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皂乳液聚合
丙烯酸酯类黏合剂无皂乳液聚合

摘
要 :以甲基丙烯酸 甲酯( A) MM 为硬单体 , 丙烯酸丁酯( A 为软单体 , B) 甲基丙烯酸 ( A) MA 为功能单体 , 聚
乙烯醇 (V ) P A 为胶体保护剂, 丙烯酸羟乙酯( E ) H A 为交联单体 , 采用无皂 乳液 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类黏
合剂。优化的聚合工艺为:5— 8℃聚合 3h8 c 7 7 , 0。保温 1h胶体保护剂 P A l , , V % 交联单体 H A 30 , E .% 功能
印
染 (0 0N . ) 2 1 o1
WWW. d液聚合
吉婉 丽 ‘ 小 丽 ,张
(. 1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 纺织工程分院 , 浙江 绍兴 3 20 2 东华大学 化学化 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100; . 上海 2 12 ) 0 60
mehc le ( ta ra y t MMA)a admo o ra rl uy ( A)a ot n me . ta rl c MA sh r n me 。cyib tl B c ss f mo o rmehc ia i y c d( A)a nt n l n me , sf ci a mo o r u o h do ty a rl e ( A)a rsl k g mo o r y reh l cy t HE a sco sn i n me.Opi m y te i po e swa V % , E . % 。 A 1 % -oy i n t mu snh s rc s sP A 1 H A 3 O MA 0 p l s -
Ab t a t h oy c ya e b n e o im e tp it g wa r p r d b o p f e e uso o y e ia i n whc a ig me h l sr c :T e p la r l id rf rpg t n r i s p e a e y s a - r m li n p lm r t - ih t kn t y nn e z o
MMA/BA/SDA无皂乳液共聚合

涂 料 工 业
P NT & C T NGS I A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I NDUS RY T
V 1 4 No 7 o. 0 .
J 12 1 u. 0 0
MMA B / D 无 皂 乳 液 共 聚 合 /ASA
孙翔 月 , 文迅 , 郭 彭 荡 ( 南大 学材料科 学与 工程 学院 , 沙 4 0 8 ) 湖 长 10 2
摘 要 : 采用源 自天然原料的二聚酸制得一种表 面活性共 聚单 体二 聚酸钠 ( D , S A) 以半连续 种子乳液 聚合法制得
了 固 含量 5 %稳 定 的 MMA B / D 无 皂 乳 液 , 用 粒 径 分析 、H MR对 其 进 行 表 征 , 论 了二 聚 酸 钠 用 量 对 无 皂 乳 0 /A SA 采 1N 讨 液稳 定 性 、 液 粒 径 以及 乳 胶 膜 耐 水 性 的影 响 。 乳
丙 烯 酸 丁 酯 : 析 纯 , 津 市 科 密 欧 化 学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 聚 分 天 二
0 引 言
表 面 ’ .共 单 体 既具 有 表 面 活 性 剂 的特 征 , 具 有 可共 聚 活性 又
酸 : 业 级 , 西 省 宜 春 远 大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 硫 酸 钾 : 析 工 江 过 分 纯 , 东 汕 头 西 陇化 工 厂 ; 氧 化 钠 : 析 纯 , 南 汇 虹 试 剂 有 广 氢 分 湖
Ke or : o i m i yW ds s d u d mm e cd; r a t e e li e ; s a —fe m u so ra i e c i mu sf r o p v i r e e lin;sa lt wae b o p in tbi y; tra s r to i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及应用进展[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方法,并概括了当今无皂乳液聚合的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聚合方法单体应用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6-0244-01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乳化剂或加入的乳化剂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目前对于它的研究的倍受关注,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 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与传统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制得的乳胶粒子呈单分散性、表面“洁净”;2.制得的微球尺寸比较大,还可以制成表面具有化学功能的颗粒;3.避免了因乳化剂的存在而导致对产物的表面性能、电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不良影响;4.不使用乳化剂和无乳化剂的后处理过程降低了产品成本;5.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离子型共聚单体和电解质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实现。
2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2.1 引入可离子化的引发剂在无皂乳液聚合中通常引入的离子引发剂有阴离子引发剂过硫酸盐型和偶氮烷基羧酸盐型,阳离子引发剂偶氮烷基氯化胺盐型。
引发剂分解后生成离子自由基,在引发聚合后,引发剂碎片作为聚合物链端基类似于乳化剂分布在乳胶粒表面,起稳定作用。
