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论文

合集下载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周易》与文化--《周易》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姓名:卢嘉杰学号:140142320专业:统计学电话:摘要《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尽管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

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然而如此的文化事实上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我们的人一辈子价值,拼搏精神,职场修养,企业管理乃至于政治方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文我们主要来谈一谈《周易》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生活改革辩证法内因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浅谈《周易》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相传最早是伏羲氏所作,后为周文王创出八卦,即为文王演挂。

后孔子所作《易传》进一步发扬光大,与《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并称为五经、大部分人提及《周易》总会联想到占卦算命,觉得是封建迷信。

这事实上是对《易经》文化的一种片面的解读,《周易》之因此成为五经之首,更重要是因为其内在蕴含的深刻哲理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①,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

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学号:33号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一、何为《周易》《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

《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

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

《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

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

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吉。

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

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吉。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大雁。

渐:进,登。

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感于《周易》,用之于行不得不承认,当初在选课的时候确实是十分随意而又仓促,毕竟借师兄的电脑不能太久,而且选课太慢会出现选不到的情况。

不过在这些一系列的各类课程之中,唯有一门课我是特别留意而选的,而如今那一个系列除了这门课其他课程我全都不记得是什么名称,这门特意挑选的课就是——《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总的来说是想要探索一下《易经》中的神秘,虽然我甚至不明白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但是对于许多关于这本书的传言以及这本书已经流传千年的事实使我对这门课的向往异于常者。

这学期的第一节课便加深了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

咋看一下这些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东西,但是其中的深意果然是如今许多书籍都望尘莫及的。

而书中所言虽然都似乎是占卜卦象,但我细细回味一番之后却觉得,这是古人所制作的一个精明的教育方式。

所谓学以致用,用事实生活中的范例来加以叙述便可以使其中的道理更为清晰,但是反之范例又会使得文章变得罗嗦。

而《周易》这本书便运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授它其中的奥秘,那便是占卜。

将一些深刻的道理蕴含于占卜的卦象之中,使得其中的道理隐隐约约,同时又极具实践性,让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玄机。

古人在求天下治理时深刻的认识到,如天下大治则必须各安其位,(易经的时与位)与时偕行,如此才可顺应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了解自己也很难推己及人,古人以为臣道是做一个好部下,君道是做一个好领导,而师道则是贯通君道与臣道才可为师。

天地君亲师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想大概是以为形容天地和人的关系,天地既好像是领导一样威严令人敬畏,天地也好像是亲人一样疼惜子女,天地还可作为人的师长令人明晓道理。

不得不佩服这本书可谓是集大智所成,能够将学以致用这么有意义的道理具体化来展示给所有用心去读这本书的人。

我是如何理解《周易》的呢?首先说一下老师一开始提出对“周易”二字的解读:周而复始,相互易变。

这就相当包涵了哲学中“量变成质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理念。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易经论文

易经论文

浅谈《易经》09航海何静内容提要: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一}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

《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

‚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

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

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

《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

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

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

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导读-期末论文

《周易》导读-期末论文

《易经》与管理《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古人誉为六经之首,无所不包.理应与管理学有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周易》,即是一部管理学经典。

易学中的许多管理学原理或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按照西方管理学理论,管理本身是一种决策学。

所谓决策,就是对各种可能行《周易》成书后参与了古代重大决策,成为重要决策方法之一。

例如,在周代专设筮官,名曰大卜,掌管卜筮之书,对于国家大事如建国、迁都、战争、立嗣、分封等进行决策。

同时《周易》卜筮又是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古代管理者利用《周易》卜筮这种神圣的权威让百姓相信自己制定的决策的正确性,并使这一决策得以顺利实施。

其次,经过儒家整理和阐发的《周易》理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本身即是管理哲学。

《周易》与其他五经成为汉以后的官学,充当了管理国家的理论工具,被称为“儒术”。

仪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尺度。

汉之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天文、历法、音律等制度皆以此为基石建立起来。

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皆可从《周易》和其他经学理论中找到根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学理论及其精神是培养和造就古代管理者的工具和教化被管理者的法宝。

同时,《周易》又是选拔古代优秀管理者的重要尺度。

汉武帝以后包括《周易》在内的经学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经学成为时人晋身入仕的阶梯。

在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周易》经传所蕴涵的丰富管理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强调天人合一。

整体性原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这种原则强调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理想状态。

人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从客观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特别是以寻求事物间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事物的和谐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

例如,在改造、征服自然时,应本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要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本古老的典籍,周易是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周易为中心,探讨其起源、理论和影响,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古代文化的瑰宝。

1. 周易的起源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和总结。

据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和神农氏,但由于其历史悠久,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已经开始流传并被奉为经典。

经过后来的整理和传承,周易成为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经典著作。

2. 周易的基本理论周易的核心理论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构建了易学的基本框架。

