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后海公园设计评点

什刹海后海公园设计评点什刹海后海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市内著名的一片旅游景区。
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下面将对什刹海后海公园的设计进行评点。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布局设计非常合理。
整个公园由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分别是前海、后海和西海。
这三个湖泊相互交织,形成了壮观的湖泊景观。
公园内还有许多小桥和岛屿,通过这些桥梁和岛屿,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湖景,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古老的鼓楼、钟楼等,这些建筑与湖泊、树木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个公园更具特色。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植被设计非常出色。
公园内有大量的树木和花草,使整个公园显得绿意盎然。
这些树木和花草的种植位置经过精心规划,既保留了自然的风貌,又给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公园的湖边,有一些茂盛的荷花,花开时,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特色花坛和花境,每年都会举办花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景观设计独具匠心。
在公园的布局中,设计师充分考虑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例如,在前海湖畔,有一个独特的石狮子景区,这些石狮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在后海湖畔,有一个名为“银锭桥”的景点,这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桥面呈弯曲状,非常美丽。
此外,在公园的一些角落,还有一些雕塑和艺术装置,为公园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服务设施完善。
公园内设有休息区、卫生间、饮水处等,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公园还有一些小吃摊和咖啡馆,游客可以在此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和咖啡,增加了游览的乐趣。
此外,公园还设有导游服务和讲解员,游客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总结起来,什刹海后海公园的设计在布局、植被、景观和服务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公园的设计不仅保留了自然的风貌,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给游客带来了愉悦和惊喜。
无论是观赏湖泊的美景,还是欣赏古老建筑的魅力,都让人流连忘返。
181.什刹海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旅游服务设施等 级较低的片区
著名景点
商业资源 批发类用地
商业设施较好,但 商业效益不佳的用 地
业态等级较低的 片区
传统商业街、特 色商业街特色 餐饮等非物质 文化遗产注册 地
3.2 用地综合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将四类用地中的更新用地、改善用地、置换用地这三类用地,以产权明 晰、建筑存量小、易于拆建、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潜力大为筛选原则,将其中的符合条件的 选出来,作为近期改善的用地和重大项目地块战略支撑。
图 4 什刹海街区内机遇地块示意图
4 编制工作的目标和步骤
4.1 发展目标
街区发展目标的确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并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建立。 社会目标:通过人口疏解、外迁部分人口,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等 政府财政支持手段和房屋功能置换等市场经济手段,修缮和更新现有住房的使用条件。通过 现有胡同的梳理,完善机动车、人行交通系统,同时加强停车设施的建设,改善居民的出行 条件和增强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经济目标:加强旅游产业主导地位,注入适合旧城区发展的特色文创产业;提升业态层 级,淘汰低端服务业态,升级现有的特色业态,引入精品业态;结合不同的空间特质和功能 定位,打造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活跃街区商业氛围。 文化目标:腾退市区级以上文保建筑,结合新的使用功能,加强文保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充分发掘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风貌构建元素(建筑、景观等)展现中国文化精 髓,加强历史信息的发掘与展现;增加特色博物馆、文化馆、画廊等反映北京文化特色的文 化设施的建设,加强文化设施与场所的建设。
其他类用地
私产与产权不 明、军产 质量较好、风貌 协调、历史建筑
道路 交通
道路交通系统不 完善片区
——
北京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保护和再生策略研究 王丽敬

北京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保护和再生策略研究王丽敬发表时间:2017-03-31T14:34:44.150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王丽敬[导读] 通过近年对北京市西城区平房四合院地区的调查发现,旧城平房四合院户均建筑面积非常小,院内私搭乱建现象普遍。
北京工业大学摘要: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高密度人口是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问题之一,整改这部分的街区现状,要结合现状寻找新的模式。
本文的研究旨在根据中低等收入者的需要,引入不同户型、适应现代生活、多户混居的新型混居四合院模式,来达到不同阶层混居的生活状态,延续传统的旧城生活氛围。
关键词:历史居住区、弱势群体、混合居住1.北京历史居住区保护更新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近年对北京市西城区平房四合院地区的调查发现,旧城平房四合院户均建筑面积非常小,院内私搭乱建现象普遍。
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房屋国有化,许多大型住宅院落被分割,分给多户居民使用。
1976唐山大地震后,市民纷纷在院落中间搭建临时的抗震棚,这些建筑并未在危险解除后及时拆除,且私搭乱建之风借此愈演愈烈。
此外,人口增长、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产权的变化都成为了四合院向“大杂院”转化的因素。
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加剧,现今北京旧城四合院片区内,居住着大部分为弱势群体,即老人、低收入者以及外来租户。
根据王晓鸣《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与居住质量改善研究》弱势居住群体的共性特征的阐述,认为弱势群体“无力购租适宜住房,因经济贫困不能通过住房市场购租符合现代普通居住标准的家庭住房,一些最低收入家庭甚至住不起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老城与新城的对比不仅是在物质形态上,同时要也要在文化形态上得到体现。
胡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人”,即住在四合院中的原住民,他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着传统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紧张嘈杂形成对比的宁静和悠闲。
如果单纯通过把原住民外迁、投资重建、引进富人等手段达到整改的目的,就会造成胡同文化不能完整的保留,这一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认可。
基于联系理论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分析

基于联系理论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分析摘要:利用联系理论,通过对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相关联的“线”分析,初步得出良好场所所具备的空间特点与场所特征,对日后历史文化景区的改造和大型活动场所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什刹海,联系理论,空间场所随着北京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各类高楼大厦充斥着这个城市,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但能够体现出古都北京悠久文化和人文气息的地方却越来越少。
