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

合集下载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的释义与赏析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意什么有一句话说得好"合适就是最好的",就象我们不能让刚出生的婴儿吃他们不可消化的大鱼大肉一样,幼儿的学习也有适合他的内容、方法、途径。

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快乐发展.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由与其相关心理特点决定的。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1.行为的有意性低。

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处于无意状态,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

有意注意在3岁阶段只能维持3-5分钟。

2.情绪性强。

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受情绪控制,什么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只有到了5岁以后才逐渐理智起来。

这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广度比较窄有关。

3.感知觉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渠道。

感知觉的发展始于胎儿6个月,而语言的发展始于1岁左右,即幼儿的语言发展要大大落后于他的感知觉发展,因此,幼儿认识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觉为主,语言为辅。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儿童入小学后的不断"锻炼",语言信息逐渐成为其认识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觉退为辅助信息。

幼儿以上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其特质。

二、幼儿的学习过程其特质1.学习的切入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是学习的切入点。

然后父母把他向教育目标方向引导。

比如说孩子喜欢车,可以教孩子认车的种类,说车的儿歌、唱车的歌曲、画汽车、数车,这样从孩子一个兴趣点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艺术、身体等多方面得到培养。

2.学习的途径:在生活、游戏中学习。

因为幼儿的注意多是无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让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后再开始学习,只能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渗透式学习。

3.学习的层面: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而非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准确知识。

不一定认几个字、会数多少数、会背诵多少诗歌就觉得孩子聪明,关键是让孩子能感觉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学到从知识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种感觉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并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

4.学习的内容:发展各种能力,而非书本知识。

主要有五大领域,既健康领域(身体、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语言领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学习领域(情绪积极;会与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为规则;初步认识周围环境)、科学领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表达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常见的动物、植物及生活用品;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艺术领域(感受和喜爱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望月有感》出自白居易,给人以良好的感觉。

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关于《望月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阅读和参考! 《望月有感》全文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
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
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
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

《望月有感》鉴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的七律名篇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望月有感》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似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局部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局部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白居易《望月有感》

白居易《望月有感》

望月在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别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赏析一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土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土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较,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

《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自河南经乱》白居易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自河南⑴经乱,关内⑵阻饥⑶,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⑷、於潜七兄⑸、乌江十五兄⑹,兼示符离⑺及下邽⑻弟妹。

时难年荒⑼世业⑽空,弟兄羁旅⑾各西东。

田园寥落⑿干戈⒀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⒁分为千里雁⒂,辞根⒃散作九秋蓬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⒅五处⒆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

《望月有感》原文及译文《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离乱的感慨。

原文如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下面咱们来一句句看看这诗的意思哈。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说的是历经了战乱和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无存,兄弟们漂泊在外,各自在东西方向。

这就好比我小时候,家里遭遇了变故,本来还算殷实的家境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

那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就像诗人说的世业空了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战乱过后田园荒芜,亲人在逃亡的路上失散。

这让我想起有次在大街上看到一家人,因为一些意外被迫分离,那种无奈和悲伤,真的让人难受。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形单影只就像那离群的大雁,漂泊无依又如同那秋天里随风飘散的蓬草。

这感觉就像我有次独自旅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没有熟悉的人,那种孤独感真的能把人吞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家望着同一轮明月应该都会流泪吧,这一夜思乡的心情在五地相同。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我没能回家,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那种思念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这首诗以“望月”为线索,通过描绘战乱中兄弟离散、家园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社会动荡的悲愤。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把那种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那种思念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就像这首诗里说的,不管相隔多远,只要望着同一轮月亮,心里的那份牵挂和思念是不会变的。

希望咱们都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到分别了才懂得珍惜。

望月有感翻译、解析

望月有感翻译、解析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者: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