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问诊之小儿解颅的问诊

中医问诊之小儿解颅的问诊

小儿解颅的问诊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学科。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治疗疾病的经验和理论。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辨证论治是诊疗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位、病性,通过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食疗等治疗疾病。

中医诊断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中药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药问诊之小儿解颅的问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颅是指颅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

临床以颅囟逾期不合,头颅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胎元禀赋不足,肾气亏损,不能生髓、养骨所致,而大病之后,耗损肾阴,水不胜火,虚火上炎,蒸灼脑髓;或脾虚湿停,湿浊水饮上泛于脑;或外感时邪,热毒内盛,夹肝火痰热上冲于脑亦皆可导致解颅。

《育婴家秘》指出:“解颅有二,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气不足也。

有合而复开者,自颅至印堂,……此皆解颅。

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

”文中所言病因病机对当今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本病因发病原因不同及病情轻重不同,预后差异较大,部分经适当治疗,可获痊愈;部分可望病情有所缓解,停止进展;亦有部分患者出现惊厥、智力障碍、失明等。

中医治疗本病以补肾益髓为基本原则,并随证选用利水渗湿和清热通络等法。

西医脑积水相当丁本病。

(一)问诊要点本病症状较具特征性,一般若见小儿囟门逾期不合,反而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目珠下垂,白多黑少,应考虑为本病。

临床尚应注意询问智力状况,头颅增大速度,是否伴烦躁和汗出,有无肋骨和脊柱等畸形,以同头大畸形、佝偻病等相鉴别。

本病均可见颅缝开解、头颅增大之症,临床辨证主要应询问其发病过程及全身伴随症状,审因论治。

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方4首)

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方4首)

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方4首)治小儿脑积水(解颅)秘方22.1 健脑利水丸【来源】何世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猪苓、茺蔚子、车前子、肉苁蓉、丹皮各10克,当归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1次,3岁以下者,每次服半丸。

【功用】补肾填精、益脑健脾利水。

【方解】脑积水,古称“解颅”。

是由于肾虚髓海不充、水湿停聚颅内所致。

故方用熟地、鹿角胶、肉苁蓉补肾填精;山药、黄精健脾益气,以促进脑的发育;同时以茯苓、猪苓、车前子利水;当归、丹皮、茺蔚子活血,血液流畅,更有利于颅内积水的排出;牛膝一味,既补肾,又活血,还能引颅内之水自下而排出。

诸药配合为用,共奏排出积水、促进脑组织发育的功效。

【主治】婴幼儿脑积水。

【疗效】治疗1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超声波检查正常)4例,好转(症状减轻、脑室波缩小)5例,无效1例。

【附记】本方为丸剂,作用较缓,服药要有耐心,一般连服药9个月后收效,亦有长达2年零2个月而完全恢复正常者。

若颅内高压十分剧烈,合并感染和胃纳差、舌苔厚腻者,不宜服用本方。

22.2 通窍利水汤【来源】张学文,《陕西中医》(8)1991年【组成】丹参、川芎、赤芍各5~10克,川牛膝、车前草各6克,白茅根10克,葱白2寸、生姜2片、大枣3枚、茯苓15~30克,麝香0.1克(冲服)、桃仁、红花各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以黄酒送服,必要时可同时使用西药利尿剂。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利水。

【方解】颅脑水淤、脑络壅塞是本病之关键,化瘀利水,祛邪通窍又是治疗的关键。

故方用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茅根、牛膝散瘀利水;以车前草、茯苓、葱白、姜、枣健脾利水;麝香芳香通窍。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窍利水之功,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小儿脑积水。

【加减】一般茯苓、川牛膝用量宜重,并可根据病情选用当归、益母草、琥珀等药。

儿童解颅中医中药

儿童解颅中医中药

儿童解颅中医中药解颅是指小儿囟门应合不合,反为宽大,头缝开解,头颅逐渐增大,目珠下垂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患儿多数在生后6个月以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预后往往不良。

本病常见于西医的脑积水。

儿童解颅诊断要点颅囟逾期不合,颅骨缝裂开,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头皮光急,青筋显露,额大面小,眼珠下垂如落日状,神情呆滞,智力低下。

佝偻病也可见颅囟逾期不合,头颅也较大,但呈方颅,无骨缝开解,无目珠下垂,常伴烦躁、多汗、枕秃等症,且智力正常,故不难与本病相鉴别。

有条件者,可作眼底检查、头颅摄片或头部CT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儿童解颅辨证分析胎元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肾虚不能养骨生髓,或大病热病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蒸灼脑髓而致头缝开裂。

