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笔记(液体制剂全)
2023年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剂学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

药剂学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一、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1.浸出操作与设备药材的来源于品种的鉴定药材品质检查有效成分或总浸出的测定药材的预解决含水量测定(9%~16%)药材的粉碎: 药物规定有特别细度, 或有刺激性, 毒性较大者, 则宜用湿法粉碎浸润、渗透过程(含多量脂肪油或蜡质的药材, 须先行脱脂或脱蜡解决后方可用水或乙醇浸出)解吸、溶解过程扩散过程(浸出成分的扩散速度可用Ficks第一扩散公式来说明)置换过程(浸出的关键在于保持最大浓度梯度)适当用酸, 可以促进生物碱的浸出适当用碱, 可以促进某些有机酸的浸出溶剂具有适宜的pH值也有助于增长制剂中某些成分的稳定性应用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常能提高浸出溶剂的浸出性能药材的粉碎限度: 适宜的粉碎限度有助于浸出, 但过细粉末并不适于浸出浸出温度: 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于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浓度梯度: 浓度梯度越大浸出速度越快浸出压力: 提高浸出压力有助于加快浸润过程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相对运动速度加快, 能使扩散边界层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 而有助于浸出过程新技术的应用煎煮法浸渍法浸出方法渗漉法大口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剂)单级浸出工艺间歇式提取器多级浸出工艺连续逆流浸出工艺自然蒸发沸腾蒸发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冷冻干燥2.常用的浸出制剂剂型概念特点浸出方法汤剂(煎剂)是用中药材加水煎煮, 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制剂煎煮法酒剂指药材用蒸馏酒浸取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浸渍法、渗漉法酊剂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或用浸膏溶解制成具有毒剧药品的酊剂, 每100ml相称于原药物10g, 其他酊剂, 每100ml相称于原药物20g稀释法、溶解法浸渍法、渗漉法流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 蒸去部分溶剂, 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液体制剂流浸膏剂每1ml相称于原药材1g渗滤法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 蒸去所有溶剂, 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所制成的膏状或粉状的固体制剂浸膏剂每1ml相称于原药材2~5g煎煮法、渗漉法煎膏剂(膏滋)指中药材用水煎煮, 去渣浓缩后, 加糖或炼蜜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制剂煎煮法颗粒剂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内服制剂分为可溶性、混悬性、泡腾性三类二、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药用溶剂的种类与性质水醇与多元醇类: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200(400、600)、丁醇、苯甲醇醚类: 四氢糠醛聚乙二醇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酯类: 三醋酸甘油酯、乳酸乙酯、油酸乙酯、苯甲酸苄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植物油类: 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红花油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介电常数: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极性大, 介电常数小的极性小。
【药剂学】09 液体制剂-1

非均相体系:粒子分散均匀
给药途径 口服:口感好
外用:无刺激性
浓度准确、稳定,要有防腐能力
包装容器应方便患者用药
分散溶媒毒性要小,最好以水为溶媒
一、概 述
1. 液体制剂的特点 2. 液体制剂的质系统分类
(1)均相液体制剂
低分子溶液 高分子溶液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液体制剂
一.概述 二.常用溶剂和附加剂 三.溶液型液体制剂 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五.混悬剂 六.乳剂 七.其他液体制剂
一、概 述
