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
现代汉语黄廖本电子版讲义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笔记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形成共同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三、现代汉语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有很大差别,其中语音差别最大,其次是词汇和语法,因此划分方言区主要依据的是语音标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无浊声母和清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套塞擦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依据上述标准,目前较有影响的看法是把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简介如下:1.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或北方话,代表话是北京话。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北方方言又可根据其内部的差异分为四个较小的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2)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新疆汉民族居住地区。
(3)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又叫吴语,代表话早期是苏州话,现为上海话和苏州话。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
3.湘方言又叫湘语,代表话是长沙话。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绪 论0.1 复习笔记0.2 课后习题详解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语 音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文 字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词 汇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语 法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修 辞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绪 论0.1 复习笔记一、现代汉语概说(一)什么是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多种方言和汉民族共同语两个部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名师点拨】现代汉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区别、普通话的三个标准都是各校考研真题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对此考生务必要准确记忆2.属性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具体包括:(1)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结构系统;(2)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功能);(3)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思维功能);(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形式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
(1)口语口语是指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
其特征是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难于流传久远。
(2)书面语书面语是指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
其特征是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
4.文学语言(1)含义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指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言。
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语,推动着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2)与“文艺作品的语言”的关系①联系文艺作品的语言是指艺术文学表达手段的总体。
文学语言也包括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物理性质:
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
生理性质:
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
3.
社会性质:
要表达一定的意义
物理性质
「音咼:
指声音的咼低,
v-1-t宀 十Hr-te二•砧jk-1-t4曰
汉语声调
决定于发曰体振动的快慢。
音强:
指声音的强弱,
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语调
音长:
指声音的长短,
、/4切、厶4-PL一4rr—P【、匚?!iAAh牟彳
1)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
女口:
2)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女口:
例:“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区别在于能否辨义:能辩义:音位;不能辩义:音素
如:n,l在普通话中是不同音位,但在南京话中是同一音位,不同音素
例: 判断音位个数
h
h
(三)记音符号
1.汉语拼音方案
作用:1)给汉字注音
2)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空额
kong'
e
02年(3分):《汉语拼音方案》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1)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组成;
2)主要用途:
A.主要用来给汉字注音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B.还可以用来作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C.用来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e: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女口:jit1
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女口:pusu
u:舌面,前,高,圆唇元音女口:quyu
00年(6分):普通话中zhi、zi、ji三个音节的韵母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上述三 个韵母用国际音标怎么标写?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整理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笔记整理文字2.1复习笔记一、汉字概说(一)文字的性质文字是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用来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二)汉字的起源从近年考古研究的资料来看,汉字的历史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前。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汉字资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的文字,数目达到三千五百个左右。
从文字结构来考察,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都已经应用,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