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饮邪上犯,停聚颅内,或外感邪热,挟痰上冲于脑,壅塞窍道,水液停聚而成解颅。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之虚实。

本病以虚证为主,但也不乏本虚标实之证。

若患儿除颅缝开解外,尚见发热、烦躁、呕吐,甚或惊厥者,则为标实。

本病的总治疗原则:虚者以补肾生髓为主,实者则施于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等法。

儿童解颅辨证论治肾气亏损【证见】囟门逾期不合,反而加宽,颅缝开解,头颅日见增大,头皮光亮,青筋显露,目珠下垂,面色觥白,头大颈小,神识呆钝。

【治法】补肾益髓。

【方药】1.主方补肾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熟地黄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山茱萸10克,牛膝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龟板15克(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

筋骨软弱者,加杜仲6克、续断6克。

气血虚弱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

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者,加生牡蛎30克(先煎)、生地黄10克。

2.中成药(1)六昧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适用于阴虚者。

(2)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适用于阳虚者。

3.单方验方补肾益髓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山茱萸、茯苓、泽泻各3克,山药5克,菟丝子、熟地黄、白术各4克,牡丹皮2克,肉桂(煽)、制附片各1克。

曹旭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验案

曹旭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验案

曹旭老中医治疗小儿解颅验案
吴忠才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4
【摘要】曹旭老中医为西安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行医四十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就其以补肾健脾,填精充髓法为主治疗小儿解颅的验案整理如下: 案一,王某,男,月个月,家住长安县沣乡,1971年10月就诊。

小儿面色(白光)白,神情呆痴,头围51厘米,头缝分裂,额部青筋暴露,颈软不能支持,舌淡无苔,指纹淡,某院诊为“脑积水”补肾地黄汤加减,熟地6g泽泻6g丹皮6g山萸肉6g山药10g茯苓10g牛膝7g鹿茸3g人参5g当归8 g白芍8g炙甘草6g。

同时用封囱散外敷贴囱门,每日更换一次。

随证加减服药三十余付,病势大减,饮食增加,
【总页数】1页(P35-35)
【关键词】中医治疗;解颅;补肾地黄汤;补肾健脾;填精;四君子汤;头围;山萸肉;补肾地黄丸;髓海不足
【作者】吴忠才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名老中医董国立辨治小儿夜啼验案1则 [J], 杨英伟;刘恩顺;付敏
2.名老中医徐蔚霖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验案 [J], 丁惠玲
3.别良忠老中医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 [J], 马荣华;黄德友;张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脑积水的5则经典医案分享

中医治疗脑积水的5则经典医案分享

中医治疗脑积水的5则经典医案分享[病案]温某,男,3个月。

1959年9月1日就诊。

患儿出生后二十天从床上跌下,当时未见异常,数天后,突见患儿阵发性尖声哭啼,烦躁不安,有阵发性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眼向上视,角弓反张,但无呕吐、汗出,喉中有痰鸣声。

经治数天,抽搐减轻,但头围增大,颅缝变宽,头皮静脉怒张,颈硬,活动不灵活。

舌苔腻白,脉弦滑,指纹气关出现弦滑。

[治则]养血利水,平肝熄风。

[方药]僵蚕4.5克,钩藤6克,丹皮4.5克,桑寄生7.5克,茯苓6克,全蝎2.4克,当归4.5克,牡蛎7.5克,白芍4.5克,黄芪6克。

服2剂头部肿大稍减,颈项转动稍灵。

上方去牡蛎、白芍、茯苓,加葛根6克,地龙6克,蒺藜6克,其余药剂略有进出。

又服2剂,头肿减半,颈项转动灵活。

上方加蜈蚣1条,再服2剂,病愈。

(见《广东中医》1961年第3期) [评析]脑积水,祖国医学称为“解颅”。

该患者因从床上跌下,脑受刺激津血伤,影响脑干,使脑的吸收与分泌发生障碍,水不下行致脑积水,津血伤,血不养肝则致抽搐。

方中僵蚕、地龙、全蝎、钩藤、桑寄生、蒺藜平肝熄风;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丹皮凉血;牡蛎潜阳;黄芪补气,蜈蚣搜风;茯苓利水,全方配伍起到养血利水平肝熄风的功用,使抽搐止,脑积水消除,病愈。