1. 液体制剂的特点 2. 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3. 液体制剂的分类
1、液体制剂的特点
• 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 制成的以液体形态应用的各种类型的制剂。
1、防腐剂 (preservative)
注意:• Tween对防腐剂增溶后并未增强抑菌效果 • 原因:Tween与防腐剂发生络合作用 • 遇铁变色 • 遇弱酸、弱碱易水解 • 易被塑料吸附
1、防腐剂 (preservative)
苯甲酸及其盐
COOH
COO- + H+
特点:
• 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 • 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 • 溶液pH值增高时解离度增大,防腐效果降低; • 苯甲酸钠在酸性溶液中的防腐作用与苯甲酸相当 • 使用浓度:0.1~0.3%
热力学稳定体系
(2)非均相液体制剂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不稳定的多项分散 体系
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及其特征
液体类型 溶液剂 溶胶剂 乳剂 混悬剂
微粒大小 (nm)
1
1 100
>100
>500
特征
中药药剂学总结复习(浸出制剂与液体制剂)

中药药剂学第八章浸出制剂一、浸出制剂的主要特点:①具有中药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符合中医药理论;②作用缓和持久,毒副作用降低;③有效成分的浓度提高;④浸出制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⑤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比纯化学药品为原料的制剂要复杂。
第二节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
(单剂量灌装者也称口服液)1.合剂在生产和储存期间:①含挥发油成分的宜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药渣再与其他药材一起煎煮;②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宜超过0.3%;③含蔗糖量应不高于20%(g/ml);④合剂应澄清,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
2.合剂制备过程:浸提→净化→浓缩→分装→灭菌→成品注:浓缩至每日服用量30-60ml;经醇沉化处理的,先回收乙醇,再浓缩至每日服用量20-40ml。
第三节糖浆剂和煎膏剂一、糖浆剂1.系指含有原料药物的弄蔗糖水溶液。
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2.分类:①单糖浆:为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为85%或64.72%;②药用糖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如急支糖浆)③芳香糖浆3.糖浆剂的制备工艺:浸提→净化→浓缩→配制→滤过→分装→成品注:①蔗糖在加热且酸性条件下,可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其甜度比蔗糖高;具有氧化性,可以延缓某些易氧化药物的变质。
②需加入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的用量不超过0.3%,羟苯酯类不应超过0.05%。
4.配制方法:①热溶法:将蔗糖加入沸蒸馏水或热药液中。
适用于单糖浆、不含挥发性成分、受热稳定、有色糖浆。
②冷溶法:适用于单糖浆、含挥发性成分、受热不稳定的糖浆。
③混合法5.糖浆剂易出现的问题(1)霉败问题:易被微生物污染,导致长霉和发酵。
由于原料不洁净,用具处理不当,车间空气中的霉菌和微生物。
可加适宜的防腐剂。
(2)沉淀问题:①中药中的细小颗粒或杂质净化处理不够;②提取液中所含高分子物质,在贮存过程中胶态粒子”陈化”聚集沉淀析出;③提取液中有些成分在加热时溶于水,但冷却后逐渐沉淀析出;④糖浆剂的pH值发生改变,某些物质沉淀析出。
药剂学之液体制剂-流变学相关知识

流变学相关知识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简介1. 流变学(Rheology)定义:研究物质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2. 流变学的发展•1676年,胡可定律:弹性固体(形变与受力成正比)•1687年,牛顿定律:粘性液体(流动助力与流动速度成正比)•1905年,爱因斯坦:悬浮液粘度方程•1920年,宾汉(bingham)提出流变学概念•1945年,首台旋转粘度计问世•1951年内,首台旋转流变仪问世3. 流变学中相关概念•粘性(viscosity):流体在外力作用下质点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阻力;•变形(deformation):对某一物体施加压力时,其内部各部分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的过程;•应力(stress):对固体施加外力,固体内部存在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内力而使固体保持原状,此时单位面积上存在的内力称为应力;•弹性(elasticity):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塑性(plasticity):当外力消除后不能恢复到原有的形状的性质;•弹性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可逆的形状变化;•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非可逆的形状变化;•屈服值S0(yield value):能引起变形或流动的最小应力称为屈服值;•剪切应变(shearing strain)和剪切应力(shearing stress):固定固体立方体地面,当对顶部A沿切线方向施加压力F时,物体以一定速度v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称为剪切应变(shearing strain)γ。
