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六个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五)诊断

1、收集资料 2、系谱分析 3、常规辅助检查 4、遗传物质和基因产物检测 1)染色体检查 2)基因诊断 3)基因产物检测
(六)预防和治疗


预防:避免近亲结婚、遗传咨询、携带者检测 和产前诊断、选择性人工流等。 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神经营养药物、饮 食疗法、酶替代、手术、康复治疗。基因治疗。

1863年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特征: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巴氏征阳性,常伴发音困难、锥体束征、深感 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
1、病因及发病机制

9号染色体长臂(9q12.1-13)基因缺陷 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位于脊髓、骨骼肌、心 脏和肝的细胞线粒体的内膜,致线粒体功能障 碍。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基因内三核苷酸如(CAC)拷贝数逐代增加 的突变。 相应的基因外显子CAC拷贝数异常扩增产生多 聚谷氨酰胺所致。 共同突变机制:外显子CAC拷贝数异常扩增产 生多聚谷氨酰胺链,获得新的毒性。
2、病理


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 SCA1小脑、脑干神经元受损,脊髓小脑束和 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节及脊髓前角 细胞。 SCA2以下橄榄核、小脑、脑桥受损重; SCA3损害脊髓小脑束和脑桥受损;SCA7视 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4、辅助检查



1)CT或MRI小脑脑干萎缩(脑桥及小脑中脚萎 缩) 2)脑干诱发电位异常,肌电图周围神经损害 3)脑脊液正常 4)外周白细胞PCR检查示CAG扩增情况
5、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共性症状+MRI,除外其它变性疾病 基因诊断 多发硬化、CDJ及感染的共济失调鉴别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 f Me di c i ne .He g ot hi s Ph. D f r om Ce n t r a l S o ut h Un i v e r s i t y Xi a n g ya Sc ho ol of Me di c i ne i n 2 0 06 H e we nt t o Ca l i f o r ni a Uni ve r s i t v i s i t o r i n 2 01 3 .He i s t he me mbe r o f t he Ne ur a l Ge n e t i c s g r o up of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As s o c i a t i on a n d Chi n e s e Me d i c a l Do (
完神经病学 博士学位 。2 0 1 3 年赴 美 国加 州大学进行 交流访 问。现任 中华 医学 会神经病 学分会 神经遗传 专业组
具、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神 经遗 传学组委 员、上海 医师协会神经 内科分会委 员、上 海医学会神经 内科专
委员会神 经肌病组委 员。

长期从 事神经科 的临床和研 究工作 。 目前着 重于发作性运 动障碍 、神经肌 肉疾病 、遗传性 痉挛性截 瘫和脊
m d C h a n n e l s , a s t h e i f r s t a u t h o r o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H e h a s b e e n g r a n t e d w i t h 3 p r o j e c t s o f N 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发作性运动障碍PPT课件

发作性运动障碍PPT课件

遗传特点
离子通道病 原发性PKD以家族性病例为主,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伴有婴儿惊厥、偏头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共发现3个与PKD有关的致病基因或位点:PRRT2、 SCN8A、EKD3。
2011年PRRT2基因被首次证实为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 基因定位于16p11.2。PRRT2基因编码富含脯氨酸跨膜蛋 白-2,其表达于神经元突触,并通过与突触结合蛋白相 互作用参与Ca2+的快速识别机制,从而介导神经递质的 同步释放。
PNKD临床诊断标准
(1)婴儿或幼儿期发病; (2)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且排除其他继发性因素; (3)饮用咖啡、酒精等可诱发; (4)不自主肌张力障碍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舞蹈
症或混合型发作; (5)发作持续时问:10 min~1 h,不超过4 h; (6)家族性PNKD:有家族史者符合上述1~5条标准。
遗传特点
发病率极低。 临床以散发性病例为主,仅约10%患者存在家族史。
家族性PE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遗传 早现,相关致病基因包括:SLC2A1(1p34.2)、PRRT2、 PNKD(MR-1)、GCHl(14q22.2)和ECHSl(10q26.3)等。
PED患者中存在SLC2A1基因突变者不超过20%,故 除了进行SLC2A1基因筛查外,还应进行其他相关致 病基因筛查。
PxDs分类
Bhatia根据诱因等临床特点,分为4类:
(1)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dyskinesia,PKD):由突然运动诱发;
(2)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NKD):由摄入 茶、咖啡、酒精等非运动因素诱发;
(3)过度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ED):由长时间运动诱 发;