(三)汉字的特点1.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2.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是在一个方块结构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
3.汉字分化同音词的能力强分化同音词不仅加速了使用者的理解速度,也降低了歧义产生的几率。
汉字使用几千年并且能够不被其他文字所取代,很大原因也是汉语分化同音词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辨义能力。
4.汉字具有超时空性(1)就时间来说,虽然古今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汉字字形本身大体上是稳定的,所代表的字义变化也不大,后代的人仍能读懂古代的文献。
(3)汉字具有贯通古今、沟通四方的功能,有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有利于沟通不同方言区人民之间的交往。
汉语汉文化源远流长,方言分歧严重,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了汉文化和汉语方言。
(四)汉字的作用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仍然或曾经在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中使用。
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靠汉字记载下来。
二、汉字的形体(一)汉字的前身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陆续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其中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为正式文字,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
【名师点拨】正式字体和辅助字体分别有哪些,需要考生记忆。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1.手写体楷书、行书是常用的两种手写体。
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

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重点(黄廖版)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版)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
第二章 ??语 ?音1.语音表达时声音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取决于发音体声带的质地。
第二,取决于对喉部肌肉的控制。
第三,取决于呼出的气流的强弱。
2.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
音强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动幅度。
3.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
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
4.音色又称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5.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根本属性)。
6.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
这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
8.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
9.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10.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那部分 , 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11.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汉语拼音方案用途:给汉字注音;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帮助外国人学汉语;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编制索引和代号。
15.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
16.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17.音节结构有如下特点: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音节可以没有辅音;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韵腹,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
18.音变是指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人们说话、朗读时,连续发出一连串的音节,被称之为“语流”。
现代汉语考点归纳(黄伯荣廖序东教学材料)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根据比较,归纳总结出来的,比较的对象有:历时比较:同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比较共时比较:同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比较(一)语音特点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而英语和古代汉语有)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4,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有,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归并在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一些方言中仍保留入声声调)(二)词汇特点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2,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三)语法特点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2,复合词为主3,量词丰富4,存在兼类词(如动词兼名词等)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如:水土流失、提高等;该特点对汉语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但易出现词和短语划界限不清问题)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用相同词,语序不同意思不同,如:我要学—要我学;使用介词不同,意思不同,如:我把他打了—我被他打了)(四)语用不同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求简明、达意,不一定求句子结构完整)2,依靠语境相处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五)修辞特点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2,音节结构整齐(双声、叠韵、压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歇后语、成语等)(六)信息处理特点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与拼音文字比,字型技术和标准化方面困难)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4,大陆、台湾的统一和规范(外用借词同源异形,常用词语也有区别)二语音一、汉语语音概说(一)基本概念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前言这份资料整理于自己考研时候,目前答主已在985大学博士在读。
