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论文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姓名:赵林旺学号:1109634006泰卦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
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
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
泰大通也。
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
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
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
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
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
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
反之则凶。
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
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
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
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
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
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
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
《周易》论文

《周易》与文化--《周易》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姓名:卢嘉杰学号:140142320专业:统计学电话:摘要《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尽管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
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然而如此的文化事实上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我们的人一辈子价值,拼搏精神,职场修养,企业管理乃至于政治方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文我们主要来谈一谈《周易》文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生活改革辩证法内因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浅谈《周易》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相传最早是伏羲氏所作,后为周文王创出八卦,即为文王演挂。
后孔子所作《易传》进一步发扬光大,与《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并称为五经、大部分人提及《周易》总会联想到占卦算命,觉得是封建迷信。
这事实上是对《易经》文化的一种片面的解读,《周易》之因此成为五经之首,更重要是因为其内在蕴含的深刻哲理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①,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
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学号:33号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一、何为《周易》《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
《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
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
《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
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
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吉。
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
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吉。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大雁。
渐:进,登。
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
周易论文

感于《周易》,用之于行不得不承认,当初在选课的时候确实是十分随意而又仓促,毕竟借师兄的电脑不能太久,而且选课太慢会出现选不到的情况。
不过在这些一系列的各类课程之中,唯有一门课我是特别留意而选的,而如今那一个系列除了这门课其他课程我全都不记得是什么名称,这门特意挑选的课就是——《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总的来说是想要探索一下《易经》中的神秘,虽然我甚至不明白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但是对于许多关于这本书的传言以及这本书已经流传千年的事实使我对这门课的向往异于常者。
这学期的第一节课便加深了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向往。
咋看一下这些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东西,但是其中的深意果然是如今许多书籍都望尘莫及的。
而书中所言虽然都似乎是占卜卦象,但我细细回味一番之后却觉得,这是古人所制作的一个精明的教育方式。
所谓学以致用,用事实生活中的范例来加以叙述便可以使其中的道理更为清晰,但是反之范例又会使得文章变得罗嗦。
而《周易》这本书便运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传授它其中的奥秘,那便是占卜。
将一些深刻的道理蕴含于占卜的卦象之中,使得其中的道理隐隐约约,同时又极具实践性,让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玄机。
古人在求天下治理时深刻的认识到,如天下大治则必须各安其位,(易经的时与位)与时偕行,如此才可顺应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了解自己也很难推己及人,古人以为臣道是做一个好部下,君道是做一个好领导,而师道则是贯通君道与臣道才可为师。
天地君亲师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想大概是以为形容天地和人的关系,天地既好像是领导一样威严令人敬畏,天地也好像是亲人一样疼惜子女,天地还可作为人的师长令人明晓道理。
不得不佩服这本书可谓是集大智所成,能够将学以致用这么有意义的道理具体化来展示给所有用心去读这本书的人。
我是如何理解《周易》的呢?首先说一下老师一开始提出对“周易”二字的解读:周而复始,相互易变。
这就相当包涵了哲学中“量变成质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理念。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易经论文