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F/A称为剪切应力(shearing stress)S。
•理想固体中,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之间符合:胡可定律:S=γG,式中,S为剪切应力;γ为剪切应变;G为剪切模量(shearing module:指单位剪切应变所需要的剪切应力)•对液体:受剪切力F作用即流动,是不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液体,S与D成正比,即牛顿粘性定律。
药剂学-《液体制剂》执业药师考试复习知识点

第九章液体制剂第一节概述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可形成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制剂处于稳定状态如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则形成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这种状态的液体制剂处于物理不稳定的状态,如胶溶剂、乳剂、混悬剂。
液体制剂品种多,临床应用广泛,在药剂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在液体制剂中,药物以分子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发挥药效;给药途径广泛,可以内服,服用方便,易于分剂量,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也可以外用,如用于皮肤、黏膜和人体腔道等;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有些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作用。
制成液体制剂通过调整制剂浓度而减少刺激性;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后,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但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度大,又受分散介质的影响,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均匀性液体制剂,药物的分散度大,分散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产生一系列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匀相液体制剂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液体制剂浓度应准确;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不应发生霉变。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一)按分散系统分类1.均匀相液体制剂为均匀分散体系,在外观上是澄明溶液。
包括以下几类:(1)低分子溶液剂:也称溶液剂,是由低分子药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
(2)高分子溶液剂:是由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制剂。
2.非均匀相液体制剂为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包括以下几种:(1)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
药剂学笔记(液体制剂全)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1.内服液体药剂如合剂、糖浆剂、混悬剂、乳剂、滴剂等。
2.外用液体药剂✧皮肤用液体药剂:如洗剂、搽剂。
✧五官科用液体药剂:如洗耳剂与滴耳剂、洗鼻剂与滴鼻剂。
✧口腔科用液体药剂:如含漱剂、涂剂、滴牙剂。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药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优良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无毒性、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含量测定;具有防腐性且成本低。
