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_王立国
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成因及对策

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成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效率低下,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低效率问题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于在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责、权、利划分不清楚,有关的监管体系也没有能够完善起来,造成政府投资工程的业主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再加上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的实施单位又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形成了业主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严重。
因此,要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必须深入研究政府投资失误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对策,这也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原因;对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增强和执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获得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来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成功建设,但实践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决策机制不科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是指决定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方向、建设规模、投资时机、项目和方案比选等重大问题的规范和程序,这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和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企业投资主体,政府的审批或核准与调控可以说是外在的压力和监督,政府可以从中监督和引导。
而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调控主体,相当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双重角色很容易导致测评形式化,内容不公开,回避相悖意见,缺乏有效监督。
这种缺乏有效的监督是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首要原因。
二、风险预警系统弱化,“三超”现象严重,缺乏理性分析很多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徒有其名,没有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决策的重要工具,甚至“先上车后补票”,项目都开始建设了,可行性研究才虚编出来。
其次,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项目后评价。
不仅如此,政府投资项目“三超”工程较多。
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工程已成为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志之一。
上述情况就是决策缺乏理论分析的具体表现,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
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摘要:为实现政府机关经济效益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目标,应强化政府投资审计力度,确保投资审计符合政府机关综合发展要求。
本文将针对政府投资审计展开有效分析,首先阐述政府投资审计的作用以及常见问题,之后阐述政府投资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性调整政府投资审计中各项问题。
提高政府投资审计水平,以为优化政府机关经济缺陷和提高当地综合建设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政府投资审计;审计方式;审计风险1政府投资审计的作用第一,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政府投资审计不仅可以提高政府机关经济发展水平,还能揭示政府机关财政资金缺陷,保证政府机关经济缺陷处理效果,确保政府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各项融资工作得到全面优化。
第二,通过政府投资审计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政府机关内部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目标,同时节约政府机关各项工作资金,避免政府各项经济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问题。
第三,政府在开展各项投资工作时可能会受到外在因素干扰,基于此,就应要求相关人员按照各项规章条例开展政府投资审计,改善政府投资问题,使得政府投资与政府审计相契合。
而且在资金充裕条件下,可以保证政府机关全面投入各项基础工作项目当中,使得政府机关在现有社会发展中地位层次得以提高。
2政府投资审计中的常见问题2.1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是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中项目总体策划和局部策划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在政府投资决算审计发现,有些工程项目在前期工作中准备不充分,造成施工中变更签证较多,主要表现:一是地质勘查不准确,地基开挖后发现地勘报告与实际地质情况完全不符,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二是项目论证深度不够,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准备不充分,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审查不严,概算粗略,存在设计漏项和设计错误的问题;三是建设单位决策前没有充分调查研究,没有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策划,有的施工中還大量改变原有平面布置,改变房间用途,改变装修标准;四是招投标环节中部分招标控制价编制比较粗糙,项目内容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这些变更的结果往往会使工程造价失控,导致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的思考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的思考2023-10-26•引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防范对策•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政府投资项目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投资项目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背景与意义管理问题导致的风险与挑战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项目失败、资源浪费、腐败等问题,给国家或地区带来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研究意义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旨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项目决策、实施、监管等环节中的漏洞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防范对策。
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其次,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一线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防范对策的提出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02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词不规范、不严谨、漏洞多详细描述一些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不规范,往往缺乏科学严谨的评估和审查机制,导致一些项目存在明显的漏洞和不合理性。
例如,一些项目可能存在超预算、重复建设或不符合国家政策等问题,但仍然能够通过审批。
项目立项审批不规范总结词资金使用不规范、缺乏监管详细描述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不严格,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浪费和挪用现象较为普遍。