在这日趋现代化的北京,要想寻找到一处具有历史韵味又具有场所精神的室外休闲场地,那便是什刹海。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居民保留地区,它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被誉为北方的水乡。
虽然作为天然游池的功能早已丧失,但它原有的老北京的独特氛围依然在吸引大众。
同时,北京什刹海经过多年的整治与维护,其老北京的风貌及特色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也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地区中改造与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
游走于什刹海,人们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够看到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那久违了的京味文化。
联系理论也叫关联耦合分析,是对城市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线”性关系的研究,这些线包括物质线,心理线,行为线,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空间形式的组合规律以及原因。
联系理论包含两个层次——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物质层面指的是客体的各个元素由“线”进行联系和组织,使相互间并无联系的各元素之间形成关联。
内在动因指各元素之间形成的潜在关系,人流,车流,货流,价值流,信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各要素之间形成统一。
利用“线”对空间进行分析,可以把原来看似混乱的元素变得具有秩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本文运用联系理论,通过对什刹海外部空间的剖析,试图分析什刹海地区空间上的优点,总结规律与方法,从而对今后历史地区的改造以及大型公共场所的设计有所帮助。
1物质线物质线是城市空间中可以从物质层面中反映的线,如场所边界线,道路线等。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
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
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
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
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
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
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
"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北京旧城保护总则: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北京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浅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略与定位:“陈年老酒融现代时尚与西式典雅”
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应该突出文化交融、共聚与合一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古今交融,中西共聚,城水合一,文明之脉,即将古之繁华与今之和谐交融,将东方之古典与西方之优雅共聚,将胡同之含蓄与水体之灵动合一,成为老北京文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文明的脉络。同时,要突出该区域文化的动态与活性。与长城、故宫、十三陵等北京市其他休闲目的地的静态文化不同,什刹海的文化脉络充满了活力,以胡同这一传统社区和什刹海这一城市湿地为载体的老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依然保存良好,同时融入聚集了现代北京与西方的休闲文化与元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可读性。
北京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浅议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中为满足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需要而设立的公共性开放场所。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贯穿什刹海地区的前海、后海和西海是一片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什刹海是北京市重要的休闲文化体验区、传统风貌居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典型的景区、社区与文保区“三区合一”。
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应该创造性地进行“快节奏保护、慢节奏生活、缓节奏开发、慢节奏休闲”的发展思路。并且逐步推广至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多区互动,快慢结合,最终促进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整个古都北京的城市变革与社会进步。其中,保护是首要前提,一旦发现有文化侵蚀、实体破坏、秩序不稳等问题,就要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同时还要逐步完善文化和实体保护的预警和监测机制;开发是主要路径,但是开发要深入社区调研、科学资源普查、全面市场分析、充分理论论证、调动资源配置,要缓要稳,否则急中出错,对于文化的损害将无法挽回;生活和休闲是最终目的,慢节奏的社区居民生活和慢节奏的游客休闲是在快节奏的都市文化中特立独行、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第一篇: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一、现状调查:五一节期间,我到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网络对酒吧一条街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了什刹海酒吧产生的噪音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得知了由噪音引起的酒吧与附近居民的一些矛盾。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部,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10000多户的本地居民,少则十几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的邻里生活环境。
景区内酒吧业从2003年初始到现在经历了由初创、治理、规范、发展的阶段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什刹海风景区旅游项目不可缺少的业态,为游客在观赏什刹海老北京历史民俗文化的同时提供了感受现代休闲娱乐的场所。
什刹海是集居民居住、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和适度开发为一体的旅游居住区。
酒吧就其经营性质在营业的高峰期正是居民生活的休息期,据家住银锭桥胡同里的一户居民反映:又短又窄的胡同里,聚集了好几家酒吧。
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特别是晚上8点到11点是最吵最闹的时间。
附近居民表示,酒吧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噪音扰民的问题比较普遍,甚至个别酒吧经营户更是利益熏心,为招揽顾客在室外放置大功率专业音箱,其噪音严重影响什刹海地区和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百姓无法享受如此美好的休闲娱乐、生活的一方净土。
政府城管方面也多次介入,对什刹海酒吧一条街的噪音污染问题进行过整治,有很多酒吧因被告噪音扰民被没收过音响等设备。
而酒吧业主表示无意扰民,因为酒吧的经营特点,在夜间比较热闹,而且必然会有一些音乐、舞蹈等元素制造环境。
因此必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不然就没办法进行正常的经营,这是无法避免的。
酒吧业主对噪音扰民表示很无奈。
二、对策建议对于酒吧业主来说,首先应该与周围居民搞好关系。
跟周围居民保持良好关系是必要与必须的,是维持酒吧良好运营的先决条件。
如果跟酒吧周围发生矛盾,是必会导致酒吧与政府等行政单位的公共关系复杂化。