溶剂的分类液体制剂的处方组成能破坏和杀灭微生物的物质称杀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物质称防腐剂❖常用抑菌剂:酸碱及其盐类:苯酚、甲酚、麝香草酚、羟苯酯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硼酸及其盐类、戊二醛等;❖中性化合物类:苯甲醇、苯乙醇、三氯叔丁醇、氯已定、聚维酮碘、挥发油等;❖汞化合物类:硫柳汞、醋酸苯汞、硝酸苯汞等;❖季胺化合物类:氯化苯甲烃铵、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矫味剂与着色剂一.矫味剂1.甜味剂能掩盖药物的咸、涩和苦味。
包括天然和合成二大类。
2.芳香剂(香料与香精)天然香料包括植物性香料和动物性香料。
香精亦称调合香料,是在人工香料中添加溶剂调配而成。
植物性香料有柠檬、茴香、薄荷油等,以及此类挥发性物质制成的芳香水剂、酊剂、醑剂等3.胶浆剂:具有黏稠、缓和的性质,干扰味蕾的味觉。
4.泡腾剂:有机酸(如枸橼酸、酒石酸)、碳酸氢钠与适量香精、甜味剂等制成,遇水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而矫味二,着色剂又称色素和染料,用以识别药剂浓度或区分应用方法,改善药剂外观,减少病人对服药的厌恶感。
特别是颜色与矫味剂协调。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1.概念: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2.附加剂:矫味剂、着色剂、助溶剂、抗氧剂、防腐剂等。
3.用法:以量代称取,服有方便。
《药剂学》——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知识点梳理与总结、思维导图)(供本科期末考和349药学综合考研)

7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制备用水制备二级反渗透法[加压蒸馏法]分类饮用水纯化水饮用水蒸馏,反渗透,离子交换等不含附加剂注射用水纯化水蒸馏,细菌内毒素实验要求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水按注射剂生产工艺,不含添加剂应用范围饮用水药材净制漂洗,制具粗洗,提取纯化水普通制剂溶剂或实验用水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饮片提取口外溶解稀释非灭菌制剂用具精洗非灭菌饮片提取不用于注射剂的配制稀释注射用水注射剂,滴眼剂溶解稀释容器精洗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灭菌粉末,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纯化水制备预处理原水泵多介质过滤器石英砂去大颗粒,悬浮物,胶体,泥沙活性炭过滤器去游离氯,色度,微生物,有机物,部分重金属软水器钠型阳离子树脂Na+——Ca2+,Mg2+,降低硬度反渗透系统脱盐阻垢剂加药装置防止难溶性盐结垢堵塞膜——保安过滤器5um精密过滤器防止微粒入反渗透膜——反渗透RO为压力驱动,除去盐,内毒素,胶体,有机大分子离子交换系统离子交换树脂去盐得去离子水阳床,阴床,混合床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型苯乙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717型苯乙烯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季铵基团污染环境,少用电去离子EDI系统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除盐离子交换—离子迁移—树脂再生高纯水超滤系统反渗透前处理除有机物,细菌,病毒,热原[低分子量离子污染无效]超滤膜为聚合体或陶瓷材质注射用水制备纯水蒸馏得多效蒸馏机,气压式蒸馏水机新制备—>70℃保存,贮存<12h,灭菌后<24h液体过滤多孔介质,流体—颗粒分离机制介质过滤固液,固气分离‖速度和阻力守介质控制‖为了得到澄清液,用于注射液过滤,除菌过滤表面过滤粒径>介质孔径‖被截留在表面微孔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深层过滤粒径<介质孔径‖介质内部,孔道内,吸附孔隙内砂滤棒滤饼过滤织物,多孔材料,膜——支撑滤饼架桥作用——孔径减小通过表面形成滤饼起作用影响因素假定形成均匀毛细管,Poiseuille——V=pπr²/(8ηL)压力P⇧——v⇧孔隙大小r⇧——v⇧粘度t⇧——η⇩——v⇧毛细管长度预滤——滤饼厚度⇩——L⇩——v⇧介质多孔陶瓷,垂熔玻璃,烧结金属,滤膜介质具备条件:惰性材料不反应和吸附‖耐酸碱热‖阻击小,滤过快,反复用易洗涤‖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廉价易得助滤剂为了降低阻力增加滤过速度活性炭吸附热原,脱色,吸附生物碱硅藻土,滑石粉装置砂滤棒硅藻土,陶瓷硅藻土——适合于黏度高,浓度大的药液多孔陶瓷——适合低粘度砂滤棒粗滤容易吸附,难以洗涤,有时改变pH钛滤器钛粉末制成过滤较细微粒,作为预滤,脱炭过滤垂熔玻璃滤器硬质玻璃细粉制得,漏斗、滤球、棒状,用于注射剂精滤,膜滤前预滤性质稳定,热压灭菌,容易清洗,不改变pH3号常压过滤,4号加减压过滤,6号除菌过滤微孔滤膜过滤应用圆盘,圆桶形注射剂精滤0.65-0.8um‖除菌过滤0.22um特别适用于不耐热产品如胰岛素,辅酶,还可用于无菌检查特点孔小截留强阻击小,过滤快无迁移,不改变pH药液吸附小,不滞留滤膜可换用,防交叉污染缺点——易堵塞,温差大易破材料聚四氟乙烯膜[强酸强碱有机溶液可用],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聚酰胺,聚四偏氟乙烯膜,聚丙烯膜板框压滤机各压力下滤过快,但容易滴漏适用于黏性大,滤饼可压缩的物料过滤主用于注射剂预滤,中药提取分离方式高位静压过滤重力过滤,压差‖ 