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项目可能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资金管理不严格总结词暗箱操作、不公平竞争详细描述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透明、暗箱操作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项目合同,而其他优秀的企业或个人则无法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10.28•【文号】•【施行日期】2009.10.28•【效力等级】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现在,我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作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请予审议。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吴邦国委员长的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选择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组成四个专题调研组,由副委员长带队,对建设规划制订、投资安排、资金拨付、地方配套、工程进度、投资效果以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措施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5月26日,专题调研工作正式启动。
5月底至8月初,各调研小组分赴18个省(区、市)开展实地调研工作,路甬祥、华建敏、司马义·铁力瓦尔地、XXX智、严隽琪副委员长,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有关专门委员会委员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中央和地方各主要新闻媒体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
各级政府对专题调研活动高度重视,全面汇报实施情况,协助开展现场考察,认真听取调研组意见,及时研究改进工作。
专题调研活动总体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情况去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努力改善民生。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模式探析

设警毫啦馈并托摹揠
投 夤风 雕 的 瑾 目 警_ 堙
毋甄
代建谩判,誊凫代置
酱 的棠 嘲 和 澶 . 卫
一
三、 推行代建制存在的问题 和对 策 代建制在我国是个新事物 , 从近年推行代建 制的项 目实
施情况 看 。 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 ( ) 一 存在 的问题 : f 代建 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 , 1 ) 我国缺 乏成熟和操 作 性强 的法律 、 法规来 规范代建 制 , 谓“ 不正 则言不顺 , 所 名 言不顺则事不成” 代建人 的法律地位 不明确 , , 就很难承 担起 风险 . 很难做好各方面的控制。 () 2政府投 资项 目代建 单位的选择 由政府 以行政方 式指 定, 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攘式
( 上 规 最)
运作方式
忧点
缺点
蕞府’业代t登l 由取府蛆建或} 定若 最府耄覃可以1 奸地 ^葺断性.知驻府 把 l 日 壹
干 ^艟 强 烃讲 和 檀 木 罐 ' 代建 单 位 实现 , 关 千严 . 代 麓 蕾位 量 d 生 力 匏 匮有 建 设 公 代羹 革 &取 极 性 两 与 使用 簟控 ● 叠 .遗
无相应规定 。 代建项 目的遴选 多少带有些随意性 。 ( 代建单位应 具备何 种条件 、 4 ) 什么资 质不甚明 了 , 尚未 有 一个公平 的准入制度 。 ( 代建费 用计 价方式 不尽合理 , 5 ) 有些实行 代建 的项 目, 代建单位除按 合同规定收取代建费之外 , 目责任单位仍按 项 建 设投资总 费用提取管 理费 , 造成双 重收费 , 从而 增加 了建 设成本 。 ( ) 策和建议 二 对 ( 尽早制定和 完善 有关代建制 的法规条例 、 1 ) 管理 办法 , 明确代建 单位的法律地位 、明确项 目法 人和 代建 人的责任 , 使得 代建 制的实施有明确 的指导方 向和法律依 据 , 使得 有关 部 门、 有关单位之 间的关系在一 个系统的管理框架 内更加理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与投资决策问题研究——基于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文献综述

第9期(总第334期) 2011年9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9(General Serial No.334)September,2011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与投资决策问题研究———基于完善投资体制和投资决策科学化的文献综述王立国,张洪伟(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本文从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和投资决策科学化角度出发,概括性论述了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和投资决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热点与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文章着重探讨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投资决策和投资运行机制,旨在归纳和总结当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改革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制度和优化投资决策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投资制度;投资决策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21⁃0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资领域打破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模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在分税制改革后进行了重新划分,地方财权的扩大主要通过推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
地方政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本地经济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调动了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路径。
随着我国财政分权制度①的实施,地方政府具有了对预算内外财政收入较强的支配权。
这样,地方政府就从改革前的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单纯执行者变成了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掌握了一定经济资源和经济决策权的参与发展经济的主体,从而使控制着大量国有资产支配权的各级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动力来积极发展地方经济。
北京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现状及政策建议

经济管理北京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现状及政策建议袁钟楚 北京北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北京市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探索实施了一些项目审批改革举措,在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用改革的方法加以完善解决。
关键词: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一会三函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4-0017-02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是政府调控经济、引导资金投向、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根据中央部署,不断创新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探索实施了一些项目审批改革举措,在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用改革的方法加以完善解决。
一、北京市创新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现状情况为解决长期以来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中存在的时间长、环节多、效率低等问题,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挥政府投资对城市功能优化调整、高精尖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持续推动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工作,不断取消、合并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推动串联审批向并联审批转变,不断优化完善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程序。
1.北京市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历程2002年以来,北京市共开展了七次较为集中的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工作。