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

考察与研究 | 新建筑 2/2021 93[作者单位] 黄也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意大利)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通讯作者(E-mail:**********************)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Building Renov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 A Case Study of No. 7 Courtyard, Yinding Bridge Hutong, Shichahai, Beijing摘 要 基于住建部通过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方法流程和标准模板,结合历史街区的建筑特点及相关导则,建立了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指标体系。
进而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对后评估体系及方法进行验证,从场地、单体、专项、经济及社会五个维度进行评估,梳理现有更新成果存在的问题,总结改造经验,同时为日后同类更新改造项目的前期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建筑更新改造 使用后评估 指标体系 什刹海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ndard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template of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 project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POE system for building renov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 consider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guidelines. It then takes the No. 7 Courtyard of Yinding Bridge Hutong in Shichahai,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is system, assessing this project from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site, building, specific desig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nclusion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historic district, building renovati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ichahai DOI 10.12069/j.na.202102093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093-0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315)黄也桐 庄惟敏*HUANG Yetong ZHUANG Weimin一 问题的提出使用后评估(P O E)是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严格、系统的评估,内容包括建筑性能表现、使用情况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
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
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
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
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
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
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
"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北京旧城保护总则: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 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1) 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 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 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
旧城保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具体侧重方面:1) 地块划分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制。
“院落单位”以现状的门牌编号及其范围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院落的行政区划、产权所属、历史形成、自然边界、院落的完整、出口位置等因素,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2) 土地使用功能调整规划(1)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分类遵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和性质。
(3) 保护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90ha,调整为409ha,占总用地面积的40%;公建用地面积由现状的247ha,调整为266ha,占总用地面积的26%;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7ha,调整为1.6ha,占总用地面积的0.2%;道路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54ha,增加到213ha,占总用地面积的20%;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9ha增加为97.4ha,占总用地面积的9%;其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1ha,调整为51ha,占总用地面积的4.8%。
3) 居住人口规划(1)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在居民约9.5万户、28.5万人,总人口密度为275人/ha。
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条件,首先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因此,疏散人口是保护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规划实施的关键。
根据居住人口的现状调查结果,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
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少于2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大于50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超大型,情况特殊,应予以保留。
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2至4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5至50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舒适型,可以维持不变。
I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4至7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15至25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经济型,其标准与北京目前的居住平均水平相当,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居民要求适当降低密度。
IV级、V级:I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7至10人,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拥挤型;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0人以上,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特挤型。
