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的行政区划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镇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以下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简表:
1. 封地制度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 封国:例如齐、楚、秦等国家,由君主封建贵族拥有。
- 郡县:郡是封国下设的行政区域,县是郡下设的行政区域。
2. 县制度时期(秦汉至五代十国时期)
- 郡、县制度:以县为基层行政单位,多以县为界进行行政区划。
3. 府制度时期(唐宋至元朝)
- 府:相当于地级行政单位,设在重要城市,代表中央政权。
- 州:设在府下,相当于州级行政单位,辖若干县。
- 县:基层行政单位。
4. 省制度时期(明朝至清朝)
- 省:较大的行政区域,下设府州县。
- 府、州、县:类似于府制度时期。
请注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有所变
化,上述简表仅提供了一个概览,具体情况可能因时代而异。
高考真题——历史(四川卷)解析版

2014四川高考文综历史解析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背景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县”在秦以前大于郡,算是一级行政单位,但在秦和以后的朝代算二、三级行政单位。
“郡”在秦以前小于县,算是二级行政单位,但只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朝代存在,并主要为二级行政单位。
“州”在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级行政单位,但在唐、宋、元、明、清为二、三级行政单位。
“路”在宋、金两朝为一级行政单位,在后面的元朝为三级行政单位。
“军”在宋、唐两朝为二级行政单位。
在宋朝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在唐朝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
“国”主要有三意1、分封国,无国号。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如春秋列国、战国诸侯国、汉初七国。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
此外,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此类特点:天子、皇帝任命,封地有大有小,权利大,世袭制。
②大小似郡的分封诸王“国”,仅占一郡之地,属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时也称藩国、诸王称藩王。
此类“国”在古代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
如晋朝的琅琊国、东海国、清河国、濮阳国、谯国、吴国。
汉朝的同姓诸侯国,削藩后渐同郡制,中央高度集权。
晋朝在诸王“国”设置内史执掌太守之任。
魏晋南北朝也多有沿袭。
特点:皇帝任命但中央集权,封地同郡,权利小,也是世袭制。
2、分封王,建国号。
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后来各自称帝互不藩属,建有“国号”,各具独立地内政外交。
这类“国”可能还存在分封诸王的“国”(藩国),如三国时期魏国封给曹植的陈国。
3、自己称王,略似战国,或建国号。
晋十六国时期依照春秋诸侯国故例,自称王的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分封国,如燕国(史称前燕国)。
特点:与当时的郡制封国大不同,自行称王,势力很大,地域或小或大甚至占据几个州刺史部,世袭制。
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湖南省娄底市高中名校2015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高中名校2015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内。
)1.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 B.洛邑与宋是西周行政中心C.宋国虽为诸侯实力过强 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级小,只设郡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C.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3.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4.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说,我是不赞成的。
”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A.少数人民主 B.非自由民主 C.非精英民主 D.奴隶制民主6.《世界文明史》中说:“后,(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7.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一书中记载道:“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 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考点总动员专题02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含解析)【母题再现】高考选题:(xx年四川文综0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题技巧:图形试题是以简表、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从命题形式来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它们能够反映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一些社会特征。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历史信息,挖掘图片、图表反映的历史时期蕴涵的历史观点、历史本质及其历史结论等能力。
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①充分利用和挖掘图片、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与所学知识有关联的细节,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把握信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②尤其重视图片图表的时间标志、注释说明、文字解释,将其定位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调动该阶段相关的历史特征和历史结论,开拓思路,展开合理的历史想象来解决问题,切不可凭感觉判断。
③从整体上观察图表、图片所反映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在注意到图片图表的细节问题的同时,变换角度,从局部到整体来观察,通过对整体信息的类比整合,推理出结论。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1.进步作用:(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2.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5.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8.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体系是一个多级和复杂的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级别:
1.省(Sheng):清朝建立之初,全国被划分为15个
省,后逐渐增加。
省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单位,由总
督或巡抚管理。
2.直隶州(Zhili Zhou):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行政级
别,位于省和府之间。
直隶州由巡抚直接管辖,主
要出现在边疆或战略要地。
3.府(Fu):府是较大的行政单位,下辖县。
府通常是
较大城市或政治、经济重镇,由知府管理。
4.州(Zhou)和县(Xian):州和县是基层行政单位,
都是地方政府的核心。
县比州级别稍低,通常由县
令管理。
5.旗(Qi):主要是蒙古和满洲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单
位,由旗长管理。
6.直辖市(Zhixia Shi):清末,北京、天津成为直辖
市,这是现代意义上直辖市的雏形。
清朝的行政区划还包括许多其他特殊形式,如监督、直辖地区等。
这个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和变化。
清朝的行政区划对后来中国的行政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注:
道:“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苏联的某地方面军总司令),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等等。
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行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
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司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
直隶州:直隶州的建置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之一,以直隶于布政司而得名,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