小批量生产‖ 压力稳定,过滤慢减压过滤真空泵,压力不稳加压过滤离心泵,压力稳过滤快‖ 大生产用无菌与无菌操作概念灭菌物理化学方法,所有微生物,细菌芽孢无菌物体介质环境中无活微生物防腐抑菌,物化抑制微生物繁殖消毒物化杀除所有病原体,微生物无菌操作无菌条件下物理灭菌法热力灭菌法湿热灭菌法SLA≥10⁻⁶,高压蒸汽,过热水喷淋热压灭菌法高压饱和水蒸气‖ 最可靠最广泛‖ 杀灭所有芽孢和繁殖体‖ 126℃15min 121℃ 20min 115℃ 30min注意必须使用饱和水蒸气必须排空柜内空气全药液温度达到要求时开始计时完成先停止加热再放气,稍稍开柜,10-15min后全开,防止炸裂影响因素微生物种类数量,耐热耐压能力:芽孢>繁殖体>衰老体饱和水蒸气最好温度⇧时间⇧——灭菌⇧药物破坏⇧不同pH下杀菌效果:酸性>碱性>中性流通蒸汽灭菌法100℃流通蒸汽,30-60min不在热无菌产品辅助灭菌煮沸灭菌法30-60min,加抑菌剂,灭菌效果差低温间歇灭菌法60-80℃水或蒸汽1h——室温4h——再次灭菌——反复至杀灭芽孢费时,不耐高温,热敏物料和制剂灭菌干热灭菌法连续干热灭菌设备[隧道烘箱]——小容量生产批量式干热灭菌设备[干热烘箱]——灭菌除热原——内毒素检验用玻璃、金属器具的灭菌和除热原火焰灭菌法耐火物品干热空气灭菌法160-170℃ 2h ‖ 170-180℃ 1h ‖ 250℃45min除容器表面热原适合耐高温材料过滤灭菌法热不稳定药液,气体的灭菌0.22um微孔滤膜‖ 6号垂熔玻璃滤器过滤后必须做无菌检查:微生物对数下降值LRV=lgN0—lgN[微孔滤膜过滤器眉1㎝²有效过滤面积的LRV应≥7]射线灭菌法辐射灭菌法γ射线,适合热敏材料,不可用于生物大分子,PLS.PLG等高分子紫外线灭菌法254nm,表面灭菌微波灭菌法液体固体物料灭菌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O3,甲醛,H2O2气体药液灭菌法表面灭菌0.1%-0.2%苯扎溴铵‖ 75%乙醇‖ 1%聚维酮碘‖ 2%苯酚‖ 煤酚皂无菌操作法不耐热药,一般不在灭菌操作室灭菌流通空气——过滤除菌‖ 静止空气——气体灭菌‖ 甲醛溶液加热熏蒸,O3气体灭菌无菌操作室,层流洁净台,无菌操作柜灭菌验证生物指示剂内毒素用大肠埃希菌内毒素灭菌参数生物指示剂去除定量测定lgNt=lgNo—kt/2.303D值一定温度,90%微生物,所需时间(min)耐热性系数,D⇩灭菌效果⇧Z值lgD下降一个单位需要升高的温度温度参数,Z⇩灭菌效果⇧F值Z一定,参比To下等效灭菌时间评价干热灭菌法170℃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剂Z=20℃F₀值[标准灭菌时间]Z=10℃,121℃下等效灭菌时间(121℃下热压灭菌杀灭全部微生物用时)热压灭菌验证一般规定Fo≥8min,实际操作应控制在12min影响因素:容器大小形状和热穿系数‖ 灭菌溶液黏度,容器填充量‖ 容器在灭菌器内数量与排列影响最大无菌保证水平SAL非无菌单元出现率,湿热灭菌法≥10⁻⁶验证写方案,评估标准⇨安装确认⇨运行确认⇨重复实验性能确认⇨完善文件记录,写报告空气净化工业净化——除悬尘粒子‖ 生物净化——还要除微生物[制药工业需要达到生物洁净]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GMP2010无菌制品生产洁净区分为ABCD四个等级,相应静态与动态标准洁净室必须正压,18-26℃,相对湿度45%-65%A高风险操作区——罐装,放胶塞桶,放敞口容器,无菌装配连续操作区‖ 使用单向流操作台‖ 静态100级B——无菌配制,罐装等高风险A 的背景区‖ 动态100级C,D——重要程度较低洁净操作区‖ 动态10万级净化技术初效过滤器楔式,袋式‖ 过滤>5um悬尘过滤效率20-80%中效过滤器叠式‖ >1um尘粒 20-70%高效过滤器折叠式‖ <1um尘埃>0.3um 99.97%一般净化温度湿度为主要指标‖ 使用初效过滤器中等净化温度湿度,含尘量,尘埃粒子‖ 初,中二级过滤超级净化温度湿度,含尘量(用计数浓度),尘埃粒子,微生物‖ 初中高三级过滤洁净室设计原则——布局紧减面积‖ 同级相邻,不同由低到高‖ 比邻设隔间,门开洁度高‖ 各区压差>10Pa‖ 封闭进出装气锁‖ 光照>300lx正压,常在侧面和顶部送风,回风装于墙下气流方式层流(单向流)可达100级,水平,垂直层流‖ 紊流(乱流)可达10000级人是最大污染源——无菌隔离技术(物理绝对隔离)——RABS:限制进入屏障系统,隔离器[隔离操作处于D级]以上内容整理于幕布文档。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2017年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导语: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从而形成均相的液体药剂或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一、概述:1、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含义:是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途径多;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适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但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为:真溶液:粒径小于1nm胶体溶液:粒径为1~100nm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乳浊液:粒径为0、1~100μm混悬液:粒径为0、5~10μm溶胶、乳浊液和混悬液均属非均相分散体系。
