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初二历史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知识目标: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言: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生:(长征)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长征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1、历史背景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

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滕怀湘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_滕怀湘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吉林省长白山开发区池南九年制学校 滕怀湘
长征的原因 开动脑筋 长征的经过 本课结语 长征的胜利
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次反“围剿” 五次反“围剿”的力量对比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第源自次第五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长征的原因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 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 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 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
长征精神。这种精神, 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 伟 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 大 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 的 长 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 征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给 党 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 和 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人 民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 留 斗的精神。 斗的精神。” 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以后, 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 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 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红军佯攻 贵阳,直逼昆明,然后巧渡金沙江, 贵阳,直逼昆明,然后巧渡金沙江, 完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完全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说课稿
沁阳六中
庞普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 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人 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 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内形成答案,教师出示长征图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 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明纪念长征的现实 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目标。
图片展示过之后,引导学生总结:
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互帮互助的 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等。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初期的困难 3、遵义会议 二、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胜利 2、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样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 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设 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长征的胜利: 导入语 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究 竟会领导中央红军走出怎样的一片天地呢?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学习本课的第二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60页的《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示意图》找出红军所经过的省份、河流等; 2、阅读教材总结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练一练 P63
十、连线(红军长征中在下列江 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湘江
乌江
解放遵义,召开会议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赤水河
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与敌人恶战,损失惨重
大渡河
跳出敌人包围圈
选一选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 C ___ A、三 B、四 C、五 D、六 B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_____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A 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C 4.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腰带也拿来充饥
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
吴起镇
长征经过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005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 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 军会师。
遵义会议 乌江 瑞金 湘江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吴起镇
甘肃会宁
过草地 爬雪山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1936年10月, 达陕北
累 不 累 看 看 革 命 老 前 辈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 不 苦 想 想 红 军 二 万 五
采把野韭菜充饥肠
过了雪山过草地, 草地一片野茫茫。 无人烟, 没村庄, 风嘶吼, 苍穹黄。 吃了皮带吃皮鞋, 只见粮装底朝上。 野韭菜花, 草中藏, 忙采摘, 充饥肠。 革命吃得千般苦, 再辣再涩也觉香。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后期路线:赤水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教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材解析: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班级姓名教师寄语: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学习目标:1、知道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熟记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2、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习英雄精神,报销祖国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长征1)直接原因:___________2)开始时间:__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_____开始长征。

3)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损失过半)——强渡,解放——遵义会议(1935.1)——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过草地———红一方面军到达与陕北红军会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胜利会师(1936.10会宁)4)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跳出敌人的包围是5)长征的胜利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师6)遵义会议:___年1月召开。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议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企图,保存了的基干力量,使转危为安。

8)请你理解长征精神?答: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答: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图例
会宁 吴起镇
红一方面军
长征红军 红一方面军 长征路线 其他红军长 征路线 重要地点 河流
陕北红军
甘孜
红四方面军 大渡河 红二方面军 赤 水
遵义
金沙江
乌 江
湘 江
瑞金
红一方面军
思考: 思考: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恶劣的自然条件,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 4、内部争斗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 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 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 主义的精神。 主义的精神。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围剿(长征的外部原因)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围剿(长征的外部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的内部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的内部原因)
1930年 1930年 至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至 1934年 1934年
10万 10万 20万 20万 30万 30万 50万 50万
4万 (前三次)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第四次) 7万 (第四次) 博古 50万 8万 50万 李德
毛泽东
胜利
失败
一、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经过: 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
红军被迫长征: 红军被迫长征: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渡过金沙江
四渡赤水
翻越夹金山
穿过大草地
进入甘肃陕西
会宁胜利会师
伟大的历史意义
长征结束
保存了革命、锤炼了骨干、播下了火种、煅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保存了革命、锤炼了骨干、播下了火种、煅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背景:由于博古里的等人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标志是党中央个中央红军八万余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3、遵义会议:
A时间:1935年1月 B地点:遵义
C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意义:这次会玩久了当,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5、1935年120月,吴起镇回事,红一方面和陕北红军会师
6、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25000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7、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用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求真务实,独立自主的创新战略,用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9、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我们战胜“新长征”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
形成以为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的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