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参考模板)
艾灸操作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我院灸法常用;回旋灸、雀啄灸、滚筒灸,艾灸盒【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滚筒。
艾灸盒,必要时备灸浴巾、屏风等医者首先进行手卫生处理【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滚筒灸:取适当长度的艾条,点燃后放入滚筒内即可,如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滚动,四肢从上到下滚动。
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15—20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3.4 艾灸盒灸;根据疼痛部位取适当艾条,点燃后放入艾灸盒内,置于施灸部位,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可灸15—2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8. 医者进行手卫生处理。
【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灸法操作规程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
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 、隔姜灸、隔蒜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切成?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2)操作方法: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 、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
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艾条灸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1.11.21.31.42
2.1..2.23
3.13.2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
→
↓
←↓
→。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优秀文档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优秀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中医艾灸疗法的中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2. 疗法操作规范2.1 前期准备- 准备艾草:选择艾草的品质良好、保存完好且无异味的艾草。
- 准备艾灸器具:使用合格的艾灸器具,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
- 准备疗程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包括艾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2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辩证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候。
-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脉搏、舌象、体温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 制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艾灸方案,包括灸治的穴位选择和艾灸的方法和疗程。
2.3 艾灸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好,解开紧身衣物,保持艾灸部位清洁。
-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证候,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 艾灸器具准备:点燃艾条,调整艾灸器具的高度和距离,确保艾灸的温度和强度适宜。
- 进行艾灸:将艾灸器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艾灸治疗。
- 艾灸结束:结束艾灸后,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2.4 安全注意事项- 控制艾灸温度:确保艾灸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和烟熏。
- 遵循卫生原则:使用干净的器具和艾草,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掌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疗效,控制艾灸的时间。
- 注意患者疗效和反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治疗。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患者评估、艾灸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规范操作将确保中医艾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和体验。
艾条灸法

艾条灸法
1.着装整洁,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适宜操作;
2..首先评估病人
3.准备用物: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4.操作:。
1.温和灸:术者手执点燃艾条,对准需灸的穴位或患部,其距
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一般距皮肤1.5-3厘米,每穴灸3-15分,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此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种。
2.雀啄灸:手持点燃艾条,对准穴位,如鸟雀啄食状,一起一
落断续施灸。
艾火与皮肤一般距3厘米左右,可灸3-5分。
此法多用于小儿和晕厥急救。
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在皮肤上往复盘旋灸。
用于面积较大
的肢体麻木,皮肤病。
5.注意事项:
①室内温度要求适中,施灸穴位应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②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
先灸头
身,后灸四肢。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运用。
③灸处一般的局部红润不处理。
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
若
灸处出现小水泡,可用敷料包扎一下(不擦破皮),让其自行吸收。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头穿破,排出水液包扎即可。
化脓灸要包扎好灸的部位,并密切注视局部变化,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自愈。
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艾灸操作规范

艾灸操作规范
一、艾灸定义:
用艾绒或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艾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操作方法:
1、艾条灸法: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其中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者为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平行往复回旋熏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cm-3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2、温灸器灸法:架灸法、艾灸盒灸法。
三、施术后处理
施术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灸后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的水肿或水泡。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
染。
四、注意事项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挠坏衣服。
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五、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艾灸法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6)、艾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必要时以屏风遮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条灸法规范及操作流程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
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2、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2、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3、施灸方式:(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手持艾条将点燃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
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5、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六、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见附页)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注:1. 艾条灸方法常用者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灸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