2.2 引入亲水性共聚单体在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加入亲水性共聚增加了水相中的单体浓度,提高了反应速率;同时,由于单体的亲水性而倾向于排列在聚合物乳胶粒-水相界面上,或以离子形式形成水化层,起到稳定乳胶粒的作用。
常用的亲水性共聚单体有羧酸类单体、酰胺类单体等。
2.2.1 与羧酸类单体共聚无皂乳液聚合中引入羧酸类单体使聚合加速、稳定性增加,其作用与羧酸单体的性能有关。
羧酸单体主要有: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富马酸等。
2.2.2 与酰胺类单体共聚这类单体包括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如n-羟甲基丙烯酰胺、n,n 一二甲基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胺等,他们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酰胺基,酰胺基中的氨基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了离子的亲水性,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和体系的黏度[2,3]。
无皂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因为它以水作溶剂,对环境十分有利。
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乳液聚合又可细分为无皂乳液聚合、核壳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原位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反相微乳液聚合、基团转移聚合等等。
在这里主要介绍无皂乳液聚合。
传统的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会被带入到最终产品中去,其纯化工艺非常复杂。
乳化剂一般价格昂贵。
加入乳化剂会增加成本而且乳化剂会造成环境污染,乳化剂的存在还会影响乳液聚合物的电性能、光学性质、表面性质及耐水性等,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另外,生产确定粒径的乳液产品需要制定特别的反应条件且可重复性差[1]。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为克服由于加入乳化剂而带来的聚合物产品的弊端,人们开始致力于无皂乳液聚合技术(soap-free)。
无皂乳液聚合(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是指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少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 的乳液聚合。
但少量乳化剂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乳液聚合完全不同[2] 。
与传统乳液聚合方法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无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乳胶粒子具有粒子表面比较洁净的特点,乳液稳定通过电解质如NaCl 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型,或离子型共聚单体极性单团在微球表面形成带电层而获得。
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微球尺寸较常规乳液聚合的大,还可得到具有一定表面化学性质的功能性颗粒。
成核机理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粒子密度Np 粒径的大小Dp 直接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特别的重视。
人们提出了多种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4]。
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为均相成核机理和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
但是无皂乳液聚合现有的任何一种成核机理均难以描述所有单体的粒子成核的机理。
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Goodall 等人研究了苯乙烯/过硫酸钾/水体系的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提出了一种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带有离子链端的齐聚物先在水相形成胶束而引发聚合,然后随着聚合的进行可以观察到由于胶粒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表面电荷密度下降,此时早期产生的初级胶粒通过凝聚重新获得胶态稳定性,一旦稳定的胶粒生成,之后聚合主要在单体溶涨的胶粒中进行。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MMABAMA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及表征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MMABAMA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及表征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MMA/BA/MA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及表征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三元共聚物乳胶粒.探讨了反应时间、单体含量、引发剂含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TEM分析表明,乳胶粒直径大约在240~320nm,呈典型的核壳结构.FT-IR及DSC-DGA分析表明,产物为三元共聚物,而不是共混物.