展开剩余80%脑积水(解颅二)[病案]陈某,男,7个月。

1981年4月11日初诊。

乳儿系第一胎,出生后四月经常发热便溏,头大向一侧倾斜、颈软,日渐加重,脊柱及胸部凸起,神志呆痴,不会发音,眼脸下垂,眼球外突,巩膜发蓝,面色晄白虚浮,头发黄细且稀,头皮光亮绷急。

按及前囟有鸡蛋大小如囊裹水。

检查头颅大,骨质软,骨状缝,冠状缝未闭合。

约6×6厘米大小。

头颅摄片提示:头颅骨变薄,尤以头顶骨明显,头颅增大与颅底骨不成比例,后颅加深。

诊断为“脑积水”。

[治则]补肾益髓。

[方药]山萸肉3克,茯苓3克,泽泻3克,淮山药5克,菟丝子4克,熟地4克,白术4克,丹皮2克,肉桂粉1克(冲),制附片1克。

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

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

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二、脑积水病人要做哪些检查*三、检查脑积水费用是多少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1、中医治疗脑积水偏方1.1、中药偏方一,解颅饮。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甘草、陈皮、黄精、何首乌、龟板、生地。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补脾益肾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先天不足,脾肾两虚的脑积水的治疗。

1.2、中药方偏方二,参苓地黄汤。

药物组成:党参、熟地、茯苓、山药、炒白术、覆盆子、玉竹、破故子、狗脊、甘草、红枣。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滋肾养肝,调补脾胃的功效。

此方主要用于肾气虚弱,精血不足的脑积水的治疗。

1.3、中药偏方三,通窍活血利水汤。

药物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川菖蒲、葱白、大枣。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

此方具有通窍活血利水的功效。

2、如何预防新生儿脑积水2.1、加强产前早期诊断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

脑积水儿的产前早期诊断是预防脑积水儿出生的重要途径。

由于明显的脑积水,在孕12-18周即可通过B超查出,所以要加强B超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降低先天性脑积水的出生率。

2.2、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

据有关资料表明,胎儿患脑积水的危险度可因孕妇产次增加而升高。

两胎以上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上升。

因此,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是防止脑积水儿的途径之一。

2.3、提倡适当年龄生育。

从有关资料显示,脑积水畸胎的发生率有随孕妇年龄增加而递增的趋势。

一般25-29岁组发生率最低,但差异无显着性,30岁以后发生率就有递增趋势。

因此,提倡适当年龄生育,对预防脑积水儿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3、脑积水是什么症状3.1、颅骨X线平片可显示头颅增大,头面比例不对称,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及前、后囟延迟闭合或明显扩大等。

3.2、头颅CT扫描可显出扩大的脑室系统及脑实质性质,有助于鉴别是否有脑瘤等病。

3.3、头颅超声检查中线波多无移位,侧脑室或第三脑室均有扩大等。

小儿脑积水中医帮你治疗小儿脑积水

小儿脑积水中医帮你治疗小儿脑积水

小儿脑积水中医帮你治疗小儿脑积水小儿脑积水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如果不能很好的治疗,脑积水带给婴孩的有可能是终身的影响,脑积水的原因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很多,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方法,帮助宝宝缓解脑积水的症状。

目录1、小儿脑积水简介2、治疗小儿脑积水偏方3、小儿脑积水食疗方法4、按摩治疗小儿脑积水5、针灸治疗小儿脑积水6、小儿脑积水的饮食护理7、小儿脑积水的预防小儿脑积水简介症状与成人相比,儿童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而变化。

在婴儿急性脑积水,通常颅高压症状明显,骨缝裂开,前囟饱满、头皮变薄和头皮静脉清晰可见,并有怒张,用强灯光照射头部时有头颅透光现象。

叩诊头顶,呈实性鼓音即“破罐音”称Macewen征。

病儿易激惹,表情淡漠和饮食差,出现持续高调短促的异常哭泣,双眼球呈下视状态,上眼睑不伴随下垂,可见眼球下半部沉落到下眼睑缘,部分角膜在下睑缘以上,上睑巩膜下翻露白,亦称日落现象。

双眼上、下视时出现分离现象,并有凝视麻痹、眼震等,这与导水管周围的脑干核团功能障碍有关。

由于脑积水进一步发展,脑干向下移位、展神经和其他脑神经被牵拉,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在2周岁以内的儿童,由于眼球活动异常,出现弱视。

