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绘画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 笔记 第七章 明清美术 (一)

中国美术史 笔记 第七章 明清美术 (一)
王鉴: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浮岚暖翠图》等
王翚huī:对古人激发涉及面最广。作品虽多仿古,却具清丽深秀风致,功力深厚,但有时过于圆熟或刻露。晚年脱落,转有苍茫之致。《溪山渔乐图》
王原祁:王时敏孙子,自称笔端“金刚杵”。擅长枯笔焦墨,层层皴擦,不厌其烦,韵味厚重,“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
明中期,吴派兴起,始创于沈周,成于"文徵zhǐ明",另有唐寅、仇英等,沈文唐仇合称“吴门四家”
沈周:早期谨细,师法王蒙,后期粗简,师法吴镇。《吴门十二景》《庐山高图》
文徵明:也分粗细风格,以细见长《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等
唐寅(唐伯虎):题材处理方面更重思想性。《骑驴归思图》《春山伴侣图》
8、“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
龚贤、樊圻qí、高岑cén、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
龚贤成就最高,其风格分为黑龚、白龚两种,“白龚”指其简笔无皴或少皴的作品,“黑龚”即为晚期作品,《溪山无尽图》《挂壁飞泉图》等等。
仇英:青绿水墨均有,《桃源仙境图》《停琴听阮图》
3、明代后期华亭派的代表人物
明代后期,上海松江一代。代表人物为董其昌:扭转了吴浙两派的颓风。他提倡摹古,师法董源、米芾等
4、董其昌的画风及代表作品
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联系变幻的表现力。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追求画面的含蓄性。
吴历:集各家之长,创立自己的面貌,创造了“阳面皴”
7、清代三画僧的艺术风格
弘仁:“敢言天地是吾师”,画布局奇兀,近景大岩壁立,远山缥渺朦胧。
髡kūn残:他的绘画分两部分,即师法前人和师法造化。传统与造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风范。

明代绘画代表人物

明代绘画代表人物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元代,各种体制形式俱全,明代开始重复前人。

明代画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其次,李日华,陈洪绶等人论画,也颇有可取之处。

明初还有一位医生兼画家王履,论画颇有独到之处,他说的“庶面马首之络”,至今都值得深思和实践。

王履的绘画美学以医学家而闻名于世,医术自视甚高,但真正发现比有自己强的人,又十分谦虚。

对绘画有癖好,自元代至正十三年前后开始学画,而后注意收藏古画。

著作《华山图》,亦为传世仅存之作,奠定了其在绘画美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他之前接触的绘画中没有华山,于是创造出新的技法,产生了新的美学思想。

1.“意溢乎形”宋——得意忘形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发展到后来,学者对形完全轻视,乃至情也无从着落。

王履为救此一流弊,将形强调,他所说的形,不是无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

“意不足,谓之非形”。

2.“法在华山”和“意匠就天”画华山,就要师法华山,以山为师。

因而他反对“画物”而“不识其面”。

“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

3.“宗与不宗”反对拜倒在传统脚下传统本来也是人立的,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一反问,十分有力,给那些“纸绢者展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为名”者一个当头棒喝。

但王履并不否定一切家法:传统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违之。

“可从,从,从也。

可违,违,亦从也。

”对传统的借鉴,是继承,反传统而行其实是从另一角度的继承。

想摒弃其画风,必须了解其画风,注意去除之,谓之“违”。

“宗与不宗之间”是十分发人深思的理论。

4.“去故而就新”“宗与不宗之间”的目的就是要“去故而就新”。

5.“庶面马首之络”(避免艺术形象的概念化)不要像马络那样套在任何一个马嘴上都合适。

即使一个画家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某一山水时,缺乏山水的个性,不论画什么地方都一个样子。

王履画山水则不然,它具有华山的鲜明形象,绝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

6.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在明初一片摹古的气氛中,他能保持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使后学者有更新的启示。

明朝的艺术与建筑明代的绘雕塑与建筑艺术

明朝的艺术与建筑明代的绘雕塑与建筑艺术

明朝的艺术与建筑明代的绘雕塑与建筑艺术明代艺术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代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从明代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代绘画艺术明代绘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山水画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代山水画注重表达山水之间的气势和变化,以写意的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著名的画家兼理论家杨慎矣对明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花鸟画则以写实为主,注重表现花鸟的形态和姿态。