作者:徐继红李庄苏瑞文 Xu Jihong Li Zhuang Su Ruiwen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淮南,232001 刊名:化工新型材料PKU英文刊名:NEW CHEMICAL MATERIALS 年,卷(期):2009 37(6) 分类号:O6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
新型聚合反应无皂1

3--加入离子性单体参与反应,这些单体本身 带有离子基团,由于其亲水性而倾向于排列 在聚合物粒子-水界面,发挥类似乳化剂的作 用。其成核机理与上述“二”中非离子型亲 水性单体的机理是不同的。如NAMS与St共聚 时,在反应的初始阶段,PNAMS的含量极高。 由于具有强亲水性基团,它们可能溶入水中 从而减小了乳胶粒的稳定性,也可能被吸附 在乳胶粒表面来稳定胶粒。
乳液聚合新技术
(之)
无皂乳液聚合
• 无皂乳液聚合是 对传统乳液聚合不加入 乳化剂的一种聚合技术。 • 无皂乳液聚合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37年由Gee,Davis和Melville在乳化 剂浓度小于CMC条件下进行的丁二烯乳 液聚合。 • Mastumuto和Ochi于1965年首次在完 全不加入乳化剂的情况下制备出一系列 胶粒分散均匀,体系稳定的无皂胶乳。
2--与非离子水溶性单体共聚,共聚单体由于 亲水性而位于粒子表面,这些亲水及或者在 一定pH值下一离子形式存在,或者依靠他们 的空间位阻效应或静电排斥力而形成稳定胶 粒,用这种方法进行无皂乳液聚合,所采用 的单体一般为羧酸类,丙烯酸,丙烯酰胺及 其衍生物。在聚合过程中,共聚单体由于其 强亲水性而位于胶粒表面,利用其空间位阻 或静电排斥力来维持体系的稳定。
• 正如前面所说的,普通乳液聚合与无皂 乳液聚合的区别: 水+单体+乳化剂+引发剂=普通乳液聚合 水+单体+引发剂=无皂乳液聚合 为什么能在 的乳胶?
back
的情况下形成稳定
无皂乳液聚合的理论模型:
• 均相沉淀成核理论 • 齐聚物胶束成核理论
无皂乳胶的制备:
无皂体系中虽然不存在乳化剂,但主要通过引 入以下反应性组分发挥类似乳化剂的作用, 从而使体系得以稳定。
无皂乳液聚合技术与微乳液聚合

Contents
★种子乳液聚合 ★核壳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 ★分散聚合
Contents
• 无皂乳液聚合的概念 • 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 • 无皂乳液聚合常见制备方 法简介 • 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及现 状 • 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前景
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
Goodall 等人研究了苯乙烯/过硫酸钾/水体 系的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提出了一种 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带有离子链端的齐 聚物先在水相形成胶束而引发聚合,然后 随着聚合的进行可以观察到由于胶粒表面 积增大而导致的表面电荷密度下降,此时 早期产生的初级胶粒通过凝聚重新获得胶 态稳定性,一旦稳定的胶粒生成之后,聚 合主要在单体溶涨的胶粒中,进行此时的 胶粒增长类似与常规乳液聚合 。
无皂乳液虽然属于环保型聚合且赋予聚 合物许多优异性能,但是由于无皂乳液 由于没有乳化剂的保护作用,使得乳胶 粒子的稳定性下降,因此获得高固含量 和稳定性的乳胶粒具有很的的困难,因 此开发更好的无皂乳液聚合技术,提高 无皂乳液体系的高固含量和稳定性,通 过粒子设计使粒子表面带有更多的功能 基团,制备性能优良与乳化剂功能相当 的功能性单体,进而扩大无皂乳液聚合 的用用范围,这也是无皂乳液聚合的研 究方向。
无皂乳液聚合(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技术出现的原因
传统的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会被带入到最终 产品中去,其纯化工艺非常复杂
●乳化剂一般价格昂贵加入乳化剂会增加成本,而且乳化剂会 造成环境污染 ; ●乳化剂的存在还会影响乳液聚合物的电性能,光学性质表面 性质及耐水性等,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 ●另外,生产确定粒径的乳液产品需要制定特别的反应条件且
均相凝聚成核机理
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有机碲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TERP)较传统自由基聚合有很多优点,如可调控许多类型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可合成各种嵌段共聚物以及无规、接枝、星型共聚物等。
该方法是将有机碲化物作为调控剂,实现对目标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多分散性(PDI)以及聚合度等的控制。
一般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对单体的加入顺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TERP法对单体加入的顺序并无严格要求。
