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
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早期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封建国家为单位进行划分的,如商、周、秦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个县。
随后的汉朝对此进行了继承和调整。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每个政权的行政区划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3.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全国,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
4.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相对稳定,行政区划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尤其是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保持不变,直到清朝末期的晚清时期有一些调整。
5.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先后划分为省、道、县等级的行政区域。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整个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并一直持续到现代。
首先建立了省、
市、县三级行政区划,随后又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级的行政区划。
此后,还对一些特殊地区进行了特殊的行政区划划分,如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
总的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辽金时期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朝行政区划大体上是道、府 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309县。辽分5个道,每个 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合称 五京道: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
金行政区域实行路、府、县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 西夏等为其属国。金采宋制,曾分境内为17路、20路,分 别置于皇统二年和大定二十九年。泰和五年金章宗并临潢 路于北京路,是为19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 泰和五年时,金国境内有府、州179,县683。
东晋南北朝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 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 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 宁,北方在十六国统治之下更是兵戈扰攘,各国在统治所 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并且变幻无常,州制又陷 于混乱。
据《通典·州郡典》等记载,东晋时南方有十多个州,南 朝宋、齐时增至20多个州,到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 以疆域相差无几的南朝陈国和三国吴相比较,陈国的州数 是吴国的16倍。北魏统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 年)有实州15,孝文帝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则达80 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达211个。 州置如此之滥,郡、县的设置也就可想而知,据《南齐 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后期的郡达380余个。真是“百室 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西晋
西晋行政区划,继续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 级制。晋武帝结束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乱,于是对天下 州郡重新进行合并划分,但是基本保留了三国的州制,对 于原蜀汉和辽东等较难管控的地区实行进一步的划分,建 立了十九个州。但是西晋的统一十分短暂,仅三十多年后 就面临灭亡的局面,在此期间又分出了两个州,最终灭亡 时共有二十一州。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庞大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政区划体系。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和人民对行政管理模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国行政区划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本文将探讨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历程,以及变革背后的原因和经验。
一、历史变革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领土就有着不同的划分,这种划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才得以统一。
汉朝时期一度实行“郡县制”,但在唐朝时期又被改为“州县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管辖单位不断细分,到了明清时期,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单位已经演变成为“州、县、乡、村”的四级行政单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地方行政管辖单位也经历了多次调整。
1954年,我国开始实行“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城镇化的不断加速,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在逐渐地演化、发展。
1994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国家行政区划调整,减少省级行政区划数量,实行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四级行政区划。
2000年后,我国又通过了一系列相关行政区划调整措施,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和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行政区划的改革。
二、变革原因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 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我国行政区划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这给协调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行政区划变革成为必要。
2. 加速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显著。
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需要对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适度调整,加快城市和现代化设施的建设。
3. 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和财政资源有着巨大差异,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难点。
通过变革行政区划,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
这些变革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行政区划变革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我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度。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规划,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
这一行政区划体系为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治理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1.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对于更加便利的生活和更好的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好的治理能力,更加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3.国家治理的要求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行政区划的变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以上这些因素都为我国行政区划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和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正在不断地进行。
