛虫(形状特征指示性作用) ②肉足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纤毛虫(形状特征分类 ④包囊(形成原因过程指示性作用) 4.微型后生动物 ①轮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②线虫(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③水蚤(形状特征分类指示性作用) 5.病毒 ①病毒特征 ②病毒结构 ③繁殖(5 ④溶原性 单元知识三微生物原理 1.微生物营养 ①营养要素(5大要素 ②营养类型(4个) ③培养基(原则分类作用生化营养保证) 2.生长曲线(曲线多周期过程及对比分析 3.环境因素影响(温度ph 4.微生物代谢(酶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污泥驯化) 单元知识四微生物生态

1.微生物环境分布(土壤大气水体) 2.微生物间关系(共生互生寄生拮抗 3.微生物与物质循环(C N P 循环污水处理中应用)单元知识五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 2.产生毒素 单元知识六微生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1.污水生物处理分类(好氧厌氧兼氧) 2.活性污泥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3.生物膜法(微生物组成净化机理培养驯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1、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 ④放上鱼虾。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见课本3页)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二: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见课本7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解答】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 2.【答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特征。

【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C、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不是彼此独立的,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D正确。 3.【答题】下列各组生物中,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A.猕猴和海豹 B.鲨鱼和海带 C.袋鼠和东北虎 D.熊猫和仙人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解答】猕猴都是野生动物,猕猴营攀援生活,主要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海豹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A错误;鲨鱼和海带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海生动植物,B正确;袋鼠生活在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东北虎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属于沙漠生态系统,D错误。 4.【答题】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生物与环境

初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生物与环境1.探究光照或水碓植物生存的影响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 3.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共生)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上P11)如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 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7.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七上P16整节内容都做考试要求)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一)学习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 2.对光: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3.观察:(先用低倍镜,此时只能用粗准焦螺旋,再用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拱墅区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XX初一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人教版

XX初一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 识点人教版 预习导航 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的深处。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页~27页《生物圈的范围》,回答以下问题: 你能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吗? 你认为生物圈包括哪些圈层? 分组讨论:你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①大气圈的生物有哪些:②水圈的生物有哪些:③岩石圈的生物有哪些: 课本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拓展反思:曾在农田系统中普遍使用的农药DDT,为什么出现在从没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体内?这说明了什么? 中考题练习

下列各项中,能完整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B.兔子吃草,狐吃兔子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D.老鹰吃蛇,蛇吃老鼠 【考察目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A选项蝗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能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c选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也不能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因为其中缺少生产者。D选项老鹰捕食蛇,蛇捕食老鼠,其中也缺少生产者。而B选项狐吃兔子,兔子吃草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草→兔子→狐。故选B。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能生产产品的工人 B.能制造食物的加工厂 c.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D.能吸收树干营养的真菌 【考察目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据此分析。A选项工人属于消费者;B选项工厂不是生物,并且也不是其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 B.温度 C.光质 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填空与答案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所构成。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既可看做个体层次,又可 看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全部种群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选用大光圈、选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较大,视野较暗,看到细胞数目较少。

低倍镜:物象较小,视野较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较多。 3 物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注意: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х物镜的放大倍数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来登和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4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