本文介绍了TERP法的反应机理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标签:有机碲化合物;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TERP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LRP)可合成分子质量可控、多分散性小的聚合物[1~5]。
随着聚合物科学的发展,研究的热点集中于采用可控/“活性”(controlled/“living”)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合成各种结构不同的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
该方法较传统自由基聚合反应,分子质量更易精确控制、分子质量分布范围更窄(PDI=1~1.4),聚合物拓扑结构的复杂度大大提高。
LRP法包括氮氧调控聚合(NMP)[6]、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7]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8~10]等。
另外,其他各种新型的LRP法也被不断地报道出来,如钴调控聚合、单电子转移LRP、钛催化聚合及可逆链转移催化聚合等。
每种方法都利用休眠种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独特的活化/去活化机理,从而使得每种LRP法在机理和方法上都具有特殊性。
经LRP法聚合,可以使各种不同的乙烯基单体合成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可控的产物。
LRP法已经成为一种合成具有新特性且结构明确聚合物必不可少的方法[11~13]。
日本京都大学的山子茂[14]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新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CRP)——有机碲调控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法(TERP)。
有机碲、有机锑化氢、有机氢化铋调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是一种新的LRP方法[14~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及应用摘要: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聚合方法。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详细地讨论了几种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方法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应用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入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如下特点:(1)避免了由于乳化剂的加入,而带来的对聚合产物电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2)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缩减了乳化剂的后处理工艺;(3)制备出来的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表面“洁净”,粒径比常规乳液聚合的大,可以被制成具有表面化学能的功能颗粒;(4)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或离子型共聚单体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来实现。
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体系中不含乳化剂,所以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但是也正是由于缺少乳化剂的保护作用,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固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开发新型的反应性乳化剂和优化无皂乳液聚合工艺,是无皂乳液聚合面临的首要问题。
1.制备方法1.1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因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其单体种类与性质以及反应体系来选择,并可以根据其机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其中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是在选择制备方法时的必要考虑因素。
在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聚合物的结构因素以及静电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皂乳液的稳定性。
根据影响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可知,要增强粒子稳定性。
原则上应增强粒子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使Gibbs自由能充分降低。
