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中国历代疆域》课件

未来中国疆域经济将更加一体化,将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疆域文化多元化
未来中国疆域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将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和保护 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THANK YOU
南的水军防御等。
04
中国历代疆域的管理与制度
行政区划制度
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将 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再 由郡管辖若干个县,实现 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行省制
元朝创立行省制,将全国 划分为10个行省,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
府州制
明清时期实行府州制,以 府、州、县为地方行政单 位,加强中央集权。
疆域的重要性
01
02
03
国家安全
疆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保障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 主权不受侵犯。
经济发展
疆域内的资源、市场和交 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疆域的稳定和扩 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
疆域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和传承地,疆域的稳定和 扩张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 族文化。
疆域的历史演变
边疆管理制度
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首领为土司,负责管理 当地事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驻藏大臣
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维护国家主权。
新疆省
清末民初,新疆省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各民族 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领土争端和战争,逐渐恢复了部分失地并确立了现 代中国的疆域。例如,通过中苏边界谈判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事件,逐渐与苏 联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中国的行政区划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镇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

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其变迁情况摘要:在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对地方的管理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
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各朝各代由于民族的多寡、疆域的范围以及地区的差别,中央政权要对之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
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向全国,同时又将各级地方政权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后,之后的历代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程度就不断得到加强。
从而地方的官府组织机构和职权就不断发生变化,最高一级行政区的内容、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迁。
关键词:历朝历代;中央集权;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为郡。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郡逐渐成为地方第一级行政区。
秦设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全郡事物;同时设郡尉以辅佐郡守,分管军事,置郡监以为中央的耳目,主管监察。
他们直接受中央政府的节制,郡守对丞相、郡尉对太尉、郡监对御史大夫,各有专门领导,又各自对皇帝负责。
因为设官目的侧重于分权制约,所以郡长官的自主权很小。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认为秦的郡太大,不便于控驭,便划大为小,并在郡境之内穿插分封一些诸侯王国;以后随着领土的扩大,又有增设,即是所谓的郡国并行。
在西汉末年,全国共有郡83个。
汉代郡设守(太守,京师称尹)、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
郡丞、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郡国的行政及刑欲事务。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郡县制,即分民而治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 在各个区域内设臵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 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臵出 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秦汉时期郡县 二级制
一、秦
郡县两级政区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 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 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 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职 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 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三、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 1.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至1386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 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 相同。
2.清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1583年,任明建州左卫 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1616年即汗位,建 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嗣立,1635年改女真 族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清统一全 国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 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 西南广大地区。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 中段边界。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 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 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 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 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南京临时政府B. 北洋政府C. 广州国民政府D. 南京国民政府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A. 兵部B. 刑部C. 都察院D. 大理寺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
A. 夏商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御史台B. 刑部C. 都察院D. 大理寺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A. 太平天国革命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A. 领主封建制B. 地主封建制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
A. 戊戌变法B. 清末君主立宪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D. 中华民国的建立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B. 共和制C. 世袭君主制D. 民主共和制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A.军事制度B. 政治制度C. 教育制度D. 法律制度1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丞相、御史大夫B. .丞相、太尉C. 太尉、御史大夫D. 丞相、大司马11. 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
A. 康熙朝B. 雍正朝C. 乾隆朝D. 嘉庆朝12.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A. 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 行政院D. 国民政府13. 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
A. 魏晋南北朝B. 东汉C. 曹魏D. 西晋14. 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
A. 都水台B. 殿内省C. 司隶台D. 少府监15.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指挥使司边疆守御所明的行政区划大体为省府二级制清代大体维护明朝行政区划,但总督与巡抚地位俨然东汉末年的刺史。
补充: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政策,一方面以军事、政治手段加以控制,一方面给粮给物,安抚。此政策一直实行至明朝。到了清朝,随着将军地等封疆大臣的出现,在边疆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军政合一的新制度。
中央地方
刑部——提刑按察使司(监察)
兵部——都指挥使司(军事)
皇帝——中书省吏部省
(后撤销)户部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礼部
工部
明朝开始出现总督、巡抚制,类似于西汉刺史、唐朝“十道巡察使”。
明朝的行政区划与唐朝类似,都指挥使司类似于节度使,掌边疆军政。
如下表
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内地
中央——省直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