视盘水肿在先天性脑积水中不明显并少见,但视网膜静脉曲张是脑积水的可靠征。

运动异常主要有肢体痉挛性瘫,以下肢为主,症状轻者双足跟紧张,足下垂,严重时呈痉挛步态,亦称剪刀步态,有时与脑性瘫痪难以区别。

由于三室前部和下视丘、漏斗部受累,可出现各种内分泌功能紊乱,如青春早熟或落后和生长矮小等及其他激素水平下降症状。

另外,脊髓空洞症伴有脑积水者多出现下肢活动障碍,而脊髓空洞症状伴脊髓发育不全时,常有脊柱侧弯。

发病原因脑积水可以由下列三个因素引起:脑脊液过度产生,脑脊液的通路梗阻及脑脊液的吸收障碍。

先天性脑积水的发病原因目前多认为是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

造成梗阻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与非发育性病因两大类。

中医辨证+脑积水针灸治疗有疗效

中医辨证+脑积水针灸治疗有疗效

中医辨证脑积水针灸治疗有疗效文章发布者:jessie来源:收藏本文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过程发生障碍而致脑脊液量过多,压力增高,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从而继发颅压增高、脑室扩大等一系列症候群。

其原因大多是脑脊液循环通路某些部位阻塞所致,多发生在两岁之内的婴儿。

脑积水可造成患儿精神萎靡,头部不能抬起,严重者可伴有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癫痫、呕吐、抽搐、斜视,眼球震颤,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行走困难,及智力发育不全等。

脑积水的病理改变为脑室系统逐渐扩大,第三脑室向下方隆起压迫垂体及视神经交叉部,透明隔可穿破,脑实质变薄,以额叶处最明显,甚至穿破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胼胝体、锥体束、基底节、四叠体、脉络丛及脑干等处均可因长期受压而萎缩。

白质脱髓鞘变,神经轴受压变形,胶质增生及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等。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但在病理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积存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内。

脑积水临床上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

阻性脑积水见于脑脊液通路受阻,在受阻以上脑室系统扩大而无蛛网膜下腔的扩张。

多见于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畸形是婴儿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出生时常有头颅偏大,而后是头颅呈进行性异常增大,头身不成比例,智力发育低下,甚至有痉挛性瘫痪。

其次是肿瘤直接堵塞或压迫脑室系统的通道导致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多为后天病变引起,如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阻塞蛛网膜粒,引起脑脊液吸收功能障碍,使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西医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减少脑脊液生成外分流术、脑室系统梗阻远近端的旁路手术和解除梗阻病因的手术。

对于病因不甚明了者,目前临床上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最为普通。

中医认为本病小儿多发,故归纳于“解颅”的范畴。

其病因为先天不足,外邪乘虚侵入。

根源为肾虚,肾主水,肾虚则气化行水障碍,而停积脑中;肾藏精,主骨升髓充脑,肾精虚则骨脑失充而智力、形体发育不良。

中医治疗脑积水以补肾利水,标本兼治法为主,温补脾肾是其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头颅呈普遍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饱满而扩大,头皮青筋暴露。

颅部叩诊呈破壶音,头重颈肌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

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惊厥。

2.CT检查提示脑实质菲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头颅X线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

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西医诊断:参照《脑积水》(宋虎杰,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诊断标准,并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脑病协作组2010年4月10日南昌会议专家共识,进行诊断。

(1)头围超过正常2个标准差;
(2)囟门扩大,逾期不闭,紧张饱满或颅缝分裂;
(3)眼球下旋如落日状,或震颤,或斜视;
(4)智能低下,语言迟缓;
(5)运动发育异常,或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呕吐、眩晕或抽搐,而难以用其它疾病解释者;
(6)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脑积水者。

凡具有上述(1)—(5)之一项及(6)项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二)证候诊断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婴幼儿可见头大、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双下肢活动不灵,或伴有斜视、惊厥等。

学龄儿童可自诉头胀、头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昼轻夜重,烦躁,日久可见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可伴有四肢抽搐,或为外伤、创伤、出血等病因所致,舌暗有瘀斑,脉涩弦或沉滑。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小儿可见头颅增大而沉重,颅缝开解不合,囟门宽大,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形体消瘦,肢体活动不灵,不能站立行走。

学龄儿童可见头痛、头胀、抬头无力,视力减退,甚或失明,双下肢活动不灵。

精神倦怠,舌淡,体胖大,苔白滑,脉濡滑,小儿可见指纹淡红。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小儿颅缝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呈进行性加重,伴有四肢抽搐,患儿面色淡白,神情呆钝,目无神采,极少患儿可见,眼珠下垂,呈“落日状”,头大颈细,头前倾不立,囟门逾期不合,身体瘦弱,或烦躁不安,呕吐,甚至惊厥。