可以得出增强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以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钠)两亲聚台物为乳化剂。
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0%~55%的高固含量无皂乳液。
该乳化剂由亲水基和亲油基共同组成,大大提高了乳化效果。
两亲聚合物形成的胶束和乳胶粒之间由于静电斥力作用的加强,两者不互相粘结,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2)丙烯酸丁酯(BA)之类的极性单体,随着含量的增加,乳胶聚合物的极性增大,微球表面与水相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表面能降低。
乳胶的稳定性增强。
BA与4-VP(4-乙烯吡啶)共聚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因为BA的引入使微球表面的亲水性降低,削弱了P(4 VP)微球表面的“毛状层”。
以水/有机溶剂作为连续相来降低连续相的极性以达到降低微球表砥的溶解性,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3)采用反应性高分子乳化剂来增加乳液的稳定性。
反应性单体AHPS(3-烯丙氧基一2-羟基丙磺酸钠)溶于水中,可结合在乳胶粒的表面,提供磺酸基团作为表面活性剂。
可提高乳胶粒的表面电荷密度,以达到稳定乳胶粒和提高固含量。
(4)采用离子型共聚单体。
离子型引发剂和离子型共聚单体(如AHPS)使乳胶粒表面带上了负电荷,形成了双电层结构,提高无皂乳液的稳定性;离子基团很强的亲水性,在乳胶粒表面形成了较厚的水化层,阻止了乳胶粒的凝聚;结合到乳胶粒表面的离子型共聚单体或其后低聚物的体积效应为乳胶粒提供了空间稳定性,这些都有利于乳胶粒的稳定。
而且,单体的结构、用量及单体的加入方式对乳液的稳定性都有影响。
1.2聚合方法的比较及应用1.2.1根据无皂乳液的单体和引发体系可考虑出如下类型的聚合:(1)表面恬性单体存在下的无皂乳液制备表面活性单体通常是指分子本身具有表面活性特点的单体.是一类既有表面活性,又有反应性基团的单体,可大大提高乳胶粒的稳定性和固含量。
(2)可共聚单体参与的无皂乳液制备利用含自乳化作用的磺酸盐基团及羟基的反应性单体AHPS(3-烯丙氧基-2-羟基-丙磺酸钠),用于无皂乳液共聚体系。
可获得高固含量、高稳定性的无皂乳液共聚物。
通常采用的共聚单体还有带有亲水基团的功能基单体,如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环氧乙酯(EPMA)等或离子型单体,如甲基烯丙基磺酸钠(NaMS)、甲基丙烯酸-2-磺酰乙酯(NaSE、二甲基乙烯基吡啶甲基磺酸盐及系列季铵阳离子单体等。
(3)使用复合引发体系引发的无皂乳液制备油溶性引发剂和水溶性引发剂在无皂乳液聚合中的引发机理和稳定机理各有特点,以油溶性引发剂AIBN(偶氮二异丁氰)和水溶性引发剂APS(过硫酸铵)的混合物作为引发剂可制得单分散性质量分数为30%的高固含量无皂乳液,其平均粒径为3.8,um。
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的氧化还原引发剂可引发无皂乳液聚合。
(4)在无机粉末存在下的无皂乳液聚合。
可以制备有机/无机均匀分散的复合体系,在相转移催化剂线形聚氧乙烯、冠醚或聚乙二醇的作用下,也可制得无皂乳液。
在聚合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可提高聚合速率、固含量。
采用分步控温结合种子乳液共聚的新方法制得高固含量达45%,且贮存期在8个月以上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通过微波加热来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可提高聚台速率。
1.2.2具体方法优缺点及应用根据以上提到过的影响聚合方法的因素以及单体及引发体系,聚合方法可分为以下具体几种:(1)引发剂碎片法在无皂乳液聚合反应中,引发剂分解后,生成离子型自由基,乳液稳定性依靠粒子表面的高聚物末端离子基团间的静电作用和聚合过程中所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来实现。
这种体系通常只能得到固含量为10%的乳液。
常用的引发剂有(1)阴离子型引发剂,如过硫酸盐、偶氮二胺盐等;(2)阳离子型引发剂,如偶氮烷基氯化铵盐型。
根据不同文献综述的实验,可总结引发剂碎片法的以下作用。
(1)采用偶氮二异丁基盐酸脒(AMPM.DHC)为引发剂,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单分散性PMMA微球。
(2)选用阳离子型引发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引发St/MA无皂乳液体系,获得了固含量较高、耐水性较好、具有良好稳定性的阳离子无皂乳液。
(3)用偶氮二异丁氰(油溶性引发剂)一过硫酸钾(水溶性引发剂)混合物作为引发剂,制备出固含量为30%的无皂乳液。
采用引发剂碎片法得到的无皂乳液表面电荷密度低,乳液稳定性差,聚合速率慢,通常只能得到固含量为10%左右的乳液。
(2)水溶性单体共聚法在无皂型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中,引入水溶性共聚单体参与共聚反应。
不仅可以增加水相中的单体浓度,提高聚合反应速率,而且还可在乳胶粒表面形成水化层,起到稳定乳胶粒,提高乳液稳定性的作用。
根据单体的不同,可讲水溶性单体共聚分为以下几类:(1)羧酸类单体,如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衣康酸(LA)、富马酸(FA)等,参加无皂乳液聚合使聚合速率加快、稳定性增强。