董其昌是明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他对花鸟的细腻描绘和色彩运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人物画方面,明代画家借鉴了前代的经验,尤其是宋代的画风,追求写实的表现手法。

二、明代雕塑艺术明代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

明代雕塑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尤其是对明代皇帝和文臣武将等重要人物的雕塑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和雕塑。

这些雕塑作品既展示了个人形象的美感,同时也融入了皇权的象征和儒家思想的体现。

明代雕塑作品形态多样,技艺精湛。

青花瓷像是明代雕塑的一种独特形式,它通过绘画和雕塑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画与雕的完美统一。

此外,明代雕塑还有陵墓中的石刻像和佛教寺庙中的佛像等。

三、明代建筑艺术明代建筑艺术以宫殿、陵墓和庙宇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示了明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征。

明代宫殿建筑凭借其气势恢宏的规模和精妙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紫禁城作为明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以其布局严谨和建筑技艺的精湛而受到广泛赞誉。

明代陵墓建筑则注重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敬之情。

明代陵墓的建设要求建筑规模大、布局严谨,同时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明代庙宇建筑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体现了尊崇神明和追求精神境界的理念。

明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而且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伯年绘画技法范文

任伯年绘画技法范文

任伯年(1476年-1559年),字次公,号称蓬莱居士,是明代著名的画家。

他擅长绘画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成为明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下将详细介绍任伯年的绘画技法。

首先,在用笔方面,任伯年善用细笔,在描绘细节的时候能够十分细致入微。

他笔力苍劲有力,线条简练流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质感和形态。

他擅长运用墨汁之法,将山石、花卉的纹理、肌理展现得极为细致,给人以触摸的感觉。

此外,他还擅长用“折射”之法,通过墨点墨块的交错重叠,使画面的明暗、深浅变化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体积感和立体感。

其次,在构图方面,任伯年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有意识地运用透视原理,通过将前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下方,中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中央,远景物体放在画面的上方,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立体。

此外,他善于运用对比法,通过颜色、明暗、线条的对比,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再次,在用色方面,任伯年善于运用墨色和淡墨色进行绘画。

他在山水画中,运用浅墨和淡墨,来表现景深和光影效果。

他用墨色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将淡墨色运用于水面、天空等远景部分,使画面的色调更加自然和谐。

在花卉画中,他运用多种鲜明的颜色,通过层次的叠加和对比,使花卉的色彩更加鲜艳,生动有趣。

最后,在构思方面,任伯年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他善于通过创造独特的背景环境,使画面更具情境感和意境感。

在山水画中,他常常将人物融入景色之中,或者配以小屋、亭台等建筑物,使整幅画更具生活气息。

在花卉画中,他常常将花卉置于自然环境之中,或者搭配小虫、蝶等,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他善于通过构图的安排、画面的布局,使整幅画面呈现出和谐、平衡的美感。

总之,任伯年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在明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技法主要表现在用笔、构图、用色和构思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笔法、丰富多样的构图手法,善用淡墨和浅墨色彩,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故名。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

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吴中四才子吴中四才子,即江南四大才子。

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

一般认为是指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徐祯卿等四位诗人并称“吴中四才子”。

《明史·卷286):“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徐、祝、唐文活跃在前七子摹拟、复古之风大盛之时,能够不依傍门户,卓然自立,为诗以抒写性情为第一义,在当时来说,确属难能可贵。

徐祯卿虽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诗多佳作,诗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论者以为非李梦阳、何景明可比。

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不独能诗,且擅于书法、绘画,以多才多艺见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1]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苏州四大名园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明代唐寅的个人简介

明代唐寅的个人简介

明代唐寅的个人简介唐寅,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唐寅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唐寅(yín)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1. 文征明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子昂,号南石,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曾在南京大书院学习儒学,后以才华出众而被聘为皇室画师。

文征明对于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将写实手法与意境表达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并且在创新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感悟。

2. 明代绘画的背景和特点2.1 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个时期社会稳定繁荣,士人地位提高,艺术活动也十分活跃。

2.2 绘画特点明代绘画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 强调写实和表现力:明代绘画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准确描绘,同时也追求表达感情和意境。

画家们通过观察、真实再现以及个人感悟,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 重视构图和形式美:明代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善于运用对比、层次和节奏等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美感。

-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明代绘画既有山水田园的宁静场景,也有宫廷宴会、神话传说等绚丽多彩的题材。