这些资料我前前后后共整理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四次版本改动,对一些章节进行修补,新增一些感悟和知识点,当然也感谢大家提的意见,今后有时间还会有下个更新版本的哈。
版本问题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全书脉络比较清晰:第一章语音,第二章现代汉字,第三章词汇,第四章语法,第五章修辞。
全书笔记等资料,也是按照这个逻辑节奏来展开的。
文档历史修改章节目录+笔记最主流也最权威的,还是黄伯荣、廖序东编的,我做了详细的笔记,并标注了一些真题,大家可以做一些参考。
这本笔记(按教材体例)把语言的结构,即语音、词汇、语义、语法作为重点,同时讲授了语言的性质和语言的发展。
全文黑体行文,更加方便记忆。
现代汉语的课程笔记这个是当时考研时候自己报的班,前后花了5000大洋,根据课程所整理,不同于教材的散乱(这个散乱是相对而言,毕竟教材是系统性介绍学科知识,但是考试是需要你总结和提炼知识点的),这本笔记完全是按照最适合考试的特点来总结的,我也做了批注,并且把考点也都列举了出来。
现代汉语答题方法大体总结了几个学校的现代汉语试题(北大、北师大、北语、吉大等),一般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实例分析。
黄版课后题答案共55页,三万五千字,我又仔细校对了一遍,错误应该很少了,可放心参考。
各高校现代汉语期末试题各院校的考研真题和期末试题的题源非常相似,两者基本出自同一个题库,有时候确实有原题,考研的同学除了看真题,还需要再看一下期末试题。
另外就是本校的期末试题基本年年都重复考,所以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本校本专业的历年期末试题。
语音专项语音一直是现代汉语的有一个重难点,一是是各类考试的命题重点,在考研中也是经常涉及,我总结了一个语音专项。
9页,5000字,基本涵盖了语音的所有考试重点。
语法专项语法也是一个难点了,哈哈,我当时语法也是花费了好长时间,因此我又做了一个语法专项,增加了一些知识点的总结和实际案例分析,大家可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现代汉语的特点是根据比较,归纳总结出来的,比较的对象有:历时比较:同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比较共时比较:同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比较(一)语音特点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而英语和古代汉语有)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4,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有,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归并在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一些方言中仍保留入声声调)(二)词汇特点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2,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三)语法特点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2,复合词为主3,量词丰富4,存在兼类词(如动词兼名词等)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如:水土流失、提高等;该特点对汉语学习和使用提供了方便,但易出现词和短语划界限不清问题)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用相同词,语序不同意思不同,如:我要学—要我学;使用介词不同,意思不同,如:我把他打了—我被他打了)(四)语用不同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求简明、达意,不一定求句子结构完整)2,依靠语境相处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五)修辞特点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2,音节结构整齐(双声、叠韵、压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歇后语、成语等)(六)信息处理特点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与拼音文字比,字型技术和标准化方面困难)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4,大陆、台湾的统一和规范(外用借词同源异形,常用词语也有区别)二语音一、汉语语音概说(一)基本概念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一个音节如果按音色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就会得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单位,这就是音素。
(如“老”可以划分出l,a ,o三个音素)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
2,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人的听觉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肌肉都明显的紧张一下,每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
(也有例外,:“天儿”tianr)三词汇一、汉语词汇概说(一)什么是词汇: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用语的总汇。
(二)词汇单位:1,语素1.1 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1.2 语素类型:(1)按音节分: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2)按构词能力分:A :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特例有:了、吗、吧不能语其他语素组合成词)B: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与其他语素自由组合,位置不固定如伟大、宏伟C: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如阿姨、第一、人们、记者2,词2.1 定义: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2.2 语素、字与词的关系:(1)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同时代表一个语素,如山、水(2)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词,其中的字各代表一个语素,如人民、建设、建设者等(3)词由2个以上字表示,但各个字没意思,只表示一个音节,各自不代表语素,如:巧克力、玻璃(4)一个字代表不同词,如:米饭厘米中的米,这样的字代表不同语素。
(有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如:重,不同的读法也代表不同语素)(5)不同的字表示同一词,如展转——辗转3,固定词组3.1 专名(1)专门词语,如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名北京大学;(2)术语,如法律术语:地方性法规医学术语:病理切片行业语;(3)行业语,如摄影用语曝光量, 防红眼.3.2 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短语或句子结构,但格式和构成成分比较固定,意义往往有整体性,一般也作语言建筑材料使用。
二、汉语词的构造(一)单音词和复音词(按音节划分)1,单音词2,复音词(二)词根和词缀1,词根: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2,词缀: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三)单纯词1,定义: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有单音节和多音节的,不管有多少音节,个音节本身没意义,合起来才有意义。