多动障碍的心理与教育——第二章 儿童多动产生的原因及症结

多动障碍的心理与教育——第二章 儿童多动产生的原因及症结
•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ADHD也可能因各种环 境因素引起,有人提出食物过敏会引起儿童 的多动和注意力障碍。也有人提出食物添加 剂和水杨酸盐类会引起儿童过度活动、冲动 和学习问题。铅中毒。
(六)、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神经系统就不能协 调工作,不能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 多动症儿童产生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 多,孩子没有足够的运动,大脑因为没 有得到相应的感觉信息刺激而发育不良, 因而使儿童平衡、协调、自控能力均较 差,常表现出好动的行为特征。
西医观点
西医治疗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心理治疗、合理教育、认知行为治 疗、社会技能训练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1.合理教育、训练 学校、家长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患儿,先给予支 持性心理疗法。
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避免对患儿的歧视、责骂。
鼓励患儿纠正不良行为,合理安排生活与学习,必要时给予 特殊的训练和教育。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
有的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
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
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
治 疗
• 中医治疗: • 西医治疗:ADHD的治疗有六项主要治疗方 法和几项附加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较单独 治疗效果好。 • 教育治疗:
中医观点
病因机制
情志活动与内脏的关系:
5、电磁微波作用
• 电磁微波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失调。
随着手机、微波炉、微波理疗仪等不断深
入人们的生活,儿童周围的“电磁烟雾”
污染越来越严重。
6、各种食品添加剂
• 某些食品添加剂,如调味用的胡椒油、味精及 某些食用色素,与儿童多动症有关,因为这些
食物容易使孩子兴奋。另外,食入含铝过多的
食物,如油条、油饼,也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 所以要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不偏食、不挑食;每天摄入足够的天然 新鲜食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些对多动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3神经病学综合征: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fami1ia1episodicpainsyndrome,FEP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经典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剧烈的,发作性的、部位相对固定的阵发性疼痛,特别是易发生在下肢远端及关节部位,部分患者可通过热敷或者非苗体消炎药(non-steroida1anti-inf1ammatorydrugs,NSAIDs)得到缓解。

根据孟德尔遗传数据库,FEPS包括FEPS1、FEPS2、FEPS3三型。

FEPS1由染色体8q21位上瞬时受体电位A1基因(TRPA1)的杂合变异引起,FEPS2由染色体3p22位上钠电压门控通道。

亚基10基因(SCN10A)的变异引起,FEPS3由染色体3p22位上钠电压门控通道诬基11(SCN11A)基因的变异引起。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的发作性疼痛综合征,其遗传病因尚不清楚。

FEPS虽然表现出相对独特的临床表型,但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

本文将综述FEPS的亚型的主要临床表现,讨论不同亚型的致病机制、潜在的治疗策略和挑战,以期为临床医生对于该疾病的诊治提供一个系统的参考。

01分型与临床表现1.1 FEPS1该型仅在南美洲的一个家系中被报道,该家系内14例患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FEPS1的临床特点是在婴儿期发作,通常为由禁食、疲劳、寒冷引发的阵发性间歇性上半身疼痛,疼痛发作主要集中在手臂、肩部和胸部。