三、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不仅仅是单纯地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变更,更多的是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对行政区划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2.政府职能的重组通过行政区划的变革,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的重组和优化。
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可以使得政府职能更加明确和有效,提高政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出现了秦、汉、唐、明、清等强大的封建王朝,历经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制度日臻成熟和完备。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鉴往知来,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嬗变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轨迹(一)秦汉的郡县二级制郡县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是早期邦国向封建帝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在地方实现郡县两级制的行政体制。
秦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6郡,设一监一守一尉,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皆由中央直接统辖。
郡辖县1000左右,大县设令,小县置长,全面管理县中财政、农业、户口、治安等各项事务。
汉承秦制,并随着疆域的扩大,郡增至83个。
郡守对本郡财政有一定的支配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支配用于本郡官吏俸禄、军费以及各项文化教育等费用。
(二)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管理众多郡,设置13部刺史,将各郡分置于各部监察之下。
东汉为镇压黄巾起义,不得不加重地方权力,改“部”为“州”,改刺史为州牧,全面掌管一州的行政、军事、民事大权,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时代。
由于战争频繁,军事成为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州郡长官多由武官兼任,地方官员身兼军政两职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防止“内轻外重”,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已有220州、999郡。
(三)隋唐初期的州县二级制隋文帝针对州郡过多、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现状,罢除郡的建置,减少行政层级,以州统县。
隋炀帝仰慕汉制,又改州为郡,大力并省,全国降为190郡。
唐朝开国以后,郡又被改为州,归唐群雄多被委任刺史,州的数目又膨胀起来,虽经唐太宗并省,仍有358州。
两千年三循环——中国古代政区层级的变迁

两千年三循环——中国古代政区层级的变迁所谓“政区”即行政区划,周振鹤在其《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如此定义政区的概念:“行政区划就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分划”。
“其过程是在既定的政治目的与行政区域管理需要的指导下,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在一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之上,并充分考虑历史渊源、人口密度、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进行的,其结果是在国土上建立一个由若干层级,不等幅员的行政区域组成的体系”一、郡县制——行政区划的开端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设立郡县就已经开始了。
周代实施“分封制”,周王将自己的子侄兄弟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这些诸侯对周王有朝见、纳贡、护卫的义务,但周王无法直接对诸侯领地内的事务进行干涉,故而二者之间不存在行政关系,而只有“政治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控制的土地范围只是在自身都城以外的很小一部分范围,于是分封出去的各个诸侯领地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间地”。
这些“间地”没有主人,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战争的爆发,一些诸侯开始在“间地”设置郡县。
这些郡县直属于国君,由国君任命官员进行管理,直接与中央产生了行政关系,故而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行政区划史。
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多级制不断循环,与中央集权的增强和削弱密切相关。
二、行政区划史第一阶段——秦汉郡县两级制秦代采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后增加到54个),郡设郡守、郡尉,郡下设县,县设县令(长)、县尉。
从此时开始,县作为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划一直到今天。
汉承秦制,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施行后,单个诸侯国的范围大大缩小,郡县成为全国行政区划的主体。
但与秦代不同的是,汉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也就是我们在后世朝代长期看到的“州”,此时的“州”只是作为一种监察单位而存在的,州的长官为刺史,负责监察郡守、王国相以及地方豪强宗右,而不负实际的行政管理职责。
西汉十三州部三、行政区划史的第二阶段——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到东汉时,州刺史由于长期的权力积淀,已经成为了一级实质的行政层级,故而东汉的行政层级为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名义上虽然还是负责监察之权,实际上也负起了相应的行政职务。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革。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还是从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来看,都可以看到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痕迹。
行政区划变革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就我国行政区划变革的历史演变、现状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革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了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
秦朝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变革,建立了郡县制度。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又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设立特别行政区、市辖区和撤销行政区等,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机制。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行政区划划分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利益的考量,我国的行政区划在地域分割、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地方的行政区划划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区域不协调的问题。
二是行政区划管理不够科学。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行政区划的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有效,一些地方的行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
三是行政区划变革的步伐不够平稳。
由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考量,导致了一些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工作不够平稳和全面,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执行和管理混乱的现象。
我国行政区划的未来趋势是多样化和精细化。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行政区划将朝着多样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行政区划的差异化。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将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地区将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区划划分和调整。
二是行政区划的精细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的行政区划将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一些地方将出现更多的细分行政区划和专业化管理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1100013273 城市与环境学院端木一博摘要:梳理近代以来有关政区层级发展历程的研究发展脉络,认为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数目变迁的概况;分析不同时期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