保护规划中需要降低这两类住宅的居住人口密度,使其至少达到Ⅲ级以上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
(2)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人口为16.7万人。
共需迁出人口11.8万人,占现状总人口的41%。
4)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和更新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 根据建筑的结构损坏程度,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好、一般、较差三类。
(2) 根据现状建筑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对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为五类。
第I类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II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及近现代建筑”。
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
第III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
指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包括传统四合院建筑、近代建筑等。
第IV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指在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细部等方面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包括仿古建筑等。
第V类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主要包括两种建筑:一种是单位或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其建筑质量较好,建筑尺度基本符合保护区传统风貌的要求,但其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细部等与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另一种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较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3) 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更新手段;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则只要求保留前两类建筑,其他建筑均可按规划要求进行更新。
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
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以修缮为主,保护外部面貌,其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
改善类建筑:对于那些具有清晰和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传统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质量评估分类为“一般”,可以进行修缮和翻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其翻建建筑必须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形式。
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但更新改造必须要精心设计,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与保护区原有的建筑规模、尺度、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等保持协调一致;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
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原址复建应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沿街整饰类建筑:为尽快恢复和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应对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装饰物,其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好”或“一般”的建筑进行整饰。
再次改造时,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建造。
5)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绿化规划(1) 保护规划把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列为“保护类树木”;把现状的各种成年乔木列为“准保护类树木”;规划要求新种植的乔木列为“新种植乔木”。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化建设应以街道、胡同绿化为主,不宜大拆大建集中绿地。
绿化形式应以种树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
(3) 宅院绿化应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绿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宅院内的绿化形式,应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栽培方式。
6)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1) 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北京城市中15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原有道路规划红线要求。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沿街传统风貌、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市政条件为目标。
(3) 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尽可能限制过境交通穿过。
(4)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道路宽度等问题。
(5)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交通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宽度的胡同系统。
特别是7m以上的胡同,更应在规划中充分利用。
(6) 适当打通一些尽端胡同,拓宽一些“瓶颈”胡同,以改善区内的交通组织状况。
7) 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规划(1) 基础设施建设是旧城的薄弱环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综合管线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为目标。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应有效利用规划保留的胡同系统,不拘一格,综合考虑。
(3) 应根据各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综合手段,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条件。
如地下管网以综合管沟与直埋方式相结合,能源以使用天然气和用电相结合等。
(4) 充分改善和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附则:(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须遵照执行。
(2)对于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
对有可能形成新的对景的建筑,要通过城市设计,对其周围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造型提出控制要求。
(3)在旧城改造中必须处理好街道与重要对景建筑的关系。
(4)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对旧城内新建的低层、多层住宅,必须采用坡屋顶形式;已建的平屋顶住宅,必须逐步改为坡顶;旧城内具有坡屋顶的建筑,其屋顶色彩应采用传统的青灰色调,禁止滥用琉璃瓦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