疼痛的发作频率一般为每周1次,每次发作通常持续约1.5h,部分患者有前驱期,在前驱期发作有时可能中止,随后是一段疲惫和深度睡眠。

剧烈发作时伴有一些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多汗、全身苍白、心动过速等。

患者在进食、休息时及温暖环境下疼痛可得到缓解,NSAIDs没有明显疗效。

该病患者的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和皮肤活检没有发现异常。

遗传筛查提示TRPA1基因的22号外显子处存在杂合变异(c.2564A>G,p.N855S)z并观察到存在明显的家系共分离现象。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0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 年
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Seizures, BFIS)是一种癫痫综合征,常在0.5 ~2岁发 病⑶。PKD和BFIS常共存于同一个家系,或 同一个患者的不同发育时期⑷。
PKD的发病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即为原发 性PKD,有家族史的PKD患者约占60% ,而散发 患者约占40%。PKD为常染色体显性伴不完全 显性的方式遗传。大量研究报道,PKD/BFIS最 常见的致病基因是PRRT2 ( ProHne - Rich Trans­ membrane Protein 2 ; OMIM * 614386) 。中国 PKD家系及韩国、日本和欧洲的PKD家系的致 病基因也主要是PRRT2基因,占家族性PKD致 病基因的80% ~90%。同时,33% -46%的散 发性PKD患者中也检测到PRRT2突变屈,其中 突变 c. 649dupC (p. R217PfsX8)是 PRRT2 基因 的热点突变,约占总突变的93. 75%切。该突变 在不同人种之间的分布频率没有差异,散发性 PKD患者中新发突变也占一定的比例。
第3期
马红樱,黄炳辉,刘 程,等: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致病基因鉴定
41
1.3 外周血采集、DNA提取及浓度和 纯度测定
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用EDTA抗凝管采集血 样5 mL,参考Promega公司DNA提取试剂盒内操
作步骤进行提取M o通过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 仪测到DNA浓度为400 ~ 1 000 ng/fiL,纯度 (A260/A280)为 1.83 ~ 1. 87 ,PKD 患者/家系成 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见表2。
由于PKD具有短暂性、发作性的特点,临 床诊断中经常被误诊为癫痫,因此,在临床诊 断中对PKD致病基因的鉴定有利于提高诊断 率,防止误诊「训。本研究将从散发性和家族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

医学生物学---遗传学部分案例1.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familial polyposis coli)是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

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

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3)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2.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称胎儿型软骨营养障碍(chondrodystrophiafetalis),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chondrodystrophicdwarfism)等。

是一种由于软骨内骨化缺陷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主要影响长骨,临床表现为特殊类型的侏儒-短肢型侏儒,智力及体力发育良好。

软骨发育不全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本病有明显的遗传性及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如父母一方有病,子女中1/2可以得病;如父母均为患者,则子女几乎都要受累。

由于不少病人不结婚或难产,致使无下一代,因而影响到遗传形式。

所以散发性病例占90%。

当然也有人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在双胎中可以1个患病,亦可以2个均有,女性略多于男性。

由于发生缺陷使软骨内骨化失败为本病原因.在胎儿第二个月末明显可见。

90%的父母是正常的,但母亲年龄大与软骨发育不全的发病率增加有相关因素.男性软骨发育不全型侏儒根据门德尔显性遗传定律遗传已被熟知,追踪其家族遗传有达6代者。

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很大一部分病例为死胎或在新生儿期即死亡,多数患者的父母为正常发育,提示可能是自发性基因突变的结果。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

良性婴儿癫痫PRRT2基因突变及遗传特点研究刘文婷;Rakshya Koirala;王菊莉【摘要】目的:检测PRRT2基因在散发性良性婴儿癫痫(benign infantile epilepsy,BIE)及家族性良性婴儿癫痫(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BFIE)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探究其遗传特点.方法:收集在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中心诊断为良性婴儿癫痫患者,共8例散发性,一个BFIE伴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共13例,其中4例患病,2例为BFIE,2例为PKD,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取PRRT2基因突变情况,选取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病史及家族史,对PRRT2基因突变情况及遗传特点进行分析.结果:8例散发患者PRRT2基因无突变;家系中的4例患者均发现c.640_641insC,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结论:PRRT2基因突变可导致BFIE和PKD,且遗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同一突变点c.640_641insC可导致同一个家族出现BFIE和PKD,具有遗传多样性;PRRT2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导致散发BIE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4【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良性婴儿癫痫;PRRT2;遗传特点【作者】刘文婷;Rakshya Koirala;王菊莉【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中心,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9癫痫(epilepsy) 是一种普通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我国约患病率3.5‰ ~4.8‰[1]。

庆幸的是,通过正规合理的应用抗癫痫药物,约70% 的癫痫患者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