浅谈《易经》09航海何静内容提要: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一}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
《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
‚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
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
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
《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
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
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
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国学论文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国学论文《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尽管“其旨趣都在于指示吉凶”高亨语),而它们所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生活还是相当广阔的,如郭沫若所云三大类十二项[1]。
且其文笔凝练,手法讲究,思想深邃。
它们是我国上古社会文史哲学合璧的结晶[2],是“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形象直觉思维与据象占断、“定之以吉凶”的逻辑推理思维相互并用的产物,是商周人民社会生活经验与《易》辞作家象、数、理、占智慧相与渗融、互为结合的典要。
从文学艺术,从中国古代文学溯源角度来观察与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古老而费解的《易经》,实际上蕴藏着一个令人惊讶的艺术世界,可谓爻辞备诸体,卦象纳诸法[3],词汇精美,意象灵动,“适供词人之寻章摘句,含英咀华”[4],显示出令人敬重的文学史地位。
一、诗歌之雏型卦爻辞中蕴含着诗歌,这已成为《易》学研究领域人们的共识[5]。
然而,究竟怎样的语句就算诗歌,其数量到底有多少,看法却很不一致。
有的学者将一些对偶句、或散体描写的短语都笼统视为诗歌,如“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等等,笔者以为不甚妥当。
诗歌最基本最外观的要求是其结构形式:句式整齐,语言精练,有比较明显的节奏和韵律,全诗至少四句以上参见郭沫若《论诗三札》《论节奏》),内容上一般以“言志”、“吟咏情性”、抒发主体情感为主;艺术上则追求意象或境界的创造‘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
以此标准衡量,上引爻辞短语似不宜以“诗”名径称。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易经》中找到诗歌,它们当之无愧,不过数量有限。
例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 明夷于飞,垂其翼。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0级专业班级:金融四班姓名:陈冰学号:我所知道的周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着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
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和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
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
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
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
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后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着了《易传》。
"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的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称为"十翼"。
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
从形式和方法上,好像是专论阴阳八卦的着作。
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
阳
观观
的周
古易
韵文
之化
光有
感
系院:机械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二班
姓名:亓瑞军
学号:************
安阳的古韵之光—观周易文化有感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髓部分,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用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
它寓于中国的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之中。
它的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拔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可以说,周易学是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
周易的太极图阐述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
太极图产生于何时、何地、何人,说法不一。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杰作。
太极图形说明宇宙间的事物是负阴抱阳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它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当矛盾的一方面发展到极点。
与其相对的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同步变化了;在这个统一体中,光明的一面中有黑点,黑暗的一面中有亮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阴阳互抱,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
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天人合一”是遵循宇宙整体运动规律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这样以点带面,透过现像看本质,通过微观了解宏观,然后再从宏观同的角度做出决策。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大思维。
周易是历代伟大先哲总结千年民族的智慧,精炼出观察宇宙变幻规律的思维方法,它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检验,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因为它道出了世界的根本,这不能不令中外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叹为观止。
从选修了这门课开始的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抽空就在网上查查有关《周易》的解读,有空也在图书馆看看周易方面的书,正是春暖花开、春夏交替的季节,体味着《周易》所讲的自然法则,看着窗外栩栩如生、绿色充裕,真的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好奇妙的大自然,万事万物看似独立却浑然一体。
在我看来,《周易》讲的是这样的道理:天地万物是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体,人与人也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就像是宇宙设定好的系统庞大而统一的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认识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联想远方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推理他人的;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探索未知的。
这理念似乎模糊,其实精准;看似玄奥,其实朴实;看似高深,其实平常。
我觉得之所以《易经》被称作“众经之始”,很重要的理由是它阐述了一种宇宙同源、同体、同感、同知的世界观、方法论、数据库、信息网。
延伸到极处,无穷大,“一”可以生化出“万物”;归纳到极处,无穷小,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一点去观察。
这极大又极小的“极处”,不就是“太极”吗?凡事都有正反两面,都是相对的,辨证的,这不就是蕴涵阴阳的“两仪”吗?
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所应做的事情,仍然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人类传统文化遗产也都是这样做的。
中国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内外的整体。
按我初浅的理解和比较,“整体”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特征,正是在“整体”源头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细分”是西方文明的特征,局部研究得细,却容易忽略统一的系统。
这几年,不断传来连续的灾难性消息:海地地震、智利地震、中国西南干旱、新疆暴雪成灾……也许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提醒人们:世界是相依为命的整体。
人类的命运彼此相通,应该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天理。
想通了这些,心底自然升起两个字:“珍惜”。
珍惜环境,珍惜身体,珍惜亲情,珍惜友谊,珍惜爱情,因为我们是一体。
始终不能忘记在我感到苦痛时,家人、朋友给我的关心和支持,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生命,只是不同的身体。
这种感受,在我品味《周易》之后,在心中更为强烈。
从《周易》里,我也学会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规律,一切不需要强求,也不必着急。
该来的必然要来,该去的终究要去。
比如生命,比如四季。
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交替而已,变化而已,轮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