第一次改革始于2002年,市政府发布《关于批转市编办等部门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2]5号),提出以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为基础,采取减、分、并、退、改的办法,实施了“加强主动规划、区分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项目、改变重复审批、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行并联审批”等举措,精简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和规范审批流程。
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摘要】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对于政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效益最大化具有关键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为提升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能力,本文提出了一些途径和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科学决策的关键意义,并给出了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做出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现状分析、问题、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能力、关键意义、建议、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引言:政府在实施各项投资项目时,需要做出决策来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过去的一些投资项目决策出现了不合理性、低效性甚至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使得政府决策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重视如何科学决策来提升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针对这一背景,对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探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领域的挑战,为提升投资项目的决策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建议,为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政府在投资项目领域的决策水平和效率。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及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影响因素,为政府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决策者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决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找到提升决策水平的关键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期(总第301期) 2008年12月财经问题研究R e s e a r c ho nF i n a n c i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 I s s u e s N u m b e r12(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301)D e c e m b e r,2008·金融与投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王立国(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目前,因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非理性,形成了一些“伪为民工程”,不但浪费了政府有限的经济资源,而且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究其原因,与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缺乏监督、缺乏理性、缺乏责任约束和政绩导向偏差是分不开的。
要杜绝这些“伪为民工程”,需要强化为民办事的意识,完善对决策的有效监督,建立不可行性研究和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后评价制度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2-0050-06近年来,我国每年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约40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4%—5%。
对一个国家来说,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决策一旦失误,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和深远的,政府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
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七五”至“九五”期间政府投资的失误率为30%。
另外,大量的国债用在了没有回报的形象工程上。
《南风窗》2004年8月16日报道,2003年经过对526个使用国债资金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审计发现,在已建成的320个项目中,有32个项目基本没有投入运营,18个项目长期处于试运营或开开停停状态,69个已经运营的项目没有达到当年设计生产能力,有34个项目由于管理不善、设备不合格以及工程质量缺陷等原因,存在较为严重的损失浪费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冯家山引水工程就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陕西省宝鸡市日缺水8万立方米,给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宝鸡市政府于1996年开工建设冯家山引水工程。
2000年,该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正式向市区试供水。
然而,这项实际投资为3.09亿元的引水工程,从试运行到目前已经发生了8次爆管。
据相关部门测算,仅冯家山引水、输水管线前6次爆管,即已造成经济损失1008万余元。
每一次爆管后,都有大量农民的房屋和耕地被冲毁, 60多万宝鸡市民重新陷入用水困难的煎熬,自来水公司每次都要花去修理以及赔偿费用几十万元,而且还要承受市民的埋怨和谩骂。
这项“惠民工程”最终建成了令宝鸡市民饱受8次爆管之痛的“祸民工程”。
实际上,像这样失败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在少数,如河南省郑州市供水工程因盲目决策造成各种损失2716万元;黑龙江牡丹江市投资5.6亿元的煤气工程因盲目建设、管理混乱、损失严重而停产;哈尔滨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在市传染病医院建设的新住院大楼于2005年竣工,到现在也没有投入使用。
因为政府投资项目策失误造成的盲目重复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这些都可以称为“伪为民工程”。
之所以把这样的工程称为“伪为民工程”,是因为在建设此类项目①收稿日期:2008-08-24作者简介:王立国(1957-),男,山西临猗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经济和技术经济及管理。
E-m a i l:t z x@d u f e.e d u.c n时,有许多往往都打着“为民工程”的旗号,而实施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不是“为民”,而有些甚至成了“祸民工程”。
怎样杜绝这样的“伪为民工程”,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财政收入减少已成定局,政府将会面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双重压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政府财政投资要更加科学,投资项目选择要更加谨慎,杜绝“伪为民工程”也更加迫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理由由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活动方面,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于私人部门①,技术进步正在使传统上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市场也有可能开展竞争,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由私人部门提供。
那么,为什么政府还要投资建设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呢?市场失灵、资本成本优势、筹资能力优势和扶贫为此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对于自然垄断项目,当存在规模经济时,大企业的效率要高于小企业,而企业一旦形成垄断,就有可能产生效率的损失,因此需要政府参与投资或加以规制。