(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药剂,外用液体药剂,注射用液体药剂。
二、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凡是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2、组成: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油基团3、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动富集到溶液表面并产生定向排列,在溶液中形成正吸附,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张力。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表面活性分子急速地聚集形成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
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 值,如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 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 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3~8;润湿剂的HLB 值为7~9,消泡剂的为0、8~3,去污剂13~16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分类1.内服液体药剂如合剂、糖浆剂、混悬剂、乳剂、滴剂等。
2.外用液体药剂皮肤用液体药剂:如洗剂、搽剂。
五官科用液体药剂:如洗耳剂与滴耳剂、洗鼻剂与滴鼻剂。
口腔科用液体药剂:如含漱剂、涂剂、滴牙剂。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药剂:如灌肠剂、灌洗剂等。
优良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无毒性、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含量测定;具有防腐性且成本低。
溶剂的分类极性溶剂1.纯化水无药理作用,能溶解无机盐和有机物,药材中的生物碱特点:许多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水性药剂易霉变:2.甘油与水、乙醇、丙二醇等任溶。
内服,外用。
对药物的刺激性具缓和作用。
对皮肤有保湿、滋润作用,黏性可使药物在局部滞留而延长药效。
无水甘油对皮肤有脱水和刺激作用。
10%无刺激含甘油12%以上,可带甜味且防止鞣酸析出。
含甘油30%以上有防腐作用有大蒜臭味及较强的吸湿性“万能”溶剂。
能促进药物在皮肤黏膜上的渗透作用。
能溶解大部分有机物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有一定药理作用,易挥发、易燃烧。
与水混合时产生热效应及体积缩小效应,故稀释时应凉至室温后再调至需要浓度含乙醇20%以上具防腐作用。
40%能抑制某些药物的水解液体制剂的处方组成能破坏和杀灭微生物的物质称杀菌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物质称防腐剂常用抑菌剂:酸碱及其盐类:苯酚、甲酚、麝香草酚、羟苯酯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硼酸及其盐类、戊二醛等;中性化合物类:苯甲醇、苯乙醇、三氯叔丁醇、氯已定、聚维酮碘、挥发油等;汞化合物类:硫柳汞、醋酸苯汞、硝酸苯汞等;季胺化合物类:氯化苯甲烃铵、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羟苯酯类也称尼泊金类,酸性中作用较强。
乙酯和丙酯(1:1)或乙酯和丁酯(4:1)合用,浓度0.01%~0.25%。
遇强酸或弱碱易水解,可被塑粒包装材料吸附苯甲酸与苯甲酸钠苯甲酸用量一般为0.03%~0.1%,。
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合用较理想。
苯甲酸钠,用量0.1%~0.2%。
酸性中抑菌效果较好,苯甲酸防霉作用较尼泊金类弱,防发酵能力则较尼泊金类强矫味剂与着色剂一.矫味剂1.甜味剂能掩盖药物的咸、涩和苦味。
包括天然和合成二大类。
2.芳香剂(香料与香精)天然香料包括植物性香料和动物性香料。
香精亦称调合香料,是在人工香料中添加溶剂调配而成。
植物性香料有柠檬、茴香、薄荷油等,以及此类挥发性物质制成的芳香水剂、酊剂、醑剂等3.胶浆剂:具有黏稠、缓和的性质,干扰味蕾的味觉。
4.泡腾剂:有机酸(如枸橼酸、酒石酸)、碳酸氢钠与适量香精、甜味剂等制成,遇水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而矫味二,着色剂又称色素和染料,用以识别药剂浓度或区分应用方法,改善药剂外观,减少病人对服药的厌恶感。
特别是颜色与矫味剂协调。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1.概念: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2.附加剂:矫味剂、着色剂、助溶剂、抗氧剂、防腐剂等。
3.用法:以量代称取,服有方便。
4.某些药物只能以溶液形式发出如过氧化氢溶液、氨溶液等。
性质稳定的常用药物,为了便于调配处方,可制成高浓度的贮备液(又称倍液),供临时调配用。