不同画家还各自追求风格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

3. 文征明在明代绘画中的地位与影响文征明以其卓越才华和个人艺术追求成为了当时绘画界备受关注的焦点。

他对于山水花鸟等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展出了独特而精湛的绘画技巧。

文征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自然为师,注重细致观察和表现力,这种观念在后来的绘画界影响广泛。

他以真实写实的手法和审美理念,开拓了明代山水画的新境界,并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对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影响外,文征明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理念上给了后人许多启示。

他试图将书法与绘画相融合,通过笔墨之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体验,注重创作中融入个人思想感悟和审美趣味。

4. 总结明代画家文征明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技艺在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公麟白描绘画特点及其重要影响研究

李公麟白描绘画特点及其重要影响研究

李公麟白描绘画特点及其重要影响研究李公麟白描绘画特点及其重要影响研究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李公麟是明代著名画家,他的白描绘画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李公麟白描绘画的特点以及其在艺术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李公麟的艺术背景与生平李公麟,字公伯,浙江绍兴人,约活动于明代后期。

他在绘画方面才华出众,尤其擅长白描绘画。

李公麟以清谈友人闻见,酷爱读书诗画,同时他的为人风雅、聪慧,深受洁白世家郑成功的赏识。

他的艺术创作虽然寥寥无几,但却影响深远。

三、李公麟白描绘画的特点1. 技法独特李公麟白描绘画的技法独特,具有浓厚的写实风格。

他以细腻入微的线条描绘人物、花卉等细节,以及恰到好处的阴影、光线处理,使画作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 线条的运用李公麟白描绘画中的线条运用非常讲究。

他善于运用淡墨描绘人物的轮廓,以及运用粗细不一的线条表现物体的纹理和形态。

他的线条工笔而细腻,凸显了物体的形态感。

3. 反差鲜明的明暗处理李公麟白描绘画作品中的明暗处理对比鲜明,运用了骨法技法,使得画面更富立体感。

他善于运用线条描绘光影的转折和过渡,使画作的明暗变化丰富而富有层次感。

4. 纸本背景李公麟白描绘画作品常采用纸本背景,用以凸显白描绘画的纯净、素雅之美。

纸本背景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简洁清晰,突出了艺术家所追求的“意境”。

四、李公麟白描绘画的重要影响1. 对后世白描绘画的影响李公麟白描绘画运用线条精细、明暗处理鲜明等技法,为后世白描绘画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为后世白描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该流派的发展。

2. 引领白描绘画的艺术方向李公麟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写实的风格,成为了明代白描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引领了白描绘画向更高水平的艺术追求,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白描绘画与文人墨客的结合李公麟的白描绘画作品以其纯净、清雅之美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绘画,发展到元代,各种体制形式俱全,明代开始重复前人。

明代画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其次,李日华,陈洪绶等人论画,也颇有可取之处。

明初还有一位医生兼画家王履,论画颇有独到之处,他说的“庶面马首之络”,至今都值得深思和实践。

王履的绘画美学
以医学家而闻名于世,医术自视甚高,但真正发现比有自己强的人,又十分谦虚。

对绘画有癖好,自元代至正十三年前后开始学画,而后注意收藏古画。

著作《华山图》,亦为传世仅存之作,奠定了其在绘画美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他之前接触的绘画中没有华山,于是创造出新的技法,产生了新的美学思想。

1.“意溢乎形”
宋——得意忘形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发展到后来,学者对形完全轻视,乃至情也无从着落。

王履为救此一流弊,将形强调,他所说的形,不是无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

“意不足,谓之非形”。

2.“法在华山”和“意匠就天”
画华山,就要师法华山,以山为师。

因而他反对“画物”而“不识其面”。

“画不神于所仿,而神于所遇”。

3.“宗与不宗”
反对拜倒在传统脚下
传统本来也是人立的,难道我不是人吗?这一反问,十分有力,给那些“纸绢者展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为名”者一个当头棒喝。

但王履并不否定一切家法:传统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违之。

“可从,从,从也。

可违,违,亦从也。

”对传统的借鉴,是继承,反传统而行其实是从另一角度的继承。

想摒弃其画风,必须了解其画风,注意去除之,谓之“违”。

“宗与不宗之间”是十分发人深思的理论。

4.“去故而就新”
“宗与不宗之间”的目的就是要“去故而就新”。

5.“庶面马首之络”(避免艺术形象的概念化)
不要像马络那样套在任何一个马嘴上都合适。

即使一个画家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但在表现某一山水时,缺乏山水的个性,不论画什么地方都一个样子。