结合研究发展脉络探讨此类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已有研究仍局限在梳理历史现状,解释原因等方面,其研究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行政区划;政区层级;变迁;研究综述
一、引语
中国政区层级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话题,政区层级不断膨胀和紧缩的历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并且可以对现在的政区划分起到指导作用。
相比于历代政区的范围、区位、划界等需要大量历史图文资料支撑的研究来说,政区层级的研究具有尺度宏观、特征突出、文献充足等特点,比较容易研究,只需要耐心梳理便可以掌握其发展脉络。
相对来说,政区层级研究是政区研究中比较成熟的部分,许多结论学界早已达成共识。
因此,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很少做此方面的专项研究,相关文献并不太多。
但是在林林总总的政区研究文献中,也零散分布着许多与政区层级相关的研究内容,这为政区层级研究的综述也带来的一定的挑战。
本文拟通过总结概括近代以来对政区层级演变过程的研究,结合零散分布于断代史、政区变迁史等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下政区层级研究发展的脉络,以加深对历代政区划分演变过程的宏观理解。
总结来说,关于政区层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描述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选取某些阶段梳理政区层级特征;探索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等研究内容。
二、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概况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开始设郡,作为县之上的政区单元,这标志着中国政区的层级开始出现。
自此,中国政区层级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唐开元至五代时期的道州县三级制、两宋和金时期的路州县三级制以及元以来以省领道路府州县等的三级或多级制等阶段。
(谭其骧,1987)
事实上,在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整个政区层级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秦以来郡县二级制向三级制的转化阶段;二是隋以来州县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的转化阶段;三是元以来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阶段。
(周振鹤,1995)
周振鹤将这三个阶段视为二级制与三级制之间的循环过程,将中国政区层级演变历程概括为“两千年的三循环”历程。
(周振鹤,1998)不过,有学者指出,以县级政区为基点,应该只有两个大循环,一是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二是隋至民国时期。
这两个循环都是由二级制开始,回到二级制。
(华林甫,2014)可以看出,早期的政区层级研究多具有贯通古今的特点,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政区的界定较为机械,严格按照正式区划,较少考虑实际情况的出入;未对一级政区进行行政区和监察区的区分,如西汉、唐、宋等时期的三级制的一级政区都曾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仅具有监察功能等。
三、中国各时期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区层级的差异不只是由于层级数目的差别,与各层级行政单元的数量、辖域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两者所反映的正是层级划分的均衡度。
对于一个完全均衡的政区层级划分来说,相邻两个层级政区单元的数目比应该是个定值。
在秦汉郡县二级制时期,秦从最初的36郡增至末年的47郡,分管大约1000个县,层级划分比较均衡,管理幅度也比较合理。
而西汉末年则是以103郡国分管1500个县,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幅度很大,多有不便。
于是汉代设立了十三部,作为监察区,是为虚三级政区制度创设之始。
(刘道伟,2008)曹魏时期,州已经变为行政区划,三级政区体系形成。
东晋时期州的数目开始增多,至南北朝末期已有300多个州,每州平均只辖两郡,每郡辖二三县。
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层级划分很不均衡。
隋朝恢复秦制,以郡统县,全国设郡190,县1255,郡县均衡程度虽不必秦朝,但也比南北朝时期好很多,但是中央政府的管理幅度仍然偏大。
唐初这一情况更加严重,于是唐太宗设立10道(开元时改15道),共辖358州,1561县,这时候才得以降低中央管理的难度。
但是到了元和三年,道的数目也已经扩充至47个之多。
两宋时期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宣和四年,有19路、234州、1204县;南宋端平元年,有34府、133州、747县;金大定二十九年,有5道、179府、683县。
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政区层级划分基本均衡。
元时期的层级划分比较复杂,采取复式统辖关系。
在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下辖185路、359州、1127县。
(《元史·地理志》)可见省的管辖幅度还是偏大的。
明时期进行调整后,变成15省、333州/府、1138县,趋于均衡。
清承明制,不再赘述。
总结起来可以看出发现政区层级的均衡情况变迁有如下规律:
一、一级政区的数目波动是最为剧烈的、县的数目则较为稳定。
二、每到政区层级重新划分的时候,各层级总是被划分的较为均衡,但是随着推移,中央管理的幅度往往逐渐偏大。
三、政区数目膨胀的过程持续较长,而缩减的过程持续较短。
四、中国政区层级的变迁机制
对于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了政治地理学中关于集权和分权的相关理论。
行政组织依靠管理层次来进行运转,每一个层级都具有一定的管理幅度。
由于管理总量不变,所以层级数目和各层级的管理幅度之间具有反比关系。
当层级数目较低时,中央政府管理的难度较大;而当层级数目较多时,阻隔越远。
政令不易贯彻,下情不易上达,会造成中央控制力的下降。
中央集权政府的主观愿望自然是希望可以通过简化层级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行政区划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同一种政区,一般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逐步得到开发的原因。
(谭其骧,1987)因此,当一级政区级别降低时,就意味着政区层级的增加。
由于主观的不情愿,统治者很少直接重新设立一级行政区,往往试图通过设立监察区来维持层级的均衡,但是这些监察区也基本上无一例外的逐渐演化为一级政区。
在监察区演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虚三级制,如汉武帝以后、唐开元以后以及宋初等历史阶段都有虚三级制的出现。
所以,中国政区层级的演变,基本上经历着由均衡的二级制逐渐膨胀为不均衡的二级制度,再借助监察区被调整为均衡的三级制,当三级制发展的不均衡后,
则重新紧缩到均衡的二级制这样的循环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膨胀-缩减-再膨胀-再缩减”的过程中,“膨胀”的发生机制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统治者虽不情愿,却也难以控制这种趋势;而“缩减”发生的机制往往是统治者在有能力进行中央集权的环境下主观控制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朝代建立初期或者其他皇权比较强势的时期。
五、结语
上文总结了中国历代政区层级变迁的三个研究方面,可以看出,在政区层级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形成机制方面,学界的认识基本上和谭其骧等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研究大体没有出入,只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发展而已。
不过,在历史阶段的划分、层级数目循环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论点。
此外,在政区层级变迁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比如现行的政区层级为何与古代有着较大的差异;历史时期维持层级均衡的举措评价等。
参考文献
[1]谭其骧. 中国历代政区概述[J].文史知识,1987,08.
[2]周振鹤.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151-157.
[3]周振鹤. 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下)──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53-56.
[4]刘道伟,王明德. 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的变化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J]. 湖北社会科学,2008,03:39-43.
[5]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上)——秦汉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2:61-63.
[6]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3:61-63.
[7]梁万斌.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述论(下)——宋元明清时期[J]. 行政科学论坛,2014,05:59-62.
[8]华林甫. 中国政区层级演变之两大循环说[J]. 江汉论坛,2014,0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