2,单音节单纯词:天、人、好3,多音节单纯词:(1)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A:双声:2音节声母同,如,参差,忐忑,仿佛B:叠韵:2音节韵母同,如,彷徨、烂漫、骆驼C:其他:蝴蝶、芙蓉(2)叠音词2相同音节相叠如,姥姥、奶奶、饽饽(3)音译外来词如,卡通、沙发(四)合成词1,定义:两个或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可以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2,合成词构成方式:(1)复合式: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根据词根间的关系不同,又可以分为:A:联合型并列式,在意义上两个语素地位平等,如道路、开关、动静B:偏正型:前一词根限制、修饰后一词根,如,火车、雪白C: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如:提高,人口D:动宾式:如管家、达标E:主谓式:如日食年轻(2)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组成A:词缀+词根:老虎、阿姨B:词根+词缀:桌子、弹性、木头、优化C:词根+叠音词缀:绿油油、喜洋洋(3)重叠式:两个相同词根相叠而成,如爸爸、妈妈、偏偏、仅仅(五)简称1,什么是简称:把长的词语减缩或紧缩成短的词语,如北大、清华2,简称的方式:(1)减缩只截取原词语的部分词语,常在指称几个并列事物用,如:中美、文史哲等(2)紧缩抽出原词语用有代表型的词语组成简称A:原词第一个语素组成:劳模、基建、初中B:第一词第一语素+最后词最后语素:扫盲、军属C:第一词第二语素+最后词第一语素:民警、厂矿、理化(3)抽出原词中共同部分,或概括原来几个词表现的共性加一个数字成简称。
如:四化、三好、七窍三、词义(一)什么是词义:词的内容,词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词义(二)词义的性质:1,客观性,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是构成词义的基础或根据2,概括性,抓住整类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点,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点3,社会性:使用同一语言社会成员长期实践过程中确定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4,模糊性:指词义的界限不清楚。
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高矮5,民族性: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由此产生词义的民族性(三)词义的构成1,理性义指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也叫概念义,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只要是理性义,是词义中主要部分2,附属义色彩义(1)感情色彩贬义、褒义(2)语体色彩文体色彩书面——口语(3)形象色彩如:牵牛花眼镜蛇鸡冠花(四)单义词多义词和同音词1,单义词1.1 定义:只有一个义项的词1.2 种类:(1)事物名称:桌子、铅笔(2)专有名称:北京、鲁迅(3)外来词:沙发(4)科学术语:原子核2,多义词2.1定义:有两个以上义项的词,义项地位不平等,一个是基本义项2.2 词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比喻意义(1)基本意义:词中的基本、常用的意义,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发展转化来的(2)引申意义:在基本意义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形成的意义。
(3)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包袱(比喻意义和借喻的区别,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临时性的)3,同音词3.1 定义:发音相同的词,同形同音,异形同音3.2 同音词和多义词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同形同义的同音词容易与多义词混淆(2)区别: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而同形同音词意义间屋联系,如:别有3个意思,但都不联系,而花有几个联系的意义,所以是多义词(五)同义词和反义词1,同义词1.1 定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如演讲—讲演,着急—焦急,广义的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狭义的专指近义词;近义词是同义词中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一类。
1.2 同义词的辨析:(1)意义方面差别:A:意义轻重不同,如着急—焦急B:范围大小不同,如:时代-时期C:集体与个体不同:如:人口和人(2)色彩方面差别:A:感情色彩不同,如团结—勾结B:语体色彩不同:母亲—妈妈(3)用法方面差别:A:搭配对象不同,如:美丽——漂亮,爱戴和爱护,前者搭配对象只能是人,后者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B: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如忽然(副词)突然(形容词)2,反义词2.1 定义两个理性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在意义上形成反义关系2.2 类型(1)绝对反义词互补反义词,意义上相互排斥,如生—死(2)相对反义词:极性反义词意义上对立,但否定甲不一定就是肯定乙,如大-小,这类词反映的概念之间,有能够居间性的概念存在。
四、汉语词汇的构成(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1,基本词汇:千百年前就产生,一直应用到现代,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一部分词,其特点有: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强2,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数量比基本词汇大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并非截然分开(二)熟语1,熟语及构成(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2,成语2.1 定义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简洁而意思精练,大多是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的概括,或是书面语言中的名句形成;2.2 成语的特点:形式简洁、意思精练,结构多样,如并列、偏正等、形象鲜明,有很强表达作用3,惯用语:表达一种习惯意义的固定词组,如吃老本开后门等3.1 惯用语的构成;3个语素组成居多3.2 惯用语的特点:大多是述宾结构,中间可以插入词语,也可以颠倒语序,意义不便,惯用语形象、精练,应用灵活广泛4,歇后语: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有时只说上半、下半略去4.1 歇后语的构成:上半——形象表述,下半——解释形象表述的含义,然后借比喻或双关,表达它的实际意义4.2 特点:形象风趣(三)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1,新词的产生(1)新词是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用新的形式表示新的内容,一般都利用原有的语素,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来创造,新词出现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为社会所接受,才能再语言中扎下根来,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词;(2)新词和词汇新义不同,生造词和新词也不同2,旧词的消亡3,词义的演变(1)词义扩大:如河收获等(2)词义缩小:如臭批判(3)词义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专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的词如走,古代指跑或逃跑,现在指行走;消息古代指胜衰更替六、词汇规范化:(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根据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词汇方面的标准,以便更充分地发挥汉语的社交作用,促使汉语向健康方向发展,具体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舍弃北方方言中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采用比较通行的词,同时适当吸收一些方言、古语和外来词,抵制生造词,从而消除词汇方面的分歧现象,建立一个全国一致的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