其中,“太极”代表宇宙的起源和无限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而“两仪”则是太极的二元对立,包括阴阳、动静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四象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最后,八卦则是由三个阴阳和四个象组合而成,代表了八个基本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用于预测卜筮和决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

周易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戏剧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当代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周易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其思想和理论仍然对现代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研究者将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探索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人将周易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开发中,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周易的卜筮和命理学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人借助周易的理论和工具,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发展方向。

这种研究和应用形式多样,包括起名字、择日等。

结论周易作为一本古老而深刻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与古代的卜筮和领导力开发相关,也与现代科学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周易期末论文

周易期末论文

用《周易》的阴阳观阐释为人处世之道姓名:刘裕班级:物流管理1301班学号:201300603 摘要:《周易》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博大精深的阐释人生大道的宝典。

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宝藏。

无论是在卦辞、爻辞还是《易传》中,做人之道都贯穿始终。

《周易》中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和合而成,阴阳相对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

阴阳的变化中也蕴含了诸多为人之道。

本文将从阴阳的变化关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关键词:周易;阴阳;为人处世《周易•系辞上转》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之中。

阴阳观是《周易》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阴阳观的核心精神是:“一阴一阳之为道”。

“‘一阴一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阴阳之间的对待,二是指阴阳之间的流行,天地万物莫不有阴阳,莫不受一阴一阳的支配,因而易道就是通贯天地人物的总的规律。

”①因此人应当遵循阴阳之间的这种相对立又统一、相消长又相互转化的易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活得顺畅,活得舒心。

否则你将可能事事受阻,时时不如意。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遵循阴阳易道呢?且看下文分解。

一、阴阳相对阴不是阳,阳不是阴,阴阳相互对立。

竟争的双方也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人不仅应当正确认识了解自己,更应当了解自己的竟争对手,只有充分了解了对立的双方,你才能成为获胜者。

孙子兵法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②,在当今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更该通此道。

阴阳相对,万事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说:“万物无绝对,一切都是有例外的,世间永远有好人也永远有坏人,凡事不可要求太理想”。

凡事无绝对,我们只能享受相对的自由、公平,所以不要总是抱怨不公平不自由。

同时也不要总是跟他人无休止针锋相对地争辩,要知道许多事物从这个方面来看是错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又是对的,是是非非又岂能轻易地辩得清楚!阴阳相对,阳为“得”为“有”,阴为“失”为“无”。

万物都是相对立的,有时你千方百计地设法想得到一些东西,当你得到的同时,其实你也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萃卦
——关于萃卦的一些个人见解及感受短短五周的《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五周的课程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易经》和八卦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自己对这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下面是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我为自己所算的一卦,并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卦辞
【卦辞原文】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译文】顺利,王来到庙里,利于表现像个大人物,顺利,利于坚持下去;用大牲畜祭祀,利于有所前进。

【解说】这是萃卦的卦辞。

亨,(heng),顺利;通达;顺达:万事亨通。

“亨”是对当前形势的概括,指当前的关系良好。

假,(jia),借:假道,久假不归。

“王假有庙”是比喻,反映周时代的社会风俗,王到庙里祭祖先或神灵,求赐好收成或其它保佑。

王是尊贵的人物,但是在祖先或神灵面前是低畀的,首先必须跪拜以表虔诚,然后祭祀,再祈求赐予。

王指主方,祖先或神灵指客方,主方向客方表示尊重以求得客方赐予。

见,(xian),显现,展现:图穷匕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攸,(you),助词,相当于“所”:性
命攸关。

主方行动和素质都是阴,既被
动又软弱;态度也是阴,谦让随和。


是只是乞求是不够的,还需要像个光明
正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利见
大人”。

“亨”,如果主方能够像个光明正
大的人物,积极主动做好工作,那么由
于客方素质良好,一切会进展顺利。

贞,
(zhen),坚持下去:坚贞不屈。

“利贞”,
情况有利于坚持下去。

“用大牲吉”也是
比喻,用大牲畜祭祀是对祖先或神灵作
大供献,指主方应当为双方关系作出成
绩。

“利有攸往”,利于有所前进。

(摘自百度百科)
《序卦》曰:物相遇后聚,故受一萃。

萃者,聚也。

崔觐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后聚”。

疏“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姤·彖传》文。

荀彼注云“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

南方夏位,万物章明”,是万物会合而成萃矣。

故言“物相遇后聚也”。

《彖》曰:“萃”,聚也。

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象》曰:泽上于地,萃。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卦辞解释
说白了,也就是《萃》卦乃谈的是君王们应如何处理日常的君臣之间的关系问题。