王履画山水则不然,它具有华山的鲜明形象,绝不像海虞山,更不像太湖山。

6.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在明初一片摹古的气氛中,他能保持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使后学者有更新的启示。

李日华的绘画美学
李日华把绘画分为两类,一是“晋宋唐隋之法”的“真宫实能之际”;二是“虚澹荒寒”、“气韵萧疏”的“贵适天真”之作。

两者皆推崇。

明末正是崇尚元人萧疏荒画风最炽的时代,“真工实能之迹”,皆被人目为匠气,李日华不然,认为晋宋唐隋的真正大画家皆是“真工实能”者。

他认为绘画是寄“荒寒”的最高手段,反过来说,画是不宜表现热闹雄壮之场面的,就像琴那样,只能传幽淡之声,如果求悲壮之声,就又比琴更强的乐器了。

如寄荒寒之意,也就没有比画再强的了,因为琴和画皆是文人高流胸次间流出。

李日华心目中的文人高流是传统型的儒雅之士,不包括那些具有叛逆性格的狂放之士。

李日华强调儒家的道义观,归根于道和德,这和当时董其昌等人以禅论道完全不同。


不傍门户,直充拓自己抒写自己的心胸,这与董其昌的推崇“南宗”,反对“北宗”相反,显得更有益于艺术。

可惜明末正是真正的儒学早已失势,而心襌之学正处风盛日炽之时,董其昌的以禅论画便应运而生,而李日华以维护儒道正统观的画论反而不为时人所重了。

董其昌的绘画美学
一、董其昌以禅论画
明朝朱元璋因识字不多,且多疑,所以总怀疑文人看不起他,便大量杀戮文人,侮辱文人。

凡是不为他服务的文人一律“诛其身而没其家”。

建国初,开国工匠几乎被杀光,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当国家混乱,士人只能抛弃对身外的追求,转而求之于自己的心,求得心内的安宁。

王阳明的“心学”因运而生,这种心学很多方面和禅学相通,不久不问世事的士人就由心学转向禅学。

士人们终日“游戏禅悦”之后,便把禅学引向学术和艺术。

明代中期之后,柔弱细小的画风为世人所尚,正是心禅之学风行的反映。

董其昌以禅论画也正是这一风气下的产物。

二、董其昌的山水画
(1)墨笔画
A.《山庄秋景图》扇面:用柔润阔绰的的线条勾写,加以水墨渲淡。

B.《秋山图》用墨淡而润,线条不很清晰,落笔时漫不经心,力去着意和用力,竟无刻露之痕。

C.《昇山图》用米芾的云山法,主要山峦用湿笔横点,然层次增多,近处山坡加披麻皴笔意,远山用墨尤淡而润,甚得米氏画法神韵。

(2)设色画
《秋兴八景》设色皆十分鲜润光彩,呈现出秋色斑斓的光灿,和一般的淡设色画不一样。

(3)大青绿山水
《昼锦堂图》可谓董其昌的大青绿山水画代表作之一。

全无刚硬的墨骨,而是近于没骨的画法。

董其昌对水墨、设色、青绿各种形式的山水画很崇尚,并且皆很擅长。

风格是古雅、修润的,而不是刚强、硬拔的。

虽然皆很秀媚,但多是弱不经风和迷离朦胧的精神状态,这也正是明末的时代精神状态。

三、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
推崇“南宗”,反对“北宗”
“南北宗”各有其优缺点:
“北宗”画刚猛有魄力,使人振奋。

但缺点是:其一,不含蓄,外露而缺乏内蕴;其二;刚硬的线条缺乏弹性,不易变化,难以写出其韵致;其三;缺乏远的感觉,乏苍莽之气。

“南宗"画优点是重天趣,柔润而有韵致,笔墨多变化而含蓄,内蕴丰富。

优秀的“南宗”画(如“元四家”画)线条富有弹性有神韵,潇洒而有风致,远的感觉强烈,有苍莽之气。

缺点是魄力不足,柔弱缺乏庄严气象。

明代中期之后,心禅之学日炽,无所适从、动辄得咎的士人们唯一“禅悦”为事。

谈禅形成一种新的清谈,口头禅更比宋人深入。

处于萎靡心态中的明代士人唯以禅悦为寄托,所以以禅论画之说一起,士人们便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

“南北宗论”遂风行一世,成为当时及其后最有影响的学说。

他对以前的把握,对当时的影响,对以后的左右,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