因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必然会出现外部经济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和服务供过于求的情况,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如铁路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及基础研究项目等,就成为必然。
市场产品和服务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纯公共产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又无受益的排他性,一般私人部门不愿提供。
即使一些准公共项目(如收费道路和城市公用设施),其产出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收费往往不足以反映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如果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政策等),一般私人部门也不愿提供,必须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实际上,政府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公共产品的生产或提供上。
资本成本和项目规模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另一个比较充分的理由。
通常情况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资本成本要高于私人部门的资本成本,但在有些条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资本成本要低于私人部门的资本成本,因为,政府公共部门可能有途径得到低成本的建设资金,如从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及其国际金融协会等)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等)得到优惠贷款,而私人部门就可能得不到。
这样,一些对社会非常有利的项目却不能吸引私人投资者进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公共部门通过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进行干预,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有一些政府投资项目,规模比较大,同时也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私人投资可能不会进入,作为一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政府公共部门能够支配的资源比任何私人部门都要多。
因此,它可以承担那些具有战略意义、超出私人部门财力和具有较大风险的大型投资项目。
收入再分配是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之一,基于此,政府要向贫困人口提供低收入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提供那些如医疗保健(如公立医院)和教育服务(如公立学校)等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就需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达到扶贫的目的。
②上述分析也为政府投资项目提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即政府不应当再直接投资或参与提供竞争性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社会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实施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投资项目,制订科学的扶贫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扶贫投资项目。
2.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的假设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假设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对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而言,经济人假设意味着其在可能的条件下总是追求辖区利益最大化,51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①②S t i g l i t z (1994)认为,还没有认定私人部门比公共部门更有效率的依据,也没有找到表明谁比谁更有效率的结论性证据。
在这两个部门中,有效率和无效率的情况都存在。
即使是那些强烈支持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也赞同这样的流行观点:公共部门的效率较低。
高培勇等(2007)认为,公共投资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因为公共资金一般是无偿使用,政府受全社会纳税人的委托对其使用,但是缺少严格的监督,或者监督成本过大,难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以一般来说,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如私人资金。
P ·贝利和J ·安德森等(2001)认为,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理由是市场失灵、扶贫和规制物品(M e r i t g o o d s )。
其中,市场失灵包括自然垄断、外部效果、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等。
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中提出了互补市场、厌恶风险、资本成本和项目规模是政府公共部门投资建设项目的理由。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官员也尽可能的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方政府的理性假设,一方面可能会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促进地方政府更愿意帮助和支持本区域有活力的非国有经济。
但是基于决策环境的复杂性、决策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决策信息的不完全等现实条件,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理性是有限的而非完全的。
每个决策者理性能力的强弱不同,决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率也不尽相同。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同企业家、消费者一样是“经济人”,即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于是出现了有限理性个人和有限理性政府的假设。
但是,有限理性作为分析现象的一种方法,不能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一种借口,更不能将决策的失误归结为有限理性政府和有限理性政府官员。
如何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有限理性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影响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政府投资决策风险中性的假设基于风险合并和风险分散的原因,假设政府投资决策者是一个风险中性者,他们既不应喜欢风险,也不应厌恶风险,而应关心项目期望净现值①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政府的投资组合中有许多结果相互独立的项目,政府则无须考虑项目净现值围绕用净现值概率分布的方差来测定期望值的变化。
因为一些项目的结果可能低于期望净现值,而另一些项目的结果可能高于期望净现值,项目的正负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抵消,这可称为合并风险。
当政府受社会委托投资建设一个项目时,它能把项目风险有效地分散给社会所有成员。
任何一个项目的失败都只会使社会成员受到很小的损失。
而私人投资者不同,他们投资建设一个项目,一旦项目失败将会给其带来极大的损失。
尽管公共项目和私人项目的风险可能相同,但对投资者的损失后果是不同的,政府介入分散了风险,使每个人潜在的损失变得很小,这可称为合并分散。
但要注意的是,风险中性并不意味着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者不应尽力把项目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即政府投资决策风险中性绝不允许不计后果地决策和实施项目。
另外,降低风险的行为也会提高项目的期望净现值。
同样,即使是项目设计不能减少其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应该考虑尽量减少可能损失的数量。
②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成因1.决策缺乏监督调控主体与投资主体身份不清是政府投资及其决策中的首要问题。
对于企业投资主体,政府的审批或核准与调控可以说是外在的压力和监督,政府可以从诸多方面和环节对项目投资进行过滤,可以对项目周期的任何阶段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其他政策或手段引导投资的投向。
而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政府既是投资主体又是调控主体,相当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一来,由于角色的双重性,很难形成调控的权威性,也无法提高投资主体自我约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