坤下兑上
萃①:亨。

王假有庙②: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③吉。

利有攸往。

初六,有孚不终④,乃乱乃萃⑤;若号,一握为笑⑥;勿恤,往无咎。

六二,引⑦,;无咎。

孚,乃利用禴⑧。

六三,萃如嗟如⑨,无攸利;往无咎,
小吝。

九四,大吉,无咎。

九五,萃有位⑩,无咎,匪孚;元永贞,
悔亡。

上六,赍咨涕洟⑾,无咎。

注释:
①萃:六十四卦卦名之一。

乃论述君王与朝臣聚萃与处理君臣日常关系之卦。

②王假有庙:“假”(ge格)至。

此句为君王到祖庙里去祭祀。

③大牲:指牛羊这些大的牲畜。

④有孚不终:诚实的信用有始无终。

⑤乃乱乃萃:一盘乱哄哄的聚萃。

⑥若号,一握为笑:“号”,哭,此处指感情上的裂痕。

“一握”,即一握手。

此句为在君与臣聚萃中,若有君臣发生不愉快之事,当握握手,破涕为笑,前嫌皆释。

⑦引:指君臣不合时君主主动退让。

⑧禴(yue跃):四时祭礼之一:一种说法
指春祭;一种说法为夏祭。

⑨萃如嗟如:一边聚萃一边嗟叹的样子,
言君臣聚萃一派悔丧气。

⑩萃有位:指聚萃中的当权者,犹君王。

⑾赍咨涕洟:“赍”(ji),“赍”的本字,
乃带着抱着的意思。

“咨”(zi资),嗟叹声。

“涕”,眼泪。

“洟”(yi夷),鼻涕。

“涕洟”,为眼泪鼻涕哭泣之状。

“赍咨涕洟”,乃为带着嗟叹与眼泪鼻涕,含义为不忘忧患思虑之象。

全卦内容:
此卦由地下泽上组成。

(摘自百度百科)
爻辞及《象》、《彖》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九五,萃有位,无咎。

匪孚,元永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萃卦的自然之象和人事之象
卦名:萃
全名:泽地萃
卦符:兑上坤下
自然卦象:地上有水,水从地上冒出来,为有水草的地方。

整体卦象为水中荷花。

社会卦象:荷花出于污泥,向上生长。

萃卦是水的精灵,想摆脱污泥,又不能完全摆脱。

萃卦之人有向上的追求。

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精神分裂倾向。

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祖业倒掉后从小从污泥中长出来。

事业总是从很一般的情况下起来,有祖业但是败落了,自己的事业还要起来。

从艰难中起步,一定会出人头地。

萃卦为并蒂莲花开,后代多为女儿。

婚恋带桃花,恋爱对象年龄差距比较大,长男与少女或者是长女与少男。

感情纠葛、是非纠葛多,类似污泥里面的纠葛。

典型人物为屈原。

宗教信仰上为佛教,萃卦为莲花,莲花为佛教图腾。

说临卦通灵,通神,所通神灵为佛教菩萨。

其成功卦为临卦,所以临卦之人若走到事业的成功路上,必定是走到萃卦上,以萃卦为事业,正如出水荷花,迎风而舞,超凡脱俗,事业高尚。

关于萃卦的一些感受
关于萃卦的一些社会卦象上面已经有所阐述,其中有一些我觉得很符合我的自身情况。

其实,我在算萃卦的时候是想问婚姻或者恋情的,因为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过一段感情,所以该卦的解释我也不知道是否真实。

此卦在恋情的方面的解释是这样:比较吉利。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

你们两个是知情达理的人,对文明礼貌方面的事情做得比较到位,所以你们的爱情会非常甜蜜,没有困难能难倒你们。

由于没有亲身体验,所以,我现在暂不能判定它的真伪,但我所期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而且它所说的一些方面,我也觉得比较符合我的真实情况。

在平时生活中,我比较尊重别人的意见,对他人也比较文明礼貌,能够做到尊重别人。

但我知道爱情之神为什么一直没有眷顾我,我也只能在内心祈求它能早点到来吧(呵呵)。

还有萃卦的社会卦象中有一点说“萃卦之人自视清高,有傲气、才气、迷茫、孤傲,有自伤。

有才华、聪明、洁身自爱,有事业追求,追问天命。

”我就得这一点也是比较符合我的。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自视清高,有傲气、孤傲,有时候对别人不屑一顾,只觉得自己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尊重别人的意见。

有时候,我还是会很谦虚地向别人请教。

在平时生活中我也会感到迷茫和自伤。

记得,刚进大一时,有着一股新鲜感,但是很快这股新鲜感就被迷茫所取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该如何度过这既短暂又漫长的四年。

幸好,经过一学期的迷茫期,我终于渐渐找到了目标,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了。

同时,在生活中,我经常会感到莫名的伤感,可能是因为在外地上学的缘故,我
经常会想家。

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曾让我感到不适。

同时,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我的家乡也存在差异,让我不能真正地融入杭州这个地方,但我正在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接受、认可和接受这个城市。

结语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伴随着这篇论文的结束,我也要与这门课程和老师您说再见了。

虽然我们只有短短的五周接触时间,但我已经从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程和老师您了,希望下学期还有机会能够学习您这门课。

老师,您辛苦了,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