5.制备方法:溶解法、稀释法、化学反应法6.药物的称量→溶解→滤过→质检→包装→溶液剂7.化学反应法使用于原料不足,严重污染一、糖浆剂(一)糖浆剂: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二)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浓度85%(g/ml)或64.7%(g/g)。
(三)用途1、单糖浆:矫味剂、助悬剂、防腐(脱水性、高浓度)2.矫味糖浆:如橙皮糖浆,用于矫味、助悬3.药物糖浆:含有药物、治疗作用。
(四)制备(1)溶解法热溶法:溶解速度快,易过滤、杀菌、易除去杂质,但加热过久,转化糖含量增加,颜色变深。
适用于热稳定药物和有色糖浆冷溶法:蔗糖溶于冷水或含药溶液中制备糖浆剂。
适用于对热不稳定及易挥发的药物(2)混合法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糖浆剂。
一般含药糖浆的含糖量较低,注意防腐。
适用于含药糖浆中国药典对糖浆剂的规定: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
一般将药物用新煮沸过的水溶解,加入单糖浆;如直接加入蔗糖配制,则需煮沸,必要时滤过,并自滤器上添加适量新煮沸过的水至处方规定量。
可加入附加剂。
如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用量不得超过0.3%(其钾盐、钠盐的用量分别按酸计),羟苯甲酸酯类的用量不得超过0.05%;可加入乙醇、甘油或其他多元醇。
除另有规定外,糖浆剂应澄清。
贮存期间不得有发霉、酸败、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
糖浆剂应密封,在不超过30℃处贮存。
二、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浓度一般都很低,作矫味、矫嗅剂和分散剂。
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称浓芳香水剂。
溶解法振摇溶解法:挥发性药物2ml(或2g),加纯化水1000ml,强力振摇;用纯化水润湿的滤纸滤过,初滤液如混浊,重滤至澄清。
自滤器加纯化水至足量。
分散剂溶解法:挥发性药物2ml(或2g),加精制滑石粉15g(或滤纸浆),研匀,加纯化水1000ml,振摇,润湿滤纸滤至澄清,自滤器加纯化水至足量。
稀释法浓芳香水剂1份,纯化水39份稀释而成。
三、醑剂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可供内服或外用。
药物浓度一般5%~10%,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
醑剂中的挥发油容易氧化、挥发,贮存于密闭容器中,不宜长期储存。
可用溶解法和蒸馏法制备。
四、酊剂、酏剂酊剂: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外用。
酏剂:药物、芳香剂的水性溶液,口服。
醑剂和芳香水剂的异同均为挥发性药物的液体制剂,作芳香矫味剂,均可用溶解法及蒸馏法制备。
但芳香水剂以水为溶剂,制剂浓度较低,可用稀释法制备;醑剂以乙醇为溶剂,药物浓度高于芳香水剂,除内服外,亦可外用五、甘油剂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甘油具黏稠性、吸湿性和防腐性,对皮肤、黏膜有滋润和保护作用,黏附于皮肤、黏膜能使药物滞留患处而延长药物局部疗效。
对刺激性药物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高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
以水为溶剂者,称亲水胶体溶液或胶浆剂。
制备:溶解法、热溶法醇分散法:加乙醇作为潜溶剂,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1.荷电性:某些基团解离而带电,具双电层结构,稳定性带负电荷:海藻酸钠、阿拉伯胶、西黄耆胶、酸性染料(伊红、靛蓝)等带正电荷:琼脂、碱性染料(亚甲蓝、甲紫等)等。
2.渗透压:大小与其浓度有关。
粘度与M成正比3.高分子溶液是粘稠性流体,粘稠性大小用黏度表示4.凝胶性质:在温热条件下为黏稠性流动液体,当温度降低至一定时,形成不流动的半固体凝胶,此过程称胶凝。
5.水化膜:稳定性即亲水基团与水形成,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凝聚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将水化膜破坏,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称盐析。
加入大量脱水剂(如乙醇、丙酮)也使高分子化合物分离沉淀。
高分子溶液久置自发凝结而沉淀,称陈化现象。
光、热、pH、射线、絮凝剂等影响下,高分子化合物可凝结沉淀,称絮凝现象。
一溶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微细粒子以1-100微米大小的粒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
性质:1.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2.电学性质:电泳现象3.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4.热力学性质制备分散法机械分散法:胶体磨。
胶溶法:新生的粗粒子重新分散成溶胶粒子。
超声分散法:使粗分散相粒子分散成溶胶剂凝聚法物理凝聚法:通过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