食欲不振,大便稀溏。

舌淡,苔少薄白微腻,脉弱,指纹淡青。

严重者还可见斜视、呕吐、惊厥。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治法:化瘀利水,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五苓散加减。

丹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全蝎、生地、麝香、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葱白、生姜、甘草等。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治法:健脾利水,芳香开窍。

推荐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

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草、生甘草等。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治法:健脾补肾,化瘀开窍。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汤合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肉桂、丹参、枸杞、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生黄芪、车前子、生甘草等。

(二)中药外敷治疗
外敷中药:皂角膏加减。

皂角、艾叶、丹参、红花、冰片等。

用法:上药制成膏剂,冷却后密封待用。

剃光患儿头顶部头发,将药膏均匀涂抹于前额发际至双耳尖及枕骨结节以上,以盖住头皮为度,绷带包裹,胶布固定,每一周换药一次,换药前将原来药物洗净。

(三)针灸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风池、血海、三阴交。

刺法:人中行泻法,余穴均为平补平泻。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取穴:人中、百会、肺俞、三焦俞、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以补法为主。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取穴:人中、百会、脾俞、肾俞、血海。

刺法:人中以点刺为主,余穴平补平泻。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加用后溪、足三里、阳陵泉,以平补平泻为主。

(2)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者,针刺加用内关、中脘、水分、阴陵泉、听会,以泻法为主。

(3)伴有痴呆、反应迟钝、不能说话、不会运算、逻辑思维能力差、理解力下降为主要症状者,针刺加用四神聪、神门、后溪、照海,以平补平泻为主。

(四)推拿治疗
1.水瘀互结,壅塞脑窍证
方法: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

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脾虚水泛,脑窍不通证
方法:拿上肢,掐摇总筋,补脾经,清肝经,摩腹,滚法作用于腰骶臀部及下肢内外侧,捏脊,拿下肢内外侧,拿揉血海、足三里,摇髋、膝、踝关节,拔伸髋、踝关节。

3.脾肾亏损,瘀阻脑窍证
方法:推上三关,退下六腑,补脾经,补肾经,分推腕阴阳,按揉手三里、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4.随证加减
(1)伴有下肢肌肉萎缩,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坐立行走困难或不稳等症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穴。

滚、揉臀部及下肢后侧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

(2)伴有恶心、耳鸣、耳聋等症者,点按揉风池,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耳前后穴位。

点按中脘、天枢。

拿揉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申脉、太溪等穴位。

(3)伴有痴呆、语言障碍者,点按风池,点揉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督脉沿线穴位、颈部夹脊穴。

按揉内关、神门、曲池、三阴交、悬钟等穴位。

(4)视物模糊者,点按风池穴,按揉精明、四白、太阳、承泣、瞳子髎、丝竹空
等。

(五)其他治疗
1.拔罐治疗:以肝俞、肾俞、脾俞、肺俞、膈俞、命门等背俞及督脉为主的穴位上施术。

拔罐5分钟后取罐,每天一次,治疗5~6天休息一天。

2.穴位埋线:对脾肾亏损或脾虚水泛者,选取脾俞、肾俞等穴位埋线治疗。

3.艾灸治疗:对脾肾亏虚者艾灸命门、气海、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4.加氧经穴体外反搏治疗:对脾肾亏损,瘀阻脑窍患儿适用。

5.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是依据患者的运动、发育、智力、语言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并制定康复计划,选择针对性的运动、作业、语言、统合等治疗方法。

包括运动训练、语言训练、作业康复、引导式教育等。

6.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中药离子导入、超声理疗、经络导推等。

(六)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中医儿科脑病常规护理。

2.专科护理:
(1)“落日目”的患儿眼球上视时可按压双侧四白穴。

(2)患儿头痛时可按揉百会、头维、印堂、风池、太阳、外关等。

(3)伴恶心者可针刺内关、足三里等。

(4)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治疗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治疗指数≥70﹪);
(2)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50﹪≤治疗指数≤70﹪);
(3)有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治疗指数≤50﹪);
(4)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指数≤30﹪)。

2.病证疗效评定(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_001.9_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6.28发布)。

(1)治愈: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渐闭,神志正常。

(2)好转: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明显收缩,神情转清。

(3)未愈:头颅继续增大,症状日趋严重。

3.评价方法
(1)脑积水中医症候量表评估:
治疗指数采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进行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

(2)智力水平:盖泽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中国-韦氏幼儿、儿童智力量表(WISC-Ⅲ)。

(3)精神运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
7~14岁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

(4)头颅影像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