(2)酰胺类单体(包括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由于同时存在碳碳双键和酰胺基团,在无皂乳液聚合反应中,可以增加粒子表面的亲水性,从而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但这种单体使共聚物的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
(3) 羟基类单体, 苯乙烯磺酸钠(NaSS) 、甲基丙烯酸-JIB-羟乙酯(HEMA) 等(4) 磺酸类单体, 磺酸类单体主要有乙烯基磺酸钠(SVS)、苯乙烯磺酸钠(NaSS)、3-烯丙氧基-2-羟基-丙磺酸钠(AHPS)、甲基丙烯酸乙酯磺酸钠、2-甲基烯丙基磺酸钠(NaMS)。
根据以上的单体结构以及特点,通过查看文献,综述如下水溶性单体的应用。
(1)在MMA/BA/KPS体系中,选用从和HEMA两种亲水性功能单体,采用分步控温结合种子乳液共聚的新方法,制备了固含量较高(45%),稳定性较好(常温储存期在8个月以上)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2)以St为主单体,N -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功能性单体、KPS为引发剂制备了固含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无皂共聚乳液。
(3)通过加入强亲水性可聚合的离子型单体苯乙烯磺酸钠(NaSS)和非离子型单体甲基丙烯酸-JIB-羟乙酯(HEMA),制备出固含量高达50%的无皂丙烯酸酯乳液。
该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得到改善,乳胶粒的粒径也更小,而且乳液的冻融稳定性、电解质稳定性以及储存稳定性均能满足使用要求。
(4)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将可聚合的离子型单体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COPS-1)引入到聚合体系中,制备了稳定的无皂丙烯酸酯乳液。
与常规的乳液压敏胶相比,该无皂乳液压敏胶就有良好的耐水性和压敏胶黏性能。
(5)利用无皂乳液聚合,分别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了单分散的P(St/MMA/SPMAP)乳胶颗粒。
当水溶性磺酸基单体SPMAP的浓度小于17mmol/L时,比St—NaSS体系更有利于制备颗粒间无粘结的单分散乳胶颗粒。
尽管采用水溶性共聚单体的无皂型乳液聚合,反应速率快、稳定性好。
但是该类乳液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的乳胶粒粒径(500nm)比常规乳液制备的(100~200nm)要大;(2)涂膜的光泽、耐水性、抗冲击性不好。
(3)反应性乳化剂共聚反应性乳化剂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反应基团,能与所吸附的基体发生化学反应。
以共价键的方式永久地接枝到高分子链上,克服了单独加人乳化剂会产生迁移的不利影响,又降低了聚合物本身的表面张力,大大增加了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和固含量。
反应性乳化剂按其性能和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可分成三类:(1)含有有机聚合基团的可聚性乳化剂,如烯丙基醚类磺酸盐、丙烯酰胺烷基磺酸盐、马来酸衍生物及烯丙基琥珀酸烷基酯磺酸盐等;(2)含偶氮或过氧等结构的表面活性引发剂;(3)表面活性链转移刹,如10-硫醇十二烷基磺酸钠。
应用方面:(1)带磺酸盐离子基团的可共聚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AMPSNa)参与下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FA/MMA/n-BA)无皂乳液聚合。
可获得平均粒径在130-160hm 的乳胶粒,粒径分布较窄,提高了乳胶膜的耐水性和对水的抗浸能力。
(2)用表面活性单体烯丙基-2-羟丙基醚磺酸钠(NaAPS)和丙烯酸聚羟基丙酸酯(PHPA)作为乳化体系进行无皂硅丙共聚乳液的制备,产物的平均粒径大大降低,而且乳液的黏度和碱增稠性能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3)引在MMA和BA的乳液聚合中引入反应性乳化剂DNS-86,获得了大小均一,直径为0.12ram 的乳胶粒子,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涂膜的耐水性和附着力明显提高。
(4)用链转移剂十二烷基硫醇(DDM)制备出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随着链转移剂DDM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黏度逐渐减小。
反应性乳化剂共聚,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共价键的方式牢固地接枝到乳胶粒子上,降低聚合物本身的表面张力,提高乳胶粒的稳定性和固含量,同时又不影响聚合反应速率。
(4)超声无皂乳液聚合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介质时会使溶液产生“空化”现象,产生短暂的高能环境,利用这些能量可以进行化学反应,提高反应速率;此外,超声波存在“乳化效应”,即伴随着微泡的形成与破裂,溶液体系被高速搅动,可以使本来不相溶的油相与水相高度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