化学凝聚法: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
二、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对混悬剂的要求:①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②药物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③两种溶液混合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或产生难溶性化合物④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注: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使用口服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制成的供口服的混悬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
混悬剂的物料稳定性:1.混悬粒子的沉降Stokes 定律:增加混悬剂稳定性的方法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双电层中离子水化形成水化膜,阻止微粒间的相互聚结;加入少量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使混悬剂的聚结并产生絮凝3.絮凝与反絮凝1) 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絮凝,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ηρρ9)(2212g r V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 过程,称反絮凝2) ζ电位;20~25 mV3)絮凝特点:沉降速度快、沉降体积大、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混悬状态4.结晶的增长与转型小微粒↓ 大微粒↑微粒沉降速度↑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同一分散介质中,浓度↑,稳定性↓。
温度影响: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溶解速度、沉降速度、絮凝速度、混悬剂的网状结构等。
混悬剂的稳定剂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一).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①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②降低微粒沉降速度③增加微粒亲水性,形成保护膜,阻碍合并、絮凝,防止结晶转型放置 过程中 加入抑晶剂,可抑制转型,增加黏度常用的助悬剂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山梨醇外用,单糖浆口服等。
2.高分子助悬剂①天然高分子: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
②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羧甲基纤维素钠、卡波普、聚维酮等。
③触变胶:某些胶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静置时,渐变为凝胶;搅拌或振摇时,又变为溶液,这种性质称触变性,具有触变性的胶体称触变胶。
触变胶使静置时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搅拌或振摇时,又变为溶液,便于分装。
如2%硬脂酸铝。
(二)润湿剂:指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附加剂。
即↓界面张力,↑疏水性药物的亲水性常用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泊洛沙姆、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等。
分子溶剂:低甘油、乙醇。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作用: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以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反絮凝剂可增加混悬剂流动性,使之易于倾倒,方便使用。
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盐及氯化物等(四)触变胶与触变性混悬剂的制备关键:必须有适宜的分散度且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
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操作要点:亲水性药物: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先将药物与润湿剂共研,再加液研磨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微粒结晶法) 溶媒改变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化